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经济学研究述评_环境经济学论文

我国环境经济学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问题已成为与人权问题、人口问题等相提并论的世界性重大社会问题。环境经济学也被称为经济科学中的朝阳学科。我国的环境经济问题研究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分散研究到有组织研究,从专题研究到整个学科构造的研究,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都产生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环境经济学论著。为了更好地将环境经济学研究引向深入,本文试图对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作一简要述评。

一、关于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研究

1、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大体有三种提法:〔1〕

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保护中的经济问题,即研究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中的有关经济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产生原因、控制途径及其污染防治的经济评价等问题。

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研究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

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大体上反映了环境经济学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的侧重对象,但不够全面。而且,这两种观点只把环境问题看作是污染治理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附属问题,就环境论环境,没有看到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种观点揭示了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其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传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结合部。环境经济学必须研究如何使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过程协调进行,以便实现持续发展。

2、环境经济学的特性。环境经济学的特性有各种不同的表述, 如应用性、实践性、边缘性、交叉性、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战略性等。考虑到某些特性的提法在意思上存在交叉或重合,笔者把环境经济学的特性归纳为如下四个:

①应用性,是指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而不是基础性经济学科。环境经济学的应用性直接系源于其产生或形成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家试图通过传统经济理论的一些变革,来形成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手段或途径。

②边缘性,是指环境经济学和许多有关的学科“沾边”、“结缘”。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都是综合性科学,环境经济问题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不仅与经济科学、环境科学直接有关,而且与生态学、化学、地理学、法学及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交叉。

③整体性,是指环境经济系统是由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④战略性,是指环境经济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成为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战略问题,而且越来越成为国际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3、环境经济学的内容。关于环境经济学的内容, 主要有四种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研究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2〕 这种观点是一种较早的对环境经济学内容的认识,思路不甚清晰。特别是把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作为内容之一有些勉强。

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环境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和环境经济政策与手段。 〔3〕这种将环境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单独作为一块内容不是十分合适,因为方法是贯穿于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之中的。

厉以宁等同志把环境经济学分成理论部分与政策部分两大块。前者包括有关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对上述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后者则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4〕这种观点类似于国外的“理论环境经济学”与“应用环境经济学”之分。严格地讲,环境经济学本身就是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虽然它也少不了基础理论的研究,但主要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环境经济问题。不过,上述观点简洁明了,有其优点。

第四种观点是由夏先同志提出来的。〔5〕他把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称为“环境的经济”,即关于对环境的经济计量和对环境技术的经济评价等。“环境的经济”由于抽象掉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仅剩下了关于环境问题的技术经济关系,所以可把这种环境经济学称为“环境技术经济学”。他把研究围绕环境问题和环境决策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称为“环境与经济”,即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理论性研究。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法律、政策、习惯等制度形式来调整的,因此,这种“环境与经济”可称为“环境制度经济学”。这种观点富有新意,抓住了环境经济学研究内容的重点,即:一是怎么处理好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类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关于环境经济学流派的划分。 对环境经济学流派的划分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是分成两个流派,即马克思主义的环境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环境经济学。这种观点是缺乏理论依据的。理由如下,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虽然也有不少论及环境经济问题的观点,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环境经济学体系。其次,环境经济问题既有包含阶级关系的问题,如环境制度经济学,也有超阶级性的问题,如环境技术经济学。最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构建是从现代经济学中延伸出来的。

第二种观点是把环境经济学分成三个流派:(1)悲观派,(2)干预派,(3)调和派。〔6〕这是从心理感受的不同,分析方法的不同,以及预测结果的不同分别对环境经济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不同的派别。

第三种是“五派说”:(1)福利主义学派,(2)悲观主义学派;(3)理想主义学派,(4)改良主义学派,(5 )现实主义学派(或乐观主义学派)等。〔7〕一个流派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理论, 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群体。“五派说”符合了这一标准,因此,这种观点较为准确。

第四种观点则将环境经济理论的派系划分得更细,包括以下十一种:(1)宇宙飞船经济,(2)动态平衡经济,(3)增长的极限,(4)生存的蓝图,(5)小型化经济,(6)稳态经济学,(7)补偿论,(8)环境奢侈论,(9)国家调节论,(10)社会改造论,(11 )新发展哲学。〔8〕 这里,有的是某种论点,有的是某本著作,有的是某种概念,以此来划分流派显然不够严密。

二、我国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国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五论”:环境资源论、环境价值论、环境生态论、持续发展论、环境产权论。

1、环境资源论

从资源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可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可见,环境是一种资源,这就是环境资源论。环境资源除了一般资源所具有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外,还具有以下特性:(1)环境资源再生的困难性,(2)环境资源开发投资的递增性,(3)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 环境资源论是对传统的“环境是大自然的恩赐”的观念的重大突破。环境资源论观念的确立,才使环境经济学有存在的真正意义。

