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经济论文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经济论文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现状论文,策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6)02—0088—03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征。循环经济是指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物质消耗后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物质的“使用——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再利用”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和经济效益。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传统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在这种经济中,其流程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特征是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显然,这实现的是数量型增长。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这明显是效益与质量型的增长。

循环经济为自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三条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也包括简化包装产品,扩大产品功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实行清洁生产。“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损于环境的垃圾。即从材料制成产品,经过交易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物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在这三个原则中,“减量化”原则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作用。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因此,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就在于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社会经济生活以及人们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为此,就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中注重循环利用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人们的生活物品,经过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后,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加工处理再利用,可节约大量的生产物质消耗和人们生活的日常消耗,这样就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节约了大量的物质资源,从而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近年来,煤电油运的持续紧张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为了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环境保护。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

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废物再利用,可降低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极大地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根本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所谓经济结构调整就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科学承接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劳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是一种着眼于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根本要求就是摒弃粗放式经营,发展集约式经营。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反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际上是解决资源短缺和增加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循环经济还可以纵向延长企业生产链条,横向拓宽企业产品领域,这都增加了就业需求。据美国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公布的数字,全美共有5.6万家公私企业涉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行业,为全美国人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的毛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为员工支付的薪水总额达370亿美元。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提出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大大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对经济、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态势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当前,贸易壁垒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障碍。“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原因在于环保、生态标准达不到要求,导致相当数量的企业产品出口受阻,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循环经济,用它来打造绿色的企业与产品,提高产品的生态标准,积极应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冲破“绿色壁垒”,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的进程状况。1992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一直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993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提出,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转变,开始推行清洁生产。从1994年开始按照经济健康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开展生态示范区试点。1996年,张家港市初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成为国家第一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999年,海南省按照构建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的规划建设生态省。2000年开始,在借鉴德国、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生产领域环境污染突出的特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老典型、推广新试点,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为了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进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战略和举措。因此,我国循环经济从一种理念转化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历时仅有几年时间。它在我国发展如此迅速,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了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格局。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问题。第一,在观念认识方面。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追求政绩观。还有一种对循环经济概念泛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的倾向:一是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二是错误地认为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这两种说法均不科学,第一种说法不妥的原因是:1.从物质流角度看,在“资源”、“生产与消费”、“废弃物排放”三个环节中,大体有五类环境保护技术,即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减化量、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化是其中之一,并且在这五类环境保护技术之间,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2.循环技术能否在实践中实施,要受到理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多项条件约束。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技术上可行,若“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那么在实践中也难以采用或大规模地采用。3.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不可能是“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这不是生态学的观点,更不是生态系统的特征。所谓的“封闭循环”,如不考虑太阳能,只能在“地球的空间尺度”和“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它不可能在人类社会本身实现。第二种说法不妥的原因是:1.该说法或明或暗地建立在“全封闭”、“零排放”、“完全循环”等想象基础之上。2.从技术经济可行性看,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在解决当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时,并不能取代其他非循环技术途径,也不能成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方式。3.把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外延无限扩大,任务不明确,实践无处着落,持该种观点的人显然把中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了。

第二,在制度及实施机制方面。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财政金融规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例如我国目前的基本税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税基础上的。2003年增值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2.5%,接近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总和,而消费税只占5.9%。这种税制结构实际上是鼓励多消费、少增值。企业越是节约原材料,其增值比例就越高,就必须支付更多的增值税。对于废旧物利用的企业来说,其原材料价格很低,其产品成本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增值构成的,它就必须支付更高比例的增值税。显然,这种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在法律与政策方面。相关的法律、政策严重缺位,管理体制尚未明确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没有普遍形成。发展循环经济仍然处于主体经济法律政策之外。例如,当前宏观调控中,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实行窗口指导,限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贷款;国家发政委发布关于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三行业投资的意见,在对钢铁的限制中,并没区分单纯性地扩张生产规模的项目和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而是一律给予限制。其结果是,一些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也被卡住了。

另外,我国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循环经济依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技术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成为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

三、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全面准确把握循环经济内涵,深化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宣传教育,广泛传播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具体做法:通过采取聘请专家举办循环经济讲座,电视台、报刊开办循环经济专栏等,广泛深入地宣传循环经济知识及其重大意义。鼓励人们到循环经济发展有成效的地方参观学习。这样可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提倡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节约原则,将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创新循环经济制度环境、实施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一,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的创新应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和政府责任制度等。同时,也要创新循环经济的实施机制、激励机制。为此,党中央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十一五”规划中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必须对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财政金融规制进行改革,使它们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当前,制度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例如,在环境税方面已迈出了很大的步伐,排污费的征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这是从末端治理角度进行的惩罚性制度安排,应该从源头治理角度进行鼓励性的制度安排,如加快从增值税向消费税过渡等。第二,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机制。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再好,没有好的实施机制,结果只能使制度束之高阁。为此,必须强化监督考核。积极探索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重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把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指标,将循环经济核算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使创新的循环经济发展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第三,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要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持续下去,必须使制度建设纳入市场轨道。忽略市场机制而过于仰仗政府,很难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生态经济”、“清洁生产”作为“经济”及“生产”,如不能获得市场收益来激励而靠政府资金的支撑,又怎能称为“经济”和“生产”?就经验而言,浙江省在一缺资源、二缺外部或中央政府的资金的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激励,低价收购散布全国的废弃物资,进行资源再生,培育了高效的“废弃物经济”,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循环经济注重制度创新至关重要。循环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平台,创新有激励机制的新制度,来推动循环经济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完善政策法规。加快立法,引导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实施,使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应从基本税收制度体系改革入手,在目前法律与政策体系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相互协调的更加完善的新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其基本框架应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动态的短缺资源的价格政策体系;清洁生产支持政策;废弃物再生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支持政策;生产者、消费者义务的政策;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政府责任与业绩考核政策;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政策;排污权交易政策;区域环境保护补偿政策等等。在政策和法律出台以后,又需要建立良好的执行体系,需要有高质量的执法队伍。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注重科技创新。要推动资源节约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具体技术水平。要在政策、制度和待遇上激励科技创新,组建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不断思考和探索,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另外,还要加强与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标签:;  ;  ;  ;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