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对照研究论文_刘儒霞1,吴丽琴2

 1.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314500;2.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314400

摘要:目的:本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对照研究。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分析患者胃镜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46例患者通过病例诊断证实,其诊断的准确率为76.67%,其中在胃镜中的表现为黏膜褶皱变平或消失、黏膜红白相间,主要以白为主,血管透见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为55.00%。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均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联合采用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方式来进行诊断,以此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指患者胃黏膜固有腺体发生萎缩的主要病变慢性炎症过程,通常这种情况在胃镜下的表现分为两种,即单纯萎缩和萎缩伴增生。其中单纯萎缩主要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显露、皱襞变平;而萎缩伴增生主要表现为,黏膜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1]。由于慢性萎缩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并且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而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则是现阶段提高胃癌存活率的最有效措施,因此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次研究了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诊断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3月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此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患者28例,男患者32例,患者年龄34~76岁,平均(54.24±4.23)岁。所有患者均采取黏膜组织来进行病理诊断,并排除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以及其他方面的消化道疾病,同时排除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①对所有患者均实行胃镜检查,在检查前的6~12h内让患者禁食,并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的情绪;②根据患者在胃镜下的表现,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在胃镜下表现为黏膜皱褶变平或消失,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透见的患者分为A组;只存在黏膜呈现颗粒状或结节状的患者分为B组;两中情况均存在的患者分为A+B组;③对所有患者均实行病例检查,病变处活检2~5块,并使用10%甲醛溶液固定,在使用常规的石蜡切片后,进行HE染色。

1.3 评定标准

胃镜下表现的诊断标准:黏膜皱褶变平或消失,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透见;黏膜呈现颗粒状或结节状。

病理诊断标准:①轻度:慢性炎症的细胞较少,并且只存在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中度:慢性炎症的细胞较为密集,在黏膜层的1/3~2/3之间;重度:慢性炎症的细胞非常密集,占据了黏膜全层;②根据固有腺体的萎缩程度分为3个等级,轻度:固有腺体减少1/3左右;中度:固有腺体减少超过1/3,但不足2/3;重度:固有腺体减少超过2/3,只有少数残留腺体或腺体完全消失;③根据肠上皮化生腺体的多少分为3个等级,轻度:肠上皮化生细胞替代了胃黏膜原有细胞的1/3;中度:肠上皮化生细胞替代了胃黏膜原有细胞的1/3以上,但不超过2/3;重度:肠上皮化生细胞替代了胃黏膜原有细胞的2/3以上;④根据细胞增生的数量与所形成腺体的异性程度,将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与高级别[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版本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描述,计量资料以(±s)描述。

2 结果

经诊断在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其中有12例患者表现为黏膜褶皱变平或消失,黏膜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血管透见;有20例患者在黏膜中呈现了颗粒或结节状;而两种情况均存在的患者共有28例。在所有患者中,有46例患者通过病例诊断证实,其诊断的准确率为76.67%,其中A组的诊断符合率最高,为55.00%。A组与B组、A组与A+B组之间相比较,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与A+B组相比,组间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若是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则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例如,肠上皮化生与重度异型增生则是一种胃癌的癌前状态[3]。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主要为,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且黏膜呈现颗粒状或结节状,黏膜变薄,黏膜表面的黏液减少。但由于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因素较多,使得胃镜检查的敏感度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降低诊断中的准确率。其中,影响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差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医师在操作的过程中注气量过大,使得胃窦出现了扩张;(2)选取活检快时,所选组织的位置、大小、深度与数量均会影响检查结果;(3)若所选取的活检快同时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则会使得鉴别的难度较大[4]。在此次研究中,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其中有12例患者表现为黏膜褶皱变平或消失,黏膜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血管透见;有20例患者在黏膜中呈现了颗粒或结节状;而两种情况均存在的患者共有28例。在所有患者中,有46例患者通过病例诊断证实,其诊断的准确率为76.67%,其中A组的诊断符合率最高,为55.00%。A组与B组、A组与A+B组之间相比较,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与A+B组相比,组间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均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应当联合采用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的方式来进行诊断,以此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徐斌,黄玉凯,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2(09):1388-1390.

[2]张圣,柴翠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1):148+156.

[3]杨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09(01):69-70.

[4]刘丽娜,狄建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析[J].甘肃医药,2016,32(10):773-774.

论文作者:刘儒霞1,吴丽琴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  ;  ;  ;  ;  ;  ;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对照研究论文_刘儒霞1,吴丽琴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