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EPC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和应对策略的思考和研究论文_刘文吉

对EPC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和应对策略的思考和研究论文_刘文吉

摘要:EPC管理模式引进的时间并不短,但是依然存在问题和弊端,我们所要做的除了思考和研究,最重要的还是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当中,让我们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是对此作出深刻研究和不断反省的意义所在。EPC管理模式能否在中国市场经济下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EPC管理模式;弊端;应对策略;思考;研究

1 EPC管理模式的弊端

1.1 项目前期问题多

首先,EPC管理模式开启前,需要一个所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就要求必须是专业人士才能承担如此重任,而此报告并不直接为可行性研究框架负责任,也就是说,所谓专业人士或者专业公司对整个框架是不做任何的分析和说明的。诸如此类问题就是一个切实存在的隐患。而到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流程中,即使有很多进行评审的部门,但是一旦依照固定的框架走,尤其是项目的假设条件和评定框架都无法得到切实的评审机会,所有的一切不过是流于形式。其次,大家已经明确知道了在中国EPC管理模式的主导是业主而不是承包商,由于业主在项目管理上,无论就其综合性还是专业性都相对薄弱,所以在整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多走很多弯路,当然也会消耗大量资金。这是专业性控制下的不可避免的漏洞,即使想要通过监理公司进行弥补也已经为时已晚,因为监理公司的实施阶段也是无能为力,毕竟术业有专攻。

1.2 项目执行过程中不省心

中国在进行EPC管理模式的时候一般会使用FIDIC的合同条款,当然适当的调整不可避免,很多业主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调整,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自己的义务部分,同时将承包商的义务标准提高,这种调整当然会明显显失公平,还无形中让承包商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导致双方纷争不断。由于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的结果便是承包商会采取报复手段将自己的风险转移,以此来降低自己的成本,最后所有的风险就会转接到工程或者项目本身。

1.3 各专业高度融合,深度交叉,现场管理困难

现场施工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时常面临着主体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等各个专业高度融合、深度交叉的局面。现场各类专业队伍数量多,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人员成份相对复杂。以某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在项目高峰期,来自主体施工、空调、消防、电梯、海关设备、强弱电、市政给水、采暖、装修、电信等十几个专业队伍深度交叉作业,再加之项目工期异常紧张,各参建方仅仅从各自角度考虑问题,没有项目大局意识,造成各种矛盾突出,现场管理难度和协调工作量急剧上升。作为工程总承包方的项目管理,现场管理的工作量大,协调范围广,专业跨度大,对从事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对EPC管理模式存在弊端的应对对策

2.1 足够重视风险管理

在成本日渐透明的市场中,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局角度,进行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EPC总承包模式可以解决企业当前的燃眉之急,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财务、运营等风险的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EPC总承包模式为企业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强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真正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降低风险不意味着没有风险,风险伴随利益始终存在。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必须高于业主的风险承担能力。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从两方面同时进行。首先,时刻关注市场动向,根据社会的整体需求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优化调整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方案;其次,注重监督、审核、管理工作的相互协调,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建议,为后续的各项施工工作创造有利的保障条件,风险监督、风险管理的统一协调,可以使EPC总承包模式下的项目管理优势更加突出。

2.2 设计阶段

施工单位要投标EPC总承包项目,首先要在分析项目的专业性要求和自身确保完整性履约的基础上,提前选择相应的设计院作为设计合作伙伴,从工艺技术要求和实施概算方面满足投标文件的的技术符合性和成本的经济性。设计是工程项目投标和实施成功与否的源头。在EPC项目中,施工单位与设计院合作,既是总分包关系,但更要注重发挥设计在工程中的龙头作用。对设计院的选择,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一定要有2~3家共同参与备选,同时还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比较,以做出最终选择:①具备完整合格且满足招标文件要求的相应设计资质;②具备项目要求的设计能力和同类项目的设计经验和业绩;③可提供已完成同类实体工程的考察单位;④可提供业主方人员培训、实习的同类工艺线或工厂;⑤提供项目负荷试车、试生产、生产指导的操作人员;⑥与业主单位以及咨询单位做好协调沟通,根据计划,分段审批设计图纸;⑦及时提交承包商文件。在EPC总承包模式下,承包商需要按时提交承包商文件,避免业主单位依次为依据延误支付;⑧安排技术水平高、并且具有合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负责合同管理。EPC总承包模式的合同管理方式比较复杂,对于合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合同管理技术,同时还具备管理知识、金融知识以及公关知识,并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合同签订的顺利进行。

2.3 做好项目策划,组建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

工程总承包方的项目管理,实际上是各个专业高度集成的过程,需要各专业方面人员高度配合,密切协作。做好前期策划在总承包项目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各个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智慧通过前期策划,可以在项目实体正式启动前得到演练和验证,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加以应对,确保项目整体向前推进。

2.4 正确认识EPC合同技术条款

在国际项目的EPC合同中对技术条件进行辨别、分解是当前其项目获取成功的主要条件,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任何活动开展都离不开合同要求,因此实现合同要求也是当前最重要的一项项目质量目标。在此环节中,项目工程的技术负责人还应该积极负责项目经理对项目组织的设计、施工和技术标准的辨认与分解,从而确保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其质量控制的工作能和技术要求实现对统一,并在工程开展中形成一份更加完整的项目管理文件,将其作为施工项目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每个环节中不合格产品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在工程项目中更好的满足合同中的基本工作要求。

2.5 注重工程验收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验收工作非常重要。EPC总承包模式被建筑企业广泛认可。在工程验收检查环节,EPC总承包模式有助于体现建筑工程项目验收工作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建筑企业与施工单位需要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测,如设计标准是否达标、施工成本是否可控、设备材料是否合格、施工人员专业能力是否具备等。这些方面能够充分突显EPC总承包模式中项目管理的实际水平。工程项目的评估验收更加科学,是建筑企业长远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EPC管理模式引进国内已过二十余年,此模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目前已经进入国内大型项目管理的必然选择之列。我们常说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EPC管理模式是否符合目前中国发展的趋势值得商榷,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大力改革必不可少,业主与承包商的自身发展也需要提上日程。以上内容就对EPC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俊寒.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设计管理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22):86-87.

[2]夏祥群.EPC模式下工程造价集成管理研究[J].四川水泥,2017(09):165.

[3]乐楠,屈娟.EPC管理模式中的设计管理工作和创新[J].工程建设,2017,49(06):85-88.

论文作者:刘文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0

标签:;  ;  ;  ;  ;  ;  ;  ;  

对EPC管理模式存在弊端和应对策略的思考和研究论文_刘文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