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基于供给侧改革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基于供给侧改革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谢明远1 薛 欣2

1.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2.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天津 301617

摘 要: 武术教师职前培养是促进学校武术发展核心要素。但我国在学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起步较晚,研究并不完善,学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体系的理论性研究极少。了解到目前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存在“教学方式与技术、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一专非多能”“供过于求和求职难的囧象”的现状;并对形成问题成因进行深入探讨,即教育行政管理、学校培养以及学生自身方面。最后以国家制度与政策为依据,以供给侧改革为理论基础,构建从下至上“逆向”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纵向和横向融通学校课程体系和三维立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研究,对学校武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学校武术教师 职前 培养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教师培养是“两类四级”职前培养体系,也是学武术教师的主要来源。1998年在高校开始培养武术专业人才,给武术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高校资源和系统的学历提升体系,但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并没有完全得到重视,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机构缺乏统一性,各级各类院校培养课程参差不齐、没有审核标准、存在不同区域培养的质量有较大差异,这就使学校武术教育缺乏深度、系统性及造成高校资源、人才的浪费或者说是“产能下降”。即形成了武术方面人才需求和供给已出现“供过于求”和“求职难”的现象。难道出现这种现象是社会就业的多元化?是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创业新高潮?还是只因国家没有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资金或政策扶持?并不是,是因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科理论知识薄弱、生源质量不高以及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1]所以,学校武术教师的培养不能滞留在武术技术和简单的理论培养。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担任学校武术教师?有什么资格才能担任武术教师之职?这很明显是体现武术人才入职之前的标准问题。武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入职标准虽说不一样,但既出现了入职前标准问题,就会必然存在学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问题。

2015 年 11 月,习近平提出“供给侧改革”政策,指出:“要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率,避免出现产能下降或过剩等现象”,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这样的思路必然会对现代学校武术发展供给方面的研究呈现热议,首先是学校武术推广对武术教师需求必然驱动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供给侧改革。学校武术推广和教师培养密切相关,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前提,只有后者合适才能使前者发展可持续。其次,现代学校武术发展现实迫切需要武术教师职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虽说学校武术推广伊始也有师资的培养措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方法、理论依据有了很大转变。薛欣教授等认为,武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低级到高级动态性上升过程。[2]因此,本研究拟以供给侧改革为理论基础,对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的内涵与结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与成因进行分析,并认为学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与供给侧改革如出一辙,并探究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为今后在我国学校武术教师培养领域提供启示。

1 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的内涵与结构现状

学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指未来工作准备从事学校武术教学的人员,在获取体育教师(没有对武术专业教师资格证,隶属体育)教学资格(学历要求和教师资格证)之前,接受系统的、有计划的专业性教育,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的非专业教育,主要包括综合性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和单位在对新教师任职之前的培训与学习。目前,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的内容有:武德培养方面;俗话说:“武德比山重、无德无拳,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皆是约束习武者在习武之前须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的谚语,也是中国武术从古至今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学科专业方面;武术隶属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包括技术学习和理论学习。不断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紧跟本学科专业暂前的发展前沿。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几千年来武术传承与发展本身就是不断传授的过程,把握各学科教育教学发展态势,也要随时关注国家教学方面的改革。教学经验方面;武术进校园,意味着各级各类的学校均有武术项目,届时武术教师也会面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阶段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过程中经验,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符合学生阶段特点的教学风格、方法。

学校武术教师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从事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多年的教师;因在早年间武术项目的师资培养都是在各个师范院校的体育科下设武术课,武术课设置太极、八卦、少林、器械等武术内容,直到1958年北京体育大学设立武术系之前。这些老教师目前也有在各个高校等部门指导现代学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而且也是武术理论、技术指导方面中坚力量。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在教学方式、思想意识及现代教学技术方面亟需进一步提高。各个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自1986年国家开始施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以来,截至2018年拥有本科学历招生资格的已达51所院校。于1982年和1996年分别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硕士和博士点,直到现在拥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已有30多所。这些学生是目前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师资来源,但在进入大学深造之前均是武术馆校、体校的学生,技术过硬是其优点、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缺乏符合现代化教学经验;相反,拥有以创新精神、工作激情,也给武术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氛围。各个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及其他专业武术选修、必修课的学生;随着武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一些拥有非武术专项、师范类以及与教育学相关专业的院校也增加武术选修课或必修课,并且有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下设立武术专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武术师资得到了很大的补充。文化基础稍比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要好,但专业技术与专业理论知识有待加强补充,而基于供给侧改革思路,为此问题提供了有效地路径,也是对学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体系构建基础。

