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在空间环境的角度上,养老最关键的问题便是空间环境的适老宜老性,空间环境只有从老年人出发做到真正的适老宜老,才能创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的舒适的生活空间环境。本论文将论述对象定位养老的适老宜老问题,则是由当今社会中老年群体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来决定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脚步的逐渐加快,老年人已成为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老年人如何养老,也成为众多学者、社会学家在讨论的问题。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出发点,本论文选择了养老这个“棘手”的问题来作为论述的对象,进行思考和探究。
而“从老年人出发”“真正的适老宜老”,本文是从老年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理解,生理医疗等方面的满足是硬件基础,本文探讨的则是从精神层面上的思考,养老文化是老年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养老适老宜老性的问题,应从老年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思考,这是本文论述的方向。
关键词:老年文化;文化要素;空间运用;符号
当老年人慢慢步入老年阶段,就越经常产生出怀旧的思维意识,怀念过去的往事和辉煌的历史等等。同时,老年人感觉自己已入暮年,会产生惧怕死亡的心理,就会寻找充满希望和生机的事物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所以,在总结老年文化的时候,我们从这两种心理出发,可以绘制出“回首”和“向前”两个时间轴(图1),即:老年人的历史文化和老年人的“余热”文化。
老年人的对历史文化的依恋有许多因素,我们从空间环境的角度出发,选取了老年人对历史文化依恋的两大要素。第一,老年人对传统建筑的自然、生态往往更为喜欢。这是老年人对历史的怀念体现在空间环境中的第一点。第二,老年人传统守旧的生活习惯。老年人在自身过往的几十年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惯,一是老年人更为喜爱传统的步行方式。二是老年人更加喜欢在院落空间中居住、生活和交往。老年人对历史往事的依恋有多方面,本文主要选取老年人对传统建筑材料如木、砖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历史情愫以及老年人的传统生活习惯在空间环境中的体现这两方面来论述老年人对历史、对往事的依恋。
老年人的“余热”文化,主要从老年人晚年的感受为切入点,老年人晚年最需要的是希望和朝气,这是老年人人到暮年产生的特殊感受,所以我们常常用“老顽童”来形容一些朝气蓬勃的老人,同样,有老年群体的地方就会有儿童一起活动。这体现出老年人在老年期充满童真童心的特征。
一、传统的建筑材料
本文主要论述传统材料中最具代表性的木、砖这两种主要材料,正因为木、砖在历史中使用时间最长,所产生的独特魅力更加成为老人们怀旧的符号。
(1)木、砖的自然属性
在建筑中的三个感觉要素是形态、色彩和质感。我们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木、砖这两种材料的自然属性。
木材是一种可再生的、具有生命力的材料,也许正是因为木材也是又生命孕育而成,所以人类自然的对木材有一种亲切感和喜欢去接触的欲望。木材的自然表情主要包括丰富的纹理、温暖的色彩、柔软的触感以及清香的气味。木材的纹理比较柔和,和不同造型融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环境氛围,尤其对老年人来说,长期生活在木构住宅中的平均寿命要比生活在混凝土住宅中的平均寿命高十年左右。虽然树木由于种类等的原因在颜色上略有差异,但是总体体现的是一种暖色调的色彩,这种色彩给人以亲切、温暖、柔和的心里感觉。冷色调会让老年人产生压力和孤独感,暖色调则相反,会让老年人产生舒适感和自然感。木材的触感相对来说较为柔软且有弹性,导热性低,不易传导热量,因此老年人更加愿意去接近和触碰木材所构造的构件等,这种亲切的触碰感会让老年人产生愉悦的心理。
砖是传统材料当中经人工加工、烧制而形成的一种历史悠久、使用率高的材料。砖和木材不同,砖的肌理并不是通过砖自身来表达,而是通过在墙面的堆砌排列中形成砖和灰缝的特殊肌理。砖的不同组合排列,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的墙面二维肌理。而将墙面砖挑出或退后,又可以形成丰富的三维墙面肌理。砖的色彩与砖的肌理一样,是通过砖本身烧制的颜色与灰缝的颜色一起构成。砖的表面质感比较细腻,较为容易产生触摸等行为。
