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区与海外华裔新生代身份认同-以美国南康州地区为个案的考察论文

文化社区与海外华裔新生代身份认同-以美国南康州地区为个案的考察论文

文化社区与海外华裔新生代身份认同
——以美国南康州地区为个案的考察

张永广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摘 要] 语言是各族群文化的主要载体,华文教育一直是构建海外华人文化社区的主要路径。作为美国南康州地区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教学机构,南康中文学校的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已同中华文化传承紧密联系在一起。南康中文学校不仅是为华裔新生代提供中文教育的培训机构,还在构建当地华人文化社区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中文学校在成为华裔青少年族裔认同最佳场所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华人文化社区构建的中心,在增进族裔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有利于华人群体彰显社会存在及进行政治参与。

[关键词] 华裔新生代;文化社区;身份认同

文化社区理论是美籍华裔学者令狐萍率先提出的研究美国华人社会的新视角,其认为“文化社区”是“以中文学校、华语教会以及华人社区组织为核心的一种特殊的社区”,因而不同于有明确地理范围的唐人街。[1]概括而言,美国华人移民史中的文化社区理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1)美国华人新移民多已成为或正在成为中产阶级,因而在居住形态上呈现为分散居住于郊区;(2)美国华人新移民在经济生活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群的情况下,其族裔内部的交流已聚焦为“华文教育”“文化交流”为中心的“文化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文化社区”在塑造美国华裔新生代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本文即拟以美国南康州地区为个案,详细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文化社区的构建路径

语言是各族群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交流与融合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华文教育一直是构建海外华人文化社区的主要路径。事实上,美国华人社群,特别是新移民群体,有着很深的中文情结,在日常灌输中传递给新的一代。概括而言,海外华人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心理期待,即希望子女留住中华文化的根,以便在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强势挤压下,尚能保有自己的身份认同。在美国众多从事中文教育的华裔老师中有着这样一种共识:“华裔的命运是最复杂的,因为你活着活着会发现,你既不是美国人,又不是中国人”。正是在这个逻辑导向下,华裔新生代父母希望子女通过学习中文保有自我,避免“迷失在两个身份之间,找不到路”[2]。给未来留下更多的发展机会,是华裔家长让新生代接受中文教育的又一重要考虑。数十年来,随着祖籍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贸易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会说中文,意味着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华裔家庭,年长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本有机会外派中国,其薪水会是现有薪水的双倍,但因其从小没有学会中文,错失良机,于是家长便抱着亡羊补牢的心态,把年幼的孩子送到中文学校,把中文当成“外语”补习。当然,把中文当成“外语”补习,一方面求取快速通过AP(美国大学预修课程)考试,一方面又省钱省学费,也是华人家长让孩子学习中文的又一因素。[3]

当然,针对美国华裔新生代的华文教育也面临一些困境。首先,来自家长的过多期盼使越来越多的华裔新生代被迫学习中文,以致在他们中间,“我恨中文学校”成为一种很常见的表达。华裔父母自身压力的外化,造成新生代难以适应,出现畏难甚至厌学情绪,部分甚至对母语及母语文化产生反感。因此,有些中文教师对这种揠苗助长的中文教育行为十分不满,“这不是在寻根,而是在除根;会将孩子彻底赶出了中国文化”。其次,大部分海外中文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欠佳,教师来源基本上是家长志愿者,很多人毫无教学经验且缺乏系统培训,教学效果乏善可陈,孩子学习苦不堪言。第三,在美国,华裔新生代的中文学习主要集中在每周周六或周日,其语言学习和浸润时间仅为国内同龄孩子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到了中学阶段,在华裔新生代课业不断加重的同时,带着家长各种期盼的他们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往返于各种兴趣班,于是,正值叛逆期的少年就更加厌烦在他们看来毫无用处的中文。[4]

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南部地区的“南康中文学校”,在20余年的办学生涯中积累了一套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并有效地将华文教育、族裔认同及华人文化社区构建结合在一起。南康中文学校全称为南康涅狄格州中文学校(Southern Connecticut Chinese School),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95年由纽黑文华人教会成立的中文识字班。当时这个小型的课后班规模很小,只有一名教师和数名学生。但由于毗邻世界著名大学——耶鲁大学,所以华人留学生逐年增加,移民家庭不断聚集,中文认字班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时至2001年,中文认字班搬迁到耶鲁大学,作为“耶鲁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一个分支机构,被正式注册为“耶鲁社区中文学校”。到2006年,中文学校又正式更名并注册为“耶鲁纽黑文中文学校”,同时搬迁至停车更为便捷、校舍更为宽大的南康州州立大学,并延续至今。2008年,该校正式更名为“南康中文学校”。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南康中文学校已成为一所专注讲授普通话,有着固定授课时间和固定授课对象,覆盖康州近40个市镇、350个家庭,囊括50余名教职员工、1 000名注册学生、500名日常学习学生的康涅狄格州南部最具规模的中文学校。 [5]

