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勇[1]2007年在《中国公办、民办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竞争的公平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民办高校是在完整的公办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发展起来的。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在法律层面上,政府已经给予公办、民办高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如下问题展开探讨: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公办、民办高校之间存在不存在竞争,在哪些方面存在竞争,其竞争的层次、竞争的范围、竞争的程度如何。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的公平性问题在现实中是否全面得到落实;还是部分得到了落实。通过研究,旨为高等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发展中国民办高校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从而为公办、民办高校的共同协调发展构建一个竞争的公平环境。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两个群体,以公办、民办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为主线,从政府资助、师资竞争、生源竞争叁个维度分析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的公平性问题。论文由四大部分组成。其一,根据教育公平理论,提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不同办学主体之间教育公平包括政府资源分配、教师和学生待遇等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平等。根据竞争理论,提出公办、民办高校之间在政府资助、师资、生源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竞争。另外,对中国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层次、竞争的范围、竞争的程度进行了分析,概括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的公平性的内涵。其二,通过对美国、日本、台湾地区公私立高校竞争状况的比较分析,认为:美国私立高校在州政府、地方政府财政拨款方面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在师资和生源竞争方面,同类同级别的公私立高校处于公平的竞争状态。日本私立高校在政府经费分配上已处于相对公平的环境。在师资竞争中,政府均能公平地对待公私立高校。在生源竞争中,日本政府对私立高校的学生体现出“区别对待”原则。台湾地区私立高校在经费分配中,公立、私立高校之间处于相对公平的位置,在师资和生源竞争方面,“政府”对公私立高校是持公平的原则。日本、台湾地区私立高校都经历了从“不资助”到“资助”的演变过程,公私立高校之间竞争的公平性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叁,结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分为“起步阶段”、“建立阶段”、“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资助、师资竞争、生源竞争表现出不同的公平性,二者在竞争范围、竞争程度方面也表现出异质性。另外,从国家与地方颁布的法规方面,分析了中国公办、民办高校之间法律地位的公平性,指出国家和地方法规在某些方面体现出对民办高校的“区别对待”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地方法规的趋同性与差异性。此外,还就公办、民办高校之间在政府资助(包括征用土地、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等)、师资、生源等方面竞争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其四,本着北京市、西安市、厦门市、泉州市四地的部分公办、民办高校个案调查所得资料,分别从政府资助、师资竞争、生源竞争等方面,对其竞争的公平性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从调查分析的结果看,在政府资助(包括征用土地、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等)、教师待遇(包括教师户口迁移、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申请科研课题等)、学生待遇(包括招生录取、奖(助)学、申请助学贷款等)方面,四地在落实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的公平性方面存在着差异性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出趋同性。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为:教育市场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程度上可将其分为广义教育市场和狭义教育市场。因相关资源的稀缺性,高校之间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的特征,公办、民办高校之间在获得政府资助、教师和学生待遇方面存在竞争的公平性问题。美国、日本、台湾地区公私立高校竞争的公平性的实现,具有漫长性、现实的相对性、保障的法规性。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的非公平性中,存在着“区别对待”。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的公平性的落实,是一个由“不被考虑”,到“考虑、重视”,再到“部分得到落实”的演进过程。现阶段中国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的范围小,竞争的程度低。
周丹[2]2015年在《示范性民办高校创建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示范性民办高校是加快民办高校发展的方法,也是规范和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途径。本文以上海市政府在创建示范性民办高校的政策导向,以及根据上海民办高校中的领头羊——上海SD学院具体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对示范性民办高校创建过程中的政府责任进行了研究。基于研究性质和范围,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我国政府作为公共行政主体,应当承担对示范性民办高校的创建责任,民办高校在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的环境下生存,其发展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再者,从公共治理理论角度而言,民办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其产生的正外部性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个人,政府更应该为示范性民办高校的创建承担相应的责任。基于上海市政府在创建示范性民办高校的案例,通过对上海SD学院的分析,发现政府在示范性民办高校创建过程中存在困境:生态环境引导缺失、制度建设不完善、教育资源支持不足以及提供服务的缺失。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应当在示范性民办高校创建中承担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鼓励专家到民办高校进行学科建设,鼓励社会公众正确认识民办高校并参与民办高校的学习;在产权归属、合理回报、税收和人事待遇方面完善原有的政策,并严格实施且做好监督,保障民办高校的公平待遇;为示范性民办高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扶持示范性民办高校在软硬件方面不断提升,鼓励示范性民办高校的创建;培育一批社会中介方,对民办高校进行客观的监督及评价,保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王斌[3]2013年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数量不断扩大,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资金短缺、营利性和公益性的平衡和协调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的理论依据和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合理补偿机制的构建,对于规范、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破解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中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挖掘,从微观主体的案例中总结、归纳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及其机制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补偿机制。本文第2章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产品属性及其产业属性;探讨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的理论依据。第3章介绍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与经费来源、制度环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挑战进行了分析。