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物理教研案例谈起:实践,总结,积累,跨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基本形式;组织和引导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是学校一项基础性的常规工作,教研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现举一个由上海市“二期课改”新编初中物理教材试点工作的一次研讨活动整理而成的教研活动案例,谈些想法。
一、一个教研活动案例
2004年12月16日,上海市“二期课改”新编初中物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试点工作研讨活动在上海市长宁区延安初级中学进行。全市“新教材”试点学校以及部分非试点学校的物理老师共130余人参加活动。
(一)活动背景与意图
自2002年9月开始,“新教材”试验在各试点学校展开。两年多来,试点学校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给中学物理教育带来的挑战,经受着来自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强大冲击波的考验。在市、区教研室的领导下,在“新教材”编写组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努力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研究、认真实践反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对“新教材”的教学设计、实验教学、探究教学和学习训练等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期间,完成了“新教材”试验的第一轮教学,进入到对教材边试验、边修改和准备推广使用的阶段。前期取得的这些经验和成果,对深化试验、改善教材、引导推广,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
与此同时,试点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惑,反映在如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完善、教科书的使用与优化、学习活动卡的使用与创新、实验教学设备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这些问题与困惑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课程改革和教材试验的顺利推进,影响学生的发展。
为宣扬“新教材”试点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引导物理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钻研“新教材”,并正确认识、努力解决试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在试点学校延安中学组织一次“新教材”试点工作研讨活动。
(二)活动设计与实施
1.活动设计
关于本次活动的主题、具体目标和要求、活动方式和基本流程,市教研室与长宁区教研室、延安初级中学和其他试点学校进行了深入沟通与协商。
从强化推进课程改革的坚定信念和实践研究着眼,本次活动的主题定为“加强交流——凝聚共识促行动”。活动采用“展示、交流、研讨”的方式,通过展示和交流,促进教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对教学的指导;通过研讨,帮助教师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推动实践研究;同时,借助优质人力资源,建立一个有多种力量介入的教研共同体,帮助试点学校深刻总结经验与教训,群策群力解决课改中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
本次活动的内容包括五个交流板块:校本教研展览会、教学公开课、“新教材”试点经验汇编文集、自制教具评比、“新教材”试点现场交流会等。
校本教研展览会的开设,注重利用学科展板,呈现试点学校教研组的教学改革经验、特色和主要成果,相互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推动校本教研继续深入开展。活动中设置学科展板评比环节,在各个展板区域安放投票箱,根据得票多少进行表彰,鼓励学校精心制板,要求教师认真观展。
教学公开课的开设,主要针对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关注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完善、教科书的使用与优化、学习活动卡的使用与创新、实验教学设备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探索实践。经过讨论,确定安排三节公开课,重点突出对于实施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整合、探究学习等主题的探讨。课后采用执教老师说课、听课老师评课、特邀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研讨,以有效解决教师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新教材”试点经验汇编的文集,主要反映参与“新教材”试点工作的教师在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中,以及“新教材”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经验。文集内容包括课改经验、教学设计、学习训练等三个部分,提供广大物理教师在学习“新教材”、开展教学研究时参考和借鉴。
开展自制教具的评比,重在促进教师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有效开发和切实加强实验教学,推动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推进课程教材的改革。
在“新教材”试点现场交流会上,安排教研组、备课组、东道主学校介绍“课改”经验,并请领导、专家对物理学科推进“课改”提出指导意见。
2.活动准备
根据活动的设计方案,组织和参与展示活动的各方积极行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其中,市教研室组织市“初中物理教材教法组”的专家,深入长宁区对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情况开展调研,了解“新教材”试点工作的成效与问题,并具体确定公开课教学的课题。
经过调研,将三节公开课的课题定为“欧姆定律”和“光的色散”。其中,“欧姆定律”的教学,力图在合作学习方面有所突破;“光的色散”同上两课,进行“同课异构”的设计,力图在信息技术整合、探究学习等方面有所突破。
