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现实,进行持续创新的继续教育探索_成都发展论文

探索现实,进行持续创新的继续教育探索_成都发展论文

求实务本,不断创新 大力进行继续教育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求实论文,务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8-9144(2001)07-0003-05

中国图书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是教育学院长期的根本任务,是诸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方案(1999~2000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规定,按照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自1997年8月我市启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以来,由于省教育厅、市教委加强领导,中学校长十分重视,教研部门配合,中学特高级教师大力支持,学院上下经过4年多的努力,历经了种种曲折,克服了种种困难,在继续教育模式和规范性业务培训的网络体系研究,组织管理,教学探索,挂牌选课,分层办学,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一、科研先行,努力创建适合教师学习的继续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有别于中等教育的根本特点就是其内容的先进前沿性及其创新特征,因此科研水平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当然更是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特征。继续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份,是一项崭新的教育制度,全新的教育领域。这就更需要我们作出超前的思考。又由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具体培训实践活动,需要解决一个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因此,需要科学研究、理论支撑和改革创新。只有科研开路,才能适应一流教育、一流教师队伍的要求,才能认识继续教育的真谛和规律,只有科研先行,才能把握继续教育的目标和全局。我们综合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经验总结、思辩研究等方法,而最终落实到行动研究上;我们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着重研究了继续教育的规律、特点、模式、实施途径、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系、评估等内容,而最终落实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上。我院承担的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21世纪农村初中科研推动型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突破性地解决了全员培训继续教育的核心问题——继续教育实施模式。在成果的应用中,我们采用的“分层施培、挂牌选课”等措施,刷新了我院有史以来继续教育培训的历史,使我院继续教育培训系统经历了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的发展,培训性质由补偿型,向更新、提高型、再到发展型的变化,培训对象由局部到全员,培训内容由普遍共性向个性化的转化,在提高培训质量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继续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整体性、差异性,参培教师需求的多样化,要求继续教育必须“分层施培”。我们根据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从培训对象总体上,将继续教育培训划分:特高级教师研修;骨干教师培训;在职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四个层次的培训,选择相应的继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平面的,静止的,单一的模式,而是动态的,立体的,多种模式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作,从而满足了我市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我们运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信息传递模式

这是对受训教师提供知识信息,开阔视野,促进教师提高的继续教育模式。具体运行时,将培训内容设计为课程,以培训者为中心,向参训教师传递信息。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适于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效率高,能有效地普及继续教育。对于有普遍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课题,如: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师德修养、教育思想观念等的培训是很有效的。所以尽管它脱胎于学历培训模式,强调培训内容的共性,针对性不强(这是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但并非其所有的功能都已丧失殆尽,它对于需要较一致的教师的培训和教师较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经济的重要模式。在全员培训中,我们对成都二十个区、市、县教师采用“公共课送教上门”培训区县教师,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学习的工学矛盾、丰富了培训内容、锻炼了培训的师资队伍,受到区县教委、教师任职学校和广大参培教师的普遍欢迎。这种模式有效地保证了规范性全员培训必修课任务的完成。

2.行为修正模式

该模式根据合作学习的理论,在培训中形成培训者和参培教师,参培教师与参培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它的基本方式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教学者(培训者或参培教师)反省、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听取他人通过观察提出的观点,共同对教育者所持的教育教学态度和行为进行商讨,相互研究、相互观摩、相互评议,自我反思,修正自己的教育态度,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自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提高培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用这种模式开展的培训直接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其培训效果已得到培训实践的广泛验证。我们在新教师见习期上岗培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中,采用该模式,深受参训教师欢迎。

在我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培训基地,一批中学特高级教师广泛采用行为修正模式,通过微格教学、教学观摩、说课、听课、评课、专题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将他们的经验提炼开发为规范性培训的基地校特色课程。如在成都实验外语学校,参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英语专场演出、树德中学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十九中“中学物理随堂实验教学研究”、十二中主题班会——“体验人生”、盐道街中学的“整合模式”教育等本地化课程,在我市颇具影响并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充分体现出基地培训的实践优势。这种模式对推动中小学和教育学院的教育科研也是很有帮助的。

