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周新成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周新成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新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共产党宣言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研究员论文,研究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新城,男,1934年生,江苏武进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0年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著有《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世纪性悲剧的思考》、《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发表《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等300多篇文章。

▲:(采访者简称为▲,下同)周教授,今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共同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恐怕是回顾和重温这个宣言所包含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探讨《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真理性内容,对于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意义。

●:(被采访者简称为●,下同)是的。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160年时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主义从一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变成了气势磅礴的世界性运动。尽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凯歌行进也有严重挫折,但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证明《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当前历史阶段发展的普遍的共同规律。尽管《共产党宣言》里阐述的某些具体措施应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但它所表述的基本原理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

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的实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①从性质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只是在其实现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模式。

然而近来这一论断受到了挑战。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讨论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几乎全都遭到批判和攻击。有人公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事关我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原则问题。今天重温《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确有重大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两个必然”的论断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即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提出这一结论,并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出自良好的意愿,而是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矛盾后得出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指出它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深和经济联系的密切化,生产力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质,各个企业相互密切依赖,整个国民经济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生产资料却归资本家私人占有,这种占有方式同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产生了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由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变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这一点,他指出:“由于大工业的发展,第一,产生了空前大规模的资本和生产力,并且具备了能在短时期内无限提高这些生产力的手段;第二,生产力集中在少数资产者手里,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变成无产者,资产者的财富越增加,无产者的境遇就越悲惨和难以忍受;第三,这种强大的、容易增长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私有制和资产者远远不能驾驭的程度,以致经常引起社会制度极其剧烈的震荡。”③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只能是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由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可以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也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

阶级斗争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共产党宣言》指出,自原始社会瓦解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④马克思和恩格斯描述了历史上不同社会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状况,表明过去各个历史时代,社会都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级,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他们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他们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斗争,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王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而且只要阶级没有完全消灭,阶级斗争就必然存在。只有到了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才会消失。

▲:这两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今天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或否定。

●:确实是这样。

大量的例证说明了这一点。有人提出,过去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一直尖锐地互相对立和对抗着”,这是僵化的、教条主义观点。现实世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有存在的理由和优势,“显示了多极化趋势”。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吸收资本主义的长处,而资本主义国家也吸收了社会主义的优点,“两种不同的主义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有由过去完全对抗逐步转向互相兼容、互相合作的趋势。”这就是“混合经济”。“目前这种混合还是小‘混合经济’,估计将来会在世界范围内无声地逐步扩大为兼容并包各种制度长处的大混合经济。”按照这些人的论断,社会发展的结果不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大融合,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混合经济”。有一位著名党建学者宣布,我们应该改造思维方式,不要再讲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了,应该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正在相互交汇,否则就会“在社会进程中被淘汰。”这就是民主社会主义提倡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趋同”论。

我们首先从政治上分析“趋同”论的危害,因为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情况下,鼓吹两种社会制度“趋同”,实际上正好适应了它们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

单从认识的角度看,“趋同”论是把不同问题混在一起了。主要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把运行机制同基本制度混为一谈,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运行机制上的某些共同之处,当作社会基本制度趋同了。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有某些共同之处,但正如毛泽东说过的,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现象上是没有区别的,只在本质上有区别,这就是内部的区别。而质是现象的定性,规定现象之特殊个性,因此使各现象能互相区别。从具体的运行机制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许多共同之点,因而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但从社会基本制度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者是一种取代关系。不能用前一领域的某些共同之处来抵消后一领域的根本区别,进而鼓吹两种制度的“趋同”。

二是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同社会制度的“融合”混为一谈,把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密切化,错认为两种社会制度的融合、趋同了。毫无疑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配置越来越突破国界的限制,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各国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然而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参与经济全球化,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往来的,这与社会制度的“混合”、“融合”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经济往来的密切化以及遵守金融、贸易来往的共同规则,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各自的根本性质,也不可能使两种社会制度融合成为某个“大混合经济”。

有人公开反对阶级观点,赞扬阶级调和论。例如,有位著名的党建学者声称,人类对解决社会发展的难题的探索,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阶级定性”的思维方式,另一种是淡化阶级意识形态的思维。两种思维方式一直处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但“以阶级定性来思考问题的方法并没有战胜用阶级调和来思考问题的方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进一步逆转:用前一种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的共产党,阵地不断收缩,而后者的阵地不断扩大,出现了‘资进社退’、‘资攻社守’的格局。”这就是阶级定性的思维方式之过。他公开主张放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要求采用民主社会主义的阶级调和的思维方式。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决不能放弃。列宁曾经说过,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复杂纷繁而又不断更换的现象,似乎混沌一片,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他指出,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得出了这一结论,并且彻底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伟大动力,阶级斗争理论是了解和把握阶级社会发展的钥匙。所以,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⑥。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者在谈到社会问题时,始终不能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只要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列宁的这一论断就不会过时。抛弃了阶级斗争理论,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