2006年的校舍搬迁是南康中文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事件。在南康州立大学的支持下,南康中文学校不仅获得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方便的停车场地,而且其组织构架、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和正规。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运作,南康中文学校全体会员大会于2007年举办,大会选出了第一届学校理事会,并通过了新的学校章程,对学校的性质和结构做出了明确规定。首先,章程规定会员大会是学校的最高机构,由会员大会选出的理事会,代表全体会员在大会休会期间负责统领学校的方针、政策。在学校日常管理方面,章程规定南康中文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校长由理事会聘请,校长具体负责学校的日常事务,聘任行政人员、建立教师队伍、拟定教学方案、规范招生制度、实施教学计划、考核教学效果。新的章程还非常重视家长参与,规定会员大会选出家长教师联合会——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PTA由家庭、教师、行政人员、商业和社区领袖组成的,旨在致力于儿童教育成功和促进家庭参与,通过搭建“教与学”相互沟通的桥梁,为家长贡献力量提供平台;PTA还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密切会员联系,建立健全家长联系网;此外,家长教师联合会也肩负着学校筹款募捐工作。 [6]概言之,学校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在新章程中的再次讨论和明确,既符合了学校新的发展需求,又保证了能够吸纳专业人员参与到学校的持续管理中,同时也为家长参与学校的建设提供了机会,进而为当地华人文化社区的成型打下了组织基础。定居在南康州地区的华侨华人,在职业与经济上已经融入主流社会。他们分散居住在相隔较远的独立住宅内,但仍然有与同胞交流、保持与维护中华文化的渴求。在这种情况下,南康中文学校每周的教学活动就给当地华人家庭提供了定期聚会的场地。每周日下午,华人家长在孩子上课之时,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活动室,或下棋娱乐,或谈心聊天。此时的南康中文学校已然成为当地华人的“社区活动中心”。

二、文化传承与传播:海外华人文化社区的活动方式

南康中文学校作为一个华人社区的周日学校,为打造当地华人的精神家园,现已形成许多融入社区的传统活动,如夏日聚餐、中秋庆祝、小店开放、春节晚会等。其中每年一度的,以南康中文学校学生为演出主力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南康州地区华人社区最重要的节日活动。春节联欢晚会包括文艺表演和游戏活动并由当地华人企业组织提供抽奖环节奖品。[11]南康的“春晚”聚合了当地众多华人家庭的努力,在这一天,上千名华人聚集在一起,分享节日的欢乐,彰显社区的力量。

(一)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

而从医院本身来讲,无锡市人民医院是一个体量很大的医院。它是由原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和第五人民医院于2007年11月整建组合而成的,是无锡地区最大的公立医院。医院占地270亩,建筑面积32.486万平方米,根据不同功能以英文字母分成了行政,门诊,医技检查,病房,急诊、手术中心,后勤综合楼,感染性疾病区,儿童医院,心肺诊疗中心,体检中心、特诊中心10个区域。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南康中文学校的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已同“中华文化传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文教学方面,南康中文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整体规划。例如在教材使用方面,学校自2011年起已经大规模地使用《轻松学中文》《中文》等课本。这是学校在进行试用,并征求多方面意见后做出的决定。当然,南康中文学校仍在观察、收集各方反馈意见,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学生的感受,并有针对性地据此在今后做出恰当调整。比如,通过教学反馈,授课老师已经发现教科书里的一些内容不适应、或超出了华裔新生代的接受程度;有些内容也远离了他们居美的生活环境,等等。此类现象一经发现,南康中文学校将会要求老师及时做出调整。[7]开放包容的教育心态,使得南康中文学校的教材使用及教学方法更加灵活通变。作为培养学生学习中文积极性的另一个尝试,南康中文学校还坚持在春季学期举行中文识字竞赛。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一至十年级的学生踊跃参加,积极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的热情和扎实的识字能力。[8]

蒂龙:不知道。大概是我吧,不,是你。不错,也许过去的经历给我的教训太深了,让我把钱看得过分重了……嗨,我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买什么,竟然肯付那么大的代价——好了,不去管它了。现在即使后悔也晚了。轮到我出牌,是吗[19]1041-1042?

