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义分析教学法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教学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字,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和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汉字教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如何优质高效地完成常用汉字的教学任务,是关系到学生阅读和写作基本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关键。这无疑也成为中师和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
依据汉字义多形繁、难认难写,却又“因义赋形”、“形声兼备”的特点,从小学汉字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学龄儿童形象、直观的认知规律出发,在古今汉字形义比较研究和形义联想识字法的启发下,笔者运用传统的“四书”构字原理,在中师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了小学常用汉字的形义分析教学法,现仅就点滴认识和体会陈述如下:
一、小学汉字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形义分析教学法的可行性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汉字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不断改革、发展。目前积极推行的看图拼音识字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形象、直感的教学和快速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汉字音、形、义结合的复杂化、抽象化,对每个汉字字形、字义的讲解分析似应成为更加重要的教学内容。而由于集中强化汉语拼音认读教学,又使得汉字的形、义分析教学显得薄弱,并直接影响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对汉字的认读和应用能力。由错辨字形、误识字义所导致的认读和书写错误屡见不鲜,成为我们汉字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笔者以为,通过对小学汉字教学内容的把握、分析,在中师积极运用“四书”构字原理和形义分析教学法,重视对未来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或许可以寻找到一条新的补充解决问题的思路。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 〕(以下简称《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这与1963年颁布的大纲要求相比,在识字量上减少了1000个。与此同时,它又比以往四次颁布的大纲更加明确地强调:“认字教学要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对所学的2500个汉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运用”。此外,除“运用拼音读准字音”和“学会查字典”的要求之外,还要求“掌握汉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分析记忆字形的方法,能找出字形上的难点,并用适当的方法突破难点,具有独立识记字形的能力。”〔2〕
《大纲》要求小学生掌握的2500个左右汉字,大体相当于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于1988年1月联合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 个常用字。据对3100万字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最常用的汉字只有560 个;小学生学会2500个常用汉字,则基本可以顺利地进行阅读和作文写作。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2500个左右汉字生字,又基本可以借用“四书”造字结构原理分成四大类。其中,象形字136个,指事字31个, 会意字422个,形声字1908个。因此,根据2500 个左右汉字识记的难易程度,遵循小学形象、直感的认知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推进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字的形义分析教学,完全可以解决小学生识字方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达到提高汉字教学质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良好效果。这也正是新《大纲》的明确要求。
二、形义分析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因义赋形”,是汉字造字的基本原则,“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识字也,由形求音,由音以考其义,而文字之说乃备”。〔3〕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等汉字造字方法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在中国古代,就有运用“四书”进行儿童识字教学的积极尝试,并称:“当小儿四、五岁时识此二千字非难事也”,由此还确认运用“四书”教识汉字是“启蒙之捷径”。〔4〕今天, 我们在总结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四书”的结构方式,遵循汉字形义结合的潜在规律,将古代“因义赋形”的造字规则与当代“据形释义”的认识过程统一起来,依据字形辨析汉字本义,进而掌握它的引申义,这就是汉字形义分析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从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出发,汉字的形义分析教学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象形字的形义分析
象形字是最早、最原始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比物象形,具象、直观,容易理解,尤其适于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生字中,象形字约占5.4%。其中,一、二年级共学习象形字103个,占象形字总数的76%;而第一册“看图拼音识字”教学的99个生字中,就有40个是象形字。
