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建筑行业发展非常快,各项技术已趋于成熟,但是在严寒地区施工,建筑设计方面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长期在低温环境下的特点也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必须根据寒冷地区的地理、环境等特点,考虑多方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提高建筑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关键词:严寒地区,建筑设计,适应性,对策
一、前言
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往往会受到所在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能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案。而我国东北部地区中的气候条件较为寒冷,同时这一气候条件也会对建筑的建造、使用造成较大的影响,尤为需要设计人员能结合寒地的气候特点,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建筑物设计方案。
二、严寒地区建筑设计要点
2.1寒地建筑物设计现状概述
和我国的其他地区相比,严寒地区的冬季持续时间长并且环境气温较低,这造成了严寒地区独具特色的气候特点,而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也要能将这一要点作为重点考量的因素。由于建筑物所处冬季气温偏低,因此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也要能从保温的角度出发,让严寒地区的建筑物能有良好的御寒。在设计的阶段要能协调好建筑各部分的厚度和建筑物整体规整程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能充分的利用环境中的光照,阳光的照射提升室内温度、改善室内环境。
但一些严寒地区的建筑物在设计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将建筑形态设计建筑环境要求相协调,影响了建筑功能。比如一些严寒地区的建筑在设计阶段仅从建筑美观方面进行考虑,影响了建筑物在御寒方面的效果。其次,为了迎合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各种要求,在房产市场上还出现了较多的大户型建筑,这种建筑和一般户型的建筑相比,由于内部空间较大,导致建筑物中的热量散失情况较为突出,一旦大户型形态设计不合理那么不仅会影响居民的居住体验,同时也有可能会造供暖压力的提升、供暖方面能耗的增加,不利于建筑业的节能发展。
另外,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一些设计人员为了使建筑物室内更加明亮,常会在阳台结构上进行调整。在调整之后虽然能促进光照强度的提升,但却忽视了阳台这一建筑结构在严寒地区建筑御寒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导致建筑物御寒能力的下降。
2.2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建筑景观和室外周围环境对于建筑的整体美学效果和使用功能均具有较大的作用,然而对于建筑环境的设计应当严格遵循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而定,然而在东北地区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忽略了这些实际情况,而将一些在南方地区的建筑景观和规划理念盲目地照搬照抄,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大片绿地或室外池塘等,入冬之后这些绿地和池塘就会废弃,甚至成为污染的潜在来源,而且将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无法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是设计师没有全盘考虑,再加上设计师普遍缺乏寒冷地区环境设计技术措施,因此无法做到对自然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掌控。
2.3建筑形态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处于零下温度的时间会持续4个多月,因此在建筑的形态设计上,要考虑建筑外围结构对寒流的抵御能力以及建筑本身保温能力,鉴于此,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常采用厚墙、小窗、封闭式阳台等,并在规划布局设计中考虑最大化利用室外阳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在对东北严寒地区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设计人员过分追求建筑的美观和采光效果,因此很多的是直接将南方建筑的设计方式照搬照抄过来,以牺牲建筑的体形系数为代价,增加了建筑物的散热性,使建筑物的保温效果大大降低,而且对于过分追求通透性而设置的大面积的窗户也成为建筑保温的薄弱环节,再加上作为室内外之间缓冲空间的阳台没有考虑到御寒的要求,因此要想使室内温度达到舒适性的要求就必须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这样的建筑设计方式偏离了北方地区建筑以御寒为主的使用功能,不符合现代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
2.4偏差的技术应用
绿色、生态及低碳技术理念及设计原则已逐渐受到建筑业界的普遍关注并得到认同,但在北方寒地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符号、关注审美情趣超过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情况还依然存在。对适宜性的寒地建筑技术不能达到充分了解并进行组织实施的能力,而在设计中将技术惰性更多地流于形式或表现出来。普遍存在对节能的过于热衷而对建筑健康性与舒适性忽视的情况,如对隔离层强化,使室内空间增加气密性是冬季北方寒地建筑保温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根据不开窗计算统计的节能数据,而在实际上,开窗换新风与节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项目对降低能耗指标的关注比较片面,而对自然空气的适当交换产生忽视,导致室内不具有较高的空气质量。这种偏差是设计该区域的主要表现形式,表明在目前社会经济不断变化过程中,总体和环境思想等设计价值观不足。
三、强化严寒地区建筑适应性的措施
3.1以环境适应性为主的设计策略
在环境适应性为主的严寒地区建筑设计当中,不但要能从环境温度方面入手,同时还要能认识到寒地季风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严寒地区中建筑的御寒能力。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要能结合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具体气候以及风势大小,对建筑物的形态进行调节,将造成建筑物中出现热量散失的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这是从宏观建筑形态方面对建筑物进行条件,使建筑物能适应其所在地区的环境条件。
其次,还要能从严寒地区中建筑物的细节设计方面着手,强化建筑物的楼梯间结构、厅门结构、阳台结构的设计质量。在对这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能认识到这些建筑结构的特殊性,这些建筑结构是联通建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通道。因此在设计这些关键结构的时候不仅要能从建筑结构功能性角度出发,同时更要能保证相应的建筑物结构能促进整个建筑物御寒能力的提升。这些建筑结构中尤其要注意到阳台窗体结构的面积大小,如果窗口的面积过大,虽然能保证建筑室内采光效果,也可能会由于窗体结构过大而影响室内保温效果。
3.2气候适应性技术策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房屋的书舒适度要求也提高了,为达到最佳的居住温度和湿度,可采用的技术很多,比如采用通风采暖设备对室内温度进行加热以及使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并引入室外新鲜空气;还有采用科学的建筑结构、形状以及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例如墙体保温材料、节能玻璃等)的使用,以达到在寒冷气候下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空间的目的。适应性技术策略可以根据东北的气候特征,使以上的技术相互配合,对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各个元素进行良好的协调,在最大限度降低建筑对资源的消耗的前提下,保证建筑的外部形态和使用功能,从而使建筑具备良好的气候适应能力,例如当采用高透射性的大窗时,由于普通玻璃导热性强,容易使室内外空气完成热交换,为了使室内温度恒定,又不至于过多消耗一次能源,可采用科技含量高的真空玻璃、镀膜玻璃等。对于大型建筑来说,采用双层运风式节能幕墙技术可有效利用阳光,使玻璃层间的空气得以加热,并输送到室内空间,起到空调、换气等多方面的作用。
四、结束语
此文结合相关资料,主要从严寒地区建筑设计要点和强化严寒地区建筑适应性的措施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建筑物的设计与地域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设计。在严寒地区建筑设计工作中可采用适应性技术策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设计方案更具科学合理性,达到人们满意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永峰.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7.
[2]韩培.基于生物气候适应性的寒地建筑适寒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3]邵月婷.严寒地区低能耗农村住宅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
论文作者:左有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物论文; 严寒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地区论文; 气候论文; 适应性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