为了获得更好的中文学习效果及传承中华文化,南康中文学校在正规教学之余,还组织开办了暑期夏令营。夏令营一般为期两周,目标是在暑假期间为华裔新生代提供高效且快乐的中文学习经历。在为期两周的中国语言与文化学习中,老师们总结经验、开拓思路、创新教学、精心设计,争取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学生们也从轻松实用的中文课程和多彩多姿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这些暑期夏令营活动包括书法、毛笔画、棋类、剪纸、舞蹈、中文歌唱、戏剧、描摹京剧脸谱、传统手工制作以及民间音乐等。此外,学生们还和专业的武术老师一起学习太极拳和中国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也是夏令营的必备项目。在夏令营闭幕典礼活动中,老师们还筹备学生作品展,充分展示孩子们的各项才能。通过参与趣味夏令营,华裔新生代能自然而然地使用中文,提高学习中文的热情。东西方有不同的价值观,西方教育崇尚自由,侧重个性化,而东方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注重团体和家庭意识。据有些华裔新生代反映,暑期夏令营有助于比较东西方文化。在暑期夏令营期间,他们不仅学跳了中国舞蹈,学唱了中国歌曲,还第一次接触到了毛笔和毛笔字,听到了一些汉字来源故事。可以说,南康中文学校的暑期夏令营在学校的中文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夏令营从不同角度让华裔新生代有机会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为他们日后主动融入中华文化,打开了大门。[10]

(二)节庆展出与文化传播

海外华人文化社区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以华文教育为核心的文化传承,以及涵盖各种节庆活动及展出活动的文化传播。

所谓“亚裔细分法案”旨在将亚裔和夏威夷岛屿的少数族裔细化,将其分为中国人、孟加拉人、印尼人、马来西亚人等21个族群。有专家直言这一提案的目的,是用种族配额的方法,限制亚裔人口在接受高等教育、公司录取和政府雇佣等层面的机会。[14]如果“亚裔细分法案”的提案得以实施的话,无疑会极大地压缩众多优秀华裔青少年未来的教育机会和工作机会。教育上的平权运动,特别能戳动视孩子为生命的华裔家长的痛楚,这也使他们较以往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南康中文学校在成为众多华人家长聚集联络的场所,也进一步整合当地华人社区力量进行政治参与。于是,在2018年3月7日,当康涅狄格州政府准备对该“反亚裔细分法案”进行听证时,全康州的华裔家庭都行动起来。南康州地区的华裔家庭,则继续通过南康州中文学校进行联络动员。据媒体报道,当天有一千多名华裔在康州哈特福德的立法大楼前集会,支持通过“禁止把康州公立学校的学生按族群细分”这项法案。这一政治请愿活动也成为测验当地华人社区凝聚力的好机会。

随着美国华裔人数的逐渐增多,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大陆学生赴美留学热潮开始以来,在美国落地扎根的中国留学生们已经逐渐步入中年,而最早一批留学生的子女也逐渐成长起来,这批华裔新生代开始要面对“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这个复杂而纠结的身份认同命题。实际上,在对身份认同问题上,除去一纸护照外,这个群体在生活中更呈现出了相当多样的答案,并非简单的“ABC”就可以概括。至2015年,华裔人数约476万人,占总人口的1.2%,高于其他亚裔在美国所占的比例。华裔大多数居住在大都会纽约地区、北加州及洛杉矶。过去200年来,华裔美国人曾受歧视,著名的《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废止。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于2009年、美国参议院于2011年正式向华裔美国人为历史的排华法案道歉。在美国,华裔被认为“模范”少数族裔,比一般的美国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也为许多人所歧视,被认为他们不像黑人会为自己争取权益。但随着华人文化社区的有效构建及紧密联系,美国华裔群体已经开始越来越主动地开展政治参与。美国南康地区的华人群体,就因2018年初康涅狄格州政府拟对“反亚裔细分法案”进行听证,更频繁地联合起来进行抗争。

南康中文学校还是当地华人社区向其他族裔传递中华文化的主要窗口。比如,南康中文学校集结华人社区力量,在当地图书馆举办中华艺术展。展出作品包括中国传统书法、剪纸、国画、刺绣,还有儿童年画、手工制作及摄影作品等。其中,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集体作品《十二生肖祝福图》格外引人注目。在艺术展上,华裔青少年开心地为非华裔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制作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贺卡送给不同肤色的来宾。提供场地的图书馆馆长特别感谢南康中文学校的文化艺术展,称赞该活动让社区成员有机会欣赏如此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并希望每年二月,南康中文学校都能在此举办这样的展览。[13]