3.开发研究模式

这是一种让受训教师直接参加广义的课题研究与开发,包括参研科研课题,自选科研课题,推广科研成果,创建新的教学方法等,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该模式对培训对象的要求较高,其须既能教,又能研。我们对特、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就采用的这种模式。

1998年我院体育专业率先举办成都市首届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委员会顾问,全国著名学者、华西医大儿少卫生研究室主任等专家教授开课讲学,专家们以全新的教育理论,全新的视角,对首批体育骨干教师开展以“人的现代化与学校体育教改”为研究方向的培训,并成立“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导师团”。以“导师制”指导骨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推动了我市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开了我院“择优”培训的先河。

数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由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市教科所、成都市数学学会、成都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并得到上海华东师大现代数学教学技术中心(TTC)和美国德州仪器教育产品部中国分公司的大力资助。培训内容主要是:现代数学教育技术及TI图形计算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数学教育教学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上海、北京数学课堂教学技术改革情况介绍。由华东师大数学系、现代数学教学技术中心和北京(TTC)中心派专家教授讲学、指导操作,受到受训教师普遍好评。

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由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市教科所、成都市外语教育学会共同举办。尽管课程设计时,已经反复征求意见,我们仍然在开学典礼上,组织学员对该班的课程计划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写问卷,在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了课程计划。该班聘请了我市有较高专业业务能力,接触国内和国际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对外语教学和科研均有独特见解的四川大学王晓路博士、四川师大尹仕寅教授、市教所英语教研组长李辉宏专家等,采取思维反省式、行为修正式和开放式组织教学。在培训结束时,采用无记名方式征求受训学员意见。问卷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训教师是满意的。

语文特级教师研修班在石室中学开班,该班由成都教育学院语文继续教育研究室与石室中学合办,市内14位语文特级教师参加了研讨。该班采用“自由反思——研讨交流——参观学习”的模式,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热点、新大纲、新教材、继续教育工作等问题展开研讨,收获颇丰,参训的特级教师们表示:感谢成都教育学院和石室中学为我们提供了交流经验、沟通信息、研究问题、联络感情的良好机会。

这种培训模式由于高校(含教育学院)、科研院所、中学特高级教师、教育部门领导多方面的参予,并通过对受训教师讲授、自学某些理论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形式,充分发挥了受培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培训模式研训结合,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受训教师对这种模式非常赞赏,他们说这种模式让教师继续教育走进了中学,进走了课堂。我们认为,尽管开发研究模式对参培教师要求较高,社会各界参予而难度较大,但相信随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研究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师研究活动的普遍开展,必将成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模式。

4.科研推动型继续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充满着创新,极具活力的继续教育模式。科研推动型继续教育模式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借助科研项目或科研活动推动教师的学习钻研,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一般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确定研究课题——理论培训——实施课题研究(或科研成果推广)——行为修正。模式运行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体,课题选择由受训教师或任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培训机构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和研究过程的指导(或推广科研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修正、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

我院从1992年开始,有组织地开展了面向基础教育的教育科研、教改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无论是研究者、本院教师,还是实验校的教师,其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我们认为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无疑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活动也应该是继续教育有效途径。在教育科研和对继续教育实践进一步反思的基础上,我们于1997年8月27日由原国家教委师范司正式批准立项,开展由学院院长领衔的全国师范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1世纪初农村初中教师科研推动型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科学研究。经过三年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形成研究成果,并被专家鉴定为“一种有效的,突破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