2 现行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的问题与成因

2.1 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教育行政方面

教学与管理行政部门严重缺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需要一个多维构建理论结构:社会需求→学生品质→教学过程→办学主体→教学变革,在未来培养发展中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实现学生在入职之前的办学内容具有适时性、时代性与前瞻性。[3]因此,学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必须紧贴各类学校的发展需求,并且在没有失去武术本质上进行创新进而适应各类学校武术教育。目前,各类院校培养武术教师之前并没有对学校进行实地调查,没有做到社会上学校主体最需要什么样的武术人才,造成了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现状。[4]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各级教学与管理的行政部门在制定培养目标之前到各级学校经过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作用,同时运用行政手段制定学生边学习边实践的培养方式。合理地运行运行机制、调控机制是保证学校武术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许多武术教师职前培养单位部门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保障措施。

目标不够明确。术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是具有知识、能技术全面性、系统性和能够实施系统教学能力。作为一种特殊“职业”性教育人才,没有将目标定位于能够促进学校武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武术教师的培养是高素质人才梯队的形成过程,没有建立技术、学历甚至跨学科知识培养的完整性通道。从未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使命出发,使各类院校对待目前不同专业的在接受武术教学的教师应实施区别培养目标,而大多数学校武术教师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缺乏差异性目标和工作计划,且模糊不明确。

师资储备过于单一。各大体育院校下属二级单位的师资配备都是仅限本专业相关项目的教师,没有相关的理论师资配备,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训练当中都与本项目教师交流。例如:武术是体育学科的一个,基础理论(运动心理学,训练学、生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课程论等课程)也是大致相同,但二级单位仅有武术理论(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等课程)方面的教师,没有专设一级学科普适性教研室和教师;这些学生都是通过单招(基础知识较差)进入高校进行深造,以修学分为目的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现在武术教育需求,也无法在脱离职前培养后独立完成教学实践工作。因此,学校武术教育职前培养的各级单位师资配备过于单一对将来学校武术教师的专业培养和武术发展非常不利。

2.2 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学校方面

经费供给不足。武术教师是发展学校武术教育的珍贵资源,在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中不解决学科知识的全面问题,就很难体现出教育的有效供给。中国武术在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下还是以人文学科对武术进行阐释的传统方式,缺乏运用自然科学的进行分析研究,也就显得没说服力。众多培养部门没有在这方面的投资,致使学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得不到更新,影响了社会对其的需求。

激励体制不健全。武术教师与其他学科、其他职业不同,需要很高自我觉悟性,因为现代武术教学主要是技术的教学,自古以来习武者就有“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的”的说法,所以很多时间都是需要自我练习才能完善自己。经济时代的双方面,使武术教师在职前培养过程里缺乏自我激励,不愿意在课余时间自我提高,并且培养单位也没有明确的保障与激励制度,从而不能形成较好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需求,继而就抑制了武术教师的主动性。[5]

教学内容缺乏普适性。武术教师在受教育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武术自身技能并不是统一的,中国武术历史悠久、门派众多,教育场所因地域的不同对学生技能的教授也偏于本地区热门教学内容,忽略了教师的综合性发展,也给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埋下伏笔。如:天津某些高校,武术教师培养过程中在技能方面以河北省、天津市武术特色为依托主要传授太极、八卦、形意、拦手拳等技能为主,少林拳、南拳等较少的现象;河南某些高校,也是因地制宜,主要以太极、少林拳等技能为主,南拳、北方拳种教学较少;福建、广州等院校也出现此种现象。培养方式应实行分类培养,根据地区地点、学校优势与当地社会武术资源形成独特教学体系,但要在不同时期举行全国性交流,在技术上、学术上相互碰撞,从而达到均衡发展。[6]这样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毕业后可适应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进行武术教学,而不是哪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只能在所在院校的区域实施教学,如这样就完全失去了社会教育发展的需求。

