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零售业论文,集中度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近十年中,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39105.7亿元[1],增长到2010年的156998亿元[2],10年中增长4倍,年均增长14.91%。同时零售产业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本土企业的整合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传统的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开始提高,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这也促进着我国零售业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李颖灏、彭星闾(2006)[3]通过测算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得出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总体上呈持续上升态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零售业市场有效集中度的动态模型。李想、余敬(2003)[4]通过实证分析得到连锁超市企业的门店总数越多,进入的省份越多则其绩效越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企业增大规模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整个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会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那么,哪些因素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影响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学派创建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以来,市场结构成为研究产业组织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针对零售产业的市场结构,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Marion等人(1979)[5]首先运用结构绩效范式对美国食品零售业的市场价格、市场势力与市场集中度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国内学者陈阿兴等(2004)[6]针对零售业的特征,从地区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态集中度两个角度重新对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测量,得出我国零售产业集中趋势明显且有加快趋势的结论。赵凯(2007)[7]通过考察零售业业态和组织形式的演变,对零售业态产业集中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零售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寡占趋势较为明显,且零售业态间的关系从同业竞争变为分工互补。王瑛、柴华奇(2007)[8]利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我国连锁零售业在全国30个省市的集中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区位集中率指标对各业态进行了细化研究,指出我国连锁零售业已呈现出显著的地理集中特征,他们还分析了该特征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测度
在测度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现有研究中,大都采用传统的相对市场集中度指数(CR)和赫芬达尔—赫希曼(HHI)指数测度,这些指数方法能比较直观地反映问题。但如果从这些数值的绝对值来看,这些方法低估了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陈阿兴,2004)[6],得到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比较低的结论(杨永超,2006)[9]。本文研究目的不在于从绝对值上评价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大小,而在于得到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选取其相对市场集中度指标(CR)和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来反映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其中相对市场集中度指标计算公式为:
一般来说设定n,CR指标越大则集中度越高;HHI指数越大,则集中度越高,反之,则集中度越低。从企业数据来看,由于零售业的特征,国家没有也不可能公布所有企业的相关数据,本研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采用的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0-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10]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在研究市场集中度时,学术界一般将n取值4或8,由于零售业的各企业所占份额都不是很大,故本文在计算CR指数时n取值100,表示我国零售业中销售规模最大的前100家企业所占有的总市场份额;在计算HHI指数时Ⅳ取值为10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只有前100名企业的数据,所以利用该法计算得到的HHI指数不是我国零售业精确的HHI指数,但可以依此得到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
利用上述公式,将n取值100计算我国2000年到2010年我国零售业的指数如图1所示,将Ⅳ取值为100,计算得到我国2000年到2010年零售业的HHI指数如图2所示。
从图1反映的相对市场集中度指标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零售业百强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由2000年的4.2094%增加到2010年的10.5895%,这说明我国零售业百强占有的份额在十年间上升了2.5倍之多。由图2反映的近十年来我国零售业的绝对市场集中度来看,该指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000021上升到2010年的0.000388,十年间上升了将近20倍。从具体增长过程来看,在2000年到2003年间增长较缓慢,2003年到2007年呈现出爆发增长的趋势,而在2008年之后增长趋缓,CR100指标在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为11.2347%、10.5106%、10.3018%、10.5895%,这一微小的变化与HHI趋势图上表现出来的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呈现趋强的趋势。
从我国零售业百强企业间的角度来看,2000年零售百强的前10名占百强销售额的比例为33.9968%,201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47.1413%。再从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排名第一的苏宁年销售额为1562亿元,而百强最后一位阜阳市华联集团的销售额为22亿元,虽然22亿元的这一“门槛”相比2009年已经提高了37%,但离老大的位置实在还太遥远——苏宁的规模是它的70多倍。事实上,不用到第100名,差距就非常明显了,排名50位的北京新燕莎集团销售为80亿元,要赶上苏宁,还得翻上近20倍。就算是位列第10位的物美集团,375亿的年销售规模,差不多只占苏宁的1/5。这足以显示出,我国零售业百强企业间的规模差距也正在进一步拉大。
(二)分业态的市场集中度趋势
零售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呈现趋强的趋势,其中各种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却有所不同。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1)[1]收集到了2003-2010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分业态的销售额指标,根据这一指标计算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各业态所占的份额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百货店、连锁超市及专业店是其中的主要业态,占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的90%左右,当然其他业态也有上榜的企业且其所占的份额出现逐年增长的现象,这表明我国零售业开始呈现出业态多样化发展趋势。从以上的数据还可以看出,超市、专业店等业态销售额增长迅速,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很大,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历史中,曾经出现百货店一家独大的现象,但随着外资的进入,大量外资超市进入国内市场,同时本土超市的迅速发展,使得超市在几年的时间里取代百货业成为我国零售业的龙头老大。专业店的发展也表现抢眼,作为单一业态的主要代表,不具有多业态发展的优势,但依然能够取得较快的增长,不仅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占有的份额很大,同时在我国零售业百强中也存在一大批上榜的企业。从零售业百强中专业店的上榜企业来看,在2004年以前能够跻身零售百强的专业店全部是家电专业店,到了2005年则出现了两家食品专业店,2006年更是出现了通信专业店、医药专业店、建材家居专业店和电脑专业店,说明我国的各类专业店的发展势头强劲。反观百货业,其零售业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一去不返,其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所占的份额不足18%,受到市场的冲击比较大。当然近几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应有的份额,多数百货业开始改革,进行多业态发展,使得其销售额增长幅度稍大于超市,所占的市场份额略有提高,但这也无法阻止百货业逐渐退出主流业态舞台的历史趋势。由此,我国零售业从业态之间来看,有向超市和专业店集中的趋势。
