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品质及其生成路径论文

价值品质及其生成路径

崔岐恩,张晓霞

(温州大学 符号教育学研究所, 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 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需要警惕停留于价值原则阶段,而未深入内在心理状态即价值品质。价值品质是主体以外在价值原则内化而形成的内在价值体系为基础、以价值智慧为核心的价值素养,是个人依据一定价值原则在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和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价值品质生成路径主要有三:一是外烁式路径(制度规制、舆论压力、压迫规训);二是内发式路径(生活体验、内省反思、教化感悟);三是捷径(遗传工程、基因修复、脑神经操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各种柔性方式将外在价值原则转化为内在价值品质。目前,价值教育是教育领域最常规化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品质;价值原则;价值教育

近十年来,最热的词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莫属。从教育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柔性方式将外在价值原则转化为内在价值品质[1],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正当的人。但何为价值品质?价值品质的生成有哪些路径?

一、 价值品质的内涵与结构

以内在心理品质为主要研究思路的伦理学是德性论,以外在行为正当性为主要研究思路的伦理学是规范论。两者各有千秋,但是都有其局限性,笔者以石中英先生的价值定义“价值即主体提出和满足需要的正当性”[2]7-11为根基,提出价值品质论以统摄德性论与规范论。那么何为价值品质呢?

价值品质是主体以外在价值原则内化而形成的内在价值体系为基础、以价值智慧为核心的价值素养,是个人依据一定价值原则在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和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稳定而和谐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特征”是德性伦理的关注点[3]。价值原则是指个人提出和满足需要的正当性原则,而正当性原则实质是外在规范。也就是说价值品质统合了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兼具二者的优点。规范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外在行为,也就是“行动为中心”,怎样的行为是正当行为?它是形式主义的,倡导“原则”,重点关注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普遍价值规范。德性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内在品质,也就是“行动者为中心”,怎样的品质是有德性的?它是实质主义的,弘扬“良善”,把人的内在品质作为价值评价的重点。“稳定而和谐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特征”“价值素养”体现了价值品质的根源乃内在良善。

(一)良善是价值品质之本

人类价值实践反复论证:价值原则永远无法穷尽实践中的所有个别化情境,而良善能够弥补价值原则在价值实践中的不足,能与价值原则形成一种互补。良善在使价值原则外化为价值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外在的价值原则首先要经过价值品质之价值智慧的鉴别、筛选、批判、重构而内化为价值品质的内在元素——价值体系,价值体系在特定情境下再次通过价值智慧的运作而外化为价值行为。良善正是在价值原则的内化与外化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就如自行车上的电瓶,在外力作用下发电而储存,然后在特定时机将电再转化为动能使自行车运转得更好、更省力。我们也应该看到,良善局限性和价值运行机制决定了价值原则在价值实践中的特有作用。价值品质的孕育过程就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价值原则形塑自我人格的过程。良善与价值素养的本质是同一的,良善的本质是利他性,即牺牲自我利益,而价值素养的超越性、正当性和向善性则体现了良善利他性的本质。良善在价值行为的习惯中产生并反哺式地、稳定地、一贯地决定价值行为的发生,而这正是价值教育的目标。尽管社会的正当性原则和政策对于维持一个正义的社会环境是必需的,制度、规则有助于孕育良好品格,然而价值品质论因为贯通了价值、德、福三者壁垒而使人-我、目的-手段、自律-他律之间变通途,所以本源依据仍是内在良善。

一年多来,中山海事局积极研发了解决现场管理船员核查问题的微信小程序“海事之眼”,为解决海事部门现场管理对船员核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山海事局依托部海事局共享数据库的建设成果与广东海事局智慧监管服务平台的相关功能,利用远程定位、人脸识别和比对等技术,结合互联网环境研发了解决现场管理船员核查问题的微信小程序“海事之眼”,用于准确掌握在船船员信息,有效解决海事部门现场执法中一直难以掌握“谁在船”的问题。

