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青少年论文,新课题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课题
首先,大众文化在拉动消费需求、繁荣经济的同时,也会对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要将消费伦理观念的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社会,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必须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的犯罪有着复杂的原因,但就其主观的原因来说,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追求物质享受而又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的思想和行为,必然是犯罪的温床。当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走进大墙内,对违法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是因为追求享乐和高消费而走入歧途的。劳教所的干警还将高消费和青少年的犯罪之间的关系作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探索出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的有效途径。
在金钱享受和人生价值观方面,青少年的认知教育和知行统一教育需要加强。我们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少将消费伦理观念的教育与人生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消费教育往往纳入到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财结合在一起,削弱了消费教育的伦理意义。社会要发展经济,企业要通过广告宣传,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新潮,消费更多的商品,接受高品位的服务,获得人生的享受,这不能不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经济和减少广告消费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之间,在城市GDP增长和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之间,如何获得双赢,需要我们花大力气研究。
当前,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消费道德教育。在节约意识和行为上,当代中国公民中的中老年人和青年人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中老年人大多数在生活上比较节俭,精打细算,这与他们的经济能力有限,并与长时间受到勤俭节约教育的人生阅历有关。而反观青少年,他们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追求时尚消费,节约意识淡薄。许多人是独生子女,父母抱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信念,千方百计地为子女的高消费提供经济支持。
对青少年的节约教育,要建立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基础上。这种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更是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要让青少年接受现代健康的消费观念,不仅从经济价值、道德价值上接受节约观念,也要从生态价值上接受节约观念。消费道德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理解上,接受循环经济的再生产品,自觉支持消费废弃物的分类清运,也是其中的内容。
其次,青少年追求理想,渴望成功,但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出人头地,甚至“一夜成名”。大众传媒的造神运动使一些青少年走入了人生的误区。因此,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青春偶像”,培育良好的人生心态,正确地进行人生定位。
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正确地进行人生定位,在各个职业岗位上各得其所。但青春偶像在被大众传媒超高速、超地域地传播的同时,也被大众传媒极度地夸大和神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大众传媒进行着青春偶像的造神运动。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又是如此巨大,因此,在青春偶像制造、传播中全社会更应该强调传媒的道德责任。从大众传媒对“超级女声”的报道中,我们发现大众传媒对商业化的“超级女声”造神和推波助澜作用大于其节目本身的艺术含金量。而当下大众传媒为配合商业文化而出现的青春偶像的造神行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极大的误导。这表现在:第一,强化了浮躁和投机心理,使青少年误认为一夜成名是人生的普遍规律,误导青少年幻想“出名要趁早”,削弱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人生信念;第二,把人生的成功等同于“当明星”,似乎人生的成功只有一种模式,一条道路;第三,使青少年误认为只要善于“作秀”,就能获得成功,而思想道德素质被忽视了。
青春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现象,简单地批判它,是不科学的,要否定它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引导它。“超级女声”是一场商业炒作,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负面作用。中国需要明星,但也需要千千万万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从个人的情况来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也不是都适宜当明星的。大众文化传媒影响了青少年的心态,使他们在人生定位上发生困惑。要研究如何引导青少年在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同时,清醒地分析自己的特长和社会的需求,正确地进行人生定位。社会也应该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树立各种类型的(包括科学家到普通劳动者)人才榜样,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再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主要是“祛邪”的工作,“扶正”的工作还很薄弱。当前,青少年的“网瘾”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问题的解决还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要充分发挥网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扶正”功能,让网络中出现更多的对青少年有益并为他们所欢迎的形式和内容。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我国现在每年近亿上网人数和每天3亿条短信发送者中,青少年是其中的主力。网络由于其快捷和便利的特征,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创造了条件。但是,网络带有很强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如果管理不好,一些有害信息就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有的青少年因此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深入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牢牢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已经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传统的传播学中流行着“把关人”理论。“把关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作为社会的代表对将要传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使之符合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规范,符合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要求,符合广大受众审美和接受的心理。大众传媒的“把关人”是媒体履行社会职责的具体体现,也是媒体坚持正确导向的根本保证。网络媒体要正确处理好双向互动与舆论导向的关系。双向互动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性。网络传播不仅实现了媒体与网民的互动,而且实现了媒体与媒体的互动。这种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由传播者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受众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也给一些非理性的、错误的,甚至有害的言论和信息出笼提供了机会。因此,网络媒体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网上舆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近年来,网上屡禁不绝的虚假新闻,其十有八九都是在媒体与媒体、网民与网民的“互动”中以讹传讹而来的。因此网络媒体必须守土有责,在互动中把握主动,抢占宣传舆论阵地的制高点。
要注意把网络内容的思想性与青少年求新、求异、求知、求变的多样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注意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欣赏能力,因此,特别要注意网络教育内容的更新,体现网络信息即时性的优势。要让网站内容丰富、多彩、创新,以激发浏览者的兴趣,调动访问者入网的积极性。要在网络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养性、经世治邦、追求真理、崇尚气节、忧国忧民、恋土爱国、知行合体、求真务实等理念深入人心,使青少年在不断吸纳创新的文化氛围中接受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熏陶。因此,要针对网上网下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讨论,让思想道德教育网上网下同步进行,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融进和谐社会的同步发展,以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社会性。
