烟台市水利建筑勘察设计院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
摘要: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开展城市中小河道规划工作,可以让城市和河道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一些,有利于降低降水过程当中滨水地区的洪涝风险,与此同时,可以将城市中小河道的行洪排涝压力降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使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可以让城市水文。滨水景观以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使城市及水系逐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低影响开发;水系规划;分析;现阶段
1.问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低影响开发技术是美国环保署在土地开发和区域改造领域当中针对区域雨水控制使用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体系,核心理念是在土地利用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当中,改造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自然以及生态保护应当得到充分地重视,在详细分析区域径流系数变化的情况下,使用有效性比较强的措施,保证区域产流不会超出地块开发状态,城市水系规划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如果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不单单可以让城市范围内的雨水资源得到有效地控制,景观生态、城市美学以及区域文化等目标也可以逐步实现,促使城市逐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城市中小河道的功能及价值
2.1城市地区中小河道的基本功能
城市河流所说的一般情况下发源于城区或者流经城区的河流或者河段,其中包含一些经过人工开挖但是具有自然河流特征的运河及渠系,城市中小河道指代的是和城市用地存在一定空间关系的中小型河道或者渠系,和自然状态之下的河道进行相互比较,城市河道当中的水文要素、河道结构以及生态系统都存在十分强烈的人工改造痕迹。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城市河道是城市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城市中小河道可以为城市提供供水、排水以及景观等服务;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城市中小河道也承担起来了城市集体内部重要的廊道功能。所以城市中小河道是城市当中十分重要的地理因素以及生态因素,也是自然环境当中人类活动作为频繁的一个区域。
2.2城市中小河道的景观生态价值
城市河道以及滨水区域包含河流景观特征与城市物质特征,二者会在城市廊道边缘位置上产生剧烈的融合,演变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改造系统共同发生作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河道系统可以为城市提供很多非常重要的价值,在区域环境调节以及生态改善领域当中,发挥出来的作用十分重要,这些作用以及价值会随着时间长期对城市的社会意识以及价值形态造成影响。
3.以低影响为基础的创新型城镇化水系规划方法
予以原有水系的自然条件以及生态功能充分地重视,应住建部印发的要求,城市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应当尽可能控制对原有水系以及水环境的影响,基于低影响的创新型城镇化水系规划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应当将原有水系和地形地貌特征作为依据,详细分析城镇化对水系调整需求的影响,将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放置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尽可能让水系原有形态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促使水系逐渐向着自然化、生态化以及景观化的方向发展。
水系和路网统筹规划,为了可以让土地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用水系和路网相随的方法,新建设的道路严格骨干河道分布,或者骨干河道随着路网流淌,在此基础上,河道的绿化和护岸就是道路的绿化带,河道的滨水空间也可以当成是道路的景观带,将水系和路网的城市坐标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将水系布局和路网以及绿化等规划性工作相互联系在一起,以便于可以让有效空间得到综合应用,在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领域当中实现统一。
最大限度的控制对原有水系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挖大填小”指代的是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地块提取出来,并且保证水面率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问题;“大直小弯”也就是河道的大走向是直的,将城镇化实际需求作为依据,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有少许的弯曲,河湾地块可以在滨水公园建设领域当中得到应用;“随弯就弯”是巧妙的应用地形以及原本水系的特征,依据“大直小弯”原则,尽可能将原有的河道保留下来。
对水面率和排涝断面做出保证,不管用地是多么紧张,也需要留下来充足的行洪排涝断面,一定需要给设防标准的洪水涝水留下充足的储存空间,换一种说法,就是在提升城镇建设用地比例的同时,也需要留下来充足的水面,尤其是在滨河地区当中,一定需要预留出来充足的水面率和行洪排涝断面,不可以单纯的以来管网开展行洪排涝工作,以免对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及安全性造成影响。
将可以自行排水的区域设置为高地不设防区域,水面率可以略微低于平均水面率,将没有自排能力的地区划分为设防区域,水面率应当略微高于当地平均水面率,区域范围内的河道以及湖泊不可以设置分级闸门并开展水位控制工作,以免对区域联排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在雨水领域当中使用多级控制以及管理措施,以便于可以逐步实现削减雨水径流、涵养水源以及减少内涝灾害等目标,在相应标准要求的范围之内,应当尽可能均衡的开展水系布置工作,让雨水管网的数量得到有效地控制,最终就可以让从源头上让雨水得到有效地控制,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水系规划阶段当中使用基于低影响的水系规划防范,积极开展水系布局以及整治工作,将区域范围内的水系勾连为水网结构,并逐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便于可以在汛期当中最大限度的将雨水径流储存起来,并形成一种联排机制。
在区域开发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土地利用性质以及排水系统会发生明显地变化,为了可以让水文特征和自然水文循环尽可能接近原始状态,逐步使用提升雨水下渗能力和提升雨水利用率等措施,构建出来比较完整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便于可以促使雨水向着资源化的方向转变,让洪水形成量及速率得到有效地控制,在基于低影响的水系规划方法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可以逐步实现径流系数控制以及污染治理目标,对城市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性做出保证,促使城市逐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参考文献
[1]李普林,陈菁,孙炳香,肖晨光,陈睿东.基于连通性的城镇水系规划研究[J].人民黄河,2018,40(01):31-35+49.
[2]陈灵凤.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山地城市水系规划路径探索[J].城市规划,2016,40(03):95-102.
[3]陈灵凤. 山地城市水系规划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
论文作者:韩业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水系论文; 城市论文; 河道论文; 区域论文; 雨水论文; 城镇化论文; 水面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