(2)木、砖的文化属性
建筑材料的文化属性是指传统材料通过自身的形、色、质,反映出在长久的使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历史记忆。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木材一直被广泛使用着,有着悠久的传统,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木文化。大至古代的宫殿建筑、庙宇,小至平常人家的宅院,木文化特色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现今,木材仍然被广泛应用着,虽然木材作为承重结构的作用已慢慢被新技术材料所取代,但木材因其独特的自然魅力和历史记忆,更容易让人感觉亲近,产生共鸣。
在上海朱家角胜利街老年人日托站的建筑空间设计中,就充分体现了木材与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反映出了当地的地域特征。建筑的整体结构沿用了当地江南民居最简朴最传统的木结构和构造来设计,使老年人通过自己熟悉的建筑形式和语言在此空间环境内体验到舒适和安全感。整体的建筑布局也采用当地老年人最为熟悉的院落的布局形式,西面的木栅栏山墙与外部的古镇风景相通,透过玻璃照射出具有韵律和美感的光线。建筑中庭和内院则是用木门相隔,当木门全部开启时,内与外的界限模糊化,仿佛置身于古建筑的记忆之中(图3)。休养的老年人常常可以在这里呆一整天,因为曲折的空间,内外相连的环境,通透的阳光和老式的木制住宅,都让老年人在这里寻到了历史的踪迹和光阴的变幻。
砖材使用范围广,取材便捷,使用效果好,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喜爱,砖材的质感和颜色让人产生舒适感和历史回忆感。在挪威特隆赫姆的比纳塞特安老年人疗养中心的设计中(图4),建筑师考虑到设计与地域融合的因素,在优美的乡村环境中建造一座与当地建筑形体、材料都极为融合的老年人疗养中心。建筑的建造形式像极平常人家的乡村院落,在材料的选择上,选取了当地最为常用的砖材来砌筑墙体,在坡屋顶上选用了红砖瓦来凸显当地的乡村特色。使老年人来到这里能感受到归家的亲切和自然,取代了冰冷的医疗氛围。
二、传统守旧生活习惯
老年人的观念不易受现代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这种固定的思想在行为习惯生活态度上也有所体现。
(1)老年人偏爱传统的步行出行行为
老年人出行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在步行空间中进行着一天中大部分的交往活动,所以我们在设计时,要综合老年人休息、交通、交往等各种行为,创造一个舒适便捷的老年人步行空间。
对步行空间的设计,不应已直达目的场所为主,要在老年人的步行路径中设计节点,让老年人在去场所的路径中能进行休息,同时布置丰富的景观、小品等小空间,不仅让空间变得紧凑,同时还可以让老年人在步行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另一方面,相比于笔直的步行路径,曲折变化的道路往往更加适合老年人。老年人步行时间短,行走速度相对于青年人较慢,所以对周围的事物景观更加敏感。设计短而具有曲折变幻的道路,能增加老年人的心理感受,使老年人的步行行为变得有趣。在老年人行走、休息的这个行为变化中,感受周围丰富的景观空间。
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在步行空间中道路铺装、植被、小品、标示等的设计,这些都是老年人在行走和休息的过程中通常会重点关注的部分。同时,要考虑路径的尺度感,当路径空间尺度过大,老年人会降低对空间环境的安全感,老年人更喜欢曲径通幽、具有遮挡物的小空间,在心理上会增加安全感,不会产生将自己暴露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受。
(2)喜爱在院落空间中生活和交往
老年人喜好在院落空间中生活和交往,以及围绕在建筑周围的露天场所进行家长里短的休闲活动,靠近家门口更为方便。老年人对中国传统的院落居住形式往往更加喜爱,这种居住形式承载了老年人一生中很多的往事和回忆,从而影响老年人的行为方式和交往习惯。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在建国初期慢慢演变成了“大杂院”,几户人家公用一个庭院空间,人们往往喜欢坐在庭院中闲聊,喝茶,或在院落和院落之间形成的廊、亭中闲坐、晒太阳。还有许多居住院落如新疆当地的少数民族住宅,在保有院落庭院交往空间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与周边邻里的交往,往往会在门的两侧设计两个对称的石墩(图5),老年人在闲暇时刻,会坐在门口看或被看,或是与周围邻里闲聊,这也满足了老年人喜欢聚集和不愿被忽视的心理。
图5.维吾尔民居中的门墩
资料来源:网络
三、充满童真童趣的心态