从各业态内部集中来看,以上数据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超市和专业店业态内部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这才使得一批大型企业能够进入我国零售百强的阵营。夏春玉(2008)[11]对此有过专门研究:以大型综合超市业态为例,外资零售企业占据了绝对优势,在最早进行开放试点的厦门、大连、上海、天津和北京等城市,外资大型超市占当地市场的份额已分别达97.3%、43.4%、39.2%、35.3%和28.0%。再比如,在家电零售领域,已经逐渐形成了国美、苏宁双寡头竞争的局面。在广州,国美市场份额长期超过60%,苏宁约为30%;在上海,国美在2006年兼并永乐之后,市场占有率高达66.4%,两巨头总共获取总额的92.8%;在北京,收购大中之后的国美也拥有将近70%的市场,苏宁则超过25%。两家企业至少在最重要的市场上,已经达到了高度垄断的程度。
三、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待检验假说及检验
(一)相关因素及待检验理论假说
1.期初市场集中度。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对影响我国零售产业市场集中度的若干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是期初市场集中度。期初市场集中度是指某行业上一年的市场集中度,国内学者张巍等(2009)[12]经过实证研究得到我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与期初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对零售企业来讲,在销售规模等方面领先的企业,在市场营销、分店扩张等方面具有资金和品牌优势,另外还可以利用定价策略等企业行为阻止新企业的进入或者其他企业的扩张行为,这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从而造成企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1。
假说1:我国零售业期初市场集中度与当期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获得最佳经营规模,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现象。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企业的规模与经营绩效之间刚开始呈现出正相关,当突破一定的规模限制时,便会出现负相关的现象,我国学者李陈华(2004)[13]对此提出异议,根据流通产业的特性,认为流通产业的规模扩张主要是基于连锁经营,因此规模扩大不会降低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零售企业规模扩大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整个产业市场集中度。故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该行业的规模经济呈正相关关系。
3.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是指不考虑企业行为的前提下,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易小佳等(2007)[14]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市场总规模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秦厉陈(2007)[15]认为商业银行的市场规模与其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从理论上分析,这一指标对市场集中度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吸引更多的新企业进入市场,降低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在位的企业也会趁机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有可能提高市场集中度。另外,市场规模大时,少数企业的规模扩大对市场集中度影响不大;市场规模小时,市场集中度受少数企业的规模扩大影响较大。本文综合以上分析提出假说3。
假说3:零售业的市场规模对其市场集中度的综合影响效果待检验。
4.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指潜在进入企业进入产业内时所要付出的成本和受到的各种限制。进入壁垒低的市场,新企业进入相对容易,可以使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降低,反之,新企业很难进入,使得在位企业在壁垒的保护下获得市场份额的增长,市场集中度上升。易小佳等(2007)[14]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呈正相关关系。本文由此提出假说4。
假说4:我国零售业的进入壁垒与其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
5.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在加入WTO后逐步对外开放,放开外资的进入,一方面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扩张步伐加快,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本土零售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兼并,这些将使得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增强。樊秀峰(2010)[16]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外资进入促进了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发展的结论。因此本文提出假说5。
假说5:外资的进入与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
6.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产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零售业来讲,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零售企业因资金等原因而放缓了扩张的步伐,从而有可能导致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增长放缓。故本文提出假说6。
假说6: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根据这些理论假说,结合零售业特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⑴以及我国连锁经营协会网站上收集到相关数据,对以上的影响因素分别用以下指标衡量。
市场集中度用上文以零售业百强数据计算得到的HHI指数衡量,第t期的集中度为,从而期初集中度为。
规模经济的测度,以我国零售业百强的销售额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衡量,即,这一指标可以包含我国零售业中的连锁经营、多业态发展以及跨区域经营等影响因素。
市场规模的测度,以我国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为了消除与规模经济衡量指标的相关性,对该指标进行指数化处理,即第一期的为1,以后各年为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第一期的比值,记为。
进入壁垒的测度,以企业进入率衡量,企业进入率越高说明进入壁垒较小,否则进入壁垒大,根据假设,企业进入率应与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由于所有企业的数据无法获得,只能选取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法人数的增长率来衡量该指标,记为。
外资进入的测度,为了将该指标进行数量化,选取限额以上外资零售企业年末从业人数占我国相应总量的比例来衡量,记为。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会降低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因此为其设定一个人工变量,2008年以前各年该指标取值为0,2008年及以后各年的取值为1,记为。
