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艺术论文_詹世刚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艺术论文_詹世刚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第一高级中学 遂宁 629000)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提问不只是一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教学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受知识、经验等各种因素影响,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提问作为教师引导学生的重要手段,不仅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深入文本,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和感悟。以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要注重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来提出问题,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生成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那么,怎样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的提问呢?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转一个弯,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么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像。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二、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展思维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的引出来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必须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到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想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地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同,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 “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 主问题就是“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四、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关键内容

这个关键内容指的是关键的词、句、段,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如《隐姓埋名三十年》一文,一开篇可抓住课文题目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谁“隐姓埋名”?为什么“隐姓埋名”呢?为什么这一“隐姓埋名”就是“三十”年呢?这一番提问就是抓住题目这个关键地方,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因此提问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关键地方,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有质量的“问”。

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最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论文作者:詹世刚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艺术论文_詹世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