(二)规范是价值品质的天然素材

品质作为一个兼具心理学和伦理学意涵的词语,根本特征在于“善由己出”——既非单纯的先天已成,也非片面的外在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以心灵性状为内核的价值品质受制于身体,身体与世界相遇是每个人出生时最原初、最无法选择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伴随着婴儿第一声啼哭,赤子通过身体体验到这个与子宫羊水海洋不同的世界,因而惊恐、惊喜、惊叫。有怎样的身体,就能感受到怎样的世界,继而促发怎样的心灵、最终孕育怎样的品质。伪装大师竹节虫的身体作为植物竹节的像似符,既不是自我选择也不是基于外在规划,而是千千万万类直翅目昆虫的身体不融于世界故而被食物链高端的他者所消灭,唯有与竹节相似的身体才苟活于世。这个误打误撞而恰好与世界相融的身体便是竹节虫。鳄鱼凶猛,但当牙签鸟在它牙缝寻食残渣时,它的身体体验到舒爽,所以身体告诉恶魔可以放下屠刀。

(三)规范与良善辩证统一

自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人开始生活于制度之中,现代社会的制度更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把人完完全全地罩起来了。对每个个体而言,社会制度是一种先在的,是一种必然性。每个人首先是为社会所规制,然后才能去建构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政府的主体性任务是:把这些价值原则呈现在制度设计、细化于政策法规制定和落实于社会管理之中[13]。我们应该通过广泛的制度建设,使正当行为得到激励与讴歌,不正当行为受到制约与鞭笞,从而让价值引领付之于行、内化于心。各种法律法规、校规班规和教育部《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及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等,都是通过制度规制价值品质的养成。

(四)价值品质一体两翼之结构

既往伦理学皆基于“善与恶”这个核心命题沿着主观道德与客观伦理、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双轨制进路,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上探索德性之基[6]。对于价值品质,我们也可采取这样的分析框架,即价值品质一体两翼结构(价值品质 = 价值原则 + 价值智慧):一翼是价值智慧——价值主体在各种情感、天赋、理智和经验的作用下对价值原则进行察觉、鉴别、取舍、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多元智能。它显示了理性特殊的活动,除了先天肇基外,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获得;另一翼是价值原则,可以通过学习、观察、践行、反思、讲授、读书等间接方式获得。

激素和维生素搭配应用虽然好处多多,但也不能盲目应用。比如醋酸可的松等就不宜与维生素A搭配,否则,激素的抗炎作用将受到遏制。因为维生素A能使细胞中溶酶体脂蛋白的通透性增强,溶酶体膜稳定性下降,溶酶体中的蛋白水解酶释出增加,致使炎性物质产生的过程加速,促进炎症加重、发展,故两者不能搭配应用。

价值品质是主体价值资源的内在储备,是价值原则与价值智慧的完美结合。在现实价值实践境遇中,人们会基于自身品质状态做出应对。当品质水平较低时,具有脆弱性和波动性,这时的行为可能主要遵从外部正当性原则。而当价值品质水平较高时,具有柔韧性和稳定性,这时的价值可能主要基于内在心灵的呼唤。若从外部形式上来考察,我们发现两种行为都具有正当性,似乎毫无二致。其实两者具有天壤之别,前者是他律,这种正当行为需要的条件主要是规训与惩罚、清晰完备的条条款款以及少许价值智慧;后者是自律,它需要的条件主要是价值智慧。若从外形看,也许葆有卓越价值品质者会有一双慧眼。而只是为了正当本身而屈从外部价值原则者,也许如呆瓜,时常很囧。正如《论语》孔孟之道: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什么叫做对象。我认为不可能有一条严格的定义,因为我们这里的东西十分简单,以至于不能对它进行逻辑分析。只能说明它是什么意思。这里只能简明地说:对象是一切不是函数的东西,因此它的表达不带有空位。[注][德]弗雷格:“函数和概念”,《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8页。

