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与老子哲学的关系_精神疗法论文

论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与老子哲学的关系_精神疗法论文

论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与老子哲学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治疗论文,老子论文,罗杰斯论文,哲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 6425(1999)02-0139-05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创立的“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不仅在西方心理学界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即使对当代中国的这个领域,也有着重要影响。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他的“思想及行为似乎是西方和东方思想的中介物”(注:Carl R.Rogers: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这种说法, 虽使罗杰斯本人惊讶于一时, 然而他随即含蓄地承认了这一点。 (注:Carl R.Rogers: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所谓东方思想, 从罗杰斯心理治疗中所体现出的内容及他或明或暗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它就是老子哲学思想以及受其影响的佛教和禅宗的思想。甚至可以认为,尽管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中有浓厚的人本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色彩,但其思想的某些方面,能追溯到老子哲学;并且还能看到,老子哲学对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的重要影响,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同或相通之处。

这种认识在西方和东方均有人注意到了。 埃德蒙德·赫姆森(Edmund Hermsen)指出,罗杰斯对道家思想有其个人水平上的接受。(注:Edmund Hermsen: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and Taoism:The reception of Lao-Tzu by Carl R.Rog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s; 1996.vol.6(2),P107—125.)日本学者野岛则认为,罗杰斯的思想和老子思想有共同之处。(注:Sachiko Hayashi et al:The client-centered therapy and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in jap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992 spr.vol.32(2)P115—136.)不论是道家思想,还是老子思想,其核心是老子哲学。它集中体现于《老子》(或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哲学是从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注:[英]韦利《老子》,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其博大精深, 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长远和多方面的。他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和当代处处可见,同时,也波及到西方。这种影响的波及,除了有西方人来华和中国人迁徙海外的因素之外,更与《老子》一书的外文译本在西方的出版发行有关。1842年法文译本出版,1884年出现英文版;在本世纪初,《老子》外文版的大量出现和原有版本的再版发行,(注:[英]韦利《老子》,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都为老子哲学在西方发生影响奠定了一定基础。

老子哲学的根基是道。关于道的内涵,《老子》一书中说得含混不清。(注:肖父、李绵全《中国哲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127页。)这大概吻合老子哲学关于道的定义——道是微妙玄奥的,“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以下只注章次)。后人对此议论不一,但不外乎: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注:肖父、李绵全《中国哲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127页。)2.道是本体论的高度概括;(注:[英]韦利《老子》,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3.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可以理解为一种普遍规律。 (注:钱宪民《快乐的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总之,道是万物的本原,创生万物,调养爱护万物,却不主宰万物;它的规律就是对立转化,返本复初。由道这一基础出发而观察人生、社会,就会引发一系列重要概念。其中主要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等。(注:[英]韦利《老子》,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我国心理学家在论及《老子》时,也是重点讨论其中的道生万物、人贵论、人性论、天人合一论、形神观、知虑论、情欲观、无为而治等心理学思想。(注: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 第105—117页。)这些重要概念和心理学思想,我们将能从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中或多或少地看到某些“变式”的流露。

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的根基是人。他“强调人不只是以某种角色身份出现的,人是一种完整的实在,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注: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辽宁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页。 )从这个“人”出发看人生、 社会, 就会引发出自我(self )、 现象场(phenomenal field)、机体智慧(organismic wisdom)、 机体评价过程(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 )、 实现的倾向(actualizingtendency)等重要概念。(注:Carl R.Rogers: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在其心理治疗的方法论中,则涉及到真诚一致(genuineness)、 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ing)、共情(empathy )或共情性理解( empathic understanding )等。 (注: R.Rocco Cottone:Theories and paradigm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Allyn & Bacon.1992.P126—128.)对于心理治疗的理想后果,按罗杰斯的描述,这个“人”将会对经验或体验开放;表现出存在主义的生活;信任自己的机体;在生活和人生中更有自由感、选择感并能迸发出他的创造力。(注:[美]舒尔茨《成长心理学》,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9—76页。)这些概念和描述,从表面上看与老子哲学相去甚远,但深入的分析将把我们带进一个明朗的境界,在那里,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和老子哲学发生着奇妙的关系。

