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浅析-以合肥市瑶海区为例2论文_王梦琪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国退休老人心理研究方法、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现状、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表现、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失衡的原因、实现自我调节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退休老人心理 研究方法 适应性

1 前言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3.2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87%,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增长速度飞快,空巢老人、失能老人、高龄老人逐渐增多,老龄化形势严峻,每年会有作为中国庞大群体的退休老人,其孤独感及焦虑感增多。

并且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家庭关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之前的那种母在儿不远行、四世同堂的局面很是让今天为着生活和梦想在外的游子向往不已,子女无法时时刻刻照顾老人,但是他们同样关注老人的生活。目前各界对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给予了很多关注和探讨,如提高养老金养老院的建设、老年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医疗设备的跟进等,这些措施旨在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如何提高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与生活的幸福感并没有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即使退休老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他们的孤独焦虑感并没有减少。退休老人曾经祖国奉献过青春,而老人的心理健康是值得各部门共同关注的事情。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瑶海区,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位于合肥市主城区东部,东接肥东县,西、南滨南淝河,北邻长丰县、新站区,辖11个社区、1个镇、1个开发区,主管区域面积70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130万。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退离工作岗位,居住区瑶海区的退休老年人越来越多。本次关于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的调查仅针对瑶海区居住在城市中心的12个街道内的60岁以上的退休老年人。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的访谈对象主要是瑶海区12个街道中社区内的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包括各个社区内的退休老人家庭成员、退休老人主要照顾者等。

2.2 抽样方法

考虑到时间、人力、物力、经费及样本代表性的问题,对于退休老人社会和家庭方面,考虑到地域的特征,对每个社区进行访问,涉十二个社区,分别对社区内的退休老人家庭成员进行访谈。对于退休老人自身方面,采用了多段抽样的方式。首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瑶海区的个11个社区中抽取样本。在每个街道管辖的范围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出一个社区作为样本,一共抽取11个社区;然后在每个社区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个退休老人作为样本,调查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状况。

2.3 调查工具

研究者设计了《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调查问卷》,包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心理状况、生理健康、家庭和社会关注度四个维度的问题。衡量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主要采用了两个指标。一是退休老人对生活的满意感。二是退休老人在退休后心理、生理、社会方面的变化。让老人分别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几方面作退休前后的比较,作为衡量退休生活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合适的,由老人自己做问卷评价自己能否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2.4 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为110名退休老人,其中男60名,女50名,同时,选取较为熟悉的22位老人进行访谈,记录访谈资料。调查数据真实可靠。以普遍问卷与个别典型面对面访谈相结合。资料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SPSS数据文件,运用SPSS软件进行变量分布特征的分析。本次调查还对社区工作人员运用了访谈方法,调查者设计访谈提纲,根据访谈提纲与社区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收集访谈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3 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现状

3.1 退休老人基本情况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样本的基本情况。

男性退休老人被访者共60人,占比重55.5%,女性退休老人被访者50人占比重45.5%。由此可以看出,男性的比重是高于女性的,但是基本上差别不大。

根据调查,退休老人年龄分布在61-70岁的最多,有42人,占比重38.2%,其次就是年龄阶段在55-60岁的,一共有28人,占比重25.5%,而退休老人在71-80的,有26人,占比重23.6%,年龄在80岁以上的仅有14人,占比重12.7%。这表明老年人在岁数大了会更容易面对死亡的威胁。老年人必须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坦然面对死亡。