二、价值品质的生成路径

价值品质不是空中楼阁或先天既定,而是需要后天建构而生成。布贝尔在《品质教育》中认为,“人的品质孕育于环境熏陶,如家庭和街坊,语言和习俗,历史事件以及通过谣传、广播和报纸而传来的每天新闻事件,音乐和专门科学、戏剧等。”[7]那么价值品质的生成有哪些路径呢?条条大路通罗马,基于价值品质一体两翼之结构以及现代新科技,其生成路径主要有三:一是外烁式路径(制度规制、舆论压力、压迫规训);二是内发式路径(生活体验、内省反思、教化感悟);三是捷径(遗传工程、基因修复、脑神经操作)。见图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思想观念日益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上岗位,参加工作,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许多育龄职业女性基于自身就业、升迁或者职业发展的原因,不能或者不愿生育,社会生育率不断降低,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为此,2016年,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

价值原则是价值品质的内容和基础,每一项价值原则内化后可以形成为主体相应价值品质的一种质料。价值品质的具体内容是一定社会的价值原则在人的思想、行为中的体现,它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原则。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则以克己、勇敢、正直、虔诚、聪明、节制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品质内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平等、博爱。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宣扬三纲五常作为价值原则的主要范畴,而被压迫者所秉持的价值品质有:勤劳、刻苦、俭朴、善良、诚实、勇敢等。石中英提出人类的基本价值品质包括:仁爱、同情、诚信、勤奋、节俭、尊重、责任、宽容、平等、自由、公正等,其中“仁爱”是诸种品质的核心。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们有多少实践活动领域,就有多少价值品质的内容。

图 1价值品质生成路径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认为德性出于自愿选择之中道,就其本质而言德性即人为自己立法。时空嬗变、时事风云,纵然先天品质良好,但若固守成规、拘泥原则,必然在实践中造成价值失序。《中庸》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体现价值智慧的高级形态,在实践中大道至简、大化无形。这种形态如何可能呢?答案就是内省反思。古有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今有胡萨宏论反思为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内省方能明晰天上星空与心中道德律。人活一世,不仅向前看——运筹谋划未来,更要向后看——内省反思过往。世界从时间而言,分为白天与黑夜,白天让人们勇往直前与世界搏杀,而黑夜正是留给人们内省反思与拥抱世界的时间。世界从空间而言,既有事与物所构成的物的世界,又有信息与意义构成符号的世界,物的世界孕育所有生物,而符号的世界乃人所专属,因为意义主观而实在,只有通过内省反思才能获得。就此而言,人之为人正在于内省反思,人所超越一般生物之处正在于不仅生活于物的世界,还生活于符号的世界。通过内省反思,价值不再多元失序,原则无须“言必行行必果”,价值智慧成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而动、因人而异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价值品质生成路径中,生活体验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那些体验只是实然的一部分,包含着各种经验杂多,而内省反思是对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应然的价值世界。通过内省反思,个体才会自觉领悟到德性之人的实践形态,这也成为德性伦理学的内在理据——像德性之人那样去实践便是有德之人。那样实践便形成那样的价值品质,它是自由意志的自由选择,终将成为人的内在因子。

(一)制度规制

价值就是主体提出和满足需要的正当性原则,正当性包含了真理意义、伦理意义和法理意义的正当。法理即关于契约、法律的内在逻辑与精神主旨。价值品质作为正当而行的一种品质,当然与法理或者通俗意义上的制度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哈耶克说:“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做好事”[8]。劳凯声、刘复兴[9]、康永久[10]等从教育制度学角度阐述了制度在教育中的关键性作用,吴向东认为“在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制度是直接决定性因素[11]。其实,制度与价值品质之关系早在1861年曾被密尔论及:“对任何政治制度来说,首要问题就是在任何程度上它们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各种可想望的品质——道德的和智慧的品质。”[12]