让我们首先对老子哲学中的人贵论和人性论与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的“人”作一番探讨,看看两者的关系所在。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宇宙中“有四种东西是最主要的,最关键性的,而人的价值占了其中之一”(注: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页。)。 这是我国心理学家认为老子哲学中推崇“人贵论”的依据。(注:燕国材《中国心理学资料选编》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5-80页。)把人的地位与至高无上的道相提并论,可以说,老子是充分考虑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从罗杰斯对人的看法中,也可以说,他也是个“人贵论”的推崇者。他“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咨询和心理治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作贡献”(注:江光荣《心理咨询和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298页。)。人不是像精神分析学家眼中的无理性的生物体,一种受着各种内在力量奴役的微小卑劣的生物体;人也不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眼中大一些的“白鼠”或“鸽子”,而是通过学习和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才成为人的。

这种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充分肯定,甚至在罗杰斯所述的对咨、访两者身份界定上也得到体现。他认为,咨询或治疗是两个人的心理接触或是“现象场”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中一个在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内心稳定、协调,即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因而,他被界定为咨询者或治疗者;另一个人是因其内心不够稳定,不够协调,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机能而被界定为来访者。(注:Carl R.Rogers:A way of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但无论如何,来访者“是一个具有无条件自我价值的人:即不论他的处境,他的行为,或他的情感如何都是有价值的人”(注:Carl R.Rogers:On becoming a person.z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9,P183—196.)。

另外,“在对人性的认识上,老子主张的人性是‘朴’,即从道那里获得的自然性”;(注:燕国材《中国心理学资料选编》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5—80页。)罗杰斯则认为,人性是由所谓实现倾向所决定的,是可以信赖的。这个实现倾向即是“……对有机体的履行、实现、维持和增强的趋向”(注:江光荣《心理咨询和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298页。)。有机体本身具有智慧即所谓机体智慧,能够通过机体评价过程表现出来,从而对自我和经验(体验)进行价值判断,在人的活动发展过程中,增进自我,保持自我与经验(体验)的协调,以保证人性向充分发挥机能方向发展。在这里,做人或成为人(becoming a person)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 罗杰斯所用becoming一词的本意,是指人之成为人的过程是持续不断进行的,没有终结,没有完成,只有状态永存。对于罗杰斯而言,人的自在性或曰自然性是不言而喻的,是直接由这种成为人的状态所直接决定的。老子有言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效法大地,间接地从天、再从道那里获得自然性、自在性。罗杰斯和老子在此,对人性的看法,殊途同归,都注重人的自然性和自在性。

还值得一提的是,老子所主张的“人法地”的精神,给了我们更深刻的启迪:人应效法大地,或者说人应以大地为法则——大地的意义在其宏大、厚朴和生机,因此它能无所不包,无所不纳,运行不止,生机勃勃;进而言之,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生命意义也应如此。罗杰斯眼中充分发挥机能的人,也应当是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纳的人。这体现在这个人“能对他的经验(体验)完全开放”。不论体验的是什么,“…环境中形态、颜色或声音的构型对感觉神经的冲击,或来自过去的记忆痕迹,或内脏性恐惧感或愉快感或厌恶感,这个人都将‘体验’它,使它完全达于意识。 ”(注: Carl R.Rogers:On becoming

a person.z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9,P183—196.) 充分发挥机能的人,能够在每一时刻都充分体验生活。这属于一种存在主义生活中呈现出的流动性和变化性。“它意味着,一个人成为正在进行的机体体验过程的参与者或观察者,而不是对它进行控制”(注:Carl R.Rogers:On becoming a person .z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9,P183—196.)。在此,我们又体会到人的自在性或自然性;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出这个人因此而具备的如大地一般的运动性、变动性和生机勃勃感。

其次,我们应该探讨一下,在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中其方法论所体现出的老子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中的无为思想,充分体现在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方法论中,并坚定了他的方法论信念。正如罗杰斯所说:“我最喜欢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 Carl R.Rogers: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五十七章)纵观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非指导性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阶段、经验阶段(或称治疗者积极卷入阶段)和以人为中心阶段,罗杰斯均坚持治疗者不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来访者,不去“干涉”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或其现象场,而是由来访者主导咨询的治疗过程,即由来访者掌握咨询和治疗的主题和方面。(注:Allen E. Ivey et al: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1987,P277—284.)这是一种十分鲜明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老子反对标榜圣人,反对卖弄世智辨聪,如此才能使“民”从中获得莫大好处。老子这种主张在罗杰斯那里得到积极的回应。“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我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应向什么地方努力,了解什么问题最重要,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验”(注:钱铭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217页。)。

