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三大误区及对策_合同管理论文

国外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三大误区及对策_合同管理论文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管理中的三个误区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对策论文,工程承包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的竞争格局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对手强大化、市场竞争尖锐化。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权威杂志最新统计,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2000年的国外营业额为1159亿美元,比1999年的1187亿美元下降了2.4%;34家入围的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中的总营业额比上年60.99亿美元下降了21.8%,仅为48亿美元,市场占有率比上年下降1%,为4.1%;而雄居榜首的德国霍克蒂夫公司就独占225强国外总营业额的7.9%,为91亿美元。我国企业如何与日益强大的跨国公司在同一个国际市场平台上持久较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从分析国际工程承包的特点及我国在涉外工程承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加强涉外工程承包的科学管理对策。

一、国际工程承包的特点

国际工程承包是国际技术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工程项目的内容主要有:勘察咨询、工程设计、建筑施工、成套设备供应、材料供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人员培训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1979年我国在海外投资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国际承包工程公司开始的。联合国一向把建筑安装业划为服务业,WTO法制框架内的《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也列有建筑安装工程的内容。但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产业的划分,一般都习惯把建安业列入第二产业。事实上,建安业兼有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特征,这就给国际工程承包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复杂性。国际工程承包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点:

1、国际工程承包多采用招标承包制。

国际工程承包除少数项目采用议标方式外,大部分是采用招标承包制,因而是一个以价格为核心的完全竞争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国际工程发包商能在国际范围内选择在价格、工期、质量、技术、经验,以及成交条件等方面对自己最有利的承包商来完成工程项目的标的。与其它服务贸易相比,国际工程承包供需双方在签约前都必须进行非常细致而又技术性很强的前期务实工作。

2、国际工程承发包通过合同确立双方跨国的法律关系。

国际工程承包几乎全部都要签订承包合同,其合同形式与条款已形成了一种国际公认的惯例,建立了项目业主、承包商、工程师三方相互制约的合同法律机制。当承发包双方纠纷无法协商调解时,则可委托国际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若一方不服,提交司法诉讼,合同中通常都由业主指定法院,法院一般也只审查程序(即只审查仲裁裁决在法律程序上是否不当),不审查实体(即不审查仲裁裁决本身是否裁定得正确)。仲裁机构的终局权来自双方协议,拟定好合同的仲裁条款对双方都十分重要。

由于项目的庞大,不仅产生总承包商与诸多分包商(二判)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产生建筑物资和成套设备的采购、运输、安装等承包商之间的关系。这些大大小小多边多国籍承包商用合同作为纽带彼此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合同、合同附件和国际惯例无处不反映出合同管理的经济技术性。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表现为:每份合同签约前,有关报盘、技术洽谈纪录和中标通知书等都对承发包双方具有约束力;每份合同签约后,施工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合同的计量、计价随之变化,这些都对承发包双方合同管理人员的合同意识和对口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说明了承包商选择好东道国目标市场和联营合作伙伴的重要性。

3、国际工程承包中施工环境艰难复杂,人员流动性大。

国际工程承包的产品与一般货物贸易相比,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不可搬迁移动的一次性工程建筑物和设施。国际工程承包商在工程所在国要面对特定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面对特定的地理位置、民族语言,面对东道国各阶层人士的风土人情,就地施工、就地投入生产。尤其是绝大部分都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采购、安装、试车等高难度且复杂的生产技术工作,这些都不是一般货物贸易专业人员所能适应的。一项工程各个施工阶层需要不同技能的专业人员,而工程所在国往往不可能同时开展多项工程,所以无法做到施工力量的充分利用,结果会致使跨国调动频繁。另一方面,国际工程投标中标后,公司开始根据工程性质、要求组织项目班子,但这项工程完成后,该项目班子就不一定能完全适合下一项工程的性质和要求。实际上,大多数旧班子的部份人员往往都要重新调整配备,而不像一般产品生产具有相对固定的跨国公司和从业人员,以及在专业结构和数量上的要求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因此,跨国工程承包公司更需要一批一专多能(即复合型)的人才。

4、工程质量决定国际承包商的信誉。

国际工程承包与商品外贸相比,一般货物贸易可在交货时通过商检来解决货物质量检验问题,而工程质量事故往往具有隐蔽性,工程建成后很大一部分是难以复检的。现代国际工程承包商都实行监理制,即随着工程施工的进度,加强分段工程质量的监理,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保证。如今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已把国际建筑承包商是否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国际认证的合格证书作为市场准入的前题和发包商授标的先决条件。