二、从大众文化入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第一,解决正面的教育不吸引人的思维定式,从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元素,使主旋律的教育生动活泼起来。对大众文化的伦理评价,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文化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认为大众文化的实质是大众享乐主义,使道德堕落,他的批判具有深刻性。但也有一些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精英文化代表者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对大众阶级乐趣中的直率与真诚缺乏同情”。在国内,一些学者曾经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伪币,是一种精神鸦片”,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相对立的,大众文化危害了青少年的道德健康。在普通老百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持相同的观点。当一些流行歌曲被选入爱国主义歌曲后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我们对大众文化的评价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因为我们可以批判大众文化,但难以拒绝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辩证地分析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清醒地看到大众文化中是鱼龙混杂的,既有起负面作用的糟粕,例如网络上的凶杀和色情,但也有正面作用的良品,如像“我的中国心”这样的流行歌曲,当然也有些是中性的,例如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要转变将其与大众文化对立的观点,充分运用大众文化中许多对思想道德建设有益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扩展阵地,更新方法。人们往往认为主旋律的教育不吸引人,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太拘泥于某种传统的形式,又受制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板起脸来教育人的思维模式,在改进方法方面缺乏进取心。正面的教育和为青少年所接受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是应该统一起来,也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国外的电视连续剧《青春的火焰》、《灌篮高手》、《大长今》等励志作品在青少年中获得了良好的反映便是典型的例子。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推动了传播学等理论的发展。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必须研究国外传播学的理论,吸取其中符合中国国情、能为我所用的内容。遗憾的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与传播学理论的结合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还很少。在当前形势下,要开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必须重视和加强这方面工作。
第二,加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联动,从制度安排、行政手段和经济支持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发展文化产业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突出。一些经营文化产业的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打“擦边球”,甚至用色情、暴力来吸引眼球。作为政府部门来说,要采取措施,在宏观上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通盘考虑。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要把是否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条从事文化产业单位的专项考核标准,有关法人代表要承担法律责任。对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应大力扶植,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适当降低票价甚至免费,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剧场、文化宫、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从而分散他们对网络、网吧、网络游戏等的注意力,减弱他们对网络的痴迷程度。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从文化产业的产值中提取0.1%的资金用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可行的。
第三,强调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所肩负的道德责任,建立“大众传媒记者资格年检制度”和“青春偶像”审查制度,德法并举有效监督大众传媒的运行。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政治文明的推进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大众传媒呈现出日趋开放和繁荣的态势,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部分媒体上,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少数“时尚”报道热衷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津津乐道于“小资”情调和“贵族”品位,在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摇旗呐喊的同时,也为消费推波助澜。媒体市场是培育出来的。大众传媒左右着一代青少年的生活品位、文化倾向和娱乐方式,必须依靠社会舆论和法律、法规来有效地监督大众传媒的运行。不仅要求大众传媒的从业人员恪守早在1991年就颁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及2003年10月《中国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北京宣言》等行业准则,而且要求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这一“准则”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大众传媒记者资格年检制度”和“青春偶像”审查制度,有效遏制商业文化的造神运动,把青春偶像的确立纳入到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我们可以借鉴商业文化中人人参与的“海选”方式,在各行各业的青年中进行“能手、高手”的挖掘,努力打造青年人自己的“偶像”品牌。
第四,要加快网络立法的进程,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与心理疏导,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体系,使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形成合力。
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掌舵作用。在青少年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中,政府起着重要的掌舵作用。加大未成年人网络法制教育的力度,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从世界范围特别是网络发展较早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来看,它们都以“防止未成年人信息污染,维护未成年人网上安全”为原则,制定涉及信息发布、审查、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商业网吧管理,严格控制网络色情等不健康文字、图片、音像信息传播,打击非法网站,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要注重发挥学校的教育和预防作用。各级各类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在青少年网络问题的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教育预防功能。提高校园上网场所和上网监控、丰富校园生活,无疑会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可以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正式课程。通过课堂网络教育、校园网络文化和校外网络文明宣传等活动,让青少年学会上网、上好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三是注意发挥家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家长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孩子上网“开阔视野”,直到成瘾才引起重视,也不能因担心网络危害而过分控制孩子上网,这会迫使他们走到社会上非法的网吧而事与愿违。家长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不仅直接控制青少年在家上网的时间,而且要提高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的能力。父母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在发现孩子有上瘾现象时,家长要及时地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健康的文体活动上来。
第五,开展同龄人教育同龄人活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由上向下的,作为教育者是居高临下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这种形式到今天虽未过时,但仅仅依靠这种形式来进行教育,是难以提高实效性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有较大的年龄差距,甚至是两代人的情况下,在社会经历不同、人生感受不同的情况下,沟通和交流会存在一定的障碍。而同龄人之间这种障碍就小得多,沟通和交流会大为顺畅,因此,同龄人之间的教育也就会有更大的可接受性。网络技术使“点”对“点”即个人对个人的交流变得轻而易举,并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大。要改变单一的“纵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子,把“纵向”和“横向”结合起来,重视研究在网络聊天、同学交往中“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系列活动,出版“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大型系列读物,闯出一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
标签: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传媒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消费文化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青春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