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缺失了意境的画作如同人的双目失去了光彩。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将人的主观感情赋予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将其描摹。当代中国画家不仅在技法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传统,同时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上也延续着固定的思维习惯。宁静、对诗意的追求是创作主体对“意境”的理解,在新的时期“意境”有哪些变化?固有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解读。作画者通过山川河流、感受与修养,带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与思想上的感悟。是如何营造更具意义的山水意境。本文就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意境;文人画;传统山水画;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071-01
一、中国山水画意境理论的内涵及发展
意境是指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时空景象的描绘、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在情与景的高度融会、物与我的相互观照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提出了“具体形象是否能够表情达意”的疑问,为意境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艺理论的出现丰富了意境的内涵,神韵说、风骨说、滋味说等理论的提出对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深,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创作。”他认为意和境是创作文学作品时不可或缺的因素,无论是愉悦自己的身心,还是感动他人的心灵,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山水画是以山、水、院落、石头、树木、人物为主要题材的画,追求的是尽善尽美。山、水、院、亭都体现出一种自然地和谐的美,可游、可居、可观。这一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山水之美的发掘,一批擅长山水的画家及山水画论勃然兴起。由于时间关系,这一时期的山水真迹已经不知所踪,但是有关山水的画论却还依然存在,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诗意美表明了各种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诗意加深了山水画意境的内涵,而山水画凝固了诗人诗意的阐发,二者有机结合,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二、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空灵美
艺术最能说明意境的这种特殊规定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山水画以水墨画为主,水墨画擅长用深浅不同的墨色来表现景物,用恰到好处的留白来提升人们的想象力,因此中国山水画便呈现出淡墨与空白相交融的状态。在淡淡的墨色和虚空的白色之中,一种空灵之美悄然生发,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他们之所以画“远”,是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了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外,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山水画意境的空灵美表现在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丰富的意蕴,使人回味无穷。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师自然,源心境”。 中国文人习惯在画中表达内心的情感——喜、怒、哀、乐,并将它上升到哲学高度,把对客观事物在主观印象中的感觉,加以提炼、概括,以“写实”的笔刻画出来,这个“写实”是讲究内心的“实”,而表现在画面中是一种“虚”,是一种“心境”。也就是把客观之境和主观之情结合在一起。客观之境表现的是画家的情绪、情感。在山水画中对黑白的处理不仅仅是为了描绘景物的需要,同时也是营造山水意境的空灵美的需要。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来描绘了山峰的奇特、险峻,画家画笔所到之处,峰峦岗岭,房屋小路,飞泉流瀑尽在其中,既描绘了山峰的雄伟刚劲,又刻画了村落的寂静安幽。在悠闲宁谧的氛围之中,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花开花落的无欲无求,云卷云舒的逍遥自在.
三、中国山水画意境之人文美
由于意境包含有这种形而上的意蕴,所以它带给人的是一种特殊的美感,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这种美感,就是尼采说的“形而上的慰藉”,也就是马斯洛说的“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意境除了可以在艺术美的领域谈论,实际上,意境作为审美意象的一种特殊类型,中国历代的画家,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老子的虚静无为和庄子的逍遥思想对他们影响颇深,智者乐水的意识也深深地植入他们的观点之中,他们在山水之中徘徊出入, 在中国山水画中,据载,文人作画占据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文人士大夫笔墨丹青,隋唐以后,论画作画则成了文人必不可少的修养。他们的山水画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和民间画家大胆的鲜艳色彩不同,有一种深沉哲学趣味及知识分子细腻视觉感觉和情感体验,是溶文学、书法、山水画于一体的水墨样式的山水画。在绵延不绝的群山之间,在茫茫无际的江水之上,有两座小山安然耸立,长江两岸山势险峻,不时有山石崩落,不仅掩盖了可供人类攀援的小路,更惊走了栖息的猿鸟。乔木林立,笔直入云,仿佛锋利的剑一样刺入天空。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有一叶小舟翩翩而来,舟中歌声婉转悠扬,动人心弦。诗人看到的小山必是秀气喜人的,否则又怎会像女子一样晓得梳妆打扮呢。正是由于苏轼用人文的眼光来描写李思训的画作,我们今天才能管窥蠡测,想象长江绝岛图的美景。在新的世纪,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国际地位必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定将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与欣赏,她将以自已民族风貌自豪地走向世界。
论文作者:宋瑞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山水画论文; 意境论文; 中国论文; 山水论文; 的是论文; 画家论文; 文人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