第4章对美国、日本两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特征和投资补偿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机制构建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第5章通过对某地区民办高校的调研,实地考察民办高校的投资经营状况,以及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第6章提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重点构建投资补偿机制框架,包括由投资补偿主体和对象、投资补偿方式、退出机制构成的主体机制,以及评价监督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等辅助机制。第7章介绍了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初步构建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组织关系。第8章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落实分类管理制度,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高校进行分类管理的建议,并从社会捐赠税收优惠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首先界定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及其机制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的理论基础,提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机制是研究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各构成主体和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把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有机联系在一起,达到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激励机制;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宏观环境、发展现状、产权现状的分析,认为中国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存在银行贷款渠道不通畅、资本市场融资存在制度缺陷、社会捐赠制度不完善等6点制约因素;通过借鉴美国、日本两个典型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投资补偿模式,提出了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完善监管制度、突出办学特色等借鉴与启示;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民办高校普遍存在资金紧张、负债率高、收支不平衡、融资困难、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以及科研水平较低等问题;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构建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机制框架;设计了基于政府、社会和学校叁方分工协作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以及由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以及自我监督叁部分组成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监督机制;建立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的政策保障体系。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1)本文提出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及其机制的概念,构建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2)本文构建了由投资补偿的主体与对象、投资补偿的方式、投资的退出机制及评价监督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构成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机制框架;提出了采用间接补偿为主、直接补偿为辅的综合补偿方式,其中主要的间接补偿方式包括:对民办高校教师、学生的财政资助;建立多渠道融资途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改革社会捐赠制度,促进社会资源补偿;采取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产品的补偿方式;建立民办高校投资者的退出机制等。(3)本文提出了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进行合理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对民办高校的社会法人属性定位和分类管理,以及在社会捐赠税收优惠、金融与财政、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杨丽[4]2008年在《我国民办高校多元化融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民办高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需求增长与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民办高校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资金短缺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困难。民办高校不同于公立高校,是由社会力量自筹资金组成的,必须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因此,融资成为民办高校能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比较分析以及文献法对我国民办高校的融资现状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我国民办高校的融资经过了以学养学,滚动发展阶段;学校和企业相结合阶段;贷款发展阶段;多元化融资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融资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学费、贷款、社会捐赠、企业投资、校办产业、后勤社会化等多种融资方式。融资方式虽然多样,但是实质却比较单一,其中学费、社会捐赠和贷款在民办高校融资中占据前叁位。民办高校的学费已无更大的上涨空间,社会捐赠一直微薄且在短时间内这种情形无法得到改善,因为信贷政策的限制,民办高校贷款艰难。其他如校办产业、后勤社会化等融资方式虽然在有些民办高校也得到了成功,但是并没有得到普及,不能成为被民办高校依赖的主要的融资方式。因此,目前民办高校的融资现状很难保证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问题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限制了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民办高校的生存危机;减少了低收入阶层的子女入学机会,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影响民办高校生源规模和生源质量的提高;导致民办高校科研力量的薄弱。造成民办高校多元化融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政府对保障民办高校融资的相关法规制度的制订还欠缺,主要是教育产权、社会捐赠以及银行贷款方面的法律规定;中国公共高等教育财政能力有限,政府对民办高校财政投入微薄,扶持力度不大;民办高校自身融资能力有限,社会有偏见等。解决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融资存在的问题,实现多元化融资是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比较美国和日本这两个私学发达的国家对我国的启示:要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要加大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持;争取社会力量的帮助,拓宽融资渠道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我国民办高校多元化融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要实现民办高校多元化融资,首先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解决民办高校的一直存在的产权属性问题,认清民办高校作为特殊的公益性事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契合之处。政府要优化民办高校的融资环境,开放资本市场,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民办高校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利用自身的资源实现良性循环。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民办高校新的融资方式,如鉴BOT项目融资方式;利用外资,发行教育福利彩票、股份化运营等等。这些新的融资方式有些在民办高校的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对策和建议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问题的解决,实现融资的多元化,促进我国民办高校持续快速地发展。