老年人往往在进入老年之后拥有一颗孩童般的童心。有很多长寿的老年人,性格上都表现的比较开朗、童心未泯,正如生活中给老人起的别称“老顽童”一样,老年人到了老龄期显现出特别的心存童心童趣的特征。这种特征归为两种原因,第一,老年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往往向往充满希望和朝气的事物,希望自己也能充满活力丰富自己的余生。第二,源于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老人往往和下下代居住,帮助减轻子女的压力,在和儿童的交往和生活中,会受其影响,沾染孩童般的活力和稚气,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愉悦。对于老年人心怀童心童趣的阐述,本文主要提取了以下两点要素,即老年人对色彩的感知和老年人与儿童的代际交往。
(1)对色彩的感知
而老年人在进入老龄期开始显现出童心未泯的特征之后,色彩的偏爱和喜好也成为老年人不同于青壮年的独特之处。老年人和儿童在对色彩的感受上拥有共同点,即对鲜艳明亮的色彩普遍比较喜欢,如生活中常出现的红、黄、绿、蓝等等,但偏灰或暗的色彩往往不被老年人和儿童接受。如现代人在设计居住空间色彩时会追逐潮流设计简约现代的室内装潢,整个空间呈现出偏灰偏咖啡色的冰冷的暗色调,这种空间色彩往往不被老年人和儿童所喜爱。老年人对色彩的这种冷暖之分,在空间环境中也要进行考虑。如老年人起居室一般会选择暖色系如米黄色,同时搭配少面积的冷色系,形成对比。在卧室色彩的选择上,由于老年人在卧室中常进行休息放松,所以卧室表达的情感应为舒适、宁静,所以卧室色彩常选择冷色系或中性色系,如淡绿色、淡蓝色等低纯度的颜色。在餐厅色彩的选择上则又有不同,考虑到老年人在餐厅进食,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所以餐厅色彩常会选择暖色系,但不应以浓艳的色彩为主,应以淡雅的暖色系来进行餐厅的装饰,如淡黄色、橙色、淡绿色等等,舒适的暖色系同时可以促进老年人的食欲。
(2)与儿童的代际交往
老年人童真童趣的心理还表现在与儿童的交往上。老年人进入老龄期,愈发喜爱与孩子一起生活、活动,被儿童的活力和笑声所感染,让自己体验如孩童一般的朝气和希望。在居住区功能空间中同样会有幼儿园、儿童活动场所等等,可见老年人和儿童的代际交往,是老年人不可缺失的生活的一部分。
建筑空间:对于老年人和儿童使用频率较高的商店、幼儿园、娱乐设施、等采取集中布置,尽量布置在老年人和儿童步行极限范围之内,方便老人和儿童购物、娱乐,以及每天接送儿童上下学。且建筑立面、娱乐设施的色彩应符合老人和儿童喜欢艳丽的心理,进行特殊的设计。
活动场所:对于老年人使用的活动场所,尽量分散布置,布置成小而分散的活动场地,目的为了身体条件差的老年人能尽可能到达离自己近的场所进行活动,同时,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场所可以邻近布置,这满足了老年人和儿童之间的心理上的互补,老年人可以从儿童的运动和笑声中获得愉悦,反过来儿童也可以得到老人的照顾。对于活动场所,一方面注重整体空间的色彩搭配,一方面要注重环境的私密性,可以用景观植被搭配种植形成有形却不遮挡视线的界限。
道路:出行到达不同场所所必经的道路也是老年人和儿童交往中的重点。在道路空间中,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安全和无障碍原则。第一,老年人视力和听力的下降,儿童喜爱跑跳的个性,都增加了在道路中行走的危险系数。用种植树木来隔离人行道路和车行道路是有必要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绿荫,让老人可以在道路中随意的缓慢行走。第二,对于仍在婴儿车的孩童,老年人需要推车行走,在道路中应设计台阶和坡道两种模式,方便老年人的出行。第三,对于道路的铺装,应选用色彩分明的材质或图案来进行设计,便于老年人的辨识。在道路分叉口应用标志物来对空间方位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 姚远.关于中国老年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6(2):54-60
[2] 罗超.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化研究[J].殷都学刊.2006,3:98-99
[3] 王琪.老龄化背景下现代养老文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雨晗(1989-09-23),女,汉族,籍贯:新疆伊宁市,职务:助理工程师,职称:初级,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论文作者:张雨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老年人论文; 老年论文; 空间论文; 儿童论文; 色彩论文; 木材论文; 院落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