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_社区功能论文

上海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_社区功能论文

上海市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工作机制论文,社区党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上海市逐步确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即市、区两级政府,市、区、街道三级城市管理层次,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城市管理网络)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在新体制下,社区治理的步伐不断迈向前进。社区党的建设工作,也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工作机制,即以“凝聚力工程”为总抓手,以社区党建带动社区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区参与为动力,以社区服务为重点,全面推进和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一、以社区党建带动社区建设,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首先,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提高党组织自身的执政能力,是保证党对社会的号召力、凝聚力的重要前提。中共上海市委结合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提出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对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作了重大调整。一是党组织的领导职权进一步拓展。实行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撤销原有街道党工委,按照“三条线”原则,分别吸纳社区行政组织、居民区和驻区单位的党组织,建立对社区工作实行全面领导的社区党工委。在传统的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方式下,党组织主要对具有直接隶属关系的社区基层党组织进行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改革后,社区党工委的领导职能拓展到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社区党工委在社区管理和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增强。二是党组织以责任型领导体现社会公信力。与过去街道党工委对与其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党组织实行权力型领导不同,社区党工委主要实行责任型领导。社区党工委以在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和公益性事务中的工作和满足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上担负的职责为基础,领导和协调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为社区居民服务,并通过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发挥影响力和渗透力。三是通过社区党工委重大事项票决制、委员提案制和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充分酝酿,民主协商,共同决策社区党建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并通过加强党工委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委员会的沟通协商,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形成社区共治格局。

其次,全面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撑体系。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有利于打破社区内各组织间条块分治的壁垒,使社区内各类执政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建立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机制。在党建资源整合方面,通过开展双向联系、双向服务等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内各类党组织和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为社区党建服务。在行政资源整合方面,一方面行政单位党建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有利于社区党工委依章、依制度对行政党组织进行合法有序的领导;另一方面,基层党建财政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了对基层党建的投入,拓宽了经费来源渠道,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撑。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以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充分调动社区内各种组织和群众的力量,开展多层次互惠互利的双向服务,实现共建双赢。

最后,以“凝聚力工程”为抓手,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凝聚社会。随着社会转型中大量的利益矛盾和社会问题向城市社区的流转,社区越来越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建设和谐社区,也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破点和重要途径。社区党建以“凝聚力工程”为抓手,把基层党建工作同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同步思考,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凝聚社会。因为,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在本质上与构建和谐社区是一致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和谐现代社区的基本理念,是要把社区建设成为,弥合阶层分化的、平等的生活空间;化解经济矛盾、避免社会冲突的整合空间;累积价值传统、维系社会规范的文化空间。① 从本质上说,“凝聚力工程”就是要通过促进物质、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形成党对全社会的凝聚力。具体而言,“凝聚力工程”以发展党内民主、提升组织内聚力来凝聚党员,以关注民生、提供服务来凝聚群众,以促进和谐、加强社区参与来凝聚社会,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搞好居民自治、加强社会管理,拓展社区服务、搞好社区治安,繁荣社区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等工作中。最终目标,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的社会共同体的生存空间。

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形成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

中共上海市委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出了“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工作目标。这意味着,社区党建的工作重点向社区各个领域拓展,目标是“凝聚社会”。从对特定的群体以个人为重点,转向对更大范围社会群众的工作,更关注让社区群众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到社区的发展和建设中。

首先,发展党内民主,形成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党员与普通群众的重要区别在于,他们除了有一般群众的需求之外,更注重寻求党内的价值认同。新形势下社区这个纬度可以全方位地覆盖党员关系,为社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党内民主的发展,激发了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动力,在广泛的参与当中,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成立社区党工委,是对党内民主的重大推进。社区党工委的成立,形成了实体性的党组织,使原先较为松散的社区党建代表会议向正规的党工委决策机制转变。社区党工委以协商民主的方式,共同审议和决策社区党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充分保障所有党工委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社区党工委的产生也充分体现了广泛性和民主性,拓展了党员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舞台。例如,推行居民区党委和综合党委成员由党员或党员代表选举产生,使党员的意愿能够充分地反映到党组织之中;实行居民区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党代表常任制度,规范党代表权责,使之成为党员与党组织沟通的桥梁,大大提高了党员群众民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实行党务、政务公开,用制度落实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民主参与的实践,提高了党组织和党员的主体性意识和责任感,也提高了党的组织、党员干部和党员动员整合社会的能力。