曾祥志[5]2006年在《1978年后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发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是世界趋势,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但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还相当落后,因此研究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劣势和优势,并预测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有六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介绍,对民办高校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辨析。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先是纵向的比较,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再横向比较来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第叁部分:介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概况,主要分析民办高校的类型、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以及民办和公办高校的规模发展比较。 第四部分:通过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比较,分析民办高校的比较劣势,如历史中断、经费短缺、管理不善、法律不公等等,剖析民办高校发展落后的根源。 第五部分:通过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比较,分析部分民办高校的发展优势,如领导体制合理、行政机构精简、历史负担较轻、办学效益显着等,总结出他们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对于未来民办高校的发展,由于受到生源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影响,预计民办高校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冉云芳[6]2008年在《民办高校筹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高等教育入学需求大于高等教育机会供给情况下,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民办高校担负起了高等教育扩招及大众化的重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为民办高校的规模及其学生数量的迅猛增加。然而,民办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如:由于其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非政府财政资金,学校办学资金很难保障,有的民办高校已经破产甚至倒闭。据有关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民办高校倒闭根源于缺乏办学资金引致“资金链条”的断裂。而且现存的众多民办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这一问题成了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制约“瓶颈”。也就是说,要想使民办高校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在于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成了摆在民办高校面前最迫切的任务。这也正是本文研究民办高校筹资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公办高校占主导地位环境下的民办高校如何生存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不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其发展?如何在面对社会公众认可度较低的环境下实现其发展?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筹资。那么,民办高校应该采取何种渠道筹集资金?在特定的筹资渠道基础上,应该运用何种方式去筹集资金呢?这是本文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调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在拥有大量一手材料基础之上,运用教育学、经济学、财政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对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民办高校筹资的现状做了深入调查和描述,并探寻民办高校筹资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全文一共分为七章:第1章:导论。主要交代了民办高校筹资问题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章:民办高校筹资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民办高校筹资相关的基本概念界定和民办高校筹资的理论基础。第3章:民办高校筹资的历史、现状及问题分析。包括我国民办高校筹资的历史沿革、我国民办高校筹资的现状、民办高校筹资的国际视野及通过比较得出我国民办高校筹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在。第4章-第6章:分别为学费筹资、政府财政资助、社会捐赠。从叁个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我国民办高校主要筹资渠道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不用角度对叁种主要筹资存在问题的原因作了深刻分析,进而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第7章:民办高校的其他筹资方式。如:银行信贷、学校创收等。结束语:文章的结论及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如:民办高校其他可行的筹资方式、民办高校产权问题、民办高校营利性问题等。
金仲夏[7]2010年在《安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徽是中国最早产生私学的地区之一,具有高教性质的私学源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在安徽境内的讲学。近代安徽私人创办的高等学校数量较少。解放后,安徽私立(民办)高等教育绝迹近30年左右时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之后,伴随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复苏与发展,安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重生和发展。到2009年,安徽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民办高校已达17所,其中本科院校2所,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安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为安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力。本文从安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入手,分别对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这两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归纳。通过对5所民办高校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论文对安徽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安徽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目前安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资金问题。办学资金短缺已经成为遏制民办高校生存、持续发展的瓶颈。第二,生源问题。一些民办高校生源不足、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培养难,培养质量低,从而使这些民办高校招生更加困难。第叁,师资问题。师资力量薄弱,稳定性低,结构差是民办高校师资问题的典型表现,师资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还影响了学校的声誉。第四,教科研问题。一方面,一些民办高校不关心科研,使得学校科研氛围不浓;另一方面,一些民办高校教师自身远离科研,科研积极性不高。在分析安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后,论文从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追因分析:首先,来自社会认识、政府和政策方面的外部原因:一方面,社会客观环境因素的不利,使得安徽民办高校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另一方面,政策方面的不完善使得民办高校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其次,来自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管理和办学理念方面的内部原因:民办高校自身功利性的办学思想成为其深入发展的绊脚石;规范管理体系的匮乏使得民办高校发展中积聚的大量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这诸多问题的存在使一些民办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探究安徽民办高校存在问题的原因之后,论文介绍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私立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据“取其精华,洋为中用”的原则,对我省民办高校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提高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其次,改革民办高校的融资方式;最后,民办高校自身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在规范办学的改革中寻求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和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分别达到36.0%和40.0%的目标。