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界的信心危机及其归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信心论文,危机论文,足球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72(2000)01—0080—03
信心危机及其扩散
信心是指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从心理学上看,信心是建立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态度体验并常常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信心危机指人不能确定自己的愿望或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从而产生彷徨、低沉、消极的心理现象。由于信心危机往往伴随着人的自我价值感面临挑战,所以,常常形成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并可能引发逆反攻击性社会行为。如果一个群体产生了信心危机,也可能引发消极的群本社会心理甚至反社会的过激行为,给个人和事业的发展都造成伤害。
在新闻媒体的作用下,中国关心足球的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各阶层的人士,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经常沟通并发生相互作用的群体。这些年,太多的失利、挫折,消磨了人们的斗志。尽管许多人不愿意承认,但面对现实,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足球界已经产生了信心危机,并且不同程度地引发一些消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如热情减退、情绪躁动、行为过激、不负责任,严重干扰了足球事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是直接与足球有关的人信心不足。在各种形式的国际比赛中,比赛前你都可以听到有关人员讲“我们的目标是训练队伍、”“为将来打好比赛作准备”诸如此类的话,给人们的感觉就是缺乏信心。足球评论员也不例外,有时他们甚至把中国足球队员看成是小学生、陪练的,过于低估自己的实力,给队员造成心理压力,给球迷心理造成消极暗示作用。我清楚地记得,九八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二阶段,中国队对伊朗队的比赛中,张恩华防守阿里代伊时牙齿受了点伤,当时那位评论员为了“赞扬”张恩华的拼搏精神,说为了防守住代伊,即使磕掉满嘴牙也怎么值得,至于吗?
其次是球迷失去信心。球迷对国家队的评价较低是事实。九八世界杯期间,通过有些电视台、电台开设的世界杯热线,我们听到许多球迷看着世界杯就“气不打一处来,”时不时地要评价(实际上是批评)几句中国足球。有的干脆预测下届世界杯、下下届世界杯,甚至在他有生之年也看不到中国队进入决赛阶段。
心理治疗专家在治疗恐惧症的案例中发现,患者由于对某种情境有恐惧心理,导致对其它一些相关情境或事物也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反应。心理学家称之为过敏性牵连连。近几年来,由于消极心理在球迷中广泛传播并相互影响,足球界的是是非非都有类似的心理扩散效应。其结果是,凡是与足球有关的几乎都遭到非议:管理体制、球员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裁判工作等等,甚至解说员也有问题。有些时候你简直会有“一团糟”的感觉。
其实,中国足球的情况并非许多人认为的那么糟,只不过由于恨铁不成钢,感情因素使认识产生了偏差。理智地想一想,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了。至于管理上、球员技术道德水平上的问题等是永远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
信心危机的归因分析
体育比赛有胜有负是常事,看球的人都能理解,但是重要的比赛一败再败就不能用偶然因素来解释。球迷对国家队信心不足与评价不高必然有其心理依据。“球迷产生低迷情绪,可能是对比赛‘结果’的一种反应。即对结果的认识与评价。但根据动机归因理论,对人的情绪影响更大、更为深刻的是对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的认知。”[1] 按照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人们都有一种寻求解释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心理倾向,这就是归因。由于一种行为后果通常有几种可能的原因,所以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情况下,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原因的推测会表现出倾向上的差异。对原因的解释不同,对将来行为可能后果的预测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1974)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 对于成功和失败,人们倾向于将原因归于以下原因中的一种或几种:即能力、努力、运气和工作难度。[2]在这些原因中,有的是内部因素, 如能力和努力;有的是外部因素,如运气和工作难度。同时,从起作用的情形来看,有的因素稳定地发生作用,如能力和工作难度;有些则是可变因素,如努力和运气。当一种行为后果被归因于稳定的内外部因素时,人们认为能对未来作出较为准确的预言;而如果被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对未来的信心就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但假如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外部因素,如能力不足、个性缺陷、天资不好、难度太大的话则会降低自尊心,甚至引起自卑、自弃、忧郁、惧怕之类的情绪反应。
