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轨道为人们出行做出了很大贡献。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交通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之一,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能够加快轨道交通类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步伐,促进轨道交通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汲取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学院实际,研究和探索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城市轨道交通是新兴的专业。但该专业开设时间普遍不长,在师资、教材、教育模式以及实训条件也不均衡。因此,为有效带动高等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发展,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汲取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坚持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建设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结合起来,取得了初步成果。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制定“订单培养校、企、学”人才培养模式。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优化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订单培养校、企、学”三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课程标准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实训管理与生产管理、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校企协同培养,共同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与乌鲁木齐城轨集团合作,对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实行订单培养的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同时,构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产教融合项目为载体,通过工学交替加深对专业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现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依托校企共同成立的领导小组和专业工作组,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工作。校企共同分析试点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过程,确定工作内容,归并整理形成教学内容。根据地铁岗位生产特点,设计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在学校传授,学生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综合技能主要在企业传授。
需要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地铁公司的技术和业务经理不仅要承担专业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校企双方还要合作开发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适合教学的资源,包括实训教材、课件、实训手册、案例、教学资源库等。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划分,将其具体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四种类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专业核心课的前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包括岗位的具体技术要求、技术操作、专业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文化等内容,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根据轨道交通专业岗位严格服从、整体协同作业、心理素质好等共性要求,制订职业素养养成训练方案,将企业“半军事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植入到班级管理中,推行学生(学徒)企业化管理。共同设计考核方案。考核内容包括课程考核、综合考核和职业素养考核,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标准由学校制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综合技能及职业素养考核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
3教学法改革
3.1“教练型”教学法改革
项目化课程改革后,通过教学组织改革,探索教练型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慢慢从生拉硬拽型教练到融入示范教练,最终到引导推行型教练转变,或者说在整个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从规则制定、明确分工、奖罚制度到老师本身需要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训练到最后教师可以脱离,引导推动激励整个项目团队前进,在一个项目中几种教练型教法法不停转换的过程。
3.2“多任务循环驱动”教学法改革
在专业课程体系必然设置较多实践性强的课程,以操作和维护为主的课程面临实训条件不足和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匹配的现状,对任务驱动法进行应用教学设计,采用多任务循环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有效解决工位数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率。
4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
4.1合理衔接工学交替
在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工学交替的合理性,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效果。职业院校和地铁企业之间应当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企业能够了解学生的理论学习进度,并且在阶段性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完毕后,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遵循教育规律,合理进行课程配置,保证工学衔接合理,使学生带着任务下企业,带着问题回学校,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
4.2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根据轨道交通专业岗位生产过程特点安排教学过程,依托学校和地铁企业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根据各专业特点,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第一阶段学校为主体,企业协同。采用在校内学习和企业见习交替的方式培养,校内教师重点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训练,掌握专业所需各项基本技能;企业教师进入院校讲授专业认知、安全教育和企业文化。第二阶段企业为主体,学校协同。实施师徒制的轮岗实训,学生进入学徒角色。学徒进入地铁公司熟悉工作岗位、工作流程等,进行跟岗实习。第三阶段企业为主体,学校协同。学徒融入地铁公司培养岗位综合技能,进行顶岗实习,进行故障应急处理等训练,并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把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进入准员工角色。学校负责统一组织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协助企业进行过程管理,企业负责日常管理、岗位安排和成绩考核。学生顶岗实习完成,由企业按照员工录用标准进行考核,成绩合格的学生转为正式员工。
4.3合理安排实践时间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培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应当对此进行重点关注。在安排学生实践时间方面,可以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学期和假期划分,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安排。比如在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期间,正是轨道交通设备高峰运行时期,因此相关方面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也就成为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一个好机会。合作企业可以与学校沟通,安排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学生跟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在进行实践学习的同时还能积累丰富的实习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语
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为新专业,人才培养顺应新时代发展及市场需求,新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提升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人才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将给兄弟院校专业建设及就业指导提供借鉴意义,也为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建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2.
[2]侯晓音.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管理学家,2012.11.
[3]魏颖.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分析[J].科技资讯,2017.04.
论文作者:李马林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专业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机电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企业论文; 技术论文; 城市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