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三代领导人孙中山_孙中山论文

论党的三代领导人孙中山_孙中山论文

三代共产党领导人论孙中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党领导人论文,孙中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3541(2000)05—0055—07

[中图分类号]K20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领导中国实现两次历史性巨变的进程中,面对时代的要求,客观历史地评价孙中山,阐明了三代共产党人对于孙中山的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和主张。

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为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导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在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一历史接力运动中的继承关系,要求共产党人始终高举孙中山的旗帜。

第一代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认真清理孙中山的遗产,全面分析评价孙中山的思想理论、事业得失和伟大精神,立体地展示了孙中山伟大革命先行者的形象。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留下的一份丰富遗产,中国共产党人十分珍视它,在战争年代就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一方面,划分三民主义的两个阶段,认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是区分新旧三民主义的一个分界点,强调只有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才是革命的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另一方面,高度评价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半殖民地的中国民族解放的与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1](P225), “实为处在殖民地国家的大革命家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2](P11)。再一方面,比较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异同,认为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上一致。中国共产党人为本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也就是为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因而,共产党人是三民主义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

辛亥革命是同孙中山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业绩,认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从孙中山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P563—564)。一方面,“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3](P1513),“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3](P403)。另一方面, “孙中山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它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乡村农民,实行武装革命”[3](P1075),并“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4] (P156)。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人也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运动,没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同时也是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孙中山的名字所以能够牵动亿万华厦儿女的心,“还在他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与革命精神”,他在四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当多少追求者在困难与诱惑面前表现了灰心丧志乃至变节的时候,孙先生总是坚定的”[2](P111—112)。他“能够随着历史事迹的发展不断地进步……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前进的”[5](P346—347),毛泽东认为孙中山的伟大精神品格是他“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之一,一切共产党人“都应接受这个遗产而发扬光大之”[2](P112)。

清理遗产是为了更好地继承遗产。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全面总结孙中山的基础上,划清了真三民主义与伪三民主义的界限,确立了现阶段为实现新三民主义而奋斗的目标;正是充分认识到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业绩,才骄傲地自称为孙中山事业的后继者。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从完成族解放这一历史使命来评说孙中山,也是从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一历史接力运动来继承与发展孙中山的事业。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1840 年算起已经有整整100年的历史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30年的历史。这个革命的过程还未完结……还要求全国人民,首先是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坚决奋斗的责任。”[3](P632 )在革命取得胜利后他又说:“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过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5](P344)对于“民族独立、民权自由与民生幸福”的三民主义精神实质,毛泽东认为,“并非某一党派单独要求的东西”[7](P153), 而是全国人民的总目标,是中华民族利益的总的体现。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开拓者和继承者。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正是民族复兴的理念,使他们能够举起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旗帜,继承他又发展他,使他的事业一步步接近于最终的实现;而对于孙中山来说,同样是在振兴中华的大前提下,使他能够接纳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共同创造了北伐战争的辉煌。对此毛泽东给以高度评价,他说:“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的一致的结论。”[3](P1472)

但是在如何对待孙中山的问题上党内一直存在着思想上的混乱。土地革命时期,由于蒋介石打着孙中山的招牌,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玷污了孙中山的旗帜,也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国共产党一时放弃了孙中山这面旗帜,认为“三民主义实际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唯一理论根据”[8](P256)。 以后党内也一直有一种不喜欢孙中山的情绪。毛泽东指出“这种情绪是不大健全的,是还没有真正觉悟的表现”[9](P321—322)。他一再批评党内对待孙中山的不正确态度,指出:“党内外许多人轻视三民主义,认为它是根本反动的骗人的与空洞的思想或教条,是不对的。这种想法是由于没有把真三民主义与假三民主义加以区别而来。”[2](P219)他要求中国共产党人, “应该如像他们研究共产主义一样,好好研究三民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研究研究如何用正确的三民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大众,使之由了解而变为积极行动。”[7](P154 )在七大的口头报告中他诚恳地告诫全党,“孙中山的确做过些好事,说过些好话”,“这是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们死了,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9](P321—322)。孙中山的旗帜,是中华民族不甘屈辱的旗帜、自强不息的旗帜、团结奋进的旗帜。学习孙中山、研究孙中山、代代不息地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事业,这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孙中山的基本态度。

二、联系海峡两岸的强大精神纽带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恢复了第一代共产党人正确的孙中山观,并进一步提出,“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怀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精神纽带”,使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继承发展在新时代里具有了新的历史内涵。