3.2退休老人的调查结果

心理适应性主要指各个特征互相配合,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退休老人的心理适应性就是老年人与退休后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以及人迹关系等重新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笔者在此将分析所调查的老人分别对退休后的居住状况,养老方式、生活方式进行适应性评价。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独居的老人所占比重最小,有16位老人,占比重14.5%,和配偶居住的有38人,人数最多,占比重34.5%。与配偶和儿孙居住的有26人,占比重23.6%,与子女居住的有20人,占比重18.2%。最后,在养老机构居住的老人人数也很少,仅有10人,占比重9.1%。退休老人的居住环境将对退休老人的心理适应性产生很大影响。温馨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会支持退休老人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老人的居住状况后,笔者又分析了老人对居住状况的适应程度,通过老年人对退休后居住状况的适应性,可以发现老年人从心理能否与外在的环境适应。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老人还是适应退休后的居住状况的,其中完全适应的有56人,占比重50.9%,一般适应的36人,占比重32.7%,还是有一部分老人不能适应退休后生活,有18位退休老人选择不能适应退休后居住状况。占比重16.4%。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以退休金为经济来源的有96人,占比重87.3%,这说明退休老人主要以退休金为生活来源。以养老保险为经济来源的占1.8%,说明退休老人对养老保险关注的意识并不强烈,由子女支持的12人,占10.9%。在退休前,主要依靠工资作为经济来源,到退休后依靠养老金作为经济来源。这是退休老人退休前后经济状况的一大转变。

老年人对养老方式有着自己的期待。在退休之前,主要以工作作为生活的重心,退休之后随着角色的转变会考虑养老的问题。由之前的繁忙的工作状态转变为清闲的养老时光。所以针对老人期望的养老方式作出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退休老人期望的养老方式中,由子女养老所占比重最大,一共有40人,占比重36.4%。说明老年人特别希望能够和子女一起度过晚年时光。社区居家养老占比32.7%。一共有36人,期待养老方式为养老机构养老的有6人,占比重5.5%。养老机构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自我养老的有28人,占比重25.5%。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完全适应退休后养老方式的有52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7.3%,这说明大部分老人还是比较适应退休后养老方式的。一般适应的有36人,占总比重的32.7%,仍有22位老人不适应。占20%,这说明不是所有老人在心理上完全适应退休后养老方式。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照顾儿孙的有34人,占比重30.9%,参加文体活动的有48人,占比重43.6%,再就业的20人,占18.2%,去旅游的有6人,仅仅占5.5%,选择喝酒玩乐的有2人。相对于退休前主要生活是工作,退休后,老人更多的是参加文体活动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能够完全适应退休后生活的有54人,占比重49.1%,一般适应的28人,占比重25.5%,不适应的28人,占比重25.5%。

4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表现

4.1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状况在生理上的表现

众所周知,心理对生理有影响作用,当心理适应性良好时,人的精神状态饱满,情绪乐观积极。随着心情的舒畅身体也会很好。当心理适应性不佳时,由于情绪的低落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这种变化是直接可观的,所以笔者首先从生理方面展示退休后的老人心理适应性表现在生理方面的状况。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非常符合由心理无法适应而造成老的更快了的退休人数比占9.1%,比较符合的高达40%,非常不符合的仅仅占8.1%。一般的占31%,比较符合的占40%,说明由于心理适应性的不佳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老年人的衰老程度。可以看出,由于无法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而夜间失眠的退休老年人中,非常符合的有10人,占9.1%,比较符合的高达40%,一般的由36人,占30.9%,比较不符合的占12.7%,非常不符合的占7.3%。这说明由于心理适应性不佳给老人带来夜间失眠状况很严重。也许是由于退休后老年人并没有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没有给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主要活动,而白天睡眠过度造成晚上睡不着。也许是由于心理不适应退休后角色的转换。以至于在夜间思虑过多。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心理适应性不佳而食欲减退的退休老人中,比较不符合的占14.5%,一般的占32.7%,比较符合的占34.5%,非常符合的占18.2%。

4.2退休后心理适应性不佳在心理上的表现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退休后的生活,心里很满意的占10.9%,心里很满意的有17人,占16.4%,心里不太满意的36人,占34.5%。很不满意的34人,占30.9%,及其不满意的4人,占7.3%。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不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而对以前的工作岗位充满怀念的,非常不符合的占5.5%,比较不符合的占36.4%,一般的占20%,比较符合的占29%,非常符合的占9.1%。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无法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性而造成退休后闲下来无所适从的,非常不符合的有2人,占3.6%,比较不符合的有22人,占20%,比较符合的有20人,占18.2%,非常符合的有12人,占10.9%。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无法适应退休后生活而造成的情绪失落,自身价值感降低中,非常符合的有10人,占9.1%。比较符合的34人,占30.9%,一般的34人,占30.9%,比较不符合的28人,占25.5%。非常不符合的4人,占3.6%。