在房屋建筑施工期间开始广泛使用太阳能技术,其可以转化为热能与电能。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有效储存,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太阳能具备清洁、无污染的特征,且相关设备也便于安装与维修。风能具备清洁、可循环利用以及环保等功能,且风力发电设备也可以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并有效储存,从而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地源热泵技术可以有效吸收地面表层中储存的能量,有效调节建筑物的温度。夏季大地会带走多余的热量,且冬季建筑物也不会太冷,降低了能源的使用量。

规范只能满足人们底线伦理的维度,而良善是完善人、超越人、实现终极价值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构成立体的伦理生态或价值生态。片面的孤立的价值原则无法保证长久和永恒的价值实效,只有与良善相适应的原则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良善乃价值之本。依凭良善的伦理,是比关于价值原则、规范更为高级的伦理,可以使人上升到更高的价值境界,更有利于价值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追寻美德》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以德性伦理取代规范伦理,麦金泰尔澄清道:“他们误把这本书解释为对作为代替‘一种规则伦理’的‘一种美德伦理的辩护’。这种批评忽视了任何充分的德性伦理均需‘一种法则伦理’作为其副本。”[4]所以,美德与规则本为硬币之两面,不应受到非此即彼二元论思想的指责,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相融合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事实上,很多学者已经如此践行,如赫斯特豪斯提出“规范美德伦理学”[5],主张在良善前提下德性与规范的有机统一。

(二)舆论压力

价值品质的基础是价值原则和体系,这些在起初对于内在品质而言只是外在性规范,他们从何而来,又怎么沁入个体内在心灵的呢? 除了正规的学校、家庭教育途径外,社会舆论压力也不可小觑,它是价值品质“酝酿工艺”初级阶段中重要一环,尤其在“糟糠阶段”(外部规制)。人的观念、思想无时不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当这些影响从外部沁入心灵,左右个人行为,进而形成某种惯习后,那便混淆了个体自由选择与外部舆论规制的界限,或者说个体“自由的”价值选择无不以无数个已有社会舆论为背景。“自觉自愿的”价值行为、行为惯习日积月累便成为了价值品质的因子。

价值领域的小舆论通过各个群体的传播、交锋而凝聚为小范围的价值原则,当价值原则弥漫、普及形成事实上的、个体所认可的价值体系,价值原则、体系被更大范围的主体所接受并普及,就凝结为价值共识,那些在历史和现实中被一再珍视的价值共识就成为普世价值。在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自由、开放的舆论压力,若无舆论传播、交锋过程,则所谓的价值共识或普世价值都徒有虚名,而实为价值专制和价值霸权。很多标榜权力正当性的组织或国家总是大肆渲染其价值之合法性和普适性,辩护依据之一便是他们所宣扬的价值是经过了自由、开放的舆论程序。西方社会所输出的价值也有诸多虚幻,如舆论工具常被资本集团所控制,同样有着严格的价值阈限和舆论禁区,比如对共产主义等意识形态特别敏感,通过BBC、VOA等对阿拉伯世界做西方价值体系的舆论宣传。不过他们做得非常隐蔽,经常通过信息不对称技术、价值意义的非同步性解释等对别国民众做价值引诱(带路党、洗脑等)。公众舆论所形成的价值原则、体系影响个人的价值意识,引导个体价值行为。当外在舆论形成的价值与个体内在已有价值信念冲突时,则导致个体精神不适。在不良社会,排遣不适的极端方式要么殉道而自杀,要么对抗社会。而在良性社会中,主要通过口诛笔伐的舆论交锋而排遣不适。

价值智慧是价值品质的核心和灵魂,它一方面将外在价值原则转化为品质之质料(即价值内化),另一方面将内在价值品质转化为实践(即价值外化或价值实践)。第一方面所运作的是价值认知智慧,第二方面所运作的是价值实践智慧,二者共同构成价值智慧。价值原则与价值智慧统一于价值教育实践。根据价值品质的两种生成路径(外铄、内发),价值教育实践又可细分为价值原则教育实践与价值智慧教育实践两类。