总之,经历了20年的持续发展,南康中文学校如今已经成为以中文教学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主、以凝聚和培养社区为辅的多元教育园地和精神家园。文化社区更像一块“磁石”,凝聚、经营着华人社群的亲密关系。

三、身份塑造:海外华裔新生代的认同实践

实际上,南康中文学校也主动担负起构建当地华人文化社区的重任。无论是南康中文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众多华人家长,都希望学校不仅仅是一所语言学校,更能成为一个社区学校。为此,学校行政部门和教师家长联合会共同合作,为社区成员举办了一系列与文化交流相关的高质量活动。比如,南康中文学校成功地为家长举办了系列讲座,包括由知名教授主讲的家庭教育讲座、大学升学讲座、音乐教育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此外,为激发同学们学中文的积极性,学校特意设计并实施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课外社区活动,包括“我的夏日足迹”“欢歌诗语”“中文角”等。这些活动得到了家长和同学们的广泛好评和欢迎,调动了华人家庭的参与意识和社区服务意识,增强了华人社区凝聚力。[12]

为了更好地调动华裔新生代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并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南康中文学校努力将中文教学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将历史、地理、哲学有机融入课堂,通过项目、小组开展教学。此外,南康中文学校还设置了各类艺术、体育和文化活动课程,如民族舞蹈、武术、书法、数学、歌唱、表演、戏剧、绘画等。增设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华裔学生在除了语言学习之外,通过更广泛地参加一些对智力、身心有益处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劳逸结合,更快乐地学习中文、爱上中文、爱上中华文化。与此同时,南康中文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全校范围的海报和作业展示,让全校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相互激励。例如,南康中文学校特意从哥伦比亚大学邀请从事中华文化研究与推广的专业人员为高年级学生讲述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并免费赠予书籍和传统工艺品。可以说,南康中文学校一直致力于将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小小课堂变成中华文化的“大观园”。[9]

病人候诊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6月17日,我院门诊病人平均候诊时间46 min ;2016年1月5日,我院门诊病人平均候诊时间25 min。诊疗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2016年,我院诊疗总数分别为1 986 579人次、1 995 094人次、2 101 814人次、2 164 782人次、2 191 561人次。

应用SPSS18.0统计学系统进行分析,数据以(±s)表示,差异性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据中正舆情中心博客提供的数据显示,该事件舆论发酵的路径经历了从自媒体介质到传统媒体平台的过程。 事件起始,微信平台开始流传事件消息,内容为死者母亲见到尸体哭泣、当日下午拍摄的诉说“孩子在学校没有人身安全”的视频片段与截图、T中学群众聚集的照片等。 这些内容随后迅速扩散到网络空间,传播内容以赵某“被校霸打死的‘内幕’”为主,甚至出现了多种针对政府部门包庇凶手的流言。 自媒体的极速传播迅速带动了传统平面媒体的介入,包括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澎湃新闻、腾讯、网易、搜狐、新浪等众多新闻网站都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4]

族裔认同是移民国家中少数族裔所必须面对的行为选择。研究者在与美国南康州地区华人家长交流过程中,常常会聊到的一个话题是“怎样看待子女的社会交往?”华人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在初中之前,均能与其他族裔的孩子融合在一起,但进入高中以后就发现实际上很难真的融入,于是又慢慢聚集于自己族裔圈子。此类现象在成年华人中同样存在,在康州已经定居20余年的陈先生就告诉研究者,其在来美之初,非常主动积极地与白人族群进行接触,其间也感受到对方的接纳与友谊,但当真的度过适应期后,随着年龄逐渐变大,又开始回归华人社区,还是感觉与同族裔的人群打交道更为惬意。

作为在“中华圈”(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外出生的新生代华人,中文学习承载着上一代的寄托,是其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基本途径。南康中文学校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中华文化学习与传承”而进行,这也是作为少数族裔的在美华人构建身份认同的自然选择。“族群是自己和别人根据他们的出身和背景来推定的归属范畴”。[15]实际上,华裔新生代的族群定位涉及到第二代移民自身以及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文化认同期待。概括而言,美国的少数族裔经历了从被动接受“熔炉”政策到主动推广“多元文化主义”的转变。美国建国之初实施“熔炉”政策,主流族裔和主流文化,即以英格兰清教徒移民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占绝对优势。其他处于非优势地位的少数族裔文化则被主流文化同化或控制。这一时期,在美出生的大部分非欧裔移民出于经济和政治考虑,也多积极认同主流族裔文化,努力融入主流族群。但至20世纪后期,美国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强化本民族认同以及复兴自我族裔文化的趋势。这些趋势反映到理论上,就是“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者主张所有文化生而平等,反对“熔炉”理论,反思欧洲文化遗产,积极吸收少数族裔的文化遗产。因此,他们主张复兴少数族裔文化,重点开展少数族裔语言和历史文化教育。[16]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历史学教授斯奈辛格尔同样指出:“移民(许多情况下还包括他们的后裔)保持了对他们祖籍民族的忠诚……这一现象过去一直而且现在依然十分普遍。”17]

