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结构的段落推导_关系代词论文

关系结构的语段推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引言

关系结构(relative construction)在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是生成语法长期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此前对关系结构的研究为基础,以Chomsky(1999;2001)语段推导为理论框架,结合戴曼纯(2003)广义左向合并原则,通过英汉关系结构的比较,分析关系结构的特点,并论述关系分句的生成与推导机制。

1.生成语法对关系结构的分析回顾

生成语法主要通过附加和提升两种方法探讨关系结构的生成。

1.1 附加

附加分析的源头是Chomsky(1977),是管约论时期的主要分析方法。附加分析法认为关系结构的生成分两个步骤:首先,关系代词,如who等,通过wh-移位形成关系分句;其次,关系分句和名词短语通过附加相连接。(safir,1986)例如:

例(1)中,首先通过who的移位操作,生成关系分句who John loved,然后,将该分句嫁接到名词中心语the girl的后面。其中,关系代词who与名词中心语the girl保持性、数以及所指上的一致关系。

Chomsky(1977)把关系结构的生成概括为:。其中,中心语基础生成于原位,并不需要任何移动操作。Wh-算子发生移位,移到关系分句的边缘位置,即CP的Spec位置。该位置接近名词中心语,关系代词可以与名词中心语保持一致关系。关系分句CP附加到中心语名词上,实现了关系分句的生成。

对于关系分句的生成,Lebeaux(1989)认为需要经过两个步骤:先应用“移动-α”,形成关系分句;再应用“附加-α”把关系分句与名词短语相连接。例如,要生成诸如例(2)之类的句子,必须经历例(3)所示的两个过程。

(2)I know the girl who John loved.

(3)a.I know the girl.

b.John loved the girl.

首先,应用“移动-α”将例(3b)变为关系分句。过程如例(4)所示:

然后,应用“附加-α”把第一步生成的关系分句附加到例(3a)上。过程如例(5)所示:

管约论认为,关系分句CP附加在中心语上时,在中心语前置的语言中(如英语),关系分句CP右向附加在中心语上,在中心语后置的语言中(如汉语),关系分句左向附加在中心语上,从而产生关系分句相对中心语位置的差异。此外,在关系分句中,wh-关系代词作为一个算子,约束其移位后留下的语迹。关系分句CP的核心成分C(即that)有不同的句法实现,如果wh-为一个算子,C为空;如果CP的指示语为空算子,that处于C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为空。(Chomsky,1977)例如:

简言之,附加分析把关系分句看成是移位和附加两种操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问题是,关系分句通过移位生成之后,附加到中心语名词的机制是什么?关系代词是否可以自主地完成寻找中心语的任务,并完成附加呢?例如:

(7)a.The girl saw the boy.

例(7b)附加到例(7a)上时,可以附加到例(7a)中的任意一个名词短语上,得到下面两个不同的句子:

(8)a.The girl who I met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saw the boy.

b.The girl saw the boy who I met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可见,wh-移位后的CP与名词短语间的连接机制得不到充分的解释。Wh-关系代词与中心语之间的一致关系是如何体现的也没有充足的证据。同时,这种匹配分析也不能解释像汉语、日语和朝鲜语等没有wh-移位的东方语言的关系分句是如何生成的。

1.2 提升

关系结构的提升分析法(Promotion Analysis)由Schachter(1973)等人提出,被Kayne(1994)进一步发展。按照这一分析,关系结构的中心语基础生成于关系分句内部的某一位置,然后从关系分句中提升出来。根据Kayne(1994),关系结构的提升可以表示为:。中心语名词短语DP在分句内基础生成,经过提升,从IP中移出,进入[Spec,CP],即NP提升至分句CP的指示语位置,整个分句作为DP的补足语,即

在wh-关系分句中,提升的成分是分句内的DP,而在that关系分句中,提升的成分可以是NP或DP。因此,下面例(9)中,定冠词the处于D,且CP做其补足语。在下层DP中,名词announcement和关系代词which一并提升至CP指示语位置;而在例(10)中,下层DP内提升的成分为中心语名词announcement,that处于C位置。

Kayne认为,关系结构的提升分析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它能够反映wh-关系分句和that关系分句的共性,两者都有成分移至CP的指示语位置,成为D的平行成分;that分句中被移动的成分为NP,wh-分句中被移动的成分为[wh-NP],[wh-NP]中的NP经过进一步移位,形成。(1994:91)