在极“左”思潮下,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有人提出,对资产阶级民主派不能“歌功颂德”,因为他们本身属于剥削阶级,所以要“立足于批”。江青一伙甚至伪造历史,歪曲历史,企图否定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时期,恢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思想路线,也恢复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孙中山观,重新确立了孙中山应有的历史地位。1981年时值辛亥革命70周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组织纪念活动,党的主要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等参加了北京的万人纪念大会。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发表了长篇讲话。[10](P968—977 )他首先肯定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论段“是完全正确的”,指出:“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的开端,为以后一系列的历史发展打开了道路。因此,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都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对于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先生和他的同志们抱着崇高的敬意。”他赞扬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使他能“不断地总结经验,追求新的思想,勇敢地随同历史的进程一道前进”。1982年,新宪法颁行。在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中,共产党人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看作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件大事,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肯定了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第二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对孙中山也怀着深深的景仰之情,他为广州中山图书馆题写馆名,参加纪念孙中山的各种活动。1985年2月3日,亲自晋谒南京中山陵,缅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1987年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时说:“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11](P205—206)在这段话中, 邓小平肯定了孙中山为寻求中国出路作出的努力,赞扬了他“以俄为师”的伟大转变和实现国共合作的历史功绩。

中华民族自从建立统一的国家,一直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而奋斗。1949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祖国大陆的统一,但是海峡两岸还处于分裂状态,这是中国人心中的一块阴影,也是孙中山先生绝对不愿看到的。因而新时期伊始,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就把实现祖国统一作为根本任务之一,提到议事日程,并在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郑重提出:“对于孙中山的崇敬怀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精神纽带。”这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孙中山作出的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评价,它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继承和发展的新历史内涵。

统一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他曾在谈话和演说中多次论证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阻挡。1922年8 月他在统一宣言中指出:“中国是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12] (P528 —529)他总结中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吾国自有史鉴以来, 数十余朝,每当易朝,有暂分裂者,有不分裂者,而分裂者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13](P14)因而,“‘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14](P373)正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深刻思想认识,使孙中山把维护祖国统一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他因不忍祖被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剖”而走上革命道路,为避免民族分裂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并宣誓要为“实现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政统一和财政统一”而奋斗[14](P2)。以后他认识到军阀是实现中国统一的障碍又全力投入了反对各派军阀的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呼吁“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遗志更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20世纪对中国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曾在孙中山的旗帜下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了两次合作。今天,统一仍然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抵制外国势力插手中国内政、破坏中国富强大业的根本需要。既然孙中山是海内外同胞共同敬仰的伟人,民族复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理想,就应该不忘孙中山的遗训和遗愿,早日结束两岸的分裂局面,共同实现孙中山为之奋斗的统一大业。因此,孙中山仍然是联系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华人的强大精神纽带,这一评价既反映了孙中山深远的历史影响,也昭示了新时代继承发展孙中山事业的历史使命。

以邓小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本着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孙中山事业真正继承者的情怀和胸怀,在实现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不久,就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任担在了肩上,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地宣告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随后又提出了尽早实现了两岸“三通”和多方面交流的主张。纪念辛亥革命70年之际,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真诚地邀请蒋经国等国民党要人回大陆和故乡看看,以便消除隔阂,共商国是。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战略构想,奠定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理论基础。1995年1月30 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进一步表明了共产党人关于和平统一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在两代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海峡两岸及海内外爱国同胞的大力支持下,两岸的往来日益密切,使两岸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事业都收到了良好的效益。这是孙中山愿意看到的,也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断继承发展孙中山事业的新成果。

但是,台湾岛分裂倾向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台湾当局极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在岛内搞“修宪”、“公投入宪”以至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并扶植台独势力上台,使和平统一前景阴云密布。任何违背民族利益的个人、政党、阶级终究要被赶出历史舞台,这已被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史证实了。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统一是民族的意志、民族的标志,动摇和违背统一,也就伤害了民族感情、侵害了民族利益。孙中山的名字为全世界中华儿女所景仰,是因为他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抗争过、奋斗过;国民党由兴旺到衰败,以至失去在大陆的统治和台湾政权,是因为他为了小部分人的私利,弃置了民族的前途;共产党由小而大,由弱而强,是因为他真正握紧了振兴中华的接力棒,把中华民族的命运担在了自己肩上。国共两党不同的历史命运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意志不可违背,制造分裂,就是政治自绝。