诚如学者所言:“无论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的融入情况如何,也无论其国籍如何界定,对于美国少数族裔来说,原有的族群文化才是其文化根系,只有立足了这个文化根系,才能在美国社会中不会迷失自己”。[18]对于华裔新生代而言,其族群文化即为中华文化。族裔身份是少数族裔不可摆脱的文化身份,作为族裔成员,必须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资格和其他文化群体对话。族裔文化的传承,在细微处以家庭为单位,实现代际间的言传身教;在华人聚集的地区则以中文学校为单位,进行体系化、规范化的制度性支持和播散。南康中文学校所开展的华文教育及各种中华文化传承活动,即是希望华裔新生代能以身体实践的形式完成对自我族裔文化的认同和继承。中文学校在成为华裔青少年族裔认同最佳场所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华人文化社区构建的中心;在增进族裔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有利于华人群体彰显社会存在及进行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1]令狐萍. 美国华人研究的新视角:文化社区理论[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7(01):25-31.

[2]林嘉燕. 中文学校:ABC成长的烦恼[EB/OL]. https://cn. nytimes. com/education/20161103/chinese—class—usa/, 2018.

[3][4]南桥. 为什么ABC们恨中文[EB/OL]. https://cn. nytimes. com/education/20130723/cc23language/, 2018.

[5]南康中文学校走过二十三年风雨路[N]. 侨报, 2018-3-7(E7).

[6]耶鲁纽黑文社区中文学校新章程的特点[J]. 耶鲁纽黑文社区中文学校校刊, 2008 (01):3.

[7]南康中文学校2011—2012学年工作展望[J]. 南康中文学校校刊, 2011 (11):1.

[8]2012—2013学年教学管理工作回顾[J]. 南康中文学校校刊, 2013(14):1-2.

[9]教学活动回顾[J]. 南康中文学校校刊, 2016(17):1-2.

[10]记中文学校暑期夏令营[J]. 耶鲁纽黑文中文学校校刊, 2008(03):1.

[11]南康中文学校2012年春节联合晚会[J]. 南康中文学校校刊, 2012(12): 3.

[12]2014—2015校务工作总结[J]. 南康中文学校校刊, 2015(16):1-2.

[13]记南康中文学校首届中华文化艺术展[J]. 南康中文学校校刊, 2009(05):1-4.

[14]2016留学那些“想不到”[N]. 中国教育报, 2016—12—16.

[15]Barth, Fredrik.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M]. Oslo : Universitets For—laget, 1969 :58.

[16]王淑芳等. 论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及其出路——《说母语的人》中的族群认同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 2009(12):82-87.

[17]John Snetsinger. Race and Ethnicity in Encyclopedia ofU. S. Foreign Policy[M]. Alexander DeConde : Charles Scribner' sSons,2002:289.

[18]李宗.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思考[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7):126-129.

Cultural Community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Southern Connecticut

Zhang Yongguang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ain carrier of cultures of all ethnic groups.Chinese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way to build overseas Chinese cultural communities. As the largest and most inf l uential Chinese teaching institution in Southern Connectic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Southern Connecticut Chinese School have been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Southern Connecticut Chinese School is not only a training institution to provide Chinese education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but also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local Chinese cultural community. While becoming the best place for ethnic identity of Chinese youth, Chinese schools have also become the cent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hinese cultural communities. While promoting ethnic identity, Chinese schools are also conducive to highlighting social existenc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Chinese New Generation in America;Cultural Community; Ethnic Identity

[中图分类号] D4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89(2019)06-0091-06

[收稿日期] 2019-03-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当前美国华裔新生代生存现状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7-001。

[作者简介] 张永广,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基督教教育史、当代宗教问题。

责任编辑:李友权

标签:;  ;  ;  ;  

文化社区与海外华裔新生代身份认同-以美国南康州地区为个案的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