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量+的+NP”类准定语结构的认知建构研究-以认知参照点及转喻理论为视角论文

“时量 +的 +NP”类准定语结构的认知建构研究
——以认知参照点及转喻理论为视角

杨 晶, 刘云飞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 :准定语结构属形义错配表达,为形义配对理论造成难题,也是学界研究焦点,但关于“时量+的+NP”类准定语句式的研究尚不多见。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反思其不足,运用认知参照点和认知转喻阐释这一结构的认知建构过程可发现,“时量+的”成分和普通领属定语中的“NP+的”功能一致,都执行参照点的功能;“时量”作为参照点形成认知参照点链;参照链中的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因经济性原因被转喻性省略,形成特殊的句法结构。

关键词 : 时量准定语结构; 认知参照点; 认知转喻

一、引言

准定语句式是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学界又称之为“伪定语”[1-2]或准定语[3-6]

(1)a. 他的老师当得好。

b. 他看了三天的书。

c. 你教你的英文。

d. 你静你的坐。

在以上例句中,“他的老师”“三天的书”“你的英文”“你的坐”,即“NP1的NP2”之间形式上是“领属关系”,但语义上却并不表领属意义,而是“主宾关系”如a和c、“状宾关系”如b、或“主谓关系”如d。准定语结构属形义错配表达,为形义配对理论造成难题,也是学界研究焦点。梳理已有相关研究可发现,主要研究聚焦于a、c、d类准定语结构,而对b这类时量准定语(即“时量+的+NP”类准定语)表述的关注较少[6-8]。在“时量+的+NP”类准定语中,时量为时间长短的计量单位,NP为一般名词。如:我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的觉;他看了三天的书。在以上例句中,“两个小时的觉”“三天的书”都表示“时量+的+NP”类准定语。本文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反思其不足,尝试提出认知参照点关系和认知转喻的整合分析模式,研究以“他看了三天的书”为代表的时量类准定语结构的认知建构过程,以期进一步深化准定语句式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及不足

近年来,粪污排放成为我省畜牧业发展重要的污染源,规模化养殖粪污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环境承载力紧张,环保压力大。据测算,每万元畜产品产值,承载的牲畜粪尿排放量为7.23吨,主要牲畜粪尿排放总量约占每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5%左右。其中,平原农区,石家庄、唐山、邯郸和保定4个地区的牲畜粪尿排放总量占河北省总排放量的50%,牛和猪是河北省牲畜粪尿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BOD、COD、NH3-N、TN、TP 排放总量分别占总污染物排放量的97.04%、96.65%、95.16%、86.38%和 87.90%。粪污排放问题进一步限制了我省平原农区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

我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部分产业谈共享经济也许是过早的。但我并不认为有些产业注定没有办法走网络协同的道路,很可能未来它们会在一个更大的网络协同或者说是协同网络中去发展。像租车,本身并不适合共享经济,但是智能交通可能会出现一个巨大的网络协同平台,而租车只是其中的一个服务。所以,共享平台或者说共享经济、网络协同也许能在一个更大的产业范围内实现。这就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

围绕准定语句式的解释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在转换生成语言学领域关于时量类准定语句式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是黄正德提出的“核心词移位观”[9]。依据黄正德的观点,“他看了三天的书”的深层结构为,“他Do了三天(的)看书”,谓语VP“看书”要经过名物化,动词“看”移至VP前Nom位置,由于上层VP中轻动词DO的吸引,提升至V的位置。动词词根经过核心移位就得到了“他看了三天的书”的表面词序。这一过程可由图1展示。

图1

(2)a. 每个十字路口都有红领巾在帮着警察叔叔维持交通秩序。

a b

1.2.2 心理护理:在患者进行腹腔镜的手术之前,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多与患者讲解成功案例,提升患者对于治疗的自信心。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指导患者搞好个人卫生,嘱夜间早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患者安眠药物辅助睡眠。

在上述方阵中,a与b之间的关系类似x于y与之间的关系,即“横向相关,竖向相似”原则,沈在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课前学习质量,加深学生对电磁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a说话说了半天 b说了半天的话

x 骂人骂了几个钟头 y骂了几个钟头的人

5)引入“实景仿真实验+互联网”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成主动,由“灌输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按需学习”及“自由式学习”为主的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

