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线结合直肠推移粘膜瓣术在肛周脓肿保留括约肌术中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超钟

(南京市建邺区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挂线结合直肠推移粘膜瓣术在肛周脓肿保留括约肌术中的临床研究。方法:将40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脓肿挂线引流术联合推移粘膜瓣术,对照组采用一次切开挂线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治愈率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术后切口疼痛及肛门自制功能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切口坠涨感、分泌物以及排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挂线结合直肠推移皮瓣术治疗肛周脓肿在保留肛门括约肌,维持肛门自制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一次性切开挂线术。

【关键词】脓肿挂线引流术;推移粘膜瓣术;一次性切开挂线术;治未病;肛周脓肿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0-0083-02

本课题旨在研究挂线加推移粘膜瓣技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适应症及疗效,以及对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完善并优化该技术,为临床提供一种实用有效,能最大限度维护肛门功能并提高肛周脓肿治愈率的治疗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均来自2012年3月-2014年1月间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符合诊断标准,知情同意。采用信封简单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在治疗前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资料具有均衡性。

1.2 研究方法

1.2.1分组

采用信封简单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脓肿挂线引流术联合推移粘膜瓣术,对照组采用一次切开挂线术。

1.2.2治疗方法

1.2.2.1术前准备

(1)术前医患沟通,让病人大致了解手术的过程与步骤,以便配合治疗。

(2)术前1日晚服缓泻药,或加术晨行清洁灌肠。

(3)备皮:术前1日剃除肛周局部毛发,术晨洗洁局部。

1.2.2.2治疗组

第一阶段:脓肿挂线引流术

第二阶段:推移粘膜瓣术

1.2.2.3对照组

采用一次切开挂线术,(术前准备略),切开脓腔排尽脓液后,确定内口,清除内口周围原始感染灶,位于外括约肌浅部以下的脓腔切开,位于外括约肌浅部以上的组织予切割挂线或松弛挂线。术后常规换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7-94》中肛周脓肿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本研究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伤口愈合。显效:症状改善,病灶或伤口缩小。未愈:症状既体征均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P值取0.05),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4例,未愈0例。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7例,未愈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治愈率经χ2检验,无统计学分析差异(χ2=1.03,P>0.05)。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治疗组总评分16分。对照组总评分22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经秩和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总评分23分。对照组总评分25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创面愈合评分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总评分25分。对照组总评分24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坠胀感评分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总评分20分。对照组总评分22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当日排尿评分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总评分22分。对照组总评分24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创面分泌物评分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术后干便5例,稀便15例,气体3例,需要衬垫1例,生活方式改变1例。对照组术后干便2例,稀便18例,气体9例,需要衬垫5例,生活方式改变7例。两组术后肛门自制功能中,气体经χ2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需要衬垫经χ2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生活方式改变经χ2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一例复发。

3.讨论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旦确诊为肛周脓肿,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主流的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及一次切开挂线术(脓肿切开引流加一期瘘管切开术)。单纯的切开引流操作简便,患者住院时间短,且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因此不会引起肛门功能的改变,但由于没有处理感染的源头,术后复发率和形成肛瘘率为50~89%,如再次手术则会给病人的身体及精神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次切开挂线术则是在切开引流的同时清除感染的内口,即所谓“清源”,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的成瘘率。该方法目前在国内应用广泛,但国外学者却普遍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一次切开挂线术会造成不必要的括约肌损伤,从而导致术后肛门失禁的发生,因此建议对肛周脓肿应先行切开引流,如果形成肛瘘则行二步肛瘘切开,此方法看似最为合理,但在我国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却无法推广,因此寻找一个符合我国目前医疗,又能有效降低复发和成瘘率的治疗方法,一直是肛肠外科医师苦苦追索却无法得到满意答案的难题。

《素问》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关于“治未病”理论的经典描述,对今日之临床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根据肛门腺理论,约90%的肛周脓肿及肛瘘来源于非特异性的肛门腺感染,两者属同一疾病谱的不同阶段,肛周脓肿为急性期炎症,肛瘘为慢性期炎症,由于感染的肛门腺-肛隐窝-内口的持续存在,以及肛管直肠周围特殊的解剖学特点,肛周脓肿往往在切开排脓或自溃后形成肛瘘。导师谷云飞教授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结合肛周脓肿-肛瘘的传变规律,设计了挂线加推移粘膜瓣术。此法用于肛周脓肿的治疗,目前国内外报道尚少。本研究结果显示挂线结合直肠推移皮瓣术治疗肛周脓肿在保留肛门括约肌,维持肛门自制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一次性切开挂线术;挂线结合直肠推移皮瓣术可有限根治肛周脓肿,从根源上清除肛腺感染病灶,最大程度的保护肛门括约肌,维持正常肛门自制功能,防止肛瘘形成。

【参考文献】

[1] Vasilevsk CA,Gordon PH.The incidence of recurrent abscesses or fistula-in-ano following anorectal suppuration. Dis Colon Rectum 1984;27:126-130.

[2] Scoma JA.Salvati EP.Rubin RJ.Incidence of fistulas subsequent to anal abscesses.Dis Colon Rectum 1974;17: 357-359.

论文作者:陈超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挂线结合直肠推移粘膜瓣术在肛周脓肿保留括约肌术中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超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