球迷在看球的时候个个都是业余评论员,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他们有意无意地在用自己的“实用心理学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由此看来,我们的球迷对未来信心不足是因为他们对球员的内在品质不满意。广而言之,如果球员和教练在比赛前不敢大胆预测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另外,舆论报道经常将中国队的失利归因于场院地、裁判、运动员心理素质等比较稳定的因素,更加重了球迷的心理负担,也降低了运动员对未来的期望,甚至产生迷信思想。[3]
找准控制点重新确立自我价值感
心理学家罗特(J.B.Rotter)曾指出,在归因的策略上,人们对造成行为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解。[4]有的人相信, 总的来说行为后果决定于自己在相关事情上的投入,从而相信自己对事情发展的控制,这是内控者。另一些人则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他们相信命运的安排、运气、相关的社会自然环境、重要他人等因素的力量,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控制点在个人之外,是外控者。其它有关控制点的研究还证明,内控者有高的成就动机,对自己更有信心和自我负责,耐挫折能力强,喜欢向困难任务挑战;而外控制者缺乏信心,焦虑水平高,推托责任,成就动机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自信心高,成就动机强,意志坚强,情绪稳定等,都是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创造好成绩所必备的。”[5]
在中国,关心足球的人很多,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运动员自己。在挫折面前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做外控者,还是卧薪尝胆、奋起直追做未来命运的主宰?任何关心事业发展的人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试想,如果我们的国家队在各种大赛上都有出色的战绩,让球迷保住“面子”,或者我们也有世界一流球星,那么球迷还会去注意某些细枝末节吗?事实证明,球员的球技高一点,成绩好一点,就算其他方面有点问题人们也可以原谅,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有个性”的证据。
我们是否也可以产生世界一流球星?有人说,巴西人由于有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先进的足球思想,所以才能产生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其实,是历史经验和战术思想造就运动技能,还是在运动实践中产生战术思想,这是无需证明的。我个人的观点是,只有产生好的球员才能产生好的足球理论。而好的球员的产生只能靠艰苦磨练,而且代代相传。贝利十七岁进国家队,罗纳尔多小小年纪就成为世界足球先生,他们的成功绝对来自苦练,或许也有一些天赋的成分。因为就每个运动员的运动生涯而言,从学球、成熟和成名也就那么十几年的时间。别人的思想再先进,历史的经验再丰富,也不可能植入到他的大脑中。基本的动作是练出来的,出神入化也是后天养成的。既然罗纳尔多能够做到,从理论上讲,世界上任何人都可能达到或者超越。
许多人常常把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和技术水平分开,认为队员的技术水平可以,只是心理素质稍差。实际上,在比赛中,心理因素就是技术水平的“试金石”、一个指标。我们不能静态地理解心理素质,因为它本身就是面对对手时的心理状态。试想,如果自己比对手技术上有优势,他还会有大的心理问题吗?
霍顿的到来,好象使人们对国家队的信心有所提升。因为我们感觉到,球员们的心态有所改观,表现为自信心上长,敢于预测胜利。这可能和霍顿教练的调教有很大的关系。“霍顿认为,一个球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球员有一种想取胜、不服输的欲望,在领先时不骄傲,落后时不气馁。”[6] 也或许和霍顿“鼓励为主”的评价有关。教练和球员之间积极的相互评价有利于球员在球场上有更好的表现。
九九年第三届女足世界杯,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因为中国队从一开始就是夺标的大热门,而且最后打进决赛,只是在点球决战中遗憾地屈居亚军。关心中国足球的人们,在那些日日夜夜观看比塞时真有一种扬眉吐气之感。每一个人都会由此而联想到男足,并从中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这也更强化了人们对女足姑娘们的敬佩之情。她们成长的环境并不特殊,训练条件也不优越甚至相当差,也没出国留过学,与男足相比缺少社会的关注,可她们却能达到世界超一流的水平,这足以说明一个朴实而又简单的道理:只要努力拼搏,就能创造奇迹。
[收稿日期]199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