而其所谓的“糅合”说的则是上述方阵中的y是由b和x加以揉合,具体做法为取b的结构式,取x的词汇项,两者加以揉合。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不断加深我们对准定语句式的认识,但也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转换生成语法领域的几种主要分析方式均受到其他研究者的批评,比较突出的问题体现为,在转换过程中存在难以解决的句法运算难题,且仅对个案具有说服力[2]227、[7]。认知语言学领域以类推糅合分析方式为代表,但有研究者提出该方法在理论和经验上运作成本过高[10]46、[11]8。此外,该认知分析方式没有回答“NP的”具有何种认知功能。同时我们可以发现,鲜有相关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时量类准定语结构,类推糅合分析模式虽涉及时量类准定语句式,但也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含时量准定语句式“他看了三天的书”[7]这类时量准定语,基于认知参照点及认知转喻理论,对其生成机制加以解释,并以此管窥其他类别准定语的认知建构过程。

三、认知参照点及转喻理论

认知参照点由Max Wertheimer将其引入心理学,提出有些“理想种类”充当感知参照点(anchoring points in perception)[12]。Langacker把参照点理论引入了语言学研究,根据他的观点,认知参照点关系指通过一个事体从心理上建立与另一个事体联系的认知能力;认知主体在参照点关系中首先激活参照点,通过它认识目标[13]171、[14]5。认知参照点模型如图2所示,认知参照点可以激活参照点领地D,C代表认知主体,R是参照点,目标用T表示。认知主体C由参照点R通达目标实体T,并对其进行概念化。认知主体会无意识选择凸显的实体作为参照点,通过参照点激活目标实体,目标实体被识解后,可以成为新的参照点,激活新的目标实体[14]

x y

图2 认知参照点模型(CPRM)

Langacker认为,参照点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能力[14]25。不仅广泛存在于语言中,且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之中,属于普遍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其认知运作也较为简单,以至于我们经常想当然地忽视了它们的存在[15]170、[16]8。如,Langacker[15]170用“夜空现象”的例子说明参照点认知机制的普遍性,在夜空中观察者会选择一颗较亮的星星作为参照点,以此为参照来找他要找的较亮星星附近不太明亮的星星(即目标)。又如,在地图上要找一个地方,往往是先确定一个大的、有名的地方,然后以此为参照点来确定这个地方就容易多了;如要找到键纽A,就先要以键盘为参照点;如要找到一个段落,页码可为参照点,这已成为人们的常规认知机制[16]388。很多语言现象都受认知参照点的影响,如领属结构。比如在Bill's Knife中,Bill是参照点,指向目标knife[17]。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结构,比如“李四的书”,李四是参照点,指向目标书,“的”字可以侧显一个图式性参照点关系。“NP的”作为一种构式,其功能可以体现为:建构一个具体参照点以及图式性目标的参照点关系。但是在准定语句中,“NP的”之后的成份似乎并不表示其领属内容。这是由于汉语语法的趋简性,其后的目标被省略了。要进一步解释这一机制就需要另一个理论:认知转喻。

统一战线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特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盟。统一战线所构建共同体在属性上为政治性共同体,协调的是共同体中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统一战线在横向领域上构建共同体,以促进统一战线关系和谐为主要目标,构建执政党与党外力量的共同体。“和谐是共同体的内在根据,而共同体则是社会和谐的显性表现,离开了共同体就无所谓人与人的和谐共处。”[14]

Lakoff & Johnson 在Metaphors We Live By这本书中开始了转喻认知研究的历史。认知语言学将转喻提升为一种认知机制。Lakoff &Johnson指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18],进而指出转喻是“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一种类型[19],构建了转喻认知模型,试图回答为什么人们能用一个概念转指另一个概念,奠定了在ICM框架下研究转喻的基础。转喻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形成,是概念性的、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形成语言的重要手段,思维本质上具有转喻性[20]。事体的概念结构往往包含诸多特征,这些特征来自于其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和百科知识紧密相关。在表述时这些概念结构中的特征要素(即概念成分)不可能都得到表述,人们往往是采用部分特征代替整体概念结构的方式进行表述,这体现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如: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从另一不同视角进一步丰富了准定语句式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沈家煊的“类推糅合观”。沈家煊首次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六类准定语的生成机制,该观点统一解释了六类主要类别准定语句式的语义建构过程,这也是我们已知文献中唯一对准定语句式进行统一解释的研究,依据该理论,类推的发生是基于一个a:b=x:y的方阵格局[7]