5、国际工程承包中索赔工作频繁。

由于国际工程承包的复杂性和经济关系多元化,索赔成了一种日常事务。从合同开始执行起到工程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中,承包商都可以随时随地因设计变更、图纸疏漏、勘察与自然因素不符、业主拖付工程款、拖延移交场地和提供资料等所产生的经济损失或工期进度受阻而提出索赔,但索赔成功与否则要视项目管理人员是否熟悉现场工程业务和索赔法规,掌握对自己有利的第一手资料记录,吃透合同文件并及时提交给工程师确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得到合理补偿。一旦双方不能达成谅解,即可提交仲裁,争取在纠纷中胜诉,避免自己在经营中出现无谓损失。

6、国际工程承包周期长、风险大。

一个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一般要有数年的施工周期,相比单宗货物贸易按年或按季来讲,国际工程承包的周期较长。相比其他服务贸易来讲,国际工程承包资金投入要大得多。无论发包商是按总价合同付款,还是按单价合同付款,都是按工程进度支付款项。即使有预付款,但也是数量极有限。因此,从开工到分段付款这段时间内的有关物价、汇率等经济波动,尤其是工程所在国的政局动荡,都会直接威胁到承包商。为此,承发包双方为防范风险都互相要求对方提供各种内容的银行保函,各种保函在国际工程承包业中已成为国际惯例。此外,国际工程承包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保险,这些保险的综合性比其他贸易保险大得多。

二、对外工程承包管理中存在的三个误区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是在1976年才逐步开展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企业在全球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排名也稳步提前,2000年我国进入225强的企业比1998年增加了4家,中国港湾总公司的排名也比1999年上升了31位,这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是实属不易的。但随着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工程承包的经营管理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管理操作中存在着三个误区:

误区一:压价竞标,以图占领承包市场。

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最缺少的是当地的资格承认和信誉保证,所以低价竞标也就成为承包企业挤进市场的首选手段之一,这里的“低价”是指薄利甚至是无利的情况。低价竞标是承包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不得不采用的一种策略手段,比如上海外经集团有限公司在日本关岛开展工程承包,为了使两个项目之间形成的6个月时间断层得以弥合并创造连续的工作面,该公司当时就采用低价竞标的策略争取到了一个过桥项目,避免了6个月空闲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队伍涣散的情况。

然而,我国开展对外工程承包中出现了国内同行在境外压价竞争不断加剧的不正常现象。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盲目地竞争性压价,而承包企业一旦得标,为了保本赚钱,自然会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偷工减料,偷税漏税,违规赶工。甚至有个别企业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也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压价竞标,赚钱后让公司倒闭歇业,人员回国,风头过后再以新的名义东山再起。这些企业多属于国有企业,这种扰乱市场的恶性低价竞争导致了产权终极所有者——国家的经济效益损失仅1999年就高达68255.30万美元,而压价竞标所造成的“豆腐渣”工程则严重损害了中国公司在海外的声誉。

误区二:靠施工索赔降低内险,以图谋利。

诚然,工程索赔是承包商减少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承包商维护其合同权益的重要手段。工程索赔的成功更是承包商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但是,业主向承包商提出反索赔的要求也是经常发生的,有时甚至出现索赔与反索赔的对峙状态,导致合同争端,把索赔推向国际仲裁或法院诉讼的轨道,给工程项目的实施带来重重困难,这对业主与承包商双方都是不利的,尤其是窝工会给承包商带来额外的成本开支。因此,在工程承包中业主与承包商都应采取一切措施,预防或尽可能地减少索赔事项的发生。

目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界流行一种观点:以较低的报价中标,再利用施工索赔弥补报价低的损失。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极难奏效。一般情况下,如果报价低于该工程项目预算总成本10%以上时,极易形成承包方的经济亏损。因此,这种压价竞标手段只会使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失信于海外市场。

误区三:公司总部对海外项目组鞭长莫及。干脆给项目经理充分放权,让其独立承包经营,以图发挥项目经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海外施工现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后往往要求迅速解决,如果项目经理无权处理工程施工中的问题,事无巨细均须请示公司总部,一旦决策延误就会贻误工期,给公司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这是对外工程承包之所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原因。但是,为发挥项目经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充分授权并不等于公司总部以包代管,放弃对海外项目组的一元化领导。目前存在某些海外项目组企图摆脱公司总部监督和控制的情况,如在财务上搞“两本账”,建立自己的小金库,随意挥霍,对公司总部包盈不包亏,给公司总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账外账”本身是违反东道国法律制度的行为,一旦败露,当地项目经理就要负法律责任,并连累公司总部,败坏中国公司的形象。以上一些对外承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国内一些工程承包公司对海外分支机构放松监管所导致的恶果。

