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共同富裕之路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色列论文,之路论文,启示论文,共同富裕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色列的农业史是世界各国中最短者之一,其国土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沙漠,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匮乏,然而其农业发展却十分先进。以色列农业迅速现代化、农村社区共同富裕的历程,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公元初年,犹太人被罗马统治者逐出家园,流散到全世界。近两千年来,他们没有祖国,也不得拥有土地和务农。上世纪,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欧洲犹太青年决心返回故园务农,扎根大地,用汗水洗去犹太人鄙视体力劳动的劣根性,改造民族、改造自然。
20世纪初,一批进步青年来到犹太民族基金会所拥有的农场上干活,他们与管理人员发生冲突,要求自治,得到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赞同。1910年10月,第一个公社(基布兹)在加利利湖边诞生。他们为这种新团体设立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集体生活的共产主义生活方式,并将其视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正义的理想途径。他们成立了民主的组织机构,制订了公共教养儿童、妇女参加多种经营的农业劳动等制度,为未来公社树立了典范。
从事农业开发的犹太先锋们创办了各种村社组织,为建立合作与平等的新社会、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利利地区几个公社的社员发起并成立了工人供应合作社(哈马什比尔),集中公社和个体村的余粮,低价卖给各地的农业工人,以实施互相帮助、防止剥削的思想。各地也开设了分社,大大减轻了农业开拓者所遭受的苦难。
经过实践后,他们发现新移民村要想经济自立,必须从事多种经营,搞集约型综合农业。除大田作物外,还要养奶牛、栽培果树、种植蔬菜、养殖畜禽,而这又需要充足的水源,所以各移民村开始了排干沼泽、打井、 建泵站的水利工程。 综合农业又带来了农产品销售的难题。1930年,各移民村联合成立了专门销售农产品的非盈利性的合作社—特努瓦。1921年,犹太工总还成立了工人银行,给各移民村提供短期贷款,还给哈马什比尔和特努瓦提供流动资金。
在40年代,各种形式的农业移民村已成为巴勒斯坦犹太社团的坚强柱石,在占领领土、拓荒开发、接纳难民、培训武装骨干上厥功甚伟,为以色列国的独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过70年的奋斗,毫无务农经验的拓荒者已经扎下了根,掌握了专业技能,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利用世界农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起现代的犹太农业,并自立于世界农业之林。有了70年开拓的磨难,才会有后50年的发展与腾飞。
以色列独立后,安置移民、建设国家就成为头等大事。头四年回归的移民多达69万,超过了国内原有的65万人口,头10年回归了90万,国内人口达到200万。人口剧增,使食物严重匮乏, 国家被迫规定食品配额。几十万新移民一贫如洗,栖身于收容营地无所事事,而国内又有大片荒芜的土地无人耕种。国家计划让他们从事农业,但欧洲大屠杀的幸存者与东方社会回归的移民抵制集体生活的方式,不愿加入公社。
国家从立国前的合作农庄招聘到数百位男女资深社员,作为指导员长期与新移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引导他们走上合作务农的道路。除了教他们干活,指导员还要解决新村的组织、社会、经济等问题,帮他们建立民主的管理程序,培养出可被民众接受的当地领袖,使新村能够自主管理、经济自立。女指导员还要将卫生、烹调、育儿等常识传授给女庄员。几年期间,以色列共创办了几百个新村,既安置了十几万移民,又为国家生产出宝贵的粮食。
为了开发近一半国土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政府经过认真勘查,开始了大规模的引水工程。50年代中期北水南调,将约旦河源的淡水用管道送到南部的内格夫沙漠。全国灌溉面积从建国初的3万公顷扩大到16万公顷。
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在前8 年中占全部发展基金的四分之一强,一是直接贷给农民,一是拨款给兴办水利等的公共机构。政府还通过发放农业银行贷款来支持农民。政府设定了生产配额和发放补贴来调节生产。农业部为各个区域设立了发展规划员,帮助农业村制订并实施发展规划,并成立了生产与销售董事会,如柑桔、蔬菜、棉花、花生、牛奶等,由政府、农民(或特努瓦)、批发商、消费者和加工业的代表参加。这些董事会或是在国内外承担一切销售任务,或是只进行调节与指导,保证务农有利可图。
仅仅10年,以色列农业出现了重大转折,食物短缺的时代结束了,农业各部门几乎都出现了过剩,农产品价格暴跌。为了保证农民获得相当于国内平均水平的合理收入,稳定农业,政府决定迅速开发国外市场,把农业出口视为主要奋斗目标,同时实施乡村工业化,以稳定乡村社区,保持乡村繁荣。
以色列政府把开拓市场当作首要任务。农业部每年斥巨资在各国作广告,建立销售网络,密切追踪调查国外市场情况,进行市场预测,制订出口计划,批准新的项目。中央集权的农业出口公司改变产权,政府控股49%,其余股份由农民与各生产董事会所有。该公司经营几乎所有农产品,在整体规划、包装、运输、讨价还价能力上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公司还在国内建立了出口设施网络,在组织产品运输方面效率极高,每天清晨采摘下来的时鲜农产品,快速包装后上午即可空运,下午就能摆放在欧洲市场上;海运也只需几天。