(三)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出趋强的趋势,为了讨论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需要通过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作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指标,本文建立市场集中度与理论假设各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利用Eviews5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2的OLS回归估计结果。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企业进入率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即假说4未通过检验,但其系数为负与假设相符,因为理论上企业进入率越高,表明进入壁垒越低,从而集中度越小,两者应该呈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零售业整体的进入壁垒较低,讨论这个因素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本文选取的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出进入壁垒的实质内容。因此将企业进入率这个指标剔除,再次对剩余影响因素做OLS回归分析,得到如表3结果。
期初集中度即上一期集中度对当期集中度的影响显著,理论假说1通过检验,上期集中度增长1个单位,将会带来当期集中度增长0.526389个单位的效果,说明了在位的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在规模扩张等方面比其他同行小企业和潜在进入企业有更大的优势,同时这些企业可能还会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CR指数对HHI指数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回归结果显示零售百强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会带来HHI指数增长0.00002335,这一结果与理论假说2相符,说明我国零售业总体具有规模经济的特性,同时由于我国零售业的规模扩张主要是通过连锁经营、多业态发展、跨区域经营三种手段进行的,说明以上三种手段可以提高我国零售业的企业集聚度。市场规模的回归系数为正,对理论假设3作出了实证解释,说明了我国市场规模的提高,最大的受益者是在位的一些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的企业,这些企业能够抓住我国消费市场提高的商机,大力扩大自己的规模,维持甚至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市场领先企业的这种行为带来的增大集中度的效果超过了因市场规模扩大新企业进入从而减小集中度的效果。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与理论假设5相符合,说明了外资的进入有利于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增强,外资企业占我国零售业份额每增长1%,会带来HHI指数增长0.00000114的效果,说明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市场的扩张速度较快,对我国零售业市场竞争格局影响很大,同时受外资企业的影响,我国本土的一些零售企业也纷纷通过兼并等企业行为扩大自己的规模,从而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最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与理论假设6的预期结果相符,从回归结果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使得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下降了0.000164,这也是2008年以来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小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很多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的扩张步伐放缓,从而降低了零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发现,从HHI指数和CR指数等方面看,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在过去十年间大幅增长;从业态的角度来看,连锁超市和专业店在过去的十年发展迅速,其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尤其是连锁超市已经取代百货业成为我国零售业的领头羊;在零售百强内部,寡占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专业店等业态内部,更是出现了寡头垄断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提高的直接原因。本文还利用OLS回归方法,对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受期初集中度、规模经济、市场规模、外资进入的影响显著,且与这些因素呈正相关;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零售业企业集聚度逐步提高;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这一“突发事件”使我国大型零售企业扩张速度放缓,从而导致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下降。
(二)建议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为了提高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与经营绩效,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1.通过兼并发展走规模化道路。前面的回归结果显示,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规模经济呈正相关关系,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我国零售业正处于产业发展期,零售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具体来说,我国零售企业规模扩张可以有以下选择,一是水平一体化。通过连锁经营、区域性联盟或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把同业态的零售企业组成集团,或寻找恰当的合作伙伴采用强强联手的方式组建统一的价值链网络(如共同组建第三方物流)以形成共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纵向一体化。零售业与供应商之间加强深层次的合作,零售商与供应商、运输商、重要客户乃至特定顾客群结成一个“共生体”,这种协同连动的集群创新才是不易被模仿的和有持续效应的。几年前海尔与苏宁共同联手,两家企业合资成立的海尔苏宁销售公司也正式挂牌成立,表明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深层合作已初露端倪。
2.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由前面分析,总体市场规模与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消费品市场逐年稳定增长,这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还存在居民消费率偏低、内需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我国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近几年实施的“家电下乡”、“菜篮子”工程等政策措施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最终还得从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上来实现。
3.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外资进入会促进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零售业作为服务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但零售业的发展受资金的约束比较大,尤其是流动资金对零售业发展至关重要,这从上文的研究以及2008年以来零售业发展受阻的现象都可以看出。因此,发展我国零售业,必须加大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将国外具有竞争力的零售企业引进来。新企业的进入,尤其是一些发展成熟的大中型零售企业的进入,可以为我国零售业发展提供活力,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带动整个零售业的发展。
4.各种规模的零售企业协调发展。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可以获得规模效应等,但零售业的消费服务特性,使得其市场集中度不可能无限扩大,即具有一个有效市场集中度[6]。合理的市场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零售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型结构。中小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为社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大型零售企业不断扩大自己规模的同时,必须通过相关的政策法律措施,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