2、环境价值论

环境价值论是环境资源论的必然结果。环境价值论的含义是,环境是一个有价值的客观事物。环境资源以价格形式制约和影响环境经济系统的运行。

我国理论界对环境价值论有着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的“效用价值论”的对立。笔者认为,两种理论依据在环境价值论上是可以统一的。“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产生于商品的效用,只要是有用的物品就有价值。环境对人类有用,因此,它具有价值。这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如何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环境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认为,未经人类劳动过滤的环境资源没有价值。但从环境资源的功能来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深化,原始森林与资源仅仅没有绝对价值(即指直接通过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9〕 环境资源的再生、保护、砍伐和研究,人类都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可见,环境资源中已经凝结着人类的劳动。所以,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环境也是有价值的。

3、环境生态论

环境生态论的含义是,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环境的运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的运动;保护环境,也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环境质量,就要按生态平衡规律办事。

环境生态论的基本内容是:环境经济系统的发展变化运动,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变化运动;环境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因而在系统的平衡、效益、目标、规律的基本方面都表现出双重性。

环境生态论表明了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共同之处。对环境经济系统内在运行规律与运行机制的认识目前还缺乏深刻的认识,需作较大的努力。

4、持续发展论

环境生态论是持续发展论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从再生产理论研究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关系,提出了“三种再生产”及其相互间协调发展的理论。〔10〕所谓“三种再生产”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经济再生产、自然(环境)再生产和人类自身(人口)再生产所组成的,它们相互间不是封闭的、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要使社会再生产不断地循环并周而复始地进行,就必须实现经济、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在致力于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持久平衡,使发展不损害生态环境,不牺牲未来的利益,使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对这一问题,还需深入研究三种再生产过程相互之间综合平衡的具体计量方法,使之能作出定量分析,从而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5、环境产权论

环境问题从经济学上看是个外部性问题。外部性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要注意经济活动本身的运行和效率问题,而且要注意由生产者消费活动引起的不由市场机制体现的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产权理论对传统的外部性理论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它认为,一切经济交往活动的前提是制度安排,它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外部侵害的制度根源,它要求制度安排必须以效益最大化为标准。产权理论用于环境损害的行为分析及其环境保护的制度选择研究,称为环境产权论。这是笔者首次使用这一概念。环境产权理论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良好的开端,已发表了“产权安排与环境保护”等论文,其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三、关于环境经济政策和手段的研究

我国学者特别重视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并已取得不少成果,其中有些已经付之实践。

1、环境污染的经济本质

认识环境污染的经济本质是制订环境经济政策的前提。有的同志把环境污染的经济本质概括为六条:〔11〕(1 )环境污染是排污者对环境资源的一种过度利用;(2 )环境污染是排污者对社会施加的外部不经济行为;(3 )环境污染是现代物质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不合理利用的一种表现形式;(4)环境污染是人们利用环境资源时, 付出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的过程;(5 )环境污染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资源出现紧缺的信号;(6 )环境污染是对环境资源的主权者——人类利益的侵害。这一概括看似全面,实为罗列。其中的第二点讲到了环境污染的经济本质,其它五点都是第二点的表现形式或必然结果。

还有的同志认为,环境污染的实质是各经济主体或个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地节约需要支付报酬的资源,而不考虑公正性和整个社会的意愿,无节制地滥用无偿的,但有限的环境资源。面对快速增长的污染物,环境吸收介质是无法承受的,这就需要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措施或增设净化装量等来处理这些各种形式的污染物。因此,社会将承担伴随环境污染而来的巨大社会成本。〔12〕这一表述虽然讲到了环境污染将导致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但表述冗长又不够准确。

笔者认为,环境污染的经济本质就是排污者对其它经济单位或社会施加的外部不经济性,从而导致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的偏离。如下图所示:

外部不经济引起的外部成本

图中,纵轴表示成本,横轴表示产量,PMC、SMC分别表示私人和社会边际成本。PMR、SMR分别表示私人和社会边际收益。在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帕累托最优状态应该是MC=MR,SMC=PMC,SMR=PMR。也就是说,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可以实现帕累托最适度资源配置的产量为Q[,0],但在存在外部成本XC的情况下,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左方,使产量由Q[,0]降为Q., 而边际成本(或价格)由C[,0]上升至C。这说明,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并不能自动导致资源的帕累托最适度配置。

因此,制订环境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由于经济主体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通过环境经济政策与手段的实施,使外部性内部化,使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