(三)具身体验

以往的规范伦理忽视内在品质的地位,价值品质论重视价值原则(正当性原则)也即规范,规范或价值原则在价值素养的培育初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心智未成熟者尚不能充分觉解良善,而只能在价值原则的规制下形成价值行为的习惯,由习惯逐渐形成价值素养;另一方面,价值品质不是偶然性获取或者纯天然赋有,而是在价值实践中日积月累所孕育,价值实践是基于正当性原则的价值行为,这些正当性原则就是规范。所以规范是价值品质的天然素材,这些素材由外而内、由行为而品质、由遵循而所欲、由规制而制规,在价值智慧的运作下逐渐成为素养——价值主体的价值素养。

人非鸟兽,但其理相通。身体与心灵乃至价值品质,经过五官六感多模态通道而交流信息与意义。每种模态对于身体而言都有着特殊意义,进而形塑特定的品质。所谓体验生活,只不过用身体去验证不同模态的切换从而探究多种意义的可能性。“文革”时期,无论上山下乡或革命造反,都是吃瓜群众以身体在不同模态间的剧烈切换。所谓矫情,是身体试图以简单模态追寻深刻意义。女人征服男人尤其需要身体器官,特别是味蕾和胃。男人征服世界更需要多模态的身体器官,社会文明越是高级则所运用的模态越多。孔雀等动物打扮身体以吸引异性,蛮荒时期孔武有力的身体是称王称霸的资本。以身体体验世界是人类最原始的基因,也是认识世界所采用的最本源手段。正在扑面而来的符号教育学时代,AI、AR、VR、量子科学等新科技为教育剧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多模态学习空间,立体化多模态意义感知方式的浸入感、趣味感、真实感都是对教与学中师生身体五官六感的无限发掘。第一次教育浪潮主要以语言符号为知识呈现方式,所以以语言器官为基础的身体体验是教与学中最重要的模态;第二次教育浪潮主要以科学符号为知识呈现方式,所以以大脑器官为基础的身体体验是教与学中最重要的模态;第三次教育浪潮主要以虚拟符号为知识呈现方式,所以以大脑器官+ 为基础的拟真身体体验是教与学中最重要的模态 [14]。吊诡的是,眼见未必实,耳听未必虚。虽然身体体验无法保证相应模态获得的意义就是真知,但多模态身体体验相互印证,最终无限逼近事物本身。“爱过才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价值品质便如此而生。《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对此最好的佐证。

(四)内省反思

由于第三种路径目前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即便成熟,也面临极大风险,故不赘述。福柯《规训与惩罚》(1975)、金生鈜《规训与教化》(2004)等先贤大家对压迫规训和教化感悟早有宏论,故本文仅就制度规制、舆论压力、生活体验、内省反思四小类浅述:

三、价值教育实践

1)网站声誉显著影响了顾客忠诚度,影响值为 0.45。本研究认为,优良的B2C平台网站声誉既可提升顾客对其满意度,又可使顾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

利用Aquachem水化学软件绘制Piper三线图进行水化学类型判别[13-14](图3),由图中可以看出,榆林市矿区第四系潜水含水层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以及HCO3-Ca·Mg,水样点均分布于菱形图左端部,总体显示出低矿化度,且SO2-4浓度低的水质特点。

(一)价值原则教育实践:外烁式价值品质的生成

亚里士多德说:“一定要十分重视现实活动的性质,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而分殊。从小就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习惯不是小事,相反,比一切都重要。”[15]习惯性、生活化的价值实践活动是内在价值原则与体系形成的主要途径,个体任何价值观念都必然产生于生活实践、凝结于日常习惯,并且验证和运用于生活实践。价值体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晶,如果价值知识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价值原则的种子就无法在个体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所以,学校价值教育要关注通过学生的价值体验进行教学。那就意味着价值教育必须回归生活、通过“本质直观”唤起并改组学生已有经验,使品质走入学生心灵。