三、对涉外工程承包企业进行科学管理

首先,要充分发挥中国对外工程商会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的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专业经济部门要逐步减少”,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虽然政企分开,但政府与企业之间有很多繁琐的事务仍需要沟通办理,所以两会应协助政府制订行业发展规划,搞好行业管理,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以上谈到的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实质上不但是制度性问题,而且还是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将一部分专业职能放权给行业协会、商会,例如在注册师制度中,树立两会在教育评估、注册考核和注册管理方面的权威,并支持两会力争取得国际组织承认,并允许两会参加相应对口的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学术活动、经验交流和互通信息。只有这样,商会、协会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才能有所作为,在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上水平上档次的同时为企业输送更多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市场管理方面,两会要尽快制订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竞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同行间无序的恶性压价竞争。

其次,我国企业要按国际惯例规范投标、合同和项目三大基本管理。

第一,加强国际项目前期的投标管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公司对重大项目多与外国公司联手投标,取得很好效果。但今后除与当地公司联营外,逐步联合我国专业对口设计院、研究所共同加强投标工作,应成为我国独立自主投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承包商在收集世界各地招标信息后,首先要进行项目分析,研究预测项目所在国的环境,若潜在政局风险不大,一般力争作出投标决策,参加资格预审。一旦通过预审,就组织富有经济的专业班子,分析招标文件,到境外工区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物色当地代理人,核对工程量清单,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和技术规程,测算风险和利益,确定工程报价,全面复审承包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风险防范措施。然后,筹集项目资金,到工程所在国与合作伙伴办理注册手续,办理送交投标保函,编制递交投标文件。中标后与业主共同签订合同,并开出中标承包商履约、保险和税收等(银行)保函以及质量(维修)保函,并接受业主的反保函。当今世界工程承包市场,盛行低价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承包商的利润率从20%下滑到现在的3%,致使以“薄利”为宗旨的中国对外承包企业也受到很大的压力。要竞争就会有风险,有风险更要采取措施。只有规范管理,才能分散风险,否则会产生屡投屡不中、屡中屡亏损的令人沮丧的局面。

第二,加强国际项目的合同管理。国际工程承包的一条重要规律是通过合同(契约)体现双方的法律地位,因此执行合同近似乎执法。国际工程承包合同是一个纵横交叉的多元化合同体系,业主与总承包商签订的总承包合同是合同管理的中枢,它象一根线贯串了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一切工作的安排、执行、考核、仲裁都以合同为依据。纵向它可以上伸到合同签订前澄清会谈判的记录,下延到工程竣工验收后10年维修期保险公司的结束。从横向它可以分支出工程分包(二判)合同、劳务分包合同、材料采购合同、施工设备租赁合同、成套设备采购安装合同、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等,期间所有的合同文本、协议、附件、往来信件和资料档案都可能成为争议、索赔、仲裁的重要依据。在施工阶段,业主、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密切注视合同的实施,如承包商要密切注意工期、质量、工程的目标控制,工程师要及时下达各种指令,业主要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总承包商要严格监督检查分包商、供应商、运输商的运作情况。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他们都为完成一致的标的(工程)又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出现的大量索赔与反索赔而进行相互制约,这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已是习以为常。对此,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一是要平时做好与合同不符的记录;二是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熟悉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学会利用合同条款,使对方合理分担风险;三是不要碍于情面,把执行合同的索赔与“重义”的宗旨区分开来。

第三,加强国际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总承包商组织对本项国际工程施工所采取的垂直管理和水平管理的交叉点。国际工程项目远离本土公司总部,驻扎他国,接触多国有关业主、监理、设计、劳务、商务、运输以及金融保险等人际关系,因此项目经理既要懂专业外语,又要有公关的外语谈判能力。选派强有力的项目经理和组建短小精悍的项目管理班子,对总承包商来讲至关重要。项目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费用和工期三个要素的标的,也就是我国所坚持贯彻的“保质、守约”的宗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大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在管理上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一是按合同附件、工程量清单和施工进度计划,应用计算机推广关键路线网络技术安排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管理。二是按合同附件、施工技术规程,应用计算机来执行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三是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按工程进展,将工时、物耗的原始记录和票据凭证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利用计算机高速、准确、容量大的优点,随时进行分析核算,综合出工程施工运作中的问题,及时提出降低成本的目标。企业最大的目的是取得效益,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效益增长点是分布在世界各国的项目组。在充分放权给项目经理后,公司总部通过计算机Internet网络与项目组跨国联网,采用矩阵式的管理机制,及时给予指示和支持,尤其是及时对海外项目组进行账务审计。这种项目的异地管理和控制,对实现公司的全球发展战略无疑是很重要的。

标签:;  ;  ;  ;  ;  

国外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三大误区及对策_合同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