这一点,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看得很清楚。美国最后一任驻苏大使马特洛克就说过:阶级斗争理论是列宁主义者的国家结构演进观,以及同西方发生冷战所依据的中心概念。需要出现转变,其中最重要的莫如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如果苏联领导人真的愿意抛弃阶级斗争观念,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一个在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可的社会。这个连美国都可以认可的“别样的社会”,无疑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连美国都可以容忍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无疑就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显然,对于阶级斗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的认识,他要比某些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高明得多。

当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形式、范围会有所不同。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矛盾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会激化,这一点也不应忽视。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确实是存在的。

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必须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江泽民同志总结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在2000年6月28日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⑧这一论断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分析当前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中也着重阐明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这个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它同无产阶级其他组织的区别在于: “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⑨

为什么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呢?这是由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地位和任务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丧失了生产资料,而且被无政府的竞争所分散,因而相对于资产阶级来说处于劣势。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⑩这个政党应该是无产阶级的独立的政党,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纲领、自己的政策。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它应该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而不受资产阶级的影响,不应“充当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充当资本主义病床前的医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全民党”的思想。当伯恩施坦提出要把德国党由片面的工人政党改变成为一切富有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时,他们专门为此发了一封《通告信》,建议不赞成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人应当退党,至少也应当放弃他们的显要职位,不这样,那就是党自己出卖自己。

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取得政治统治权。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取得政治统治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提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1)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性质、进程和结局完全取决于政权掌握在谁手里,哪个阶级掌握政权。要改造世界,就应该有政权,“要知道,即使有美好愿望的人,如果不能提出夺取政权问题和没有掌握政权,他们能做出什么呢?最多他们只能协助夺取政权的新阶级,而他们自己是不能把世界翻过来的。”(12)但是无产阶级要从资产阶级手里取得政权,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涉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他们必然进行反抗。资产阶级是不会自动放弃政权的,在紧要关头他们会用暴力对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进行镇压,这时,无产阶级就不得不采取暴力革命形式来夺取政权。这是阶级斗争客观的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共产党应该是工人阶级政党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现在也遭到某些人的反对和攻击。一些人打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的旗号,主张党应该改造成为全民党,并公开要求把党的名称改为社会党,据说,只有这样,党才能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而且,当前,谴责暴力革命成为一种时髦,将无产阶级专政与暴力和专制画等号成为妖魔化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政治话语。

●:从理论上讲,“全民党”是不会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一切政党都具有阶级性,都代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政党是阶级的集中代表。从来没有什么非阶级的、超阶级的政党。“全民”与“政党”这两个词是连不到一起的。如果有政党,就谈不上是全民的,因为政党只是某一个阶级的集中代表;如果是全民的,政党就应该消亡,因为没有阶级了,也就不需要有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政党了。所以“全民党”是反科学的虚假概念。所有标榜“全民党”的政党,都早就是、或者很快就变成资产阶级政党。

从实践上讲,当代所有宣布自己是“全民党”的政党,统统是资产阶级政党。西欧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早就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的政局剧变的教训。当时,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宣布自己由工人阶级政党改变为全民党,随之绝大多数党的名称也改为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例如,戈尔巴乔夫宣布,抛弃“与全人类价值相对立”的“阶级立场”,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公民按自愿原则联合起来的政治组织”,是“志同道合者自愿的联合组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东各国共产党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资产阶级政党,而且很快丧失了执政地位,有的甚至惨遭解散,社会制度也由社会主义演变成为资本主义。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不应忘记。第二国际的破产以及苏东剧变的实践都证明,“全民党”是行不通的,把共产党改成全民党,必然导致党的毁灭。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共产党必须坚持工人阶级性质,并不是说党只考虑工人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而不顾其他阶级的利益。应该看到,由于工人阶级是全社会最先进的阶级,从根本上讲,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是一致的。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在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的条件下,更应该照顾到其他阶级、阶层的利益,以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就是既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又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包括除了敌对势力以外的一切阶级、阶层)的共同利益。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党放弃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恰恰相反,只有坚持党的工人阶级性质才能做到这一点。

国内某些赞成和宣扬民主社会主义的人认为,只要工人能够参加企业的管理、监督企业主的活动,或者只要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多搞一些社会福利,资本主义就可以并已经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了,无产阶级无需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这是欺骗和麻痹工人阶级的理论。如果国家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即使给工人这个权、那个权,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资产阶级可以根据情况给工人某些权利,也可以随时取消这些权利。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劳动者没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所有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人民必须管理上层建筑,我们不能把人民的权利问题,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问题,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批评赫鲁晓夫的错误观点时,就明确指出,要把“可能与现实,愿望与能否实现愿望”区分开来。无产阶级是愿意通过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的,但这种愿望能不能实现,取决于阶级斗争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每一个国家的共产党和革命力量都要有两手准备:一手是和平的方法取得胜利,一手是暴力斗争取得政权,缺一不可。而且要看到,总的趋势来说,资产阶级不愿意让步,不愿意放弃政权,他们要挣扎。毛泽东说过,剥削阶级在要命的时候,总是要动武的。而且只要他们看到革命一起来,他们就要用武力把革命扑灭。因此,谈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我们在主张和平与非和平两种方式的同时,把基点放在暴力革命上。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这个政权是什么性质呢?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过了20多年,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一个著名论断:“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3)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发现,他的理论最实质的一条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14)