安徽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能力相当有限;要实现“高教强省”的目标,完成“双百工程”的任务,安徽高等教育必须要注重民办高校这一支生力军,积极鼓励、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张建忠[8]2016年在《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承担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任务,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进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等教育应运而生,由于其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情况下,也需要公共财政的扶持。如何有效的对民办高校进行政府财政扶持,这是本论文重点分析与阐释的地方。针对社会上对政府财政扶持民办高校的质疑,笔者从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分析政府对民办高校财政扶持的理论根据,并从法律角度、公益角度和经济角度分析政府财政扶持民办高校的必要性。而且,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面临着种种困境:观念陈旧、政策缺失、扶持不力、扶持方式单一和监管困难。在分析当前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上海市政府财政扶持民办高校的探索,例如建立民办教育政府专项扶持机制、探索实施分类管理改革新方式等,为解决政府财政扶持民办高校走出当前困境指明方向。同时,笔者通过对上海市两所民办高校的个案研究,分析政府对这两所民办高校的财政扶持情况,以及政府财政扶持取得的成效,指出政府财政扶持资金在这两所高校投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规范和创新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提供现实依据。综上所述,通过对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的现状分析,以及对上海市两所民办高校的个案研究,笔者对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提出五条建议:创新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机制,完善相关财政扶持政策;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加强民办高校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制度,探索民办高校管理的新机制;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方式,明确政府财政扶持方向;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依法规范民办高校财务;丰富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方式,明确地方政府财政扶持责任。
饶爱京[9]2006年在《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中国现阶段不同区域经济状况与民办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地理、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角度,依次讨论了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江西省地方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江西民办高校外部经营理念与实践、江西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与资源效率。区域之间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制度背景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决定了区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起点和先决条件差别的客观性。民办高等教育的地区发展水平并非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保持一致,它们既呈正相关,也呈负相关。因此,经济因素并非决定区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唯一因素,区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多种区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江西客观上存在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但区域比较优势只是潜在的优势,要实现潜在优势向现实的转变还需地方政府、民办高校、国内市场叁方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大量数据论证了江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认为:在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的比较优势、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民办高校自身高效的经营才是最主要的发展动力,其中,地方政策对中央政策的变通是关键所在。同时,也分析了江西地方政府作出政策变通的原因。本文讨论了江西民办高校的经营理念的变化,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江西民办高校在财力、人力和物力资源效率上与国内、省内公办高校的差异,指出:灵活运用市场运作机制经营学校,善于借用市场力量获得发展资源,是江西民办高校摆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江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提出:江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特定的发展条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和面临的问题也将发生变化,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正确看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区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因素观点;总结了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已获得的经验并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特点,为江西和全国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一个区域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因素的研究,来反映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将分析的内容集中于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注重内在因素的系统分析,而非表面的分析合成,为区域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或研究视角。
杜伦芳[10]2017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高校发展路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成果,旨在破解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难题,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发展路径,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
参考文献:
[1]. 中国公办、民办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竞争的公平性问题研究[D]. 毛勇. 厦门大学. 2007
[2]. 示范性民办高校创建中政府责任研究[D]. 周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3].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补偿机制研究[D]. 王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4]. 我国民办高校多元化融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丽. 西南大学. 2008
[5]. 1978年后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发展的比较研究[D]. 曾祥志.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6]. 民办高校筹资问题研究[D]. 冉云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 安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 金仲夏. 安徽大学. 2010
[8]. 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研究[D]. 张建忠.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9]. 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 饶爱京. 厦门大学. 2006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高校发展路径研究综述[J]. 杜伦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民办高校论文; 大学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民办教育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 中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