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的风险与多元的可能——都市言情剧的创作困境和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困境论文,风险论文,类型论文,言情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通俗电视剧创作热潮与都市文化浪潮的合流,直接将都市言情剧的创作推向鼎盛状态。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都市言情剧的创作一片繁荣,既涌现了不少优秀剧作,也存在不少创作上的问题。总结都市言情剧创作的艺术经验,指出其在类型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惑,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艺术课题。
一 困境与问题
任何类型的剧种一旦成熟、稳定下来,它的创作内容可能会因循守旧,形式也面临着被模式化、固定化的危险。而类型化和风格化既是类型剧的艺术优势,又是制约其艺术进步的致命弱点。这些弱点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革新,电视剧就极易陷入僵化的死胡同:从陈腐的主题到陈腐的叙事,从陈腐的人物到陈腐的风格以至陈腐的故事结局,一切都显得了无新意。都市言情剧的创作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它囿于固定的主题观念设置和创作套路,存在着日渐严重的模式化弊病;另一方面,都市言情剧自身在艺术上也有不少缺陷,这些缺陷在发展过程中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常常为评论家和普通观众所诟病。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当前的都市言情剧陷入了一种创作困境。
情节结构的日渐模式化和人物形象的符号化,是都市言情剧类型化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都市言情剧在叙事上受相同的程式驱动,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使用同样的情节元素。在聚焦于恋爱圈和家庭圈的都市言情剧里,创作者提出的几乎是相同的家庭、婚姻和爱情问题,剧里的男女角色在这些问题上有着异常相似的复杂经历。同样的人物形象、相似的生活背景和几乎相同的感情问题,使都市言情剧将素材的把握、演绎变得极为代码化、形式化,以至于在并不复杂的剧情中,常有一些特定的情节公式和惯用伎俩,对故事的描写也依赖于相似的叙事技巧和戏剧技巧。因此,在都市言情剧的大多数剧目里,虽然每一部都在极力呈现角色设置和情境创造的独特之处,极力想要开创一个全新的结构模式,实际上都难逃窠臼。在个别都市言情剧中,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特定的情节线索和让人耳目一新的人物,但这些特定情节给出的基本上是固定情节的变种;这些新人物牵涉到的却是一大群已被符号化的角色类型。
就人物形象而言,都市言情剧中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情感世界里,他们从故事的开场起便心存不轨,内心永远潜伏着情感的压抑。男主人公开始厌倦陈旧的婚姻,寻求情感的解脱和新的刺激。女主人公则唠唠叨叨,对丈夫的怀疑没完没了,对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极不自信。第三者形象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的,她被塑造成一个超凡脱俗的情爱英雄,往往不计个人得失,却极度珍惜爱情的短暂拥有。第三者成全了男主人公的欲望,却遭到女主人公的指责和攻击,一个颇有争议的情感冲突就这样形成了。但这种冲突在电视剧中并不能持续太久,第三者充其量只是男女主角情感发展的过渡。剧作者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让第三者悄然隐退或突然蒸发,不过她的离去要借助于作为伦理道德符号的长者形象和作为亲情符号的孩子形象才能完成。
这一切正像预先设定的那样,都市言情剧在精心设计的五类人物形象(包括作为叙事主体的男女主角、作为欲望符号的第三者、作为道德符号的长者、作为亲情符号的孩子和作为参照符号的朋友)中,巧妙地对男女主角的婚姻进行着拆解与缝合手术,每一种人物作为一个符号,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故事情节则相应地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直至一个合乎情理的结局出现。总之,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和由此带来的模式化情节结构,把都市言情剧努力限制在一个合乎“规范”的伦理框架内,都市言情剧的叙事进程受到了更多的人为干预,这显然与它摹写现实生活的意图背道而驰。