今天,在国内,无产阶级专政成了民主社会主义者集中攻击的目标。他们把无产阶级专政称之为专制、独裁的“暴力社会主义”。他们把民主同专政对立起来,打着民主的旗号,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然而民主与专政都是国家政权的形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概念,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民主,就必然有专政。对一个阶级讲民主,就必须对与之相敌对的阶级实施专政。在阶级社会里,离开专政的民主,只存在于某些学者的幻想里。将来阶级消灭了,专政没有必要了,与此同时,民主也就消亡了。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想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某些学者却要我们放弃无产阶级专政,这不是要我们拱手让出政权么?这样,社会主义制度还能保得住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两个决裂”的观点。我认为,深入阐发这个观点也是十分重要的。

●:是的。《共产党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所以,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 “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15)列宁也强调这一点,他说,工人阶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进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发展而必然要产生的社会革命,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把它们变为公有财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把它看做社会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在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关系。要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命运,必须改变所有制,即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由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共同掌握生产资料。这样,工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整个社会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不消灭私有制,不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人阶级就不能得到解放,就不能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他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16)

《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道理。世界上并不存在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的观念,并不存在抽象的适用于一切社会制度的观念。人们的观念总是历史的、具体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8)这是无须经过深思就能了解的起码常识。因此,当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相应地人们的意识也应该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思想领域,人们必须、也必然要同传统的、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

▲:随着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蔓延,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私有制的基本原则,逐渐淡忘了,有的人甚至公开加以否定和反对;随着西方自由主义一些所谓具有普世价值的基本理念的大行其道,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似乎理屈词穷。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陷入沉思。

●:有人提出,要从“公有制的框框中解放出来”,主张用“价值目标(共同富裕)来界定社会主义”,取代用“经济制度(公有制)来界定社会主义”,仿佛不建立公有制也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人居然假借邓小平的名义,说邓小平晚年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束缚,主张不需要坚持公有制,只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了。但是,只要认真读一下《邓小平文选》,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多次谈到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之一,但他是把共同富裕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同时提出来的。稍微懂一点马克思主义的人都知道,私有制是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础,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离开公有制,就谈不上共同富裕。

毫无疑问,消灭私有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实现。恩格斯在回答“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这一问题时指出,不能一下子就完全消灭私有制, “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19)我们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目前正处在、而且在相当长时间里仍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发展又很不平衡,这种状况决定了私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建立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的政策,也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第一,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绝不是因为私有制是“符合人性”的先进的生产关系,而是由生产力落后这种状况所决定的;第二,将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的,这一目标无须隐瞒。利用私有制,发展经济,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创造条件,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还有,民主社会主义有一个特点,即把社会主义说成是实现某些“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诸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等。这就是所谓的“伦理社会主义”。其实,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是社会经济关系反映到人们头脑里的观念,不同社会里有不同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含义,世界上并不存在超越社会制度的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如果撇开华丽的辞藻,他们鼓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戈尔巴乔夫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他说:“俄国1917年革命是法国大革命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回声,同时也是实际实现这些崇高理想的大胆尝试。”(20)十月革命只是朝着“法国革命宣布的人和公民的自由以及个性自由”这一目标向前迈进的一步。可见,他是把资产阶级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全人类共同的“崇高理想”,并要为之奋斗的。那样的、体现资产阶级要求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原则吗?

其实,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等的价值观当作普世价值,并用此来反对共产主义,这种手法由来已久。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这种手法。《共产党宣言》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21)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与一切剥削制度(尤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使得所谓“普世价值”的各种价值观,具有与任何阶级对立社会根本不同的内涵。我们在政治上、经济上要同旧社会彻底决裂,相应地也要同在旧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观念相决裂。民主社会主义不是要求同传统观念决裂,正相反,他们要求按照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观念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不是南辕北辙了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加上国外的影响,意识形态出现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指导思想必须一元化。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引导人们同传统观念相决裂,绝不能听任资产阶级思想自由泛滥。这是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任务。

▲:看来,今天重温《共产党宣言》,一个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廓清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在基本原则上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心。

●:是的。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2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12)《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5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7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36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293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20)戈尔巴乔夫:《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载戈尔巴乔夫、勃兰特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第2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2-29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周新成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