从科研推动型继续教育模式的这四个基本环节来看,它涵盖信息传递模式、行为修正模式和开发研究模式的主要操作方式和优势,将三者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克服各种模式的缺陷,又使各种模式的优势互补,整合了三种模式的功能。显然,在这种模式下,继续教育的“操纵者”是受训教师自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教师在科研中学习,又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其有效地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促进教师由“工作型”向“研究型”发展,是适合教师学习的继续教育新模式。我们在本市金堂、温江和泸州市的泸县三个县的四所学校开展的科研推动型教师继续教育实验,深受学校、参训参研教师的好评,完全取得了预期的实验效果。1999年我们及时地把科研推动型继续教育推广到全市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开展了基地培训,开办了骨干教师研修班、特级教师研修班、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培训、教育理论骨干教师培训,受培教师普遍赞同,并得到省教育厅、市教委领导充分肯定。科研推动型继续教面的影响日益增大。目前,我市国家级示范学校,树德中学正在实施的《科研推动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研究》,为科研推动型继续教育模式展开了求实、求真、求新、求超越的美好前景。

上述各种模式的优化组合,综合运作,顺利地保证了全员培训,使我市继续教育实质性地由补偿型向提高型迈进,成为开发教师潜能的过程,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内“生产力”解放的过程。

二、构建开放型规范性培训业务网络体系

搞好继续教育,单靠教育学院一个培训机构的力量很难满足受训教师对培训类型、层次、内容、时间、地点等诸多方面的需求,这需要根据我市的教育实际,动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创建各级培训机构,各类学校通力合作的、开放型的培训业务网络。

以往,各级培训机构和学校基本上处于独自开展培训,独立作战的“点状”形态,至多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以后加强了市、区、县两级培训机构的联系,发展到成都教育学院——各区(市)县教师进修校,教师培训中心开展两级培训的“线状”局面。1998年全员培训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在全员培训中,以成都教育学院为培训龙头,市教科所,技装所,各区、县教师进修校,教师培训中心,成都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受训教师任职学校,各区县电教馆、站,教研室通力合作,以共同的培训目标和各自的培训功能,按照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相互补充,协作,开展培训。这就形成合力,建立起我市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制定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实施细则,课程设置,编写规范性培训讲义,组织召开培训备课会,培训咨询,送教下乡、下基地工作,课题研究等具体措施,对网络各元素进行整合。各培训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培训,有效发挥了系统内各要案的功能和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

结构决定功能。在创建开放性业务培训网络体系的过程中,继续教育“重心下降,阵地前移”的原则如何具体化为继续教育的实践操作?我们始终把目光落在规范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校本培训”实验研究上。我们深感传统的教师培训,把教师集中在培训机构,单纯当作学生来教,忽视教师任职学校和校长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忽视教师的主体功能,要承担起一流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不可思议的。作为终身教育的继续教育的规律和特质决定了必须将重心定位在学校本位发展,才能实现教师本位发展。为此,我们派出由各继续教育研究室的管理、教学人员30多人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中学调查研究,考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培训基地的主、客观条件。经过反复论证,确认我市一批中学具备基地培训的条件。1999年底,学院向市教委上报《关于组建中学规范性培训基地的建议》。2000年3月27日,市教委成教发高(2000)9号文件《关于建立市级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培训基地的意见》,经推荐、选拔,在成都市东西南北中各方位,成都七中、树德中学、石室中学等十二所中学成为我市教师继续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7个专业的规范性培训的学科型基地,盐道街中学、成都十二中、成都二十一中等三所中学成为学校科研、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工教育技术等3个专题型基地,为开放型规范性培训业务网络体系增添了新的活力。

我院作为网络体系的中心,承担对各基地的管理和业务指导职责,为确保基地规范性培训的质量,学院制定了“关于加强与中学规范性培训基地联系规定”(院字[2000]17号),建立了对基地定期、定点联系制度,对经费及评估、奖励、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规定了基地联系责任人,基地班主任的职责,各研究室主任下基地与基地领导、教师共同研究、拟定培训计划、课程等工作。研究室派班主任下基地与基地班主任一起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制。

基地校立足中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基地培训显示了其独具的实践优势、管理优势、师资优势、时空优势。基地校的建立,使培训系统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加优化。两校本培训的探索更使我市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扩大了继续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正在实施中的国家级示范校树德中学校本培训,以科研推动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开展研究省级重点课题2个,市级课题2个,校级课题19个,教师个人课题42个。这批课题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中选题,是教师们工作,生活中十分关注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激起教师们的实践反思和科研的信心,让教师们激动、兴奋,正如树德中学教师所言“这样的继续教育,促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开展科研,在研究的指导下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新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实实在在体验‘终身教育’的内涵,好!”