对于都市言情剧来说,由于没有一以贯之的重大情节线索,自始至终都是流水叙事,呈现给观众的可能永远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情节跳跃和突转也极少出现。这极易使它变得节奏拖沓,缺乏变化,给人以琐碎无形的感觉。这是都市言情剧一个不得不正视的天然弱点。
电视剧不能没有“事”,这不仅因为“说事”是电视剧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缘由,更因为电视观众对故事有着永不枯竭的渴望。都市言情剧大多截取的是日常生活片断,这固然与整个剧作的主题和风格相适应,可是平铺直叙的剧情推进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事”,所有平面化的生活材料要靠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来聚合。而人物关系的处理又是服从于电视剧的主题安排的,这使人物与材料的脱节时间往往大于弥合时间,拖沓延宕的节奏、平淡乏味的叙事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果。客观上说,都市言情剧这种松散的情节结构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故事性,会使长期观看的电视观众产生一定的心理疲倦。
这些问题是都市言情剧诞生之时就有的,是类型剧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或困境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也是它异常鲜明的艺术特点。正如流水式叙事既弱化了故事性,又强化了写实风格一样,艺术并不是一个十分绝对的东西。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创作上的个别不良倾向在当前的都市言情剧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甚至被当作一种艺术优势愈来愈受到推崇。
一个最明显的倾向是,都市言情剧中盛行着严重的浮华风气。置景越来越豪华气派,人物造型越来越浓妆艳抹,生活方式越来越奢侈糜烂,都市言情剧所呈现的生活景致离实际的市民生活越来越远。无论在哪一部都市言情剧中,你都可以看到人物的物质生活极度富有,他们驾名车,住高档别墅,腰缠万贯,为情人一掷千金。对物质的迷恋,使都市言情剧中人物的情感背景越来越脱离生活本色和现实常态。① 电视剧日渐泛滥的豪华风气虽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却包含着创作者隐蔽的情感见解,它把复杂的生活和感情变得简单化、肤浅化了。在都市言情剧中,大多数感情世界里的见异思迁都因为生活的浮华而起。在这里,电视剧形式的浮华化已经成为理解主题内容的一个重要凭借。
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都市言情剧的情感塑造正呈现出滥情化的倾向,女人招牌和欲望法则正成为招揽观众的法宝。在《欲望》、《但愿人长久》(《复乐园》)、《第三者日记》、《浮生情缘》等电视剧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来得更加直接、随便,欲望表现也更加露骨、大胆,人物泛滥、膨胀的情欲和更加随意的情感关系被作为城市生活的常态得到了主流化的表现。在这里,都市的爱情和婚姻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转换为窥视视角下的两性关系。都市言情剧抒写感情的所有长处和弱点,都来自于它对这个潜在欲望法则的执著。今天,都市言情剧已经成为中国都市情感生活的一副冷面孔,它毫不隐讳地呈示了这副面孔上最苦涩、最残酷的表情。所以,在形形色色的都市言情剧中,什么样的恋情都可能发生,这些恋情无一例外地偏离着婚姻与家庭的轨道,在都市言情剧中占着十分尴尬的一席之地。在新近创作的不少都市言情剧中,同一部剧中的第三者形象已不仅仅是一个,而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婚外恋情的发展更少约束,多角恋情关系在电视剧中更加泛滥更加极端。
所有这些在人物设置、情节结构、叙事节奏、主题模式和形式风格方面具有的问题或缺陷,虽然不能否定都市言情剧的艺术优势和成就,但至少说明这一类型剧需要进行充分的艺术革新。在都市言情剧的世界里,一切有碍于艺术进步的东西都亟待清除,都市言情剧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对策和出路。
二 可能的对策或出路