农民自身发挥了巨大的主动精神和机智的应变能力,以塑料大棚为特色的温室农业迅速在全国普及。政府使用发展预算,以优惠条件贷款甚至拨款,以建设暖房、塑料大棚。12年的免费义务教育使农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不少农民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从农学院毕业后往往先在政府的普及推广站当几年指导员,然后辞职干农业,收入远比官员高。研究站、农学院系、普及推广站组成的网络把全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农业实验站,出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成了研究的优先对象,大棚蔬菜花卉、新良种、育苗种植等新方法迅速被农民所掌握。
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使出口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8年,以色列农业出口总值0.57亿美元;1995年时鲜农产品出口总值7.4亿美元,加工农产品出口总值5.9亿美元,总计占全国出口总值的7%,而农业劳力仅7.5万人,占就业人数3.7%。与此同时,以色列开展乡村工业化,以吸纳农业过剩劳力。同一地区的多家公社与合作农庄联办农产品加工厂,如棉纺厂、屠宰厂、果菜包装厂、冷冻厂、罐头厂等。大多数公社内部还因人而宜,兴办了塑胶、电子、化工、食品、机械等规模不大的小厂,并尽量不从外界聘人。公社至今仍坚持不雇工剥削的原则。到70年代,公社务工人数几乎等于务农人数,工业收入超过了农业收入。有的公社还发展了旅游业等。
80年代以来,以色列的农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利用高科技,增加农业出口的科技含量,成为以色列农技专家的努力方向。他们一贯注重把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发展之中。苏联解体后,大量前苏联的犹太科学家和高级技术人才纷纷移民以色列,使以色列的科技队伍和农业专家队伍有了很大的补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把滴灌与施肥相结合,由电脑控制作物的灌溉。温室里采用电脑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国家种子公司和一些公社利用生物工程培育出优质种苗。研究站设计了采摘水果、西红柿、棉花、土豆等农用机械。塑料大棚所用的塑料材料能节省能源、抵御紫外线、防尘、抗雾,有更好的光照效果,坚实耐用。
在这几十年内,这些高新技术一一在国内得到推广普及。现在,他们已出口国外,打入国际市场。1996年,以色列出口了价值8.01亿美元的果、菜、花等时鲜产品;同年,还出口了14亿美元的先进农技产品,其中包括2.52亿美元的滴灌设备和1.07亿美元的种子。值得注意的是,出口的农业设备大都由公社企业制造,给乡村工业化开辟了新局面。利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这是以色列农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
以色列与中国在各方面千差万别,但在最基本的问题上却能给我们不少启迪。首先从农业的公有制说起。以色列农业以公有制为主,原因在于以色列的国有土地占国土面积的92.3%,使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掌握在国家手中。1960年以色列议会通过了《土地基本法》明确规定国有土地不准出售,也不准以其他途径进行转让。农业用地只出租给公社和合作农庄,租地的条件极为优惠,租期定为49年,到期还可以再续种49年,地租极低,仅为收获农产品价值的0.5%, 并且经常免收。目前,合作农庄每个农户的土地规模是4至6公顷,耕种者有义务住在他的田地上,定期连续地耕种,不可任意雇人代耕,不得无故辍耕,否则契约作废,土地收回。土地可由下一代继续租种,每户只能有一个子女继承使用权。因为以色列土地、水资源匮乏,所以,每户水、地各一份,不得多占。农民可以搞温室农业的集约型开发,向生产的深度进军。
实施这种政策的结果是,以色列没有地主阶级,农业中的私有经济受到遏制,农业用地得到保护,在土地所有制这个极为敏感、往往引起重大社会动荡的问题上平安无事。
1979年,中国的农村改革给予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在农民的努力下,出现了人人吃饱饭的大好形势。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原则上还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所有权模糊不清的问题困扰着农业的发展。在明晰产权的浪潮中,有人提出土地私有化的主张。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是亿万农民最大的心愿,也是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奋斗的目标。然而,以色列的经验给我们一种新的启示。那就是“农民对其土地的绝对所有权,最终可能成了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注:拉南·魏兹:《从贫苦农民到现代化农民》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页。 )以色列确定的土地国有、农民使用(严格的契约及法令保证农民长期乃至永远享有土地使用的自主权利)的政策,既保证了农民安心务农、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在为全国人民提供衣食所需的同时又获得一份合理的收入,还避免了困扰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所有权所引发的社会动荡。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也有其正确性。我们千万不可动摇。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又一重要资源,以色列是世界上气候干旱、淡水资源最稀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水平的1/30,然而, 以色列又是世界上农业用水经济效益最高的国家。