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课程群”双师协同授课模式探索与实践
任正委
(浙江理工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杭州)
摘 要: 本文首先对社会工作专业“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课程群”开展双师协同授课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论述了本教学团队开展双师协同授课的实践内容与实施过程,最后评估了实施的效果,并反思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双师协同授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
一 引言
2018年初,教育部颁发的《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具有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性(社会学与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综合)两个基本特征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各个高校纷纷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机构实习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方式,提高实践课程的学时学分,并重视各类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部分高校(如广州工业大学)模仿MSW教学的双导师模式,为校内优秀本科生聘请校外实务导师(陈卓武,2016),但许多高校的校外导师制对学生培养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如何整合校内外师资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亟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我国高校双师授课的相关实践,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校内双师协同。如西南政法大学的“资深教授+年轻教师”模式、西安交通大学的“专业教师+实验教师”模式、南昌航空大学的“双师互动式教学”模式(刘文等,2017)。第二,校内外双师协同。理论教育以校内教师为主,强调校外导师在专业认知、实习实践或就业择业方面提供咨询,以指导学生形成清晰的专业认知(张睿、钟慧,2014)。总体上,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既需要整合校内教师的“双师教学”实现理论教学的“传帮带”,更需要校内外“双师协同”以便有效匹配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刘媛媛、李树文,2018)。
二 开展双师协同授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在近二十年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已形成“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三个课程群,2016年教学大纲修订明确将“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培养的特色方向。目前,“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课程群包括《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社会政策概论》《社会保障概论》《社会问题概论》等核心课程,以及《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课程中有关福利政策的模块。
从认知视角来揭示人体词语义转移的本质,可以为语义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领域的词汇认知研究提供参考。语义的构建机制也能够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及语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 必要性:传统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过程中,发现该课程群在授课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理论型师资居多,缺乏实务工作经验。当前社会工作专业面临案主需求越发多元化、福利体系日益复杂化等趋势的挑战,链接和传递福利资源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的重要性已显著增强。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及能力需要在课程中得到初步的汲取、培养和锻炼。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融合能力,但实际上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大多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即进入我校工作,往往不具备在福利机构、社会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工作的实务经验,导致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对“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的认知非常模糊。
2. 探索设计双师协同教学方案。基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立足我校实情,构建覆盖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课程结束后全育人周期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课程群双师协同授课方案,明确章节知识点讲授的协同分工、理论与实践衔接点的有机串联、课程实践基地与实务案例的充分挖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多维评价的全面统一等内容。
本教学团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经验借鉴——方案探索——实施指南——课堂试验——应用推广”的实施步骤方案,具体分为五个环节:
(二) 可行性:开展双师协同授课的基础条件
9.1.1菜青虫 以幼虫在叶背或心叶危害,1~2龄幼虫啃食叶肉,在叶片上留下一层薄而透明的表皮,3龄以上幼虫将叶片咬出孔洞,或将叶片边缘吃成缺刻,严重时将全部叶片吃光,并排出粪便,污染菜心,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该虫一年发生4~6代,世代重叠,危害持续时间长。
2. 课程群教师团队教学经验丰富且改革意愿强烈。教师团队职称和专业结构互补性强,不仅有长期从事本课程群教学工作的教授、副教授,还有一部分富有活力、具有理论联系实践融通能力的年轻教师。教师团队先后完成多项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类课题,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奖项。并且,教学团队具有一致的改革目标,均致力于课堂讲课模式创新。