言情作品使人获得的只是一种替代的情感形式,只是短暂地令人感到满足。言情作品创作是一种对父权制所造成的现实的、体制性问题和矛盾的“想象性”解决办法,受众的整个接受活动实际上是被导向快感的意识形态功能的。② 贾尼斯·拉德韦对言情作品审美效果的论述,实际上正是当今都市言情剧创作需要澄清的问题。在大部分的都市言情剧中,由于对都市情感问题的社会伦理忧虑已超过情感本身,电视剧对这一主题内容的表现往往掺杂了更多更复杂的道德尺度,这也使不同层面的观众群对它的理解、接受产生了困难。因为,在观看都市言情剧的过程中,观众对电视剧情节的认同、预测需要借助一定的家庭话语和伦理背景,这并不是每一个电视观众都能具备的。
都市言情剧首先应将人物的个人情感作为剧作的核心问题,将日常语境的情景性描述作为其爱情活动的生活据点或背景空间。剧情中会出现孩子、老人,也可能会有离婚、疾病和死亡,但这些只是为爱情的发展制造悬念或动力,而不是作为一种手段,快速地将人物归到婚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人物在都市言情剧中需要得到彻底的情感解放,只有这样,以爱情为中心的叙事链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各种社会事件在剧情中的建构也仅仅是从人物的个人感情角度去获取意义的。如电视剧《来来往往》中,虽然有1968年“文革”——1976年“四人帮”垮台——1984年百万大裁军——90年代“下海经商”热潮等社会背景事件的呈示,这些背景事件也可能会吸引更多关心“真实世界”的电视观众,但是,这些事件总是在男主人公康伟业的情感幸福语境中被展示出来的。它们只需要与爱情这一中心议题相关,只需要引起观众更为强烈的情感冲动,而不需要与现实世界有任何参照关系。
在叙事问题上,都市言情剧应该进一步增加情节剧的元素,提倡有限度的情节叙事,人物也应该在事件中具有更强的叙事力量。在现有的都市言情剧中,编剧一贯倡导的生活化流水叙事往往在平面化的素材中多头并进,使主要故事的发展失去势头,悬念和叙述效果不断减弱,这样的叙事安排使观众审美经验中的潜在“期待视界”难以实现。在对类型的理解上,从熟知的作品形式、主题、类型人物到预料之中的叙事趋势,无法获得创新期待的电视观众极易产生审美疲劳,而有限度的情节叙事则可以消除观众的审美疲劳。除了将男女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作为基本叙事材料外,都市言情剧可以精心构筑几个具有时间长度和冲突强度的主力情节,人物在其中的行动也并非是透明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会朝着未可预料的方向发展,偶然性的因素在叙事中的作用要得到加强。这样一来,观众的收视快感既会存在于对剧情预测得到应验之时,又会来自偶尔出现的意外事件中,细节叙事和情节叙事的功能可以同时得到加强,观众审美心理中倾向于保守性的定向期待和倾向于变异性的创新期待也可以同时得到满足。
在语言层面上,都市言情剧需要在情节之外强化风格,增强人物语言的感染力。在这一点上,都市言情剧可以借鉴韩国电视剧和欧美同类题材影视剧的优点。韩剧在对白方面充分吸取了欧美影视剧巧于对白的艺术长处,在以室内场面为主的电视剧中,人物对话既通俗明快,又含蓄优美,在表意和抒情方面都发挥了出色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青春爱情题材的电视剧中,“人物语言亦庄亦谐,充满着生活的激情和个性的魅力,散发着挥之不去的青春气息。韩剧往往将这些大段落的情感倾诉作为人物抒发情思、宣泄感慨的一种方式,使之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和感人至深的美感。”③ 而欧美影视剧中的对白一向以幽默、动情、洒脱见长,无论是经典的爱情题材(如影片《魂断蓝桥》),还是婚姻伦理题材(如影片《克莱默夫妇》),人物在剧情中的语言对白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言的这种魅力来自它与人物情感的根本联系,每一句对白都是剧中人物设身处地的心灵之声,也饱含着剧作者巨大的情感投入。因此,都市言情剧的语言不仅要本真实在,还要生动有趣,既符合人物身份与心理特征,又要具有城市氛围和地域特色,用一种不矫情、不伪饰的语言对白充分表达人物的情思,用一种兼具泪水和欢笑的有形语言,带给观众更深刻、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在技巧层面上,都市言情剧既需要强化,也需要变通。它不可能像公安刑侦剧、戏说历史剧等类型剧那样频繁地进行时空转换,也不可能像电影那样以高频率的场面调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在一个开放、闲适的收看环境里,都市言情剧只能以较为稳定的画面,把平面化的场面描写深入化、细致化,使观众对那些看似简单的生活场面产生丰富的情感联想,把平面性的流水叙事强化为一种具有立体观感的戏剧效果。为了革除都市言情剧单调叙事的弊病,使之更耐看、更引入,必须进一步强化风格,增强每个场面的表现强度,使电视剧的每个断面都成为语义密集的表意范本。