但是,提升分析法不能解释中心语在关系分句内移位至CP指示语位置的动因。既然在推导中,一个CP已经推导出来,那么为什么其中的DP还要移位进行再造呢?下面的运算式中包含一个关于分句推导的亚运算式:N={I,knew,{that,the girl,loved,the boy}}。

根据语段推导,分句推导生成之后,再继续参与推导并与主句中的成分合并。例如:

(11)a.that the girl loved the boy

b.I knew that the girl loved the boy.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that分句必须发生NP移位而生成一个中心语关系分句结构呢?例如:

(12)a.the boy that the girl loved

b.I knew the boy that the girl loved.

根据Chomsky(1995),句子是通过合并和拷贝两种操作完成的,而移位是合并和拷贝两种操作共同作用的结果,移位相比合并而言是不经济的。他还指出,如果两个推导起始于同样的运算式N,在推导过程中,经济性的推导会阻碍不经济的推导而成为优先的推导。再看例(11)和例(12),例(12)由于涉及到移位操作,是不经济的,所以,例(11)会阻止例(12)的生成。这样,就不可能通过提升移位的方式得到关系分句结构。

1.3 附加和提升两种分析法的不足

附加和提升这两种方法都没能解释其操作的机制,也没有分析清楚关系结构中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的属性问题,同时对于关系分句和中心语位置关系的描述也显得比较混乱。但是,这两种方法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附加认为中心语与关系分句中的关系代词及其语迹有同指关系;提升认为中心语是从关系分句中提升出来的,说明中心语与关系分句不是脱离的。剩下的任务就是要说明中心语是在什么机制的触动下从分句中提升出来的?又是如何进入以后阶段的推导的?关系分句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这首先要对关系结构的特点进行再认识。

2.对关系结构的再认识

关系结构到底是如何生成的?其规律是什么?对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必须做跨语言的分析。汉语和英语由于关系分句的位置分布不同,可以反映人类语言中关系分句的分布情况。

2.1 英汉关系结构特点

先看汉语的关系结构。例如:

汉语的关系分句在中心语前面,由“的”来标识,中心语和关系分句中的语迹具有同指关系。关系分句还可以包含与中心语同指的接应代词(顾钢,2004),如例(14)。

再看英语的关系结构。例如:

与汉语不同,英语中关系分句在中心语后面。关系代词中,除了whose的功能特殊以外,其余都不能用来修饰中心语。Hopper & Traugott(1993)从语法化的角度指出,英语关系分句中的关系代词在古英语中并不存在,只是后来为了方便理解指称意义而出现在关系分句中。这一功能与汉语中的接应代词是一致的。汉语中的接应代词一般不用于关系分句,除非一些特殊的表达,比如关系分句内动词是双宾结构动词或位于介词短语之后。英语中的关系代词也不是非用不可,但是如果使用就要移到[Spec,CP]位置。移位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强[+wh]特征,而不在于它们是否有疑问特征。

可见,英汉关系结构都有标句词,英语为that,汉语为“的”,且中心语都可以通过接应代词或语迹在关系分句中找到逻辑位置。

2.2 中心语与语迹/接应代词的同指关系

英汉关系结构中,中心语与关系分句中的语迹或接应代词均有同指关系。但是,若要实现中心语(指称语)对语迹或接应代词的约束,应满足约束条件,即“如果A居于B前,且A与B同标,则A约束B”。(Chomsky,1982;Radford,1988;Haegeman,1994;Ouhalla,1999;温宾利,2002)

汉语关系结构中,中心语在关系分句后,尽管违反了“居前关系”这一条件,却依然可以与语迹或接应代词同标,实现对语迹或接应代词的约束。而且,只有关系结构违反“居前关系”,其他的结构类别均满足所有的约束条件。例如:

因此,可以假设,关系结构中的中心语基础生成于关系分句的前面,进而实现对语迹或接应代词的约束,只是在句法操作过程中,这一位置关系被掩盖,但在结构中仍然可找到它们之间的约束关系。

3.关系结构推导生成假设

3.1 广义左向合并原则

针对句法操作的方向,戴曼纯(2002;2003)对左向、右向两种操作同时运用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方式破坏了推导的严格循环性,并提出了广义左向合并原则(Principle of Generalized Leftward Merger):