发展理论是构建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的理论性指导。武术教师发展理论要考虑教育主体、理念、环境、教学行为在培养中对其的影响。这些理论对武术教师培养启示是:第一,教师能力。每名教师都有个人成长和武术职业发展,普遍存在自身衡量能力、特质以及兴趣等与未来专业发展满意程度,程度高的很重视职前培养,低的则相反。第二,知识体系。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是职前培养的基础,自身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新的目标,不完善则其相反。第三,教师的精神。实现自我的专业价值过程是实践者对追求耐力、持久力和意志力精神体现。不同阶段武术教师需求是有差异的,因此,要用融通方式、供给和需求战略培养武术教师。

大部分无刷电机的直流电动机采用的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该类型电机的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成本较低,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霍尔传感器的精度偏低,而且单个传感器在使用安全上也有一定隐患,如果单个霍尔元器件坏掉整个电机就无法正常使用[1]。因此,为获得较高的控制精度与精确的信息反馈,某些电机在尾部加上一个非接触式磁旋转编码器。该编码器可提供12位的分辨率,工作速度快,抗污染能力强,防护等级可达IP68。这样既提高了控制精度,又防止在某个传感器出问题时电机无法正常使用,大大提高了电机使用的可靠性。

缺乏评价与监督。评价和监督是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保障,培养单位认识到武术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在加强武术教师职前培养的同时,也要建立评价与监督小组,现在各个学校也有技术、理论课考核评价,但过于表面化,根本满足不了入职后的需求。缺乏有效武术教师质量监督和评价体制,达不到职前培养的真正目的,严重影响学校武术教育推广效果。

(3)假设物流服务集成商只提供物流集成、整合服务,而具体的功能型物流服务则由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且认为待提供物流服务的产品量与其物流服务提供量之间存在1∶1的比例关系。

根据《效益分析计算》,若防洪高水位在正常蓄水位以下时,防洪不再分摊固定资产投资和年运行费。因此,水库固定资产、年成本费用应由生产经营功能全部承担,即取值为1。

2.3 学校武术教师在职前培养的自身方面

教育行政管理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术教师的培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现武术教师的应用型主要途径是对各级学校的需求和过无数教师培养的供给呈现的正相关。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不管是调查、招生,还是设置教学大纲、课程设置都是从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包括到各个高校的模式也是如此管理模式。但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就会产生培养人才的需求与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人才不适应的问题,即人才供给不适应社会需求,导致“人才过剩”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诚知所知,可以借助供给侧改革可以转变教育行政管理理念,由原来从招生体系:宏观调查→计划招生(根据发改委、教育部、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招生总量分配(高职高专院校),省市教育局→各个高校招生→高校二级单位(院系);培养体系:教育部下发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各阶段不一)→省市→各个高校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这样宏观到微观的招生和培养体系,不利于 “应用型人才”的职前培养体系,因为总是需求在供给在后,等供给结束、需求也随即过去,也就导致“教育产品”的浪费。

3 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构建基础

3.1 相关制度与政策基础

201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体育性政策“把武术列入高考,成为升学绿色通道;学校内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校教师武术教材的不断学习”。2017年1月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的提出“把中国传统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引进校园,同时要加强在校所有教师的传统文化培养,提升师资纵向和横向发展。2017年4月教育部艺体卫司长王登峰就《国家文运、文脉如何在国民中生根发芽与传承弘扬》文中指出“武术教学应包括健身、防身养生三个方面知识的传授,也是学校全体工作者完善自身丰富知识体系的,激励学生兴趣培养”。国家对学校武术的部署标志着学校武术的推广正在从单靠政策和学校内部课程设置向教师为促进项目发展的核心因素发展,体现了学校武术教育教师培养体系要在供给侧改革中不断创新完善,这样必然会使培养体系转向“纵向和横向融通”的职前培养体系,逐步搭建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科、不同院校、不同教育资源之间的融通培养格局,也是本研究构建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的政策基础。

