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全球化看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三个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文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我们已经听到了21世纪急促的脚步声。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带来了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它不仅带来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而且还会带来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的碰撞与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在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明的同时,必须注意弘扬和发展本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是经济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我国全方位进行改革开放,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引进、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的同时,必须对以下三个误区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只有西方文化才能引导经济发展的误区。
90年代中期,人们曾就何种价值观引导东亚奇迹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东亚经济的发展在于它不仅吸收了西方先进技术,还在于它吸收了西方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东亚经济的发展是以亚洲价值观为依托的,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无关。如果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问题,人们就会发现,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可能引导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世界经济的进程中,欧洲的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曾为经济的腾飞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欧洲文化影响的美国,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活跃了100 多年。但在二战后,以“和魂洋才”为特点的日本文化,引导和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使之取得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随后,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也发展起来。而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泰国、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的印尼也有了发展。尽管这其中不排除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但是,我们需要认识清楚的是,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对于西方文化都是理智地、有选择地吸收,绝不是毫无目的地兼收并蓄。相反,凡是没有任何分析批判,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国家(尤以历史久远、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为甚),经济也不会有真正的飞跃,俄罗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因此,西方文化对经济的引导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从整体上说,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和谐统一的特点,通过引导人们内心反省、自我修养,调节整个社会达到平衡和稳定。然而,西方文化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突出个人、鼓励竞争、探究宇宙本性的色彩。即使在中世纪漫长的盲目信仰时代,也充满了人—国家—神的冲突和斗争。文艺复兴后,对人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地位的研究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议题,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作用成为西方主流文化。因此,从本质上看,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框架,许多观念和思想都呈现出明显的对立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西方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中国文化的渗透日益加深的今天,一些人无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以为只要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就可以带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其实,如同异地生物物种的入侵会给本地物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一样,异族文化的入侵也可能对本地的文化进而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西方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已经形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采取闭关自守的方法是不可能的。惟一的出路是:主动出击,实行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引进有利于中国建设的观念,充实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不同的文化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能够相互碰撞、相互磨砺、相映生辉,共同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然而,这种吸收和改造是以中国文化为“根基”的,离开了这个根基,盲目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就会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理想、道德评价标准、审美标准等发生全方位的混乱,丧失中国文化和谐与稳定的精神特质,诱发社会动荡。
第二,文化资源不可穷尽的误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赢得了骄傲的资本。它借助“天人合一”观念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借助“反躬自省”观念推崇的人性宽容精神和修养方法,对于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以及发达国家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一方面是对世界文化事业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重新认定。然而有一点必须认识清楚,文化资源同自然资源一样,不是不可穷尽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带动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资源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不仅自然财富是经济资源,精神财富同样也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资源。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传说故事表现美国的文化理念。在美国各地的百货公司、玩具店、书店,木兰纪念品占有显著的地位,光是根据这部动画片所出的书、画册、练习本就有10多种。如果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说,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片,产权当然属于美国。但是,国人谁不知道,《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感人的故事?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中国文化财富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增值的手段。倘若人们不重视中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任凭他人随意掠夺,早晚中国的文化资源会被挖空。
其次,由于作为中国文化主体之一的儒家文化在现代史中不断遭受重创,使传统文化在现代人意识中的地位日趋下降,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延续成了书斋学者的专利;大众文化则呈现出低劣、粗俗、浮浅的倾向。同时,欧美国家以经济优势所携带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体精神根基。在中国,由于受到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很难保持“悠然自得”、“淡漠名利”、“古道热肠”的心态,浮躁、投机、冷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难想像,在不远的将来,从小吃惯了麦当劳、喝惯了可口可乐、穿惯了牛仔服、看惯了美国大片、习惯了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人成长起来后,还会有多少人有兴趣耐下心来体验先哲圣人的精神境界?中华文化宝藏自生自灭、任人劫掠不是天方夜谭。
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具有强大文化能量的民族是征不服、打不倒的,就像犹太民族。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国民自信心的源泉,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相反,不珍惜文化资源,任其自然损耗和流失,坐视异族文化占领我们的精神世界,必然是不战而败,使整个民族从精神上被彻底摧毁。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同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一样,维护国家民族的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不尽早意识到拯救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性,不立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发展,任庸俗、低级的文化产品流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因失去生存所需营养而逐渐枯竭。因此,我们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特别是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在全球化形势下,构建符合中国民族发展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用优秀的中华文化教育人、改造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关的误区。
多年以来,我们常听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似乎文化的作用只在于搭台,而无戏可唱。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产品不再是单纯具有精神价值的产品,它也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的产品,文化产业是未来社会中最受青睐,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当今世界,美国不仅仗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庞大的经济规模和高精尖的科技优势雄霸世界,而且还利用强大的文化或知识财产的优势向世界输出文化和知识产品,它们不但附加值高,而且很难被取代。在科学文化方面,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不断在科学出版物上贡献新概念与新知识;在娱乐业,虽然任何国家都有电影公司,会拍电影,但美国好莱坞的影片却能行销全球,大赚钱财,其他国家很难望其项背,仅1997年一部《泰坦尼克号》电影赢利就达十多亿美元;美国的电视节目、录像带、光盘、流行音乐、书籍、报纸、杂志等等随处可见;迪斯尼、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鸡、耐克等公司也挟着文化的优势,在全球授权生产其产品,以文化为产品加值。由此可见,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长此以往,如果我们不注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所丧失的就不仅是物质产品的市场份额,还包括潜在的文化市场份额;丢掉的不仅是市场,还包括作为民族、国家存在的精神特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任何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发扬民族文化产业,这是占据有利经济地势的重要条件。
众所周知,法国在美国文化的进攻下,已经采取了大量合理的措施,弘扬自己的文化。例如,法国政府规定,在大街小巷的路标牌和广告均要使用法文;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本国和别国的电影,抵御好莱坞电影独霸世界的局面等等。西方大国尚且有如此的忧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更没有理由等闲视之。
总之,经济全球化以强大的融合力,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实行不同政治制度、有着不同文化根基的国家联系到一起,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如何在融合的趋势中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如何发扬光大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既要敞开国门拥抱世界,吸收世界文化的营养;又要独立自持不丢本色,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在对中西文化的分析批判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有意义,而且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