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启示
许家宏
(黄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黄山 245000)
摘要: 该文以黄山市休宁县为例,总结了休宁县借力黄山大旅游和全域旅游的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阐述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乡村旅游;做法;乡村振兴;启示;休宁县
黄山市古称新安、徽州,位于安徽省最南端,西南与江西省交界,东南与浙江省为邻,1987年撤地建市,下辖“三区四县”(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总面积9807km2,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境内除举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外,还汇聚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人文遗迹于一身,其秀美瑰丽的大好山水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为黄山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厚而又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黄山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已成为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促进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本文以黄山市休宁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例,剖析其经验做法,以供参考。
根据佛山市统计局,佛山市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市耕地面积3.669×104hm2(不包括可调整地类面积),实际经营的林地面积(不含未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的防护林)4.614×104hm2,实际经营的牧草地(草场)面积36.32 hm2,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9.14万人(见表1),2016年佛山市农业总产值2 930 523.29万元,主要农产品有粮食、蔬菜、塘鱼等(见表2)。
1 休宁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势
1.1 独特的地理位置 休宁县位于黄山市的西南,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唯一与全市所有区县接壤和浙赣2省交界的县,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地处3省要冲,居皖连浙通赣,皖赣铁路、合福高铁,徽杭、合铜黄、黄塔桃、黄祁景高速穿县而过,为皖浙赣3省重要的交通枢纽;有“一源两水三百河,七十水库五千塘”之誉,为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正源;有中国4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是养生休闲的洞天福地;县域面积2135km2,东西长约79km,南北约71km,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
1.2 丰富的旅游资源 休宁县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为82.17%;历史文化厚重,名人辈出,先后走出19位文武状元,是中国第一状元县,是徽州文化宝地和主要发祥地,也是蜚声中外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旅游资源丰富,是休闲养生胜地,拥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中国4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有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万安古镇;有新安江源头六股尖、三溪大峡谷等一批优秀的乡村旅游景区点。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万安老街、黄村、古城岩为代表的古镇古村观光游;以新安江源头、阳干、三溪为代表的生态乡村休闲游;以金源猕猴桃、春雨葡萄、盐铺菊花等为代表的农事体验采摘游;以海阳庄园、林海山庄、徐源泉水鱼馆为代表的特色农庄休闲游;以呈村油菜花、木梨高山村落、白际百亩梯田为代表的摄影采风创作游等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新业态。
1.3 多样的发展模式 该县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时,紧扣和依托乡村的田园风光、历史遗存、人文故事以及民俗文化等,先后探索出多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依托重要风景区及山区资源条件,以乡村旅游接待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接待服务型;依托山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事参与体验型;依托徽州古村落、古建筑等,挖掘休宁县中国状元第一县及徽州文化为代表的徽州文化感受型;依托良好的生态和景观资源,为游客提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休闲度假的景观度假观光型;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庄,综合运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乡土农耕文化等资源的农庄经济休闲型。
通过蓝墨云班课App推送考核试题等设置课程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任务要求,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式有目的开展学习。
2.3 突出地域特色 深入挖掘和展现古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齐云山道场、道乐、道斋、板凳龙、得胜鼓、傩舞、跳钟馗等古徽州民间艺术进行发扬创新;通过环境全域治理、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整体风貌、挖掘文化内涵,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真正形成独具的特色。先后建成齐云山、万安、蓝田、岭南、源芳等一批省优秀旅游乡镇,儒村、琅斯、三溪等12个亦农亦游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呈村油菜花、木梨高山村落、白际“百亩”梯田等27个市级百佳摄影点,以及乡村摄影、茶乡体验、民俗休闲等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休宁茶乡之旅、新安源茶旅游线路被评为全国茶旅游精品路线。
2 休宁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2.5 突出旅游扶贫 优越的原生态环境、古建历史遗存、质朴的民风民俗,往往与地处偏僻和发展滞后高度重合,大部分贫困地区都保存了真山真水的原生态,保留了原始质朴的乡村文化,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因此,休宁县制定出台《关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公益行动,以梓源、白际、田里、里庄等4个省级扶贫村为重点,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有效地增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带动作用。
2.2 突出示范带动 坚持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把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该县“二茶一花一鱼”(茶叶、茶干、菊花、泉水鱼)等特色产业跨界融合的优势,突出以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和精致农业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培育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互融共进的示范带动作用。
