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需要新思维
Globalisation Requires New Thinking
吴晨
反思全球化,就是要找出逆全球化思潮的原因,理解多元世界不同的诉求,构建多极世界的治理结构。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全球化的前行
《世界不是平的》一书的著者是汇丰银行(HSBC)首席经济学家,英国下议院财政委员会专家顾问简世勋(Stephen D. King)。他在书中指出:“二战”后建立的全球化制度体系已无法应对新环境;继续推动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的新思维。为此,他提出应建立一套新的机制——全球金融流动组织(Global Organization of Financial Flows)来治理热钱盲动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打击。
数学是一个整体,它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数学审题也要着眼于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审题,不能以偏概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意识,也有利于他们构建自己的数学体系.
英国脱欧的本质是什么?
吵吵嚷嚷两年多的英国脱欧,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觉得英国人是在瞎折腾,这是纯粹的内耗,但是如果从全球化的视角去看,脱欧却标志着这一轮高歌猛进的全球化的严重受挫。
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启的这一轮全球化中,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最大的推手,制造业的外包、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构建、全球金融的大开放与资本流动加速,营造了全球经济的欣欣向荣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
例子3:2011年3月11日,14∶46∶00~14∶49∶00(东北地震)。为了说明这个方法也能处理单个地震事件的类别,我们还对东北地震(MW9.0)进行了分析。在P波初至后约8s,即发震时刻后的31s,对东北地区的公众发布了预警。
在汇丰银行(HSBC)首席经济学家简世勋的著作《世界不是平的》一书更是一再强调,全球化并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全球化也并不是一条单行线,如果无法适应新的全球经济、金融与政治现实,全球化的前景就会混沌不清。我们现在面临的世界却恰恰如此。
“二战”之后的国际经济秩序则依赖美国所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及其背后的武力来背书。美国为国际新秩序提供了经济、金融与军事保障,而美国经济、金融与军事实力也给自己提供了用自己的镜像来塑造世界的机会。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有一系列的全球机制来支持,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协定和之后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而这些机制的建设无一不是以西方国家——美国以及战后恢复起来的欧洲和日本的利益与诉求为出发点的。
但是在全球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全球化也制造了明显的输家,尤其以西方发达市场的蓝领阶层为甚,技术、外包和移民带来的工作转移与工资停滞,与精英阶层获得的财富增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英国脱欧的本质因此是对这一轮全球化的收益和责任不均衡所提出的抗议。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影响力达到顶峰,福山甚至预言了《历史的终结》。他们都没有看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个更加整合和多元的全球经济格局,以及一个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国内经济格局——都需要现有的体制与机制做出改变。欧元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当政治整合滞后于经济整合的时候,当民族国家的利益与欧盟整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张力就特别明显。欧元区的整合,恰恰是因为没有统一的银行体系、没有推进统一的政府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南北分化。同样,国际贸易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也恰恰因为没有适应性的国际治理体系,而放任了贫富分化的加剧。
《21世纪资本论》指出,21世纪全球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即仅有经济、市场与金融的全球化,但没有治理的全球化、征税的全球化、转移支付的全球化、对全球化输家的补偿(培训和救济),导致这样的全球化是无法持续的,因为金融资本可以在全球寻找机会,本地市场劳动力的议价能力越来越低,机会与财富的分配日益不均,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会割裂社会的机理,推动民粹的抬头,最终葬送全球化的进程。
电子商务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而快递企业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随着快递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快递企业的配送效率以及服务质量已经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当我们在分析民营快递企业各方面数据时发现了各种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分析、总结。民营快递企业对于我国的快递市场要有一定的认识,在资金、技术、企业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尽快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生存权和主动权,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全球化所崇尚的四大自由——商品、服务、金融与人的流动——依赖一套机制和体制来支持和约束,仅仅靠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是无法解决全球化可能造成的问题,或者说无法克服市场本身所造成的波动和周期。历史上的全球化都曾经面临挑战而停滞甚至反复,究其原因,恰恰是它所塑造的全球体制和机制无法跟上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的现实。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全球化,依靠的是英国的法治和皇家海军的武力来维护的,但这样的秩序在面临列强的竞争之后便无法维持,需要用两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来解局。
基于四水源联合调度的引汉济渭工程运行方式研究…………………………………………… 彭穗萍,刘 斌(20.22)
当今的全球化面临着三个方面挑战
一是全球经济多元化的挑战
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全新一批全球化的参与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历史叙事和对全球化的认知,它们对全球化的方向和目标有不同的想法,全球化往哪里去,需要达成新共识。
二是全球治理的滞后
“二战”之后建立的全球化的制度创新已经无法应对新的环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虽然扩容,但仍然是富国俱乐部,无法真正地让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大国参与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由美欧主导,无法适应全球大规模储蓄的不平衡和支付危机。而如果没有全球治理的全球化,或者说没有非西方国家参与讨论全球治理新思维,并达成共识,那么,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就很难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就很难去分担,西方民粹主义的抬头就会进一步瓦解全球化。
三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整合更为深入,经济周期下行时对全球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的打击也更为严重,需要有预防与纾困机制
资本的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仅仅看到了资本全球化推动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面,却忽略了资本全球化在经济周期下行时同样通过资本抽离给新兴市场经济带来的打击,全球化在周期面前就会显得尤为脆弱。《世界不是平的》这本书就提出应该建立起一套新的机制——全球金融流动组织(Global Organization of Financial Flows)来治理热钱盲动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打击。
全球化并没有把世界缩小为地球村,我们距离一个机会、发展与富足都公平的世界还很遥远,但是全球化的确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整体的发展和富足。反思全球化,就是要找出逆全球化思潮的原因,理解多元世界不同的诉求,构建多极世界的治理结构。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全球化的前行。
(摘自(英)简世勋著、于展译《世界不是平的》一书中吴晨的推荐序,中信出版集团出版,陈醒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