诚然,老子的无为思想中含有为的一面,为所当为;罗杰斯的无为中也有其有为的一面,即表明咨询者或治疗者的作用在于体现出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注:R.Rocco Cottone:Theories and paradigm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Allyn & Bacon.1992.P126 —128.)他所能做的“最好工作是创造出一种气氛,一种能够让来访者(也包括咨询者或治疗者本人)不感到威胁和限制,能够自由地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氛围。”(注:Carl R.Rogers: 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这种氛围能促进来访者的改变和成长,是咨询或治疗产生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此,就必须注意在罗杰斯心理治疗方法论中强调的,咨询者或治疗者“当为”的三个方面的工作即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或共情性理解。

咨询者、治疗者首先要做到对自己的真诚一致,即自己所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与他实际所体验到的情感和态度是一致的。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要做到真诚一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要想达到这样,就必须使自己心灵象天真烂漫的孩童一样。老子有言叹曰:“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若我们成人能保持婴儿心,不设自我屏障,不左思右想,当哭则哭,当笑则笑,则可达到老子所说“见素抱朴”(十九章)的生命境界。而罗杰斯则称之为发现其真实的自我,真正成为他自己。(注:Carl R.Rogers: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

咨询者、治疗者在向来访者表达真诚一致时,并不意味着咨询者、治疗者可以听任自己的冲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自己的感受不作思考,一泻千里冲决而出。罗杰斯认为要作适宜的表达。倘若咨询者、治疗者真实的感受直率粗糙的表达会伤害到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这时应注意表达方式上的委婉。老子说:“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在此,若把“圣人”换成“咨询者”或“治疗者”,倒是对罗杰斯真诚一致在表达方式上的有益而直接的说明:咨询者、治疗者请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自己的棱角即立场、观点、个性等但不至于把别人划伤;诚实正直却不要那么无所顾忌;发挥你柔和的影响而不要灼伤对方。

罗杰斯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是针对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总要受到“价值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 )”(注:钱铭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217页。)的影响而言的。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主张,人的一个重要需求就是自尊和受人尊重,即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或自己所从事、所感受到的、所体验到的是有价值的。这种有价值感是通过评价过程而完成的。通常,评价过程在我们身上有两种。第一种是由机体智慧决定的有机体内部评价过程,它符合自我的要求,从自我出发,吻合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的需要。第二种是有机体外部评价过程,它的评价标准不一定吻合自我的要求,而是附加了外部的条件,即我们的价值感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价值的条件化。这些条件多是由父母、社会价值标准而规定的。人们的所言所行所感受所体验的一切总受价值条件化的影响,在人们进行体验和评价过程中,它们就会构成对自我的威胁,使内心世界出现不协调而导致心理适应不良,妨碍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妨碍人的自我实现,妨碍人成为人。为了打破这种影响,使人重新更多地依赖机体智慧,根据有机体内部评价过程而非外在(尽管已内化了)的价值条件,对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感受所体验进行评价,以使人真正成为他自己,咨询者或治疗者就必须给予来访者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不论来访者言行、思想的“好坏”如何,无条件地从整体将其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去尊重、接受、关怀、关注并积极评价他。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咨询者或治疗者的一种信念,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四十九章)。也就是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所以,他就会善良。诚实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诚实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他就会诚实守信。一个好的咨询者或治疗者,也应该学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二十七章)的精神,即圣人总是善于发现人的善良美好的一面,由此拯救人,所以,在圣人眼里,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救药的。咨询者、治疗者都应该达到这样的认识,并以此来对待每个来访者,从而表现出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和评价。

无条件积极关注,也是打破价值条件化。这些条件,主要是社会的“仁义道德”条件。如老子、如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等,均对此深恶痛绝。老子有言:“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二十九章)民的本性是孝且慈的,何需社会以“仁义”教化;没有仁义教化或祛除仁义的影响,人们自会返回到其孝慈的本性中。当人们关注社会仁义道德标准,并进而将这种关注作为内心价值标准时,也就是用所闻所见蒙蔽了自己的纯洁心灵之时,老子的提法就是“百姓皆注其耳目”而寄希望于“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也就是说,圣人要把他们恢复到纯朴的婴儿状态中去。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咨询者、治疗者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有利于来访者本人重新“回到”孩提时代,以有机体内部评价过程或者说用纯洁朴素的内心世界摆脱价值条件化的消极影响,发现自己所言所行所感受所体验的价值,获得自尊和他尊,向充分发挥机体机能的方面、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从而变成为“真人”即人真正的自己。