公开课的教学分别由延安初级中学的三位老师承担。市、区物理教研员和市“初中物理教材教法组”专家亲临现场,进行备课研究和试教指导,使这三节课的设计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明显提升。
另外,“新教材”试点经验汇编的文集,在广泛征集“新教材”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精心进行选择和编制,力求让老师从中更多获益。
3.具体实施
本次活动在2004年12月16日正式展开。
首先,由延安初级中学的三位老师,分别执教“欧姆定律”、“光的色散——缤纷的色光”和“光的色散——颜色之谜”三节公开课。
“欧姆定律”的教学,通过“小彩灯随电压的变化由暗到亮”的演示实验导入,引起学生对“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猜测;然后重现欧姆思考问题的方式,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个导体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学习活动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导体的电流—电压图象、进行实验交流,通过相互评价提高认识;同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演示、指导,完成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并组织对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讨论;最后,进行学习小结。
“光的色散——颜色之谜”的教学,用实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用提问方式引出光的色散;然后指导学生利用手电筒、装水的烧瓶和光屏等寻找七彩光,通过观察旋转的彩色陀螺猜测造成颜色变化的原因,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发现三原色按不同比例组合会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再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物体颜色的成因。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卡”发挥了引领学习的作用,卡中还安排了“在小暗室里观察色光下不同物体的颜色是怎样的”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自主实验和解释原因。
“光的色散——缤纷的色光”的教学,用动画“彩虹传说”引入;然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实验仪器和材料,找到类似于彩虹的彩色条纹,并在“学习活动卡”上,用文字描述实验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再邀请小组代表上讲台演示不同实验,说明操作方法。还有观察陀螺旋转时圆盘上显示的颜色、用计算机程序模拟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等实验活动,做“比一比谁是混色高手”的游戏。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软件验证结论、辅助教学,还引导学生解释、自学色散和霓虹的成因,要求回家后观察电视机的屏幕和分析画面上丰富色彩的成因等,把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评课中,听课老师认为,这三节课都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物理知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社会和科技,课堂上学生动手实验、热烈讨论,留下了深刻印象。“新教材”编写组专家认为这三节课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理念,给听课老师以启迪;还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对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对“学习活动卡”的设计有自己的创意和比教科书更切合教学要求的改进,并表示在教材修改中要吸纳进去;同时也指出有些地方可进一步完善,如个别学生或小组的实验不尽如人意,有的探究活动的深度不够等。
随后,举行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延安初级中学校长作了“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校特色”的主题报告;物理教研组、备课组代表分别介绍了试点工作经验;市、区领导和专家针对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二期课改”理念、“听课教师如何参与课堂教学的研讨”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等,发表了指导意见。这些发言和意见,给了与会老师深刻的启示。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师生发展的强大动力;切实提高专业素养、认真实践课程理念,是实现教学与新课程相适应转变的根本途径;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研讨,就是要把优秀经验转变为教学常规,用教学常规来规范教学行为,促使教学尊重规律、提高质量。同时还认识到,大力开展对于改进物理课堂教学和改善物理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应该常抓不懈。
在活动期间,还组织了学科展板评比和自制教具评比,与会教师积极参与,深受启发。展板、教具制作的过程,就是提炼经验的过程,而交流、评比就是经验共享。广大教师在参与交流、评比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多感触和收获,有不少老师对展板、教具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与展板、教具的制作者进行现场交流和探讨。
4.后续工作
研讨活动结束后,及时召开了相关工作的小结会议,对活动各环节的成效与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反思,并将活动的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和归档。
作为活动承办方的延安初级中学,对活动做了深入的思考,对本次活动中教师的表现和教研组凝聚力增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且认为,本次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物理教研组的研究能力,对于物理教研组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三)活动分析与启示
