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资本充足率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助推器论文,充足率论文,资本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建立既符合我国银行实际又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的资本监管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当前中国银行业不断深化国际竞争、国有银行改革进入突破体制性障碍新阶段的背景下,《办法》的出台意义重大,其确立的新规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通行准则,并将引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行为的重大变革。
《办法》出台契合了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要求
20多年来,中国银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相比增加103倍。银行业的快速扩张固然与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有密切关系,并且与经济成长之间相互促进和强化,但是中国银行业无一例外的外延式发展偏好和战略指向,反映了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没有约束的增长是缺乏理性的,在经济转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法制和信用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对扩张冲动缺乏清醒、科学的认知,与迅速发展相伴而生的,将是风险的迅速吸纳和累积。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高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银行体系稳健经营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可能带来的巨大金融风险的认识,也使国有商业银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应当承认,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已经并在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国工商银行的年内不良贷款率将比历史上最高时的47.5%下降30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新增贷款不良率保持在1.4%的较好水平。但也应该认识到,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使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面对着一个高成长和高风险并存的市场;面临摆脱旧体制痕迹和成长性的双重烦恼;面对迅速处理存量不良资产和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资产的双重任务;面对流动性相对过剩和经营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面临治理效率的巨大挑战。
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对未来面临的挑战,实现银行的稳健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清晰定义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科学计量和管理各类风险,使风险收益和风险补偿相对称,以更少的资本杠杆、更少的风险补偿和经营成本为股东创造稳定和长久的收益;必须改造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治理,转变经营机制,树立先进的信用文化;必须更好地遵守国际规则,其中最为重要的规则是《巴塞尔资本协议》以及新出台的新资本协议,逐步由国内经营走向国际经营,成为适应国际竞争的国际性银行。
在这种背景下,《办法》的出台顺应了银行业强化风险管理、审慎经营和统一资本监管的要求,借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先进原则,建立了规范、审慎、稳健的资本监管制度,强化了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为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提供了制度动力和保障。《办法》的实施,将促进商业银行以资本充足率管理为核心强化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风险资产的扩张;将为国有银行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与国际监管规则接轨,建立与国际标准统一的监管制度平台,促进银行业的公平竞争;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保护存款人利益。
《办法》的出台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审慎监管制度体系的完善。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等监管规章,制定或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审慎监管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办法》的出台有利于提高各项规章制度之间的一致性,促进银行审慎监管规章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强化资本约束将有效促进商业银行科学发展
在商业银行推动稳健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中,解决好在各类制约条件下的均衡协调增长是必要前提和关键。这些制约条件中,资本充足率、资本成本约束和风险损失约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长期利润实现和股东回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强化资本管理,将有效促进商业银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科学发展。
强化资本约束将促使商业银行摆脱盲目发展的经营行为,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资本观念和资本金约束,加之公司治理结构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普遍存在“速度情结”与“规模冲动”。资产增长、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是重要的经营目标及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是银行业的迅速扩张,在造就了今天庞大银行规模的同时,也承担了较多的社会经济转型成本,积聚了较大的风险,导致银行业资产质量低,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历史经验及面临的环境,迫切要求我们改变发展的模式,摆脱片面、盲目注重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和经营取向,将效益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作为规模扩张的前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稳健和可持续性,在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之间寻求平衡。《办法》的出台,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达标时间表,并规定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披露要求,构成了商业银行经营的刚性约束条件。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强化,必将使中国的商业银行从过去没有资本概念和资本制约的单纯规模扩张、非理性发展,加速走向严格资本制约的现代商业银行理性经营阶段,以资本金的增长约束资产规模的扩张,实现经营规模增长方式由资金制约到资本制约的转变,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实现速度、效益和风险承担能力相协调、相适应的业务增长机制,造就稳健、健康、基业长青的现代商业银行。
强化资本约束有助于银行正确选择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在现代商业银行的架构中,风险偏好应该由资本所有者决定,以资本承担所有损失,并体现在发展战略中。而在我国目前的国有银行实践中,却往往是各分支行的经营管理者分散的风险偏好决策形成整个银行的风险偏好,决策依据缺乏统一的标准。《办法》的实施以及国有银行改制的推进,将促使银行真正重视资本的作用,并将资本回报要求和资本与风险的平衡贯彻到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的决策中,从而决定适当的效益风险组合,选择相应的业务结构。在风险偏好确定之后,经营者就能够量化地控制银行发展方向,既不过度承担风险,也不过度嫌恶风险,保证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经营,为资本所有者创造最大价值。