进行象形字的形义教学,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形入手,依形索义。在小学教材看图教学的基础上,也可以将典型的象形字与所描画的事物比照讲解。如“日”与“ ”、“水”与“ ”、“羊”与“ ”、“马”与“ ”、“门”与“ ”等,都可以通过形义结合的分析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象形字基本都是独体字,是其它类型汉字构字的基础,而且大多作为部首、偏旁,有很强的构字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象形字的形义分析教学,为进一步学习部首和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知识打下坚固基础。
2.指事字的形义分析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着符号以表示抽象事物的造字方法。有了象形字的形义分析基础,再进一步从形、义两个方面形象地分析指事符号与象形字相应部位的关系,即可以使学生豁然开朗,达到形通义明的教学效果。如“本”是指树木的根,因此在木的下部标示一横,做“ ”;“上”、“下”,都以地平线为准,分别在其上部或下部做指事符号即为“ ”、“ ”,或以人形标示,为“ ”、“ ”。
指事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较少,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生字中也不是很多。通过对指事字加以形义分析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3.会意字的形义分析
会意字是用几个偏旁义组合成一个新义的造字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它仅次于形声字,占生字总数的17%。因此,我们有必要强调会意字的形义分析教学。
会意字突出强调组成新字的各个偏旁部件义项间的内在联系。会意字的形义分析教学即是遵循几个偏旁部件之间意义、事理组合的规律,通过形义结合的讲解分析,确认所构成的新字的形状和意义。如“看”,上面是“手”,下面是“目”,手遮眼远望即为看;“休”,左人右木,人依树即是休息;“男”,上田下力,在田间用力的人即为男;“鸣”,左口右鸟,鸟张口叫即为“鸣”,等等。
许多会意字至今仍然不失造字的本意,有很强的表意性。在教学中突出进行形义分析,可以强化学生对汉字的理性认识基础,避免写错别字。
4.形声字的形义分析
形声字是用一个或几个形旁加上一个声旁所造出的汉字。它一方面通过形旁(意符)明确表示该字的意义类属范畴,另一方面又借声旁(声符)提示该字的大致读音。形声字是最主要和常用的汉字,约占汉字总量的85%,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生字中也占77%以上。
在形声字的形义分析教学中,关键是认清形旁、归结类属、结合声旁明确字义。如“爸”、“妈”,其形旁分别为“父”、“女”,大致可以归为长辈男子和妇女类。再进一步依据小学生口语发展先于书面文字的特点,通过声旁“巴”、“马”明确两个字的意义。另如“到”、“种”等,其形旁“至”、“禾”与抵达、农作物有关,再通过“刂(刀)”、“中”的读音即可使学生将常用口语与具体汉字对应起来。
其实,在形声字中大概有40%左右的声旁也有帮助辨析字义的作用。如“返”,形旁“辶”,意为行走,声旁“反”,则有回转的意思,合在一起便更加明确了“往回走”的字义。又如“清”,意符“氵”表示字义的类属——水,而青色的水为“清”。这恐怕并非牵强附会、妄意穿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形义分析在大量的形声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5.部首的形义归类、比较分析
依据部首表示字义的类属范畴的规律,运用部首可以归类、比较学习大量的汉字;同时也可以克服形近字的误写问题。
通过归类,集中学习和区分形近字,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象形字、指事字大多是独体字,它们同时又是会意、形声等合体字的构字部首。如一个“氵(水)”,即可与其它部件组成500多个汉字, 而且基本都表示与水或液体相关的事物。这对于归类学习近义字有很大的帮助。关于这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将在形声字的偏旁、部首形义分析中进一步阐述。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部首在区别形近字的字义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在小学生的汉字书写中,经常出现“亻”与“彳”、“礻”与“衤”、“爪”与“瓜”不分的错误。如果通过相近部首在形、义上的区别的讲解分析,即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亻”多与人有关,如“仕”、“伴”、“伯”、“休”等;而“彳”象(路)形,表示行走,如“往”、“径”、“徐”、“徘徊”等,不可与“亻”混为一谈。又如,“礻”即“示”,本意为神事,象“祝”、“福”、“祥”等字,多与祭祀、精神活动有关;“衤”即“衣”,它做意符的字多与衣服、穿装有关,如“袄”、“袖”、“被”、“补”等,部首不可写成“礻”。同样,如果从形义上明确“爪”是手的象形、“瓜”是瓜的象形,就不至于出现将“爬”写成“”、将“瓢”写成“”的错误啦。
6.偏旁的形义归类、比较分析
部首除了在形近字的比较区分中具有重要意义外,作为形声字的意符(也是部首),又与形声字的声符(偏旁)共同起到比较区分近义字和同音字、提高学生综合辨析能力的作用。
运用偏旁部首对形声字进行近义和同音字辨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形旁相同的近义字归类,确定其意义的相近关系,然后进一步结合声旁的分析区别字义的不同。如,可将带有“氵”旁的“洒”、“泼”、“浇”、“灌”等近义字归类集中,再依据声旁分析相似动作的细微差别。其二,是将声旁相同的同音字归为一类,然后再依据形旁的意义区别其不同。如对“姑”、“咕”、“湖”、“糊”、“桐”、“铜”、“钩”、“沟”、“锋”、“峰”、“蜂”的分组辨析等。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汉字教学的实际要求,运用“四书”造字原理进一步引发的汉字形义分析教学法,也是中师语文汉字教学方法的一个初步尝试。尽管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汉字简化、变形、变音等复杂的问题,但它必将随着“古今汉字形义比较分析”〔5〕、 “小学识字形义联想教学研究”〔6〕及中师汉字教学方法的深入探讨而日臻完善,为中师和小学语文汉字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2〕转引自中师《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出版。
〔3〕〔清〕王筠《说文释例·序》。
〔4〕转引自《形义联想识字辅导书·前言》,内部征求意见本。
〔5〕参见吕景和等编著《汉字古今形义大字典》,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6〕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