通过以上认知参照点及认知转喻理论,可以阐释时量类准定语结构的认知建构过程:通常我们要指称的事物是一个指称“目标”,要确定此目标,也就是建立与目标的心理联系,我们往往要借助一个参照体。“的”可建构一个参照点关系,该关系包含一个图式性的参照点和一个图式性的目标[22]。在准定语句式中,体现为时量单位的“NP”(如,“两个小时、三天”等)具体化“的”参照点关系中的参照点要素。概念化主体以“时量”为依托,以此为心智扫描的起点,依据表达的需要,采用特定心智视角,在“时量”认知参照域(由和“时量”相关的百科知识形成)所包含的众多要素中定位为满足交际目的需要被激活的目标,并通过心智扫描通达这一目标,即“直接目标”。该目标可进一步作为参照点,概念化主体依托这一参照点,在其认知参照域所包含的众多要素中定位交际过程中所要指称的目标,并通过心智扫描通达这一目标,即“间接目标”。由此形成参照点链。在形成准定语句式的参照点关系中,“时量”和直接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直接目标作为参照点和间接目标之间的关系符合具体概念作为参照点,抽象概念作为目标;以及整体作为参照点,部分作为目标的原则[14]。在表述层面,通过转喻机制,部分代替整体,未被省略的部分转喻性表达了整个参照点关系。下文以如下语料为例,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融合分析模式:

上例中的“红领巾”“眼镜儿”都是转喻的产物,即在表述层面用事体的附着物外部标志这一概念成分来表述整体事物概念[21]46。转喻认知操作可导致:被转喻性省略的概念内容在句法层面没有与其对应的语言形式,被用来代替整体概念结构的概念成分(即未被省略的概念成分)在表述层面存在与其对应的语言形式[17]46、[21]46。正是因为转喻的概念性、自发性、无意识性、使用的广泛性,及其操作的简洁性,王寅[17]236将认知转喻提升到“我们赖以生存”的高度进行论述。认知参照点和认知转喻都是认知机制,两者整合可以解释准定语句的生成机制。

四、时量类准定语结构的认知建构过程

b. 你去把眼镜儿给我叫来。

根据当年全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于每年8月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当年的目标任务、种植布局、应采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保障措施等。

(3)a. 我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的觉。

b. 他看了三天的书。

c. 他听了两个钟头的音乐。

d. 走了一天的路。

这类准定语句的语义通过以下步骤构建:在“两个小时的觉”“三天的书”“两个钟头的音乐”“一天的路”中,“的”建构一个图式性参照点关系。在该关系中,概念化主体首先依托“两个小时”“三天”“两个钟头”“一天”为参照点,通过定向性心智扫描在心智中通达“两个小时”“三天”“两个钟头”“一天”ICM所包含的“功能”特征直接目标,此特征也为“三天”领属的抽象特征。因为基于百科知识,“时间”概念可以被人们利用执行特定功能。随后概念化主体进一步以该特征作为参照点,通过定向性心智扫描在心智通达ICM所包含的“衡量行为持续时间的长短”这一特征。并形成“参照点-直接目标-间接目标”的参照链。在表述层面,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都因语言的经济性而被省略。直接目标被省略的原因在于,该目标仅是参照链建构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具有过渡性,并非表述的最终目的。其原因是在所有时量准定语句中,间接目标均体现为“衡量时间的长短”,如果这一目标在所有这类准定语句表层句法中都得到了体现,则有重复性。由此形成“他看了三天的书”句式,并产生表面的形义错配现象。

(3)a-d中准定语结构所建立的概念结构分别为:“两个小时(参照点)+功能(参照点的直接目标)+衡量行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参照点的间接目标)”;“三天(参照点)+功能(参照点的直接目标)+衡量行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参照点的间接目标)”;“两个钟头(参照点)+功能(参照点的直接目标)+衡量行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参照点的间接目标)”;“一天(参照点)+功能(参照点的直接目标)+衡量行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参照点的间接目标)”。如上文所说,准定语结构插入离合动词是为了将动作所述行为的发生背景引入这一行为,进一步细化该行为(如,“睡觉”“看书”“听音乐”等)。故,a-d可分别表述为“我每天睡觉持续两个小时”“他看书持续了三天”“他听音乐持续了两个钟头”“走路持续了一天”之意。但因为经济性原因,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被省略,未省略的概念内容转喻性表述整个参照点链,因此(3)a-d准定语结构的参照点链在表述层面分别体现为“两小时的”“三天的”“两个钟头的”“一天的”,形成了表面上的形义错配现象。