三、挂牌选课、菜单式学习

在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爆炸,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继续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虽然知识更新、提高素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教师的学习已经主要不是为未来的、职前的、为理想学习,而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问题而学习。开放性的,解决面临问题的接需施训,是终生教育也即是继续教育的特征。构建开放型规范性培训网络体系后,如何合理运行、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继续教育进一步面向全体教师,满足教师的个体需要,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院英语系根据英语学科特点,分三类七层次,率先开展英语教师继续分层次培训,全市1208名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入不同层次接受培训,受到教师们的高度赞扬。这一反响,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成人学习的理论研究表明:成人学习的目标是多样的,与学历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没有统一的起点,就教师个人而言,不同年龄、不同职级、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学校,学习的动机、态度、教育教学能力等都存在着差异,甚至是极大的差异。努力满足受训教师学习的多样的需求,是规范性培训组织者设计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

如何把分类分层培训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员培训?我们深入到基础教育第一线,下中学,进课堂,开展继续教育全员培训需求性调查,调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了解中学教师的需求,分析研究需求评估,开展以继续教育的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题开发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目的的课题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继教实践。在2000-2001学年度规范性培训,实行了挂牌上课,菜单式学习的新举措。根据成都基础教育的实际和教师素质现状,课程菜单分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由现代教育理论类、教育教学实践类、教育科学研究类、现代教育技术类、教师发展五个板块的课程构成,又分公共课、专题课、学科教育教学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四部份。各门课程列出课程时间、地点、学时、主讲教师基本情况。课程菜单面向全体受培教师,并且上网公布。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效要,选择培训内容、时间、地点,还可以跨学科、跨年度选课。教师填写选课报告单后,我们统一组织培训。挂牌选课下活了规范性培训这盘棋。规范性培训在分层施训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教师个性,有效地缓解了工学矛盾,提高了规范性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师资队伍进入在竞争中促发展的良性环境,我院继续教育向教师学习个性化方向迈出可喜步伐。

我们通过必修课的设定来体现组织需求。挂牌选课,分层施教,增大选修课比例等措施,则有效地满足了教师的个体需求。组织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结合,使长期以来困扰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和工学矛盾、时间局限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突破性解决。

四、构建动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教育科研、校本培训、行为研究、网络体系不仅解决了培训中的诸多问题,提高了培训质量,而且是锻炼队伍,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的动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优良途径。我们在深化学院内部改革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动态的专兼职教师和管理队伍。1、鼓励本院教师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2、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推动教师教学水平提高;3、下中学调研学习;4、成立继续教育研究室;5、听专家、学者讲学等多种途径优化教师继续教育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其能力。6、采取地域不限.人员不定,按项目,按专业,按课程聘请了中央教科所,人教社教材编室,省社科院,省市教科所,南京师大,四川大学,四川师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的专家,教授,中学优秀教育专家、特高级教师共68名,组建了一支动态的兼职教师队伍。专家,教授、中学校长、特高级教师参与继续教育,体现了教育资源共享的21世纪开放性新型教育方向,增添了培训的活力,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五、把握新的研究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发展继续教育关系到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可持续发展之必需,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继续教育是教育学院的神圣使命。开放性、变化性、更新性、针对性、实效性是继续教育的特征,也是永远不可能终结解决又必需永恒努力奋斗去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十五”期间要继续“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继续对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内容形式,专兼职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1.建设继续教育远程学习网络