3. 课上与课下协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首先,明确校外兼职导师的聘任、考核及评价激励机制,规定课程群中每门课程必须有实践导师参与授课或教学活动,每年组织对校外导师进行动态评估。其次,定期召开课下交流活动,包括备课准备、授课反馈、期末总结等,建立微信和QQ课程群强化师生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无缝对接。最后,通过双师一体化合作有效衔接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实习实训与就业工作,充分利用校外导师与实践基地的资源,突破学生择业模糊、就业凑合的困境,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 政策文件支持力度大。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吸收校外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充实教师队伍,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师协同授课模式符合国家、浙江省和我校的政策文件。课程实践教学一直受到我校和本学院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育人投入。
1. 具有可链接的校外课程资源。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已聘请来自政府组织、民办社会机构、社区的10余名实务工作者为校外实践导师,定期邀请其来校开设实务讲座或现场授课;并已建立各类实习基地6个,组织学生多次赴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宁波高新区新明街道办事处等校外基地参观实习。现有机制和资源条件有利于开展双师协同授课。
三 双师协同授课的实践内容与实施过程
(一) 实践内容
5. 依托教师团队和课程群建设进行推广。在不同的班级尝试不同的协同授课方式进行试点实验,比较其过程差异与效果差异,分析不同方式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实施与推广。通过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师资队伍增强扩容、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契机,将双师协同授课模式推广至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等社会工作专业其他课程群。
1. 理论课堂的双师协同授课。首先,将各门课程的知识点梳理,分为三大类:校内教师授课知识点、校外导师授课知识点、“校内+校外”协同授课知识点,发挥校外导师在培养计划修订、课程内容更新、现场案例教学、学生实践指导等方面的互补作用。其次,基于专业培养计划,每学期每门课邀请1-2位校外导师参与课程群集体备课,明确课程群和课程两个层面的双师协同授课任务,围绕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制定授课实施方案。最后,邀请校外导师参与录制翻转课堂视频或提供实务案例视频资料,实现翻转课堂任务布置、课堂教学案例引导、课后任务导向式作业辅导等多种方式的双师互动。
2. 实践课堂的双师协同授课。首先,根据校外实践基地的业务特征,确定每门课程的对口实践基地,如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福利中心-《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社会保障概论》、浙江省长三角城镇化研究院-《社会政策概论》、宁波高新区新明街道-《社区工作》、绿康阳光家园-《老年社会工作》等。其次,设计学生实践内容,要求每个实践小组(4-6位学生)配备一名校外和校内导师,双师根据小组成员感兴趣的主题启发学生融入实习实践。最后,学生通过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科研训练、顶岗实习等方式深入参与课程实践,邀请校外导师参加校内模拟面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类比推理的过程也称为类比推理的计算模型。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计算模型的表述有所不同,有的表述为联想、求精、匹配、转换、验证和推广六个子过程,也有学者将类比推理分为三个阶段:访问阶段、映射阶段和迁移阶段。我们采用后一种表述。
(二) 实施过程
3. 教材滞后于实践,缺乏合适的授课教材。现行市面上出版的教材大多偏重理论导向,缺乏对最新的社会福利资源与福利体系、社会工作者如何链接和传递福利资源等实践案例的介绍和探讨。任课教师拘泥于教材,而不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的更新和拓展,使学生难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如随着福利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社会保障概论》侧重于政府主导的福利保障,缺乏市场化社会福利(例如:养老服务业)的内容;随着社会政策视角趋于回归家庭,传统的《社会政策概论》对当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政策改革等实践案例较为忽视;随着儿童福利的普惠转向,传统的《儿童社会工作》侧重于特殊儿童的福利服务,对促进所有儿童全面发展的普惠型儿童福利较为忽视。
1. 总结国内外典型经验。在与多位社会工作专业资深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多个班级本科生访谈交流的基础上,深入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树人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等省内外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当前国内外高校双师协同授课的典型案例,辨识双师协同授课不同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中归纳总结影响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2. 授课模式单一,缺乏实务情景。目前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课程群的任课老师大多采用传统“填鸭式”与学生分组汇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未能恰当地将社会福利理论融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从而使得学生缺乏实战型的思维训练,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单一的“空对空”授课模式,容易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停留在知识记忆的肤浅层面,学生对理论知识边学边丢,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的现实情况一知半解,进而影响其专业认同感、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群及本专业的现行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完全解决理论与实务的脱节问题。
3. 策划实施双师协同授课方案。通过专家调查、用人单位与学生访谈,围绕“是否协同、协同什么、如何协同”等核心问题进行探讨,聚焦“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案例、课堂组织、学生反馈”等要素,设计课堂双师协同授课的实施方案。具体包括案例讲授、现场授课、实地参观、实务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
不同地区有着自己国家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语言、工作方式及宗教信仰,我国企业在管理本土化劳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纠纷的情况,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5]。因此,企业劳务管理人员应及时与当地的人民进行沟通,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为此,企业应定期加强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融入管理过程中,使我国的管理人员与当地的劳务人员相处的更加融洽。