与此同时,都市言情剧需要在风格上做出必要的变通,吸取其他剧种的艺术优势,使电视剧在影像、韵味等方面更加多元,更富生机与活力。影像格调上既可以是克制、舒缓的,也可以加快剪接的速度,以大量的关联画面拼贴增强叙事的流畅性和趣味性。在结局方式的选择上,都市言情剧也并非无路可走,只能拿模棱两可的开放式结局来搪塞,它完全可以为人物的情感提供一个异常明确的结局,不管这个结局对观众来说是悲剧性的还是喜剧性的。因为观众在电视剧的情感世界里同样投入了大量感情,在故事的结束之处他们常常需要一个答复,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的观剧传统。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结局方式不能被唯一化、绝对化。
赖亚尔曾经对“类型”(电影)做过如下的定义:“对类型评论的主要框架是由艺术家、影片和观众构成的三角形。类型可定义为模式、形式、风格或结构,它们超越单个影片,指导影片制作人的制作,引导观众欣赏。”④ 其定义实际上基于剧本、剧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可以说类型是制作人和观众达成的某种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类型的发明或旧类型的混合需要赢得新的观众,观众审美的新需求又产生了修改类型剧惯用手法的动力。电视剧需要有不断涌现的新的制作方式和理念,这就意味着一方面,电视剧要使用类型惯用手法留住老观众;另一方面,又要打破、跨越类型的界限吸收新观众,在类型剧的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地位。这就需要都市言情剧在电视剧观众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中适当地运用“包容策略”,创作出更多、更具艺术生命力的“复合形象”,创作出更新、更富艺术感染力的主题观念。
三 结语与展望
都市言情剧日渐面临的创作困境实际上是当代审美观念嬗变的集中反映。一方面,现实的情感问题在都市言情剧中会纤毫毕现,另一方面,这种表现需要赢得观众的喜欢。单向度的阐释和言说在电视剧创作中已没有任何意义,电视观众在这个双向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无可取代。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把电视剧作为道德评判的工具,现在的情况却绝非如此。对于更多的电视观众来说,消遣性已逐渐成为他们观看都市言情剧的目的。越来越多的类型剧创作者正紧随观众的目光,迎合他们不无挑剔的趣好。这正如本雅明所言:“观众成了一位主考官,但这是一位心不在焉的主考官。”⑤ 观众享受感官娱乐的热情已经胜过对情感和谐、快乐的关心。在这种情况下,都市言情剧原有的世俗化流水叙事会惹人厌烦,而叙事者所持有的伦理化态度也可能会招致非议,女性视角与断裂叙事作为一种思维定势有可能会被逐出创作场地。电视剧中原有的五类人物形象在被逐渐类型化、符号化后成为创作者潜意识的某种隐喻,同样也面临着艺术想象力匮乏的指责。这些曾是都市言情剧鲜明艺术特色的东西,现在正遭遇流行思潮与前卫时尚的猛烈冲击。这种困境除来自都市言情剧自身的问题外,“还来自浅薄、颇遭贬低的商业艺术与当代状况最深刻困境的一种交汇”⑥。
但是,对于中国的都市言情剧来说,艺术上的困境是微不足道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都市环境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新鲜的爱情故事;在今天这样一个繁复多变、姿态万千的社会转型期内,时刻都有崭新的爱情观念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这意味着,在都市言情剧的剧情世界里,一切都将是新鲜的。新的故事、新的人物、新的爱情方式,连同那些全新的社会观念,都市言情剧在行进的过程中将被不断刷新,它的艺术生命力也将是常青的。
注释:
①仲呈祥先生曾在《健康繁荣需扫屏坛“三风”》、《2000年中国电视剧创作概观》等文章中指出,中国电视剧尤其是言情剧创作中存在着“豪华风”、“滥情风”、“戏说风”问题。参见《中国电视》2001年第6期、第8期相关文章。
②[英]约翰·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1页。
③谢建华:《艺术平衡中的融合与超越——韩国电视剧艺术特色解读》,《中国电视》2004年第8期。
④[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⑤[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⑥[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