网络技术正以空前速度进入学校,进入家庭。三网合一,无限带宽将使网络教育成为现实,使教育产生革命性变革,也为继续教育开辟了较为广阔的前景。网络教育必将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教育部正在建设中小学继续教育的internet网络体系。我们将以成都市网络信息中心校校通网络工程为手段,探索一种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继续教育新的网络体系和继续教育新模式。当前我们要不断强化以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崭新的继续教育手段,完善成都教育学院网站;完善利用远程学习网络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使各基地和教师能通过internet,查阅成都市的继续教育网络体系,课程的设置和课程菜单,教学内容,教材讲义的时间安排等,并能解答疑难,交流培训经验,加强沟通,互相协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建成使教师在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随心所欲地接受继续教育的现代网络教育。

2.大力推行校本培训和完善选课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发展的总趋势是:重心下降、阵地前移、形式多样、满足不同需求,最突出的是都很重视校本培训,并着力于探索、完善校本培训模式。按照“学校本位发展学说”和学校的功能,校本培训将成为“十五”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方向。成都树德中学正在实施校本培训实验研究,已受到中央教科所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领导和专家、教授们称:树德中学科研推动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表明成都市教师继续教育,正由教师提高培训步入教师发展型培训,这是新世纪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流和方向。该课题前期研究取得的成果,非常令人兴奋。我们将大力推行校术培训,充分发挥教师任职学校的培训功能,使继续教育校本化、经常化、过程化、科学化、个性化。让校本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继续教育模式进入中小学校。校本培训绝不是本校培训,认为靠教师本人或只靠一个学校本身进行培训的认识是不利于教师发展的。

分层次培训和挂牌选课、菜单式学习是继续教育科学化、个性化,按需施训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举措。目前还有许多方面,例如菜单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套餐”课的制订等,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试验。

3.探索职前培养和职后继续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众所周知,我国教师素质的现状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也要求对教师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加强队伍建设。生态学研究表明,教师队伍成长是一个连续的程序。它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四个环节。它们是一个统一体,是一个连续不可割裂的发展过程,割裂了这个体系,将使在职继续教育化费更多的精力。我们非常赞同教育部调整师范体系,实行职前职后结合的战略举措。但是多年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和培训的实践,使我们深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光靠教育学院是不能完成的,但离开了教育学院这个基地也是万万不行的。正如不能忽视教科所、任职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需要建立教育学院为枢纽的继续教育网络体系一样,如果能形成以教育学院为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办学体制,再加上继续教育基地网络体系,这将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对继续教育工作产生有益的影响,是非常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许这才是合符实际的选择。我们还有一个经验,基教和职教是组成普通教育的两条腿,成教和高教更是终身教育的两翼。教育学院多种办学互相支持,互为补充既有助于教育学院的发展的,又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开展。无长不稳,无短不活,没有一个适应社会发展,有活力的教育学院,没有一个在社会上,在教育界有影响的从事高教和教育科研的教育学院,将继续教育从辩证统一的教育事业中孤立出来单纯去搞,或者让不熟悉中学,与中学缺乏深入联系的高校去承担,只能是一条理论上的理想途径。实践证明,那样的方式,继续教育将难以卓有成效。只有将职前与职后统一,师训与教研结合,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校办学体制,才有利于完成继续教育这一新任务,才是符合成都市实际的措施。省市教委提出,教育学院要四教统筹,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两个基地,几个中心,是符合当前四川实际的辨证办学思想。我们非常愿意继续对此进行探索。

培训质量,继续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学习的工学矛盾、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训的网络体系等是继续教育永恒的主题,它们是需要我们教育学院在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永远创新的问题。在省教育厅、市教委的领导下,结合成都市实际,我们做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了一些进展,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离省市教委和教师校长们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展望未来,继续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迎着挑战与希望,结合实际不懈地探索,不懈地创新,为成都市的教育事业、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03-15

标签:;  ;  ;  ;  

探索现实,进行持续创新的继续教育探索_成都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