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休宁县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全县旅游接人数达52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18亿元,其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总接待量达267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1.27亿元,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受益达3182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20%,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农民达4.47万人,占全县农村就业人口的25%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6 突出行业自律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一种典型的口碑经济,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作用巨大。行业自律必须源于行业规范,规范的落实必定取决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此,休宁县制定出台《旅游专业村标准》和《农家乐(乡村酒店)服务质量标准》,结合旅游质量提升年行动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举办乡村旅游主题培训系列活动,从基础设施、服务流程、服务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对镇、村、户3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标准规范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乡村农家乐星级达标创建活动,指导经营户加强场所规范化建设,落实乡村农家乐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对乡村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其次,要加强网络空间力量建设。从世界形势上看,各国对网络空间安全越来越重视。在提高自身信息系统防御水平方面,多采取这样四条措施:成立国家级的谢天管理机构;加大投入;上文所说的加快立法;授权和扩大执法部门的监管;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此外,各国军队在维护网络安全中发挥的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日本、以色列、法国已经正式宣布开发进攻性武器,提高网络攻击能力。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陆、海、空、天每一个作战领域都将于网络连接在一起。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化联合型成建制的网络力量。
2.1 突出规划引领 为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宁县成立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领导组、组建了休宁县乡村旅游协会等组织。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编制完成了《休宁县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休宁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琅斯、石屋坑、枧潭、徽洲大峡谷等重点村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明确了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
2.4 突出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是形式,经济发展是根本,产业融合是出路。按照“农旅结合、农旅互动”的要求,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龙湾茶干、松萝茶、新安源银毫茶、徽州毛豆腐(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报道)、徽山有机茶油、五城米酒等系列旅游农产品的开发力度;推进万安罗盘、岭南砚台、徽州三雕等文化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助力松萝茶、五城茶干、五城米酒、蓝田花猪等4个传统优势产品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推动山泉流水养鱼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依托徽州古道、乡村绿道,发展徒步、健走、骑行等乡村户外休闲产品;着力打造休宁洞天福地乡村旅游品牌。
3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启示
3.1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要求,结合类似黄山市以旅游立市的山区农业城市的实际,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泛的示范意义。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地推进农村各项综合改革,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和不断增加农民稳定持续增收。
3.2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的投资载体 乡村旅游具有较强的投资吸引力,如休闲农业点与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与旅游镇村之间的道路改造升级,乡村旅游景区(点)公共厕所及停车场升级改造等可为社会资金、工商资本注入农村和农业领域提供有效平台。只要正确处理社会资金、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在坚持让农民受益的前提下,引导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因地制宜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田园农耕型、生态休闲型、民俗文化型旅游特色村,增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造血功能,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土特产品以及手工艺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进一步延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
那个全秃的亮头皮的妇人在对面的长炕上类似尖巧的呼叫,她一面走到金枝头顶,好像要去抽拔金枝的头发。弄着她的胖手指:
3.3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创业就业的有效途径 乡村旅游根植乡村,与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深度融合,多元化发展模式的现代家庭农场、各类特色庄园、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民宿接待等生产单元,既可为农民在不离乡土就地创业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又可让农民获得持续而稳定的经济来源。很多地方的农民办起农家乐、农村客栈、开心农场、特产超市等,端上“铁饭碗”,吃上“旅游饭”,直接增加了收入,特别是很多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的农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整体脱贫、稳定脱贫。
3.4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安居乐业美丽家园建设的有效举措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长期战略,其宗旨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承载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梦想,发展乡村旅游恰如圆梦工程,不仅保护了乡村的绿水青山,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使乡村成为更加宜居的美丽家园,而且促进了乡土文化振兴,传承创新优秀乡村文化,使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非遗”项目、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街区等得以保存下来。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通过旅游的带动,融入了新元素,赋予了新内涵,焕发了新生机,也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宝贵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许家宏,程广宁.依托主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J].安徽农学通报,2007(23):9-10.
[2]许家宏.发展环境友好型低碳农业模式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4):28-29.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3-0160-03
作者简介: 许家宏(1967—),男,安徽歙县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研究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6-20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