3.2 构建理论基础与依据

同质性是构建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的理论性前提。学校武术教育、其他学科教育以及本硕博教育在类型、目标和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主要表现为“武术技术、传统文化、科学”是服务于社会、大中小学校等人群,在培养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科学、文化”的综合性人才。说明这样的武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也需要各学科各阶段性融通衔接,包括培养办学主体设定的课程目标、衔接方式、评价考核以及需求等方面。

2.1.2 质谱条件 离子源:Turbo VTM离子源;电离模式:电喷雾离子化(ESI-);气帘气体积流量:30 L/min;喷雾电压:-4 500 V;雾化气体积流量:50 L/min;加热辅助气体积流量:50 L/min;扫描方式:质谱多反应监测(MRM);离子化温度:550℃。优化的条件参数见表2,提取离子流图见图1。

根据供给侧改革基本思路: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应由从下至上的“逆向”构建,所谓“逆向”是指先由社会微观调查到国家宏观制定招生、再到各个高校根据微观的实际需求进而构建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逆向”构建体系如下:第一,招生:微观调查学校实际需求(各个省市县区就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武术的推广现状、武术教师不足之处、实际需要什么样的武术教师等方面)→各个高校确定招生人数(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资源)→上报省市教育局→国家教育部与发改委→审议、批准→实际招生;第二,培养:各个高校制定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根据调查教师的不足与学校需求)→省市教育局→国家教育部→批准→高校实施教学。优点有:不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可以得到有效供给;可以使高校得到很大自主权,有利于提升自己优势课程,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武术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武术的良性发展。

混合装配流水线的突出特征即装配工位上零部件的多样化。如图6所示,每个工作站上既有产品A的零部件,又有产品B的零部件,两种产品的零部件之间可能差距很小;同时也有通用的零部件。

4 基于供给侧改革构建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思路与框架

4.1 构建从下至上“逆向”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认识不到位。对于武术教教师职前培养方面来说是武术教师在受职前培养中不应仅仅满足学校设置的课程与任务,没有认识到自身全方位的提高是职前培养的重中之重。居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技术单一性进入学校武术教学一线时,往往比不上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学生多样性,这样就使“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就成了空话,因此无法胜任学校武术教学的整个过程。缺乏兴趣。利益性过强;大多数人在不耽误修够学分的前提下,业务时间兼职代课,使得没有时间考虑武术及其他方面深一步学习培养。在校期间技能、理论没有好坏之分;目前各个高校均是如此,只要学生不挂科、不影响毕业,学生觉得就没什么关系。缺乏新的迁移:武术教师都经历过长时间的体育运动,教学内容、方法几乎从开始都是千篇一律,新的“兴奋”得不到正迁移。难融入学校教育。武术及相关专业学生在入职前实习期也希望能够学习到一定的教学经验,提高技术、理论教学水平,使自身提高供给的质量。但对于各级教学实习单位而言,实习学生进入学校没有实际教学任务,偶尔会认为妨碍他们的教学进度;或者让实习教师去做任何与教学无关系的事,也就使得达不到实习的真正目的,得不到教学实践锻炼目的,所以往往学生在此期间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样以来,学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就更得不到有效供给,使职前培养效果大大折扣。

社会环境与文化传承是构建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的依据。其一,武术是文化,在学校的传承是因社会环境需求改变,从原来单个或家庭式向大众方式转变,是为了扩大传统文化继承面,也是在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性人才需求的大环境下必须转变的依据。其二,社会环境的改变,知识体系与传播的不断更新,均呈现多样性。从这个角度说,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体系构建必须依据不同社会环境变化,走出封闭、单一的培养体系,也要从民族的整体文化传承看,需要武术教师职前培养的体系构建。

