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它们也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然而因此带来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也应运而生,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保证工程质量,有关人员要及时了解并全面把握浇筑技术以及产生其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尽可能解决问题,完善高质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
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相比于普通混凝土浇筑施工,对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畅性要求更高。在开展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程时,施工单位一定要把握好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技术特点,做好浇筑施工的技术应用和处理。养护工作则应该由专人负责,带领养护团队有序开展,以保证混凝土的凝结质量,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和工程要求。
1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所谓的大体积混凝土,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混凝土建筑的体积较大,一般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的厚度要普遍大于或者等于 80cm。正是由于其结构的厚实,使得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建筑施工单位使用更高水平的施工技术。事实上,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材料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一般采取在大体积混凝土中适当添加减水剂(膨胀剂)的方法推动相关施工环节的有效开展,此外,还加强对于建筑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并最终以此为基础推动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提高,并最终达到相关的标准要求。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特点
2.1混凝土需要量较大
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自身的体积和表面积都要大于一般混凝土,并且混凝土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就需要大量的混凝土原材料。与此同时,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速度和施工技术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
2.2工程条件复杂
大体积混凝土具有工程条件复杂的特点,一般都是地下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与一般混凝土浇筑施工相比较,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条件相对比较复杂,这就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施工技术要求高
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体积和面积都相对比较大,且构造厚实,在浇筑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蜂窝、露筋、凹凸不平、裂缝等现象,因此,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连续性浇筑,防止留下任何的缝隙,充分保证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整体性。
2.4容易产生裂缝
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现浇发生裂缝的机率应该是通病发生率最高的。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分为几个方面:①水泥水化热,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实际浇筑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浇筑内部温度和温度应力剧烈变化,使得水泥发生的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进行导致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②混凝土的收缩,在混凝土浇筑凝固后,混凝土内部水分不断向外散失,在水泥活性大、混凝土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或在水灰比较低的条件下加剧引起开裂。
3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施工技术措施
3.1注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事实上,我国的施工建筑单位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获得高厚度、高强度的大体积混凝土,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于先进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以及先关技术的掌握。事实上,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配比设计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混凝土强度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要促进水化热程度的降低,继而由此实现大体积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以及可泵性。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配制的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加强对于水化热程度的管控,继而以此为基础实现水热化程度的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配比原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选择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此外为了节约相关的材料,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可泵性,需要在配制的过程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除此之外,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实际的配制过程中,向配制原材料中掺杂一定比例的一级粉煤灰以及矿渣水泥。事实上,采取这样的措施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混凝土水化热程度的降低,并增强其自身的可泵性以及强度。
3.2控制温度裂缝措施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相关施工作业的质量,除了加强对于混凝土的配制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关于相关的措施,笔者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3.2.1合理选择配合比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过程中,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严格控制砂、石级配以及含泥量的配合比,并在实际的配制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定量的减水剂(粉煤灰)。相关的工程实践显示,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加强对于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以及选择,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水泥用量以及水化热程度的降低,并由此推动混凝土的强度、和易性以及可泵性的提高。
3.2.2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此外,为了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问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于混凝土入模温度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有效的实现对于浇筑温度的降低,需要相关的技术作业人员采用低温水、砂表面覆盖等方法。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混凝土运输时间的缩短,并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逐渐延长到 5 小时以上。再者就是在进行浇筑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减缓浇筑的速度,继而由此提升混凝土热量散发的速度,实现水化热峰值出现的延迟,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出现了混凝土表面高温状况。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技术人员将混凝土入模的温度控制在18 摄氏度以下。
3.2.3控制拆模时间
在进行混凝土拆模的过程中,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于相关温度的测量以及监控。事实上,只有当混凝土拆模后的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差小于 25 摄氏度的时候才能以进行侧模拆除作业。若其温差大于 25 摄氏度的时候,则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强对于保温措施的采取,继而由此减小温差。
3.2.4 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
在施工过程中,除了上述的措施之外,还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于混凝土温度的动态监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加强对于测温点的埋设,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记录工作的开展。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谷草中,之所以加强对于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的监察,主要是加强对于混凝土内部的高温与表面温度的掌握,继而由此采取恰当的温控措施,带动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
3.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一般的技术人员主要采取全面分层、分段分层的措施。所谓的全面分层指的是在实际的施工作业过程中,逐级的进行浇筑作业,这种方案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主要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较少的施工环境。而分段分层指的是在实际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
3.4大体积混凝土养护
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最终的施工质量,在结束各施工程序后,还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养护。通过表面压平、洒水、覆盖塑料膜、保温等方式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养护,以此来保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高层建筑的建设,相关部门逐渐加强了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使用。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落实到位以及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必然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筑行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宏彬.论述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3:124.
[2]欧世奇.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5,02:160-161.
[3]戴俊生.浅析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5,07:94.
论文作者:郭国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混凝土论文; 体积论文; 过程中论文; 技术人员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水化论文; 温度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