其次,发展基层民主,推动社区自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是实现人民当家主最基层的舞台。社区自治是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和参与公共事务的主要渠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实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真正落到实处。

居委会是中国城市基层社会自治性的组织,是居民公共参与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传统做法的惯性,居委会实际上处于行政权力延伸和群众自治性组织之间的尴尬地位。居委会具体工作中,执行上级特别是街道行政任务占据大部分,因此,在吸引群众参与社区自治中表现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各社区党组织积极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创造新的渠道。如成立社区治理委员会,全面吸收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代表参与,共同协商讨论决策社区管理重大事项,实现在社区党工委领导下的政府、社会共治的局面,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又如,社区议事会在社区自治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社区各阶层代表组成的议事会,在社区建设中能更多地反映出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居民区党支部的领导,并成为居委会工作的主要延伸。通过“协调”原则,议事会能将党支部、居委会、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有效地整合起来,并且议事会成员也能运用各自的资源、能力和影响力将协商结果付诸实施。因此,议事会作为在党支部领导下的自治性组织,在推动社区自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此外,建立健全决策听证会、政务评议会以及矛盾协调会等制度,使居民切实拥有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有效提高社会的广泛参与度,使基层民主有了更多实现路径。

党积极参与和领导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不仅是党的自身建设得到有目的、有成效开展的过程,而且也是党有效整合社会的过程。上海市社区党建,把发展基层民主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保障了党员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为社区参与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以社区服务为重点,构建基层社会的利益整合机制

计划经济时期,集中统一的单位制,把个人的利益与单位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的价值取向相同,利益取向相同,基本上不存在利益整合的问题。市场经济淡化了人们与单位的关联。企业逐渐融入市场,机关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利益分化带来了社会异质性的增加,使他们难以形成共同关注点和整体性合力。这就要求有一种力量能超越狭隘的个体利益,提出共同的利益主张,建立共同利益的统一体系,形成社会利益的整合机制。

首先,创新服务群众的工作方式和机制,全面关怀群众利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利益的整合,除了通过执政党的政策导向作用,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兼顾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外,还通过党的组织优势,深入群众之中,提供直接的关怀和服务。在党的传统服务中,更多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帮助。但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人们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生活中的困难,也有来自工作、社会中的压力以及各种资源上的匮乏,等等。上海市社区党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双结对”、“传帮带”、“送温暖”等,从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等各个方面向群众提供帮助。在服务群众的方法上也有重大创新,如直接贴近百姓的“一线工作法”: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合,干部在一线考评。领导干部每月定时、定点、定人下到每个居民区,与党员、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服务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党与群众、社会之间的血肉联系。

在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创新中,一是通过开展“三服务”促进“三凝聚”,构筑自上而下的服务群众机制和利益整合机制。“三服务”通过“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把“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要为群众服务”,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增强党自身的凝聚力,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二是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关怀凝聚党员的新载体、联系服务群众的新网络。随着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大,“两新”组织不断壮大,传统的依靠单位建党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基层党建发展的需要。要在更大范围内将党员凝聚起来,需要有新的载体。如浦东新区的“阳光驿站”,就是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创新形式。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为党员提供多种服务:流动党员可以通过登记,落实组织关系;困难党员可以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所有党员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参与这里的活动。

其次,表达群众利益诉求,实现利益整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本质规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要善于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独立的利益主体逐渐形成,这意味着,大规模的利益诉求在增长,利益诉求必然要寻找表达的形式和渠道。如果执政党不能及时地疏通和表达群众的利益诉求,群众必然试图寻求自己的利益表达方式,进而可能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社区党组织通过充分发挥党作为沟通工具的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因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生活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中,他们能直接感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的愿望。通过激发党员对社情民意的传达,通过他们的沟通,能够有效地实现对社会利益的整合。党组织通过收集党员反映的各种社情民意,对带有普遍性和矛盾突出的问题,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党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加以整合,变成党的主张。依据依法治国的原则,输送到行政部门,形成决策,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上海市正在试点实行的基层党政“双肩挑”领导体制,为社区利益整合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证。

注释:

① 马西恒、鲍勃·谢比伯等著:《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0页。

标签:;  ;  ;  ;  ;  

上海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_社区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