在句法推导从基础生成到推导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一切语类均以向左的方式在已形成的句子结构的相应左边位置进入该句子结构,一切成分的移动/再合并由右向左进行。

因此,关系结构的推导生成必须由右向左进行。这也为分析汉语这样特殊的关系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3.2 主题化结构与关系结构

提升分析法虽得到广泛认可,但未能够说明提升的机制。根据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提升也必须是左向的。提升分析法认为中心语是在已经推导合格的一般分句的基础上提升至[Spec,CP]位置的,这与主题化结构有相似之处。那么,它们是否有关联呢?O'Nell(1977)曾设想,关系分句是否为分句中的某一成分通过主题化而移到了该分句的左侧,然后并入主句中,但他没有继续深入研究。

首先看几个主题化结构的例句。

主题化结构在汉语中应用非常普遍。例(19)说明,主题化结构中的主题化成分左移到句首,对它的语迹或接应代词实现约束,这与关系分句呈现的约束关系类似。例如:

可以看出,主题化结构是对主题化成分语义信息的突出,而关系结构的中心语已经具备了这一特征,所以可以认为它们在结构上是有渊源的。

3.3 主题化结构在分句结构中的位置

Hatakeyama(1998)在对Culicover(1991)和Chomsky(1995)关于主题化结构孤岛效应(Island Effect)的评价中提出主题化成分属于A'移位,主题化成分移位到[Spec,TopicP]位置。但是,他们都没有明确TopicP在CP中的位置,问题的根源在于下面例句的不可接受性。例如:

(21)a.* Which dishes are,on the table,you going to put?

b.* Lee forgot which dishes,on the table,you are going to put. (Culicover,1991:47-48)

Culicover(1991)和Chomsky(1995)认为主题化成分形成了孤岛,阻碍wh-移位到[Spec,CP]来核查它的特征。Chomsky认为主题化移位或wh-移位都是特征驱动移位,在移位中存在特征吸引。他认为具有特征F的句法成分不能提升越过与其有同样特征的句法成分。但是,他认为例(21)中,主题化成分on the table形成了孤岛,阻碍了wh-继续移位来核查它的[+wh]特征。但是下面的句子却又是可接受的:

(22)a.On the table,which dishes are you going to put?

b.Lee forgot on the table,which dishes you are going to put.

可以看出,Chomsky认为TopicP的生成位置是在CP之内的,但是例(21)和例(22)说明,TopicP在CP之外。如果根据Chomsky的“F特征吸引法”(Atract F Approach)来分析上面的句子,因为wh-的[+wh]特征可以在[Spec,CP]的位置得到核查,不能越过该位置移到主题化成分的前面;而主题化成分也是在[Spec,TopicP]位置核查了自己的主题化特征,并形成所谓的孤岛。这样主题化结构可以分析为:。既然假设关系结构是由主题化结构演化而来,关系结构的中心语占据[Spec,TopicP]位置,那么就可以把[Spec,CP]位置留给关系代词来核查[+wh]特征,C是that标句词位置,关系代词和标句词的隐现受具体条件制约,但这一位置不能被不同属性的成分占据。

3.4 关系结构的生成假设

上述分析表明关系结构与主题化结构有关联。对关系结构的推导过程和动因可做如下假设:一个CP在推导生成之后,由于CP外有一个Topic的特征没有核查,而CP之内存在某一成分,特别是名词性成分具有这一特征,因此,该成分先通过主题化移位到[Spec,TopicP]位置核查这一特征,并结束推导。但是,由于主题化成分游离于CP之外,这种主题化结构若继续参与推导必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主题化成分参与推导。而CP必须与主题化成分形成一种特定的句法关系,才可以与其一起进入另一推导过程。这一句法关系是通过关系化实现的,关系化的确立依赖C的作用,目的是把CP外的成分彻底与CP阻断。这样,CP外的成分不能再继续作为一个成分在CP内起作用。关系化的确立使CP成为主题化成分DP的修饰成分,即CP在结构上受DP支配。