三、推动中国发生巨变的历史伟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共产党领导人,在跨越新世纪的历史关头,回顾20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把孙中山看作推动中国发生巨变的世纪伟人,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的跨世纪宏伟目标,把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继承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对孙中山的崇敬三代共产党人一脉相承,他们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孙中山事业的继续和发展,把自己看作孙中山事业的后继者,给予孙中山极高的评价。1996年11月12 日在全国政协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15]。他说:“孙中山先生毕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自由、人民幸福而奋斗。今天,缅怀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所建立的历史功勋,缅怀他为改造中国而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我们心中充满着深深的崇敬之情。”对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事业江泽民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他一生追求的振兴中华目标,他所憧憬的一个现代化中国的美景,正在一步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而且在许多方面远远超出了他的设想”。从毛泽东开始历代共产党人都把孙中山的精神品格视为宝贵的财富,第三代领导人也不例外。江泽民说:“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他赞颂孙中山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贫困落后的境地,以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钦佩他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革命意志和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从不停止前进步伐的精神品格,认为“我们要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需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这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需要认真学习和大力提倡孙中山先生这种与时俱进的可贵精神”。可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共产党领导人,在对待孙中山的问题上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一贯的观战和理念。

当然,第三代领导人站在新的历史基点上评价孙中山,必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超越前人。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回顾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提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一论断,一是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并提为世纪三伟人,这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是全新的概括;二是在一个世纪的大时空中肯定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把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看作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从而突破了前代领导人对孙中山的评价。

世纪之交的特殊历史时刻是江泽民一代论孙中山的新历史视点。这个世纪之交对中国人来说,既存在着希望和契机,又存在着挑战和考验,是深刻影响和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一方面,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世界地位,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向纵深发展,进入攻坚阶段。能不能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在了的情况下,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事业,实现三步走的目标,不仅关系到第三代领导人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这一民族伟业的进程。正是站在这样一个跨世纪的历史高度,第三代共产党人回溯百年民族奋斗史,提出了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的历史论断。这不仅再次重申了共产党与孙中山在民族复兴事业上的历史继承关系,而且表现了新一代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自觉。正如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说:“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举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大家有一种共同的认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

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看孙中山是第三代领导人的突出特点。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进程,是一个艰苦的历史接力运动。在中国,孙中山最早意识到清政府已病入膏肓,立志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这个帝国主义的傀儡,建立民族独立、民权平等、民生幸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从此,中国现代化发展开始由被动地应付转入主动地汇入世界性现代化潮流的新时期,辛亥革命也由此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的开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革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前提。20世纪中国历史就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新一轮革命牵引着奔腾前进的。尽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能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但是它推动中国迈出了前进的第一步,由此开始,再经过两代共产党人的努力,才有了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因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20世纪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伟人,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奠基者。

第三代领导人从中国现代化的宽广视野回眸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确立了孙中山世纪伟人的历史地位,引起海内外广泛的注意。党外人士感到特别亲切,盛赞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和气魄。民革中央主度何鲁丽说,对于十五大对孙中山的评价,“民革全体成员都非常激动”,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17]。为此她表示:“我们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始终不渝地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为完成孙中山‘振兴中华’的遗志而奋斗。”[18]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在一篇题为“孙中山思想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的文章中说:“江泽民主席提出二十世纪中国三位伟人,第一个是孙中山……这说明目前中国领导人对孙中山重新作了极重要的评价”[19],对第三代共产党领导人仍把自己的事业看作对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表示由衷的高兴。

正确地对待历史,才能准确地把握现实,郑重地给前代定位,正是为了明确地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跨越世纪的历史关头,总结百年间奋斗历程,既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前进步伐,也是为了明确现实的历史起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行动纲领,向全世界宣布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跨世纪宏伟蓝图的面世表明:第三代共产党领导人接过了“振兴中华”这一历史接力棒,成为孙中山事业的又一代继承者。一百年间,这一振奋亿万华厦儿女的奋斗目标,由孙中山开始,由共产党人代代相继,已越来越接近最终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关怀孙中山、评说孙中山、继承孙中山。他们总是从前一代手中接过孙中山的旗帜,又在现实中赋予这面旗帜时代特点和新的历史内涵,从而使孙中山的旗帜永远跟随时代,保持着鲜活的特质。由于孙中山的名字是与“振兴中华”这一唤起、激励、凝聚中华民族的中心口号联系在一起,因而,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实质上是孙中山这面旗帜所释放的为民族复兴而奋进的精神理念,爱国的民族主义是三代共产党领导人论孙中的内在支点。

[收稿日期]2000—05—08

标签:;  ;  ;  ;  ;  ;  ;  ;  ;  

论党的三代领导人孙中山_孙中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