4.2 构建纵向和横向融通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是职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直接反应培养出的是否可以满足社会需要,更是在新时代塑造学生承担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7]教育发展先进的主要标志是具有统一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能够以独特方式相互融通,并且可以做到相互补充的效果。而我国武术教师培养的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大纲,也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设定技术和理论课的规划设计,每个地区根据特点和教育资源制定课程,结果就导致了南方和北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差异性极大,无法与国际、各地各级学校接轨。学校武术教师培养属于教育学范畴,目前各个院校设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传统养生、武术表演、民间体育等专业,硕士、博士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传统养生学、民俗民间体育等专业,没有院校开设武术教育学专业,这也就学校武术教师的培养有效性带来了一定阻碍。因此,建立纵横融通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包括“武术教育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垂直型”纵向课程体系和横向多元化课程体系。

“武术教育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垂直型”纵向课程体系。目前,随着竞技体育对武术教育的充斥,我国与武术教师相关的课程与其他体育项目的课程几乎雷同,这也给学校武术教师的培养得不到精确供给。从武术人才培养战略层面来看,社会各行各业的教育都需要“本硕博”一体化“垂直型”课程体系,梳理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学校、不同需求,制定富有弹性的课程。学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就是以教育为主设置武术教育学专业,课程可分为体育专业理论课和基础教育理论课,对于本硕博不同阶段设置不同难度课程体系,三个阶段要循序渐进、螺旋式的人才梯队培养。

“雕母钱不仅做工精致,而且材质也各有不同,所以价值比普通的钱币高了不是一星半点。‘乾隆通宝’里也有上万的品种,几乎就全是样钱。”陆教授进一步说明。

武术教育专业“多元化横向”融通课程体系。当代社会人才的呈现方式是多样化,根据学校社会需求客观上学校武术教师的培养需要多元的课程结果作为供给。如:武术随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武术人才培养也需要武术经济人、武术商品人等与经济相关的专业课程知识;再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术教育可以模仿体育健身,批准教师在入职前可以考取武术健身资格证等行业证书;或者实现学校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各级学校、企业形成现代教育产业体系。有助于在校的未来武术教师投身于学校教育中,构建纵向和横向融通课程体系的立交通道,让更多学校武术教师在各个方面有一个有效供给,满足未来武术教育,让学校武术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变为现实。

4.3 构建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三维立交体系

课程融通和职前培养的立交体系,是一定规则、条件下实现各类、各层次教育以及各专业之间学习成果的融合。规则和条件是是指学校武术教师培养机制、政策法律以及相关各级各校的环境,形式上表现为学校学分积累——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各层次教育是指不同层次人才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寻求合适培养目标与规则,并有完整课程体系与各样的成果体现——纵向课程体系;各个专业之间学习成果融合是指根据需求设计培养目标,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以供给侧改革为思路,转变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相互并重方式,主要表现为武术教育人才的知识、系统以及素养等内容——横向课程体系。构建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三维立交体系可满足各类学校的武术教育需求,以本科阶段教育为“原点”,通过学校学分教育行政管理体系转化为纵向学历贯通、横向课程体系,以及根据不同能力的教师得到相关证书、不同学科与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相互融通,进而完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汤立许,石爱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面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70.

[2] 薛欣,朱瑞琪,薛扬.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02.

[3] 薛欣,王玉魁.市场导向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多维结构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2):61.

[4]薛欣,张梦瑶.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研究[J].武术研究,2018(5):104.

[5] 薛欣,谢明远.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机制研究[J].武术研究,2017(4):5-6.

[6] 薛欣,朱瑞琪,薛扬.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05-106.

[7]薛欣,高永强.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与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05):74-80.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e-Service Training System for Wushu Teachers in Schools Based on Supply-side Reform

Xie Mingyuan1 Xue Xin 2
(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Applied Technology, Xinzheng Henan 451150,China; 2. Tianj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Tianjin 301617,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change of rural social structure as the background and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Wushu in Linqing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Wushu in Linqing Cit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and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Wushu in Linqing City. And the constraints,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tial arts in Linqing City, to serve the national fitness.

Keywords: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Wushu rural areas Linqing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9—0054—05

基金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研究成果,编号:13BTY-061;

(2)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供给侧视角下学校武术的生态发展研究”研究成果,编号:BE3252。

作者简介: 谢明远(1990~ ),男,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教育。

通讯作者: 薛 欣(1973~ ),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教育。

标签:;  ;  ;  ;  ;  ;  

基于供给侧改革学校武术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