从图1可以看出,三种酶的水解度在0~0.5 h增加较快,随后基本趋于平缓,胃蛋白酶在4 h处水解度有明显的升高,可达到38.5%。方差分析显示三种酶酶解产物的水解度没有显著差异,但酶解时间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不同蛋白酶的酶活力、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位点等的不同,导致不同的酶对同一底物的酶解效果产生明显差异。胃蛋白酶主要作用于疏水性氨基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碱性蛋白酶的主要酶切位点为丙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13]。

五、余论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之不足,尝试提出认知参照点理论和认知转喻的整合分析模式,阐释“时量+的+NP”类准定语结构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包含“时量+的+NP”结构准定语句式和普通定语结构一样,都依赖认知参照点关系实现语义建构。两种句式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为认知参照点关系的构型差异,以及转喻机制是否对参照点关系施加影响。所谓的“伪定语”或“形义错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出于趋简性原则,转喻机制以部分代整体的方式在表述层面“抹去”了参照点链中的部分内容。以上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准定语的语义建构过程,为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准定语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强的理论探索性,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对其它准定语句式展开讨论。这一解释方法是否完全符合认知在线的及时处理过程,是否也可用于其它类准定语句式,比如“帮我的忙”“生他的气”“劳您的驾”等等,还需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实验,以及基于用法的语料库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黄国营. “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J]. 语言研究,1982(1): 101-129.

[2] 黄正德. 从“他的老师当得好”谈起[J]. 语言科学, 2008(3): 225-241.

[3] 朱德熙. 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5-147.

[4] 沈家煊. “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4):291-300.

[5] 吴怀成. “准定语+N+V得R”句式的产生机制[J].语言科学,2008(2):127-134.

[6] 潘海华,陆烁.从“他的老师当得好”看句法中重新分析的必要性[J].语言研究,2011(4):35-36.

[7] 沈家煊. 也谈“他的老师当得好”及相关句式[J],现代中国语研究,2007(9): 1-12.

[8] 邓思颖. “他的老师当得好”及汉语方言的名物化[J]. 语言学科,2009(3): 239-247.

[9] 黄正德. “他的老师当得好”,在纪念吕叔湘先生诞辰周年学术会议上的讲话[J], 语言科学,2004(3):28-45.

[10] 刘礼进. 也谈“NP1的NP2+V得R”的生成[J]. 外国语, 2009(3): 44-51.

[11] 刘振前, 庄会彬. “他的老师当得好”及相关句式——汉语伪定语的产生机制问题辨正[J].当代外语研究,2011(7):7-12.

[12] 赵永峰,王 寅. 基于 RAB 的现代汉语动前构式和动谓构式的认知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56-188.

[13]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Descriptive Applicatio[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70-171

[14] Langacker R 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1-38.

[15]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70.

[16] 王 寅. 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388.

[17] Kumashiro. Toshiyuki and Langacker, R. W. Double subject and complex predicate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3(14):1-45.

[18]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hago: University of Chichago Press, 1980:455.

[19] Lakoff, G,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Press , 1989:68.

[20] 魏在江.认知参照点与语用预设[J].外语学刊,2008(3):93-97.

[21]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2009(1):44-46.

[22] 高 航.参照点结构中名词化的认知语法解释[J].汉语学习,2010(3):17-27.

收稿日期 :2019-04-20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汉语准定于句式语义建构的认知研究——以认知参照点关系为视角”(16Q061)。

作者简介 :杨 晶,女,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刘云飞,男,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DOI: 10.13393/j.cnki.1672-6219.2019.05.020

中图分类号 : H 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219(2019)05-0109-04

[责任编辑 :杨 勇]

标签:;  ;  ;  ;  

“时量+的+NP”类准定语结构的认知建构研究-以认知参照点及转喻理论为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