强化资本约束将激励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改进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办法》明确要求银行完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报告程序,定期评估资本充足率水平,并建立相应的资本管理机制。这将激励银行开发资本充足率管理信息支持系统,完善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以更好地满足资本充足率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数量要与风险程度匹配,同样的资本可以支撑更多数量的低风险资产组合,因而加强资产配置、降低资产组合风险有利于降低资产风险加权资产,改善资本充足率。这将促使激励积极改造风险管理流程,改进风险管理手段,捉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健全资产处置策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优化资产结构。最后,资本配置科学程度决定了风险管理的完善程度和资本使用的效率,在银行内部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将有助于银行更好地配置资源,推动业务发展。
强化资本约束将促进商业银行规范、稳健发展。《办法》的出台为银行资本监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制度平台和法制环境,设定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管规则并将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办法》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方面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透明度高的标准和程序,强化了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针对资本充足率充足情况对银行进行分类,并分别规定可以采取的不同监管措施;提高了信息披露要求,强化了市场力量监督。这些措施保证了监管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有利于商业银行在明确的规则下规范、稳健经营。
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来强化资本充足率管理
我国金融市场即将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全面开放,国有银行改革也进入突破体制性障碍的新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强化资本充足率管理,促进审慎经营,将不仅是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要求,更是商业银行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切实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历史包袱的原因,目前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比较低,距离最低监管标准有较大的距离。根据《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最后期限是2007年1月1日,在过渡期内,商业银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银监会将监督各行资本补充计划的落实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对此,我们结合综合改革方案制定了立足于自身努力和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实现按期达标的资本规划。目前,我们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强化内部管理,深化改革发展上。一方面,在质量效益有了较大改善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提高盈利水平,降低不良资产,夯实未来发展和股份制改造的财务基础;另一方面,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作为当前改革的核心内容。现阶段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实现在资本充足率、风险成本等内外部条件制约下的理性发展,促进资产的扩张与资本约束、风险成本制约等相协调。为此,我们将以《办法》的实施为契机,从完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着手,着眼于推动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资本约束的传导机制,完善内部资本管理手段,将外部监管要求转化为内部资本管理的动力和有机组成部分。
健全稳健增长机制,为资本充足率管理奠定良好的经营基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深化资本约束认识,建立限制资产规模扩张的资本约束理念和机制,促使全行资产规模的扩张与资本水平相协调;建立有效的风险损失弥补机制,完善准备金计提制度,构建稳健的增长模式,真正实现各类资产高质量、各项业务高效益增长;改进内部考核,将考核重点逐步转移到ROA、ROE、收入成本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与风险权重的考核上来,将各种业务面临的制约和不同业务的风险权重的理解贯彻到各级管理层,使稳健经营成为全行上下自觉的行为。
建立有效的资本金动态补充机制。一方面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改善经营状况,增强自我积累能力,提足贷款损失准备,从内部补充资本;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可转债等手段,从外部渠道补充资本,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资本金动态补充机制。《办法》对资本的定义扩大了银行补充资本的来源,也为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制度支持。在我行综合改革方案中,我们结合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设计了资本充实方案,并配套提出了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的申请,如果上述方案能够得到国家批准,将极大地加快我行资本充足率按期达标进程,为建立科学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科学规范的资本充足率信息监测和管理机制。建立资本充足率监测分析制度,密切跟踪资本充足率的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评估和预测,针对资本充足率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建立有效的风险资产控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资本充足率水平状况和监管要求,灵活采取调整资产结构、限制高风险地区和行业贷款投放等多种手段维持资本充足率稳定。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学习借鉴国际知名银行的成功经验,扩展风险管理内涵,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战略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优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升风险管理技术;力争2006年前从推广内部评级初级法,逐步过渡到内部评级高级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口径的风险加权资产监控体系和资本金管理机制,形成以最低资本约束为准则,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有效的经济资本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符合我行实际的经济资本管理机制,根据业务线或地区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配置经济资本,在此基础上确定资本成本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并与风险管理,绩效考评,资源配置和市场决策等管理过程密切结合,强化分支机构资本占用成本和资本回报的理念,使资本管理贯彻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并实现外部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目标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在管理上的统一。
加强资产组合管理。从资产的风险属性、期限属性和利率属性出发,立足于现行的经营环境和业务基础,研究全行资产负债配置的最佳方案,合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组合,促进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运作。今后要逐步对信贷资产实行总量控制,提高以票据类、债券投资为重点的非信贷资产占比,并大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标签:银行论文; 资本充足率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金融论文; 科学论文; 风险资产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不良资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