4-3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不佳在社会关系上的表现

由于退休后同事朋友减少而造成心理适应性不佳,比较符合的有6人,占5.5%,一般符合的有18人,占16.4%,比较符合的有36人,占32.7%。非常符合的有50人,占45.5%。

4.4不同性别、职位、退休年限退休老人心理适应差异性分析

4.4.1不同性别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差异分析

不同性别的退休老人在适应退休后心理上、社会生活、以及所患疾病上存在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以了解男女两性在适应性方面的不同。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男女在退休后的心理问题上存在差异,其中女性退休老人主要心理问题集中在退休前的同事很难见面,十分想念,共有16名女性退休老人选择这个选项。选择此选项的男性为8人,而男性主要集中在退休前被尊重,退休后觉得自己没有用。共有4位退休老人选择此选项。12位女性退休老人选择此选项。其中选择退休前有事可做退休后很无聊的男性有12人,女性有10人。选择退休前人多热闹,退休后冷冷清清的男性有4人,女性有10人。没有任何问题非常好的男女各二人。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性退休后的主要生活是照顾儿孙,共有22名退休老人退休后选择照顾儿孙,而仅有12名男性老人照顾儿孙,参加文体活动的男性退休老人是30人,女性参加文体活动的为18人,男性再就业的为12人,而女性为8人,去旅行的男性为4人,女性为2人。仅仅有2名男性退休老人选择退休后喝酒玩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男性退休老人疾病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上,共有6位男性退休老人患心脑血管疾病,女性有16位,女性患风湿的概率及其高,共有22人,而男性患风湿的9人,男性有6人患腰腿劳损,女性仅4人。

4.4.2不同退休年限心理适应性差异的分析

不同退休年限心理对过去工作的怀念,情绪的改变,闲暇来无所适从的程度,等等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由表4-4-2-2可以看出,非常符合闲下来无所适从的退休老人在退休年限0-1年的占6人,而比较符合的是2人,退休年限在1-5年的非常符合的6人,比较符合的10人,一般的8人,比较不符合的4人,而在退休年限10年以上的人中非常不符合的有4人。比较不符合的11人,一般的19人,比较符合的2人,非常符合的2人。

由表4-4-3-2中,可以看出,由于心理上不愿意适应退休后生活而产生的感触中,作为领导,失落感的有26人,占大多数,孤单感的有8人,解脱放松感的有2人,没感触的有6人,作为员工失落感的有4人,孤单感的有3人,解脱放松感的14人,没感触的18人,可见,退休前的领导在退休后有更多的失落感,而员工更多的是有孤单感。

从对于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的调查分析来看,退休老人心理适应的状态存在差别,并不完全良好,下面笔者将从同样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探讨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不佳的原因。

5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失衡的原因

5.2年龄增长,体力精力大不如从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退休老人身体的各项机能出现衰落,将要面临着死亡考验、疾病挑战,行动不听力视力下降等各种困难。这种变化对老年人心理来说是具有打击性的,更是持久不可逆的。

5.1心理调节能力差,自我认知不足,不注重心理健康

退休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关于工作、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退休老人需要重新适应另一种生活模式,学习新的知识和生活技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退休老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下降,过去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已经比较顽固。重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对于老人的心理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同时,部分老人并不愿意离开工作岗位,认为自己还有能力继续工作。但年龄的限制使得其不得不离开,对此产生消极情绪。并且相对于生理上的健康,老年人并不是多么重视关注自己的心里健康。表5-1-1心理健康检查频率分布

从表可以看出,从不进行心理健康检查的有78人,占比重70.9%,这说明老人及其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5.3家庭构成的改变,空巢老人增多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倾向于在家庭中养老。家庭在退休老人心中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子女外出就业求学越来越频繁,同时成家后子女大多不愿意与父母共同居住,原有的家庭结构瓦解,家庭的功能缺失,对老人的心理照顾不足。除此之外,有些退休老人面临退休和丧偶的双重打击,内心孤独凄凉。