罗杰斯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概念即共情或共情性理解(它在有的中文书上被译为共感、感情移入或同理心等,本文无意置评译法优劣)。按照罗杰斯的诠释,它要求咨询者或治疗者具备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使他能进入和生活于来访者的情感和态度中。(注:Carl R.Rogers: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感受来访者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这就是共情。它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感受来访者的愤怒、害怕或烦乱,就像那是你的愤怒、害怕和烦乱一样,然而并无你自己的愤怒、 害怕或烦乱卷入其中。 ”(注: Carl

R.Rogers: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

当这种共情发挥到最佳地步时,罗杰斯认为,治疗者“不仅能澄清来访者所能意识到的东西,还能澄清那些刚好处于其意识水平之下的东西”。 这种共情是使来访者获得成长的“最有作用的力量”(注:Carl R.Rogers: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42,P113—161.)。

确实,来访者前来咨询或治疗,必然有其内心世界(或曰私人世界,或曰现象场)不甚清楚明了的东西。这种暖昧不明的东西有时就是以愤怒、害怕或烦乱等形式或体验而表现的。它妨碍了来访者充分了解他的自我,妨碍了他的成长。若治疗者在此时能生活于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又保持自己冷静的头脑,两人一起探讨来访者(在此,罗杰斯的含义也包括治疗者本人)的内心世界,当然就有利于来访者的改变和成长,有利于治疗效果的取得。在这个方面,老子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又一次得到微妙而鲜明的体现。咨询者或治疗者也无“常心”,每一次和一个独特的来访者作心灵的沟通时,他是以来访者之心为心的。

作为对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中方法论的最后一点补充,结合老子所说的“长而不宰”(十章),我们要注意到,咨询者或治疗者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除了要做到这种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之外,他们只是起到辅助来访者、伴同来访者的作用,偶尔也进行点引导,但决不主宰咨询和治疗的过程和主题。咨询和治疗是以来访者这个“人为中心”的。

任何一个理论或思想提出之后,这个理论和思想的诠释就不仅仅属于其个人了。同时代或后时代的人,会从自己的立场发掘、补充或扬弃该理论和思想的合理或不合理之处。这是该理论和思想的创始人所无法逆料的。更何况创始者本人常常并不能完全而清晰地意识到并说明他所有的观点、立场、方法等。对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的介绍和评价同样可以如此理解。

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中,与老子哲学思想有较为广泛和深刻的关系,其间确实存在着相同或相通之处。这对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并应用于中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中国化,都有一定的益处。无庸讳言,本文不可能将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中的方方面面和老子哲学一一挂钩对比、剖析和讨论。这是因为,罗杰斯生活在当代美国,老子生活在古代中国,两者的哲学观点和思想当然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毕竟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前者受到后者的影响,他们在哲学观点和思想中的关系得到了探讨,因而总结出这种关系及其相同、相通之处,是可行的、有意义的。

在世纪之交的当代,人们渴望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惜,物质文明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发达,终难取代精神文明和精神生活的愉悦。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西方和东方;也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人们都在不懈地追求精神的愉悦,心灵的健康。怎样结合古代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人类文化中美好的精髓,改善和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或心灵生活,有赖于哲学家、心理学家及整个人类的努力。哲学探讨着人生问题,人生总有种种冲突;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治疗学家,探讨着心理问题,着眼于解决种种心理冲突。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精神即“人可通过对自我以及实在的了解,以发现解决冲突的途径”,(注:[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版,第183页。 )大概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的又一个脚注吧?!

让我们在此引用曾在罗杰斯心中“激起深刻反响的”(注:Carl R.Rogers: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P41 —42,P113—161.)老子之言,作为本文的结尾,并以此体会和赞叹老子哲学的宽厚和博大,体会和赞叹罗杰斯心理治疗思想中的某种精妙之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

收稿日期:1998-03-25

标签:;  ;  ;  ;  

论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与老子哲学的关系_精神疗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