刘丹青(2003)根据语言类型学的证据指出,关系分句相对于中心语的位置与基本语序存在如下蕴含等级:如果一种语言是SVO语序,那么关系分句出现在中心语后面;如果是SOV语序,那么关系分句出现在中心语前面。但是,汉语是SVO语序,而关系分句却出现在中心语的前面,违背这一语言共性。根据中心语参数,语言分为中心语前置(head-initial)语言和中心语后置(head-final)语言,英语属于前者,汉语虽然SVO语序占优势,但具有中心语后置的特征。汉语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都在所修饰动词之前,关系分句也在中心语前面。汉语标句词“的”出现在分句的末尾,如果中心语在关系分句之前,“的”就无法使CP和中心语都与它邻接,不能实现中心语与关系分句的关系化。这样,根据广义左向合并原则,CP沿着左向的方式移动到[Spec,CP]位置实现它的功能。在句法结构中,CP留有语迹,仍受DP的支配。这也是为什么汉语中关系分句在前,而中心语却仍可以与其在CP中的语迹同指的原因。

4.关系结构的语段推导

Chomsky(1999;2001)认为句子的推导是分段进行的,把分段的单位称为语段(phase),并提出了语段推导理论;即PH=[α[Hβ]]。其中,α是语段PH的边缘(edge),H是中心词,β是H的语域(domain)。在一个PH中,只有位于其边缘的成分可以提升。在推导至PH阶段时,β已被拼读出来,但拼读尚未作用于PH的边缘。因此,中心词移位等操作就可能进行。这就是所谓的“语段无渗透条件”(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即HP之外的操作无法触及中心语H范围内的成分,但能触及H和它的边缘。

根据语段无渗透条件,关系分句中的所有语类已合法删除其非诠释性特征,任何成分都无法外移,形成了关系分句孤岛。下面以汉语和英语为例对这一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推导出一个CP,该CP的外围还有一个TopicP在等待CP中的一个成分与之发生内部合并,进而核查相互的Topic特征。例如:

上两例作为主题句,所有特征都得到了核查,因而是合格的句子。处于该语段边缘的主题化成分DP还可以继续参与推导,但它毕竟是CP中的一个成分,不能过于自由。如要继续参与推导,DP要把在CP中的功能和特征(如格特征)留下,使自己成为相对自由的个体。这就需要DP与CP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这又依赖于不但阻隔了DP在CP中的功能,而且还在DP与CP之间建立了关系,表明它们是一个整体。因此,关系化的建立是DP继续参与推导的一个重要条件。例如:

关系化的建立靠标句词的衔接,但汉语由于具有中心语后置的特点,标句词位于句末,与DP没有邻接,因此不能建立关系化。由于广义左向合并原则要求一切操作都要向左,所以只能复制CP,合并到DP的左侧。而英语关系分句就不需要这一过程。例如:

CP经过复制合并到[Spec,DP]位置,无论汉语复制的CP,还是英语未复制的CP在结构中都受中心语DP的支配,都成分统制于DP。因此,汉语中心语在后也可以与前面分句中的语迹同指,原因就在于CP基础生成于中心语后面。

领属成分做中心语,且关系词为which、whose等的关系分句,其生成过程与其他关系分句相同。Chomsky曾把表示领属的成分描写成中心语D。(1995:263)如下面结构中的“'s”,存在领属关系的成分是中心语为D的最大投射: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领属成分主题化后,由于领属元素不能脱离附着成分,必须用关系代词来接应。例如:

(26)a.I met the student whose mother I know.

b.I met the student whose mother is a doctor.

上面两个关系分句分别基础生成于I know the student's mother和The student's mother is s doctor,把the student主题化后,原先位置的语迹由关系代词who复现,并以whose的形式显现,为了核查强[+wh]特征,而移位到了[Spec,CP]位置,由于whose与后面的词语是限定修饰关系,所以后面的名词一并移到[Spec,CP]位置。这同时也表明提升分析法把关系分句分为wh-关系分句和that关系分句,并认为在wh-关系分句中,中心语与wh-关系词处于同一位置,即[Spec,CP]位置,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汉语由于没有关系代词做接应成分,领属元素“的”也就相应隐去,或者由接应代词代替。例如:

(27)a.我认识她妈妈的那个学生。

b.妈妈是医生的那个学生。

5.结语

利用附加和提升两种方法来解释关系分句的生成均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是附加分析法关于中心语与关系代词语义同指以及提升分析法关于关系结构生成的思想都是可取的。在此基础上,本文以Chomsky语段推导的思想为指导,结合广义左向合并原则,对关系结构的推导做了新的尝试,其核心是:关系结构中心语提升的机制以主题化结构为基础,通过关系化的建立生成关系结构,实现不同语言关系结构推导的一致操作。

标签:;  ;  

关系结构的段落推导_关系代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