繁育和保护良种藏羊资源是藏羊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青海省藏羊产肉性能较低,政府部门应引导成立藏羊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目标。地方各级主管部门要根据藏羊本品种选育工作要求,加强对藏羊选育的指导,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选择适合该地区的组织方式,结合生态畜牧业建设,开展选育提高工作。对良种藏羊进行杂交,选育出更纯合的种羊,提高良种藏羊产肉性能,增加理想型数量和扩大分布范围,保护良种藏羊资源。
4. 开展课堂试点教学。选择《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进行双师授课模式的第一轮试验。试验过程中,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互动情况,逐步让校外导师参与到授课环节中来。通过实践基地案例展示、校外导师来校讲授案例、学生实习调查收集案例、师生共同分析案例等多种方式丰富案例教学在本课程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总结试点教学经验,并在《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概论》《社会问题概论》课堂进行第二轮试验。
在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至今的三个学期内,本教学团队探索双师协同授课模式,实践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
四 双师协同授课的效果与反思
(一) 效果分析
在为其一年半的实践过程中,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课程群的四门核心课程及六个其它相关课程中的模块为切入点,整合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探索校内外“双师协同”的授课模式,取得了如下的效果:
1. 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强调实践应用,而传统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类课程侧重于理论,但随着链接与传递福利资源的重要性增强,该类课程的实践需求日益凸显。通过双师协同授课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实务情景,并整合课堂理论教学、案例研讨等方式为学生传授更为全面系统的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课外社会调查、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力。
2. 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专业敏锐性。任课教师通过“双师协同”创新授课模式、更新与拓展授课内容,强化师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多元方式互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社会福利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社会政策优化设计的全流程案例、社会机构及社会工作者链接和传递福利资源的操作细节,缩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点与实务工作之间的认知差异,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敏锐性。
昆拉武特的夺冠之路并不容易。决赛中,他的对手是日本选手奈良冈功大。这个颇具实力的日本选手在半决赛中表现得与昆拉武特不相上下。决赛中,昆拉武特谨记教练的教导,场上的节奏绝不能被对手控制。他不断发起进攻,“强迫”对手向网前移动,并时常加快节奏……一连串的“战略部署”之后,终于使对手败下阵来。
3. 缩小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吸引校外实务专家融入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课程实习、实践锻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职业规划、就业推荐等环节,面向社会工作行业需求培养人才。着力提升学生对社会福利服务的实践认知、对社会工作链接资源流程的实务操作能力,缩小当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重理论”与社会需求“重实践”之间的隔阂。
走出“留福记”的大门,虽然秋雨淅沥,但我心里却是阳光明媚。如果不折回付款,我可能一天甚至很久都会于心不安,小姑娘也可能因此怀疑人性、怀疑人生,甚至对世界充满怨恨。
(二) 问题反思
在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本教学团队发现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 校外导师聘任考核机制仍不完善。双师协同教学模式需要引入一大批优秀的校外实务导师。由于学校、学院对校外导师的选聘设有一定的职称或学历门槛,使得一部分优秀实务工作者的聘用面临着政策性难题。并且,当前对本科生校外导师的考核缺乏制度标准,导致其长期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因此,需要建议主管部门进一步制定和优化校外导师遴选、考核和激励制度。
2. 育人特色仍未能凸显。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未能敝除传统课程将课堂授课与课程育人相割裂的弊端,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元素融入专业内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融通能力均有所增强,但对知识背后的价值、思想、信念仍认识不清,导致其长期参与课程内容的积极性不强。因此,需要进一步引入善于价值引领的校外导师参与课程育人功能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卓武.基于协同创新平台重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16(02):84-88.
[2] 刘文,应斯斯,刘岩.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到“三导师制”实施的探索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6):144-146.
[3] 张睿,钟慧.双导师制下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 ,2014(03):33-35.
[4] 刘媛媛,李树文.校-政-机构合作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工作,2018(28):31-32.
[5] 翟佳萍.如何在高校社会工作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6,3(10):65-67.
本文引用格式: 任正委.社会工作专业“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课程群”双师协同授课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19,6(52):109-111,12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2.050
基金项目: 2016年浙江理工大学品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社会工作”(编号dbts201605)。
作者简介: 任正委,男,汉族,浙江杭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
标签:双师协同授课论文; 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论文;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