1.成效评析
这次研讨活动,内容的涉及面广,参与的人员多,对各参与学校和区域的教研工作影响很大。
通过活动,对物理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开展对物理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研究,是有力的促进。同时,在这个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研讨问题的平台上,大家相互学习、一起研究,共同得到了提高。三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适切、表达规范,总体思路充分反映了科学探究的主线,反映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实验、充分交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表达准确,实验的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得出,教学效果好。这三节课都较好地体现了“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具有示范性,产生了好的反响。另外,通过现场交流会和发放“新教材”试点经验汇编文集两个环节,进一步交流了“新教材”试点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在更广泛层面上形成了“学习、实践、研究”新课程的氛围。
通过本次活动,大家进一步认识到,要更深入地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感受。
各试点学校以本次活动为起点,通过活动中引发的思考,开展了对“新教材”的二次开发、“新教材”的校本化实施、“学习活动卡”的创新开发、导入实验的开发、数字化实验教学等方面的课题研究。这些研究,对推进区域初中物理学科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非试点学校的老师通过参与本次活动,近距离接触了“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对试用“新教材”充满期待,对推进“课改”和推广使用“新教材”更加关切。
本次活动的准备和实施中,延安初级中学物理教研组全体成员积极主动出谋划策,教研组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校本教研和教学研究氛围更加浓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以本次活动的教学公开课为基础,延安初级中学拍摄的“欧姆定律”和“光的色散”两节课,在2005年上海市初中物理优质录像课评比中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并选入上海市“二期课改”资源库。
2.几点启示
本次活动以共同研讨促思想碰撞、认识聚焦;以相互交流促理念扎根、资源共享;以积极反思促共识生成、行为转变,开创了初中物理教研的一个新局面。通过本次活动深刻体会到,教研工作要从课程改革层面去思考课堂教学问题。
教研工作的“立足点”是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解决基层教师的实际需求。本次活动既使试点学校的经验得以推广,也使存在的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
教研工作的“着眼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次活动在专家的引领下,能联系实际同题进一步学习课程理论,同时用课程理论具体指导教学实践,使“课改”的理念得以较好地落实。
教研工作的“切入点”是不断改进教研模式、教研方法和手段。本次活动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模式,即展示交流模式。这一活动模式以成果展示、经验交流、推进“课改”为基本目的;以展示(课堂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为基本过程;以精心准备展示内容、突出展示主题,重视点面结合,共同参与、充分交流为基本要求;通过展示交流,促进教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指导。经过本次活动实践,对展示交流模式的基本目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要求等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对其实施过程获得了有益的操作经验。
教研工作的“生长点”在于对打造教研精品的执着追求。要关注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求,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整体发展的需要,重视发挥和扩大教研活动的积极影响,勇于改革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提升教研质量。
二、教研活动案例的基本特征
透过上述案例,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概括,一般来说,教研活动案例应有以下基本特征:
1.真实性。取材于教研工作实际,对教研活动情况的描述是客观真实的,依据事实有条理地呈现。
2.完整性。对教研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完整的反映,包括阶段性的安排和具体的情节;不仅讲述做了什么,而且讲清是怎样做的。
3.时空性。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中有序地展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流程是清楚的。
4.典型性。这一教研活动的组织基于某一特定背景、针对特定问题,同时它又有代表性,是与解决某一类现象或问题的整体设想紧密联系的典型事例。
5.启发性。教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效以及经验和教训,对于教研工作的进一步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三、撰写教研活动案例的基本要求
撰写教研活动案例应把握的要求。
(一)总体要求
撰写教研活动案例的总体要求是基于真实事件、合理进行思维加工、体现案例的基本特征。
在此强调,案例的素材是一次曾经组织和实施的教研活动;案例的呈现是撰写者经过对这次活动进行重新认识和深入思考、整理而成的具有案例基本特征的文本材料(可附音像资料和原始材料)。
(二)表述要求
案例内容的主体部分是这次教研活动过程的完整描述,以及开展活动的“前因”和“后果”。案例的撰写必须有以下要求的完整表述,才能使人看得明白、准确理解。
1.深刻阐述活动的主题。一次教研活动,应有明确的主题。在案例中,要阐明为什么要确定这个主题、主要研究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是什么。因此,就要有关于活动背景和重点关注问题的分析,有关于活动意图和所用策略方法的陈述。