我国人均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1/4,而占全国用水量80%以上的农业灌溉用水,其有效利用率仅为40%,所以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以色列,国家对水资源有统一的筹划。立国初期就拟定了《水法》草案,确定了以下原则:1.全部水资源属于国家;2.国家统一管理全国水资源,对各项事业的用水权、用水额度等进行统一安排;3.供水成本在全国各地都有差异,国家设立基金均衡处理。该法1959年成为法律。目前以色列的年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65%。他们听从了经济学家的忠告,向农民征收水费。以色列对各行各业都有严格的用水配额,超过配额加价300%。农业用水要便宜些,实际用水费为0.15—0.20 美元/立方米,但已是世界各国灌溉水费最高的标准之一。他们甚至连城市废水也是有偿使用。这样就促使农民大幅度减少耗水多、效益差的粮棉种植面积,改种国际市场上价格高的优质水果、花卉、蔬菜等品种,而以较低的价格进口粮食。90年代,他们大力出口含水少、价值高的良种,以换取更多的外汇,目的在于使每立方米的水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
以色列的科研人员发明了滴灌、微灌、地下埋灌等世界先进灌溉技术,农民迅速在生产中加以推广普及。以色列目前正通过废水回收、人工降雨和海水淡化、微咸水利用等办法来开发利用边际水资源。他们已有80%的废水得到处理,广泛地用于棉花等非食用农作物的灌溉。
我国的水利事业重工程、轻配套。国家设有水利部,却没有设农田灌溉司。国家只管大的工程,水到农田,灌溉就成为农民的事,国家不投入。而且灌溉方法仍是以大水漫灌为主,大部分的水消耗在土地上,作物能吸收的很少,春秋时漫灌还降低了地温,不利于作物发芽生长。据专家测算,在西北干旱地区,一般的年景,农作物只需在春季补灌两三次即可保苗,获得较好收成。灌溉一亩土地一次,滴灌需5立方米, 喷灌需15立方米,畦灌需30立方米,大水漫灌则需80立方米。目前黄河断流已经司空见惯,塔里木等西北河流也近于枯竭,旧的灌溉方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如果我们能参照以色列的节水实践,改变思维方式,把用来投资水利大工程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搞田间灌溉设施,那么既节约水资源,有利于农业发展,又不必大兴土木,修建工程,破坏生态,贻害后人。
1974年,我国引进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经过消化吸收,现已经能够生产成批的滴灌设备。如果将南水北调的工程资金用于搞节水滴灌,则可解决3亿多亩耕地的节水灌溉设施, 不仅可使整个华北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亿亩)得到合理灌溉, 还可以改造一倍以上面积的荒山荒坡。而且节水灌溉还可以增产,一般大田可增产30—40%,大棚蔬菜可增产300%;还可减少平整土地费用,扩大山区、丘陵、 沙漠的种植面积;可提高农产品质量;可避免漫灌对土地的侵蚀破坏。另外,以色列农业用水征收费用的措施也值得借鉴。
以色列农业给我们的另一启示是民主种田,科学种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以色列的公社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社员心甘情愿选择的生活方式,公社的运作实施民主,不允许一言堂;领导者由民主选举产生,且实施轮换制,在生活待遇上与社员一样,不允许有特权。
中国的公社之所以终于解体:一、它不是农民的自愿选择,农民没有不加入的自由,没有退社的自由。二、公社的领导人是国家干部,他们的经济收入与公社的经营好坏无关,只要不违反上级的意图,他们就不会在经济上受损。
以色列把扎根大地拓荒务农视为国家政治独立的基石,把农民视为国家的精英与中流砥柱。而我们却往往认为农民自私、落后、愚昧,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其实几十年来,大的农业失误没有一个是农民造成的,而当政策失误时,又是农民之中的“观潮派”、“算帐派”及早就察觉了错误,正如毛泽东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倒是幼稚可笑的。
尊重农民的意愿,是以色列农业发展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立国前,公社是犹太机构占地拓荒的最主要力量,公社社员在建国初期的国家机构中举足轻重。但当东方社会大规模的移民回归时,他们不愿意过公社的集体生活。以色列政府并没有采取高压手段,逼迫农民加入公社,而是引导他们走合作务农之路,兴办合作农庄。
以色列的农业虽以公有制为主,但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个体农户仍然在发挥作用。农业工会、工人供应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等为农民、农村社区服务的组织,早在立国之前就由农民自己筹办起来,且坚持农民建、农民管、农民享用。这也是与中国供销社的不同之处。以色列生产董事会虽由政府创办,但有农民代表担任董事,且敢于负责,代表农民的利益。
以色列的科学种田立足于民主制度。农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真正能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所以能积极认真地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与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密切配合,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没有民主,农业就没有进步,甚至还要倒退。民主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这就是以色列农业发展之路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