2、制订环境经济政策与手段应遵循的原则

厉以宁认为,制订环境经济政策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与“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相配合。〔13〕童宛书提出了如下三原则:“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和切实可行的原则。〔14〕概括起来,主要应遵循如下三条原则:

第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是指凡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都负有治理污染或补偿污染损害的责任。我国目前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这条原则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资源价格偏低时就不能完全解决治污问题,又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容易推出“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结论,另外“谁”到底是谁难以界定。

第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这是指一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不仅有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还有保护自然资源的义务。实行这一原则,体现了开发利用与养护更新并重。这一原则需要对开发和保护总的成本收益作比较,只有在收益不小于成本的情况下是可行的,而我国传统的价格体制可能刚好相反。

第三、“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这是考虑到资源价格偏低,从而从事资源开采和冶炼的企业没有能力支付环境治理的全部费用,因此以“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作为“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的补充。这条原则的适用范围很有限,特别是间接受益者难以分摊治污成本。

3、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的分类主要有下列几种不同的概括。

第一种分类:(1)收费,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 产品收费、管理收费、税收差别等;(2)补贴,包括补助金、长期低息贷款、减免税办法;(3)押金制度;(4)建立市场,包括排放交易、市场干预、责任保险;(5)强制刺激,包括违章罚金、履行保证金等。〔14〕夏光同志的分类与这一分类十分相近,只是将“强制刺激”改为“鼓励金”。〔15〕

第二种分类:(1)财政资助;(2)税收优惠与低息贷款;(3 )排污收费;(4)污染赔偿和罚款;(5)利润。〔16〕

第三种分类:(1)财政援助;(2)低息贷款;(3 )税收(包括征收排污费)。〔17〕

上述第一种分类较为全面,已基本上被学术界所接受。第二、第三种分类,一是简单化,二是分类混乱。

笔者认为,第一种分类法中的几种环境经济手段还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按照“庇古传统”所制订的手段,如收费、补贴、押金制度等。根据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才能使外部性内部化。第二类是根据“科斯定律”所制订的手段,即建立市场。科期定律指出,只要产权关系明确予以界定,那么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必然相等。科斯定律的引申结论是,只要交易费用大于零,就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量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需抛弃市场机制。〔18〕这一分类的合理结论是,研究环境经济手段,既要研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与局限性,也要研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与局限性,使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得到有机结合。

四、我国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展望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今后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应着重向如下几个方面发展:

1、环境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的研究

环境经济学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学科,它与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等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就有必要搞清环境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明确环境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重点,做到环境经济学与其它相关学科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把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2、用产权理论研究环境经济问题

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等特征,因而在环境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或消费中容易产生外部性问题和“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经济主体的利益冲突。产权理论在环境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就是要通过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产权经营来提高环境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使用效率。产权理论研究环境经济问题的主要课题有:关于市场机制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关于环境经济政策与手段的经济评价;关于在特定的经济体制下各行为主体的环境行为的实证及理论分析;持续发展的制度结构;环境权益均衡及制度结构等。

3、面向环境管理实践进行环境经济研究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环境管理实践会遇到一系列的新课题,例如环境经济的定量分析,GNP与环境评价的关系, 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问题,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区域环境管理问题,等等。因此,环境经济学家和环境管理工作者不仅要为构筑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大厦而努力,而且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解决环境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奋斗。

注释:

〔1〕〔3〕王金南:《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年5月版,P10,P12—15。

〔2〕〔11〕〔16〕张敦富等:《环境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 年7月版,P12—13,P134—136,P142—144。

〔4〕厉以宁等:“环境经济学讲座。第一讲, 《环境保护》1992年第8期。

〔5〕夏光:“论两种环境经济”,《中国环境报》1994.8.11。

〔6〕张群等:“现代环境经济学流派及其理论”, 《世界经济》,1995年第4期。

〔7〕〔14〕童宛书主编:《环境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P35、P293。

〔8〕王炎库编著:《环境与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8月。

〔9〕童宛书:环境经济学的三大理论支柱,《浙江社会科学》, 1993年第2期。

〔10〕周富祥:“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管理世界》,1993年第2期。

〔12〕王惠忠,“试论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及其转化途径”,《财经研究》,1992年第12期。

〔13〕厉以宁:“论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的分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6期。

〔14〕王金南等:“经济手段在现代环境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环境科学丛刊》,1991年第6期。

〔15〕夏光:“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及其相关政策”,《环境科学研究》1995年第4期。

〔17〕兰建洪:“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环境》1994.6。

〔18〕杨瑞龙:“外部效应与产权安排”,《经济学家》,1995年第5期。

标签:;  ;  ;  ;  ;  ;  ;  ;  ;  ;  

中国环境经济学研究述评_环境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