2.清晰描述活动的过程。教研活动是形成案例的基本事件。在案例中,要讲清楚这次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的阶段性安排、各个阶段做了什么和怎样做的,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情节。因此,就要有关于活动目标、方式和流程的简明介绍,有具体实施情况和重要细节的真实反映。
3.中肯评述活动的结果。教研活动案例应具有借鉴作用。在案例中,要恰当表述这次教研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要以所描述的事实为依据,从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对活动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从教研工作的整体推进着眼阐发活动的意义。因此,就要有活动目标达成度的评析、活动经验的总结,以及活动对推进教研工作的启示。
(三)注意事项
1.重视立意。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中心的任务是推进课程改革、有效实施课程;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和教学行为转变,是课程标准的切实贯彻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全面落实;立足的基点是现实的课堂和教学的实际,着力点是研究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课题和解决教学实际中的突出问题。教研活动的设计,立意要高一些,应坚持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为根本,引导教师将课程理念化为教学行为,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教研活动案例更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不仅要强调其确定的活动主题对推进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研讨的问题对改善学科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可以预期,通过案例的交流,能促进学科教研深化提高,引导教师对同类主题进行持久、深入的研究,对课程实施中的某些问题保持持续的、理性的关注。因此,在案例的撰写中,对活动主题的阐释要充分些、成果的评析要理性些。
应该注意,不能将研讨过程中用作载体的“课例”等同于所撰写的“教研活动案例”,不可把“课例”的生成作为“教研活动目标”的达成;不能停留在“就课论课”的层面,不可忽视教研活动经验的提炼和对于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2.把握重点。撰写教研活动案例,涉及的基础性材料很多,例如,分析活动背景所使用的材料,反映活动全过程所需要的材料,评析活动成效、提炼经验和提出观点等所依据的材料。在教研活动案例的撰写中,要根据阐述内容要点的需要,抓住重点,恰当选用、合理组织材料,使案例中引用的材料既充实又精炼。还有一些相关材料,可放在附录中。
应该注意,关于活动过程的描述,既要展示全程概况又要呈现精彩片断,不可将活动程序的记述等同于活动过程的展开;不可忽略重点研讨问题以及具体讨论情况的介绍;不可缺少小结整理中一些主要观点和意见的提出。
3.加强实证。对于教研活动成效的评判、活动经验的总结和主要观点的形成等,要重视实证分析。在组织材料时,要为进行相关分析提供材料的准备;然后,将材料整合在有关内容中,为得到的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材料的支持。内容的表达,要简明、流畅,有条理性、逻辑性。
应该注意,必要的事实材料必须进入“正文”,成为作出判断的事实依据;不可空泛地、想当然地演绎结论。
4.要有细节。教研活动案例中的生动情节,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的描述中。例如,“参与活动的教师热烈地进行讨论和交流”,要交代主要讨论什么、交流什么;“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和交锋”,要讲述不同的观点有哪些、如何进行碰撞。有了细节,才可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应该注意,要把活动过程中那些与所要说明的问题相关的重要细节选择出来,并描述清楚。
四、必须重视教研活动案例的积累和交流
把教研活动事例变成案例,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把教研活动案例撰写出来,并非只是客观地描述这个事例,其中还有理性的反思、经验的提炼和问题的探讨等。
教研有道,案例可鉴。教研员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要有这些方面的大量的案例知识。案例知识汇聚在生动、多样的具体案例中,案例来自本人对工作实践的反思总结和他人对研究成果的积极奉献。我们在繁忙的教研工作中,要善于抓住典型事例、勤于整理和撰写有自身体验的案例;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他人提供的案例,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案例知识,并在与他人相互交流、共同分享中增长智慧。同时,要借鉴案例进一步加强实践,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提高处理教学实践问题的本领,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撰写教研活动案例,应是教研工作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将撰写教研活动案例作为教研工作中的一项规定性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更加扎实地开展教研活动,更加认真地进行实践反思;同时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提高业务素养,并形成案例成果,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努力实现自我跨越。要通过教研活动案例的积累,增长才干;通过对他人撰写的案例的学习、研究,取长补短;同时借鉴已有的经验成果,明确推进教研工作的思路和改进工作的要点,提高教研工作水平,提升教研活动质量,促进学科教研的深入发展,努力实现教研工作的跨越。实践、总结、积累、跨越,展现了教师和教研员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显示了教研工作深化提高的途径。撰写教研活动案例,不仅有驱动进步的作用,也有成果标志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