6提高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6.1 实现自我调节

6.1.1 正确认识退休,适时调整角色行为

自从我国实行退休制度以来,每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大批老人,他们从曾经繁忙的工作转化成清闲的生活,离退休实际上就是角色转变的过程,由日日忙碌的工人转变为过于悠闲的退休老人,由领导干部转变为普通百姓,新旧角色不得不产生一些矛盾。能否正视和逐渐适应这种变化,相应的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心理,并且良好的使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跟上生活的变化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提高退休老人心理幸福感的

关键。退休老人应及时转变认识,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并通过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行与现任角色相符合的实践活动,有效适应角色。

6.1.2 学会幽默,充实生活,积极乐观

退休老人开朗乐观的性格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相较于退休前繁忙的生活,退休后的老人更需要自己寻找乐趣。学会面对退休后的现实,切勿与退休前攀比,懂得调节心态,从容淡定。同时尽量夸大人脉圈,结识更多人群,丰富退休后生活。

同时,面对身边同龄人的死亡患病和自身的日渐衰老,尽量减少焦虑感,坦然面对正常的生理变化。其实国内外很多名人到老年后依然潜心投入某种事情,甚至人到暮年才功成名就。退休老人最好人老心不老,保持年轻的心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6.2完善社区医疗服务基础设施,为老人链接医疗资源

丰富老年人日间服务的内容,老年人的日间照料主要是在白天的生活中为行动不便和身体机能弱的老年人提供的,主要是生活方面的照顾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娱乐活动较少,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在提供基础照料的同时,可以增加文体娱乐项目,比如下棋、书画等活动,使老年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提供精神慰藉与心理疏导,随着现在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的转变,老年人也面对着压力。身体机能的下降,儿女工作忙,不在身边的思念,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存在心理问题。社区在为老人提供物质生活照顾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可以招募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舒缓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为老人合理的调试心理。同时机构的工作人员也要适当的学习,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帮助老人解决问题,让老年人幸福的安度晚年。建立社区老年诊所,专门治疗各种老年疾病和老年身体保健。

6.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家庭及社区对退休老人关注度

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宣传活动,进行老有所为教育,老年人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宝贵的财富,应该承认老人的价值,招募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敬老爱老社区宣传,在当地电视台进行广告播放。家庭成员应时时刻刻关注老人心理及生理健康,儿女尽可能陪伴父母身边或者经常回家看望照料父母,时刻与退休父母保持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也应该将精力投入到退休老人身上,多建立适合退休老人退休后娱乐生活的棋牌室,图书馆等,举办退休老人文娱活动,使他们各自发挥所长。

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到对退休老人的服务中来,壮大居家养老的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同时,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了解不同志愿者的服务期望和特长,对志愿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老年人,分配不同的志愿者为其提供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鼓励周围更多的街坊邻居成为志愿者,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技巧等,提高服务质量。

6.4政府主导,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社会适应环境

政府应发挥主导性,保障退休老人各项权益,创新退休方式,完善各种退休老人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服务、退休老人再就业等等,为退休老人安享晚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保障。首先,现代社会老年人之所以称为弱势群体,是因为有些权益无法保障,政府应该支持老人参与社会发展,并保障其参与社会发展的环境。例如: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让老年人成为志愿者参与其中;举办退休老人茶话会,使退休老人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知道一些机构提供为老人提供的岗位,使其觉得被重视。实现人生价值。最后,力求杜绝歧视老人现象。

参考文献

[1]胡义华.有心退休老人5000张照片记录武汉援建[N].长江日报,2018-05-12(004).

[2]杨发松.休闲养蜂利于退休老人养生长寿[J].蜜蜂杂志,2018,38(03):25.

[3]陈彬.退休老人“再就业”:为环保而行动[N].湘声报,2018-01-13(003).

[4]王大华,熊必俊,谭卓曌.早规划定好位找事干赶走退休后的失落[J].新湘评论,2017(22):53-54.

[5].查档服务热情老人感动点赞[J].四川档案,2017(04):34.

论文作者:王梦琪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  ;  ;  ;  ;  ;  ;  ;  

中国退休老人心理适应性浅析-以合肥市瑶海区为例2论文_王梦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