价值原则实践是以把握一定历史时期的价值原则为前提,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价值理想,此时价值原则为那一历史时期行为的选择和评价提供了普遍的标准。一般的价值原则往往无法囊括一切具体的社会历史境遇,而如何把原则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是更加深层的问题[16]。 因此,价值原则作为一种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动态统一,总是蕴含着由前时代向后时代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凡是在目的性和规律性统一基础上的行为原则,都能被切实遵从和执行,反之则不然。不能忽视的是,在规律性转化为原则的过程中,在主体遵守并接受这种社会原则约束之时,价值、利益及其评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因为当人们讲价值比不讲价值获益更大时,价值原则是人们遵守和追慕的对象。情况相反时,价值原则就会显得脆弱无力。这也就如民间所评:当人们笑贫不笑娼时,说明价值原则良好运作的社会机制出了大问题。

几乎无人否认,在人蒙昧初开之时尚缺乏善恶识别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价值教育如何开展呢?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德性主要在日常行为习惯中生成,而理智德性则需启发、教化而形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传统教育学者认为“学习和模仿成人世界的价值原则”。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所以须规制其“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而不加管制则会形成“反社会的方向”[17]。所以在理智蒙昧的孩提之时,价值教育的手段主要以外铄为主,可以间或采取命令与威胁、禁止与惩罚、监督与警告以及剥夺自由等。毛铁经过煅烧成为精钢,同理,外在价值原则透过外铄而升华为价值品质。但是这种度的把握需要借助价值智慧而谨慎实施。如古代中国小孩被成人用教鞭和惩罚督促背诵《弟子规》、《三字经》,近年由台湾掀起并在大陆风行的儿童读经运动等。尽管行为出自外在规制,然而起码“看起来是正当的”,或者说这种初步的正当性满足了某些外在约束条件。价值原则是价值品质的手段、前提——这就是传统价值教育认定的事实逻辑。古代通过乡规民约来明示何为正当行为,人们在经过长期遵循后养成正当而行的习惯,从而孕育出价值品质。基于传统文化和现实需要的核心价值就是价值原则的高度提炼,也是价值品质的核心质料。美国学者里克纳认为“核心价值界定了民主社会中人的责任,促进个人和群体向善发展。若不教育孩子这些核心价值,那就等于给价值教育掘好了坟墓”[18]

(二)价值智慧教育实践:内发式价值品质的生成

孕育价值品质最适切的方式就是价值智慧实践。价值智慧实践在本质上是通过主体对社会角色的扮演(正如亚氏所说:像有美德的人那样去行动)而造就其价值品质。价值教育,“就是一种旨在引导和促进人们反思自身发展方式、原则或方向并不断加以重构的教育。”[2]7-11石中英认为,价值教育(value education)不是有关如何增加物品或社会服务“有用性”的教育,而是有关人们如何行为才是“对的”(真理性正当)、“好的”(法理性正当)或“高尚的”(伦理性正当)的教育,是有关人们行为正当性原则的教育,因而也是有关培育良好价值品质的人的教育 [19]。根据价值品质一体两翼的结构,学校价值教育应该着重促使儿童青少年发展一个既具有丰富而正确的价值内容(价值原则),又具有较高价值运筹水平(价值智慧)的价值心理结构,并使之得到有效应用。其具体措施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规范教育以及价值结构的形式训练,即价值教育综合模式。所以也可以说,价值教育就是旨在孕育学生价值品质的一切教育。

