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秋天,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了美国朝野,他们惊呼:俄国人在教室里向我们挑战了;俄国人的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威胁比他们的氢弹还厉害。为了在军事等领域继续同苏联抗衡,美国亟需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科技水平。从"满足国家基本安全"的高度,采取紧急措施,纠正美国教育存在的不能使年轻人接受自然科学、数学、外语和科技训练的不平衡现象。1958年,美国迅速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联邦拨巨款资助数学、科学和外语教育;召开了伍兹霍尔会议,相继出版了一套用最新科技成果充实起来的"新理科"教材;当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和"发现教学法"正受到人们青睐,以此为理论背景,一场以"学术为中心、专家为主导、教师为适用"为特点的"学科结构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其最终的结果是美国的人才辈出,科技突飞猛进。
在中日夏令营的对抗中、在国人一片"素质低下"的责骂声中,"素质教育"应运而生。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育体系,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成为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为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法规,开辟了一个个教育改革的试点,推广了一套套教育改革的方案,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已经到来。作为一名当代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洪流,适时掌握改革前沿动态,把握教育真谛,提高自身能力,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当一个教育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为模式;在学习结果中35%的差异应归因于实施过程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应用了同一方案的不同学校或不同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结果差异有可能达到35%,这种差异来自实施过程的差异。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就是实施者的观念和能力。这也就不难解释我们班级与班级、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成绩差距了。很多教师对教改持观望、等待、套用的态度。其结果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年龄大的老师习惯于用经验代替科研,用资历代替教研,用师道尊严代替了课堂上学生求知的向导。而相对年轻的教师则习惯于知识的搬迁,模式的套用,甚至于抄教案、背教案,用一团和气代替教学的民主等。
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感受与同行交流:
一是更新教育观教师能否"与时俱进"是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新一轮改革要构建的是符合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而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它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面临一次大洗脑,要更新观念,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更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挑战。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是新教育观的核心:教师未能具备民主、平等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施教传统,师道尊严、家长制、一言堂根深蒂固,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教学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传道受业解惑",也就是重知识传授、重疑惑解答,轻视了技能训练、能力发展、品德陶冶。再一方面就是各种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让课堂变得功利而又机械。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平等民主的观念也就荡然无存。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课堂只能叫做报告。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
二是更新教材观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不再过分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和高深,而是把怎样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即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怎样使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并进而学会怎样学习,从而赋予教材更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打破了全国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的局面。垄断教材编写与出版的壁垒被打破,各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各地的乡土教材也进入课堂。它们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视角、理念和方法,为他们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对广大教师来说,如何尽快适应新理念下的教学工作,尽快转变传统的"教书先生"的角色,显得至关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在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书的范围内,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提出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
三是更新教学观 教学观包括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现实中,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有很大的势力,预习、讲授、小结、测试等教学环节仍旧是现在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深恶痛绝,学生渴求老师用新颖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焕发他们出他们思维的火花。所以,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重要任务。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教学方法除了受观念的影响外还与教学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当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教学内容不得不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的时候,教学方法也面临着必须变革和创新的时代要求。
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我们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次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再者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转变学习方式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参与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改永远在路上,课改不是一种活动,更不是一种运动,说到底,是一种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练能力的需要,是学生创新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在进行新课改时,如果多想想"课改到底是谁的需要,到底需要什么"也许课改之路会走得更好、更快!
论文作者:宝福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课程论文; 方式论文; 知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