卢梭、加达默尔、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邓友超等都已论及“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只有自我教育才能超越价值原则的桎梏而丰富价值智慧进而孕育价值品质。从符号学角度看,意义与符境密切相关,生态符号学家乌克斯库尔创造一词“周遭世界”(Umwelt),近似于文化符号学家洛特曼所用“符号域”(semiosphere),这与李吉林所言“教育情境”一脉相承,也是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模塑系统(Modelling System)——形塑社群意义和个体价值品质。内在价值体系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外在价值原则积淀于思想深处,符号情境熏陶的作用使得这种积淀“随风潜入夜,内化细无声”。熏陶不是凭空而降,而是藉由主体的自主活动与体验。个人的自主活动既是价值教育的目的——践行价值的生活是学校教育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价值教育的手段——把活动作为个人价值生成的途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环境氛围决定主体价值体系的理论依据。环境氛围常被当作价值判断的坐标系,它对于主体价值认识的作用是弥散性的、全程性的、内隐性的,其持久性、生动性、浸入性远胜单纯说教。人的价值品质生成需要环境,根本原因在于所有价值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即人在实践中一方面适应特定情境以满足“适者生存,不适者亡”的自然法则,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情境以“为我所用”。因此,价值始终是情境依赖而非情境独立的 [20]

网络化时代的价值性符号情境主要由信息构造,中央电视台自2002年运作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积极上进的价值信息氛围。如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乡村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大学生洪战辉、爱心歌手丛飞等。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质带给我们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人生体悟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这种以信息符号为主要元素的符号域催人奋进、正当而行,使我们身边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价值行为。这些行为契合了亚氏所说:行公正之事,成公正之人。

参考文献:

[1]崔岐恩,张晓霞.价值品质: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N].光明日报, 2015-01-10(008).

[2]石中英.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0(8).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94-395.

[4]郑富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中的故事法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42-47.

[5]赫斯特豪斯,邵显侠.规范美德伦理学[J].求是学刊,2004(2):6-14.

[6]李建华,邹晖.从规范走向价值的伦理学:问题、定位与使命[J].哲学研究,2011(8):110-114.

[7]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7.

[8]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7:34-35.

[9]刘复兴.教育改革的制度伦理: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J].人民教育,2007,(11):2-5.

[10]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1:1.

[11]吴向东.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2004(8):78-83.

[12]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6-27.

[13]尚虎平.西方政府绩效评估兴起的意识形态基础及其在我国的误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7(5):146-156.

[14]崔岐恩,张晓霞.符号教育:第三次教育浪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79-85.

[1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6]朱凯琳,谢妮.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从无涉到深耕[J].教育学术月刊,2017(11):97-105.

[1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刚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7-258.

[18]Lockwood,A.(1993) A Letter to Character Educators[J].Educational Leadership,51(3):9-10.

[19]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18-20.

[20]康永久.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范——对康德与涂尔干道德理论的反思[J].教育学报,2009(6):3-9.

On Value Character and Its Generation Path

CUI Qi-en1,ZHANG Xiao-xia2

(1.2.Institute of Semiotic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 :Core values should be cultivated and practic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n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nowadays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value principle, but in fact the value character which is of deep inner psychological state should be received more and more concerns. Value character, based on intrinsic value system, and value wisdom as the core, is a kind of value accomplishment, which is shown as stable and harmoniou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al tendency in action. Value character contains the structure of Two Wings: the principle of value and value wisdom. The generation of value character contains five paths: value practice, nurturing environment, public media pressure, institution forming, and value education. The ultimate goal of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transform external value principle into intrinsic value character through a variety of flexible ways.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 value character; value principle; value education

DOI :10.16614/j.gznuj.skb.2019.04.010

收稿日期: 2018-11-15

基金项目: 团中央2019年一般项目“改进和规范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调研”(2019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崔岐恩(1975-)男,陕西勉县人,博士,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符号教育学;张晓霞(1976-)女,陕西西安人,特殊教育学博士生,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习障碍。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3X(2019)04-0087-08

责任编辑 谭琳妃 英文审校 孟俊一

标签:;  ;  ;  ;  ;  

价值品质及其生成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