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开放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率_中西部地区论文

区域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增长速度论文,程度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09(2002)01-0016-04

一、中国区域开放模式的独特性

由于市场化转型的独特性,中国区域开放的进程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发达的社会分工及明晰的私有产权制度也相互促成了区域性市场的形成和地区贸易的兴旺,而兴旺的地区贸易,则成为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基础。由于繁荣的地区贸易是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依托,所以,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工业化期间区域开放的次序是先对国内其他地区开放,然后对国外开放。前一个层次叫区际开放,后一个层次叫国际开放。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区域开放的私有产权制度这一初始条件显然不具备,各大区域的经济开放不可能是区域市场发展及地区贸易繁荣的结果,而是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特定的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产物。与工业化先行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区域开放在顺序上是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两个层次同时进行。在经济转轨的起步时期,中国几乎不存在区际贸易,但却存在人为计划安排下的区际分工;至于国际贸易,则完全由国家垄断,区域层次上没有独立决策权。因此,伴随着制度转型,两个层次上的市场(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建立同时启动,两个层次上的开放(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也同时发起。

由于对外开放严格受制于政府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区域开放模式明显地带有某种片面性,即强调对外开放甚于对内开放,强调国际贸易甚于区际贸易,强调利用外资甚于利用内资。这种片面强调国际层面开放而轻视区际层面开放的区域开放模式,既是由经济转型期特定的发展条件与环境促成的,又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在没有市场基础的短缺经济条件下,区域开放既缺乏交易主体,又缺乏激励因素。而强调国际开放甚于国内区际开放的战略,恰恰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迅速促成全国性市场形成的最佳途径。

二、中国区域开放程度的差异性

从区域对外开放度(注:区域对外开放度可用区域出口比率(区域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区域进口比率(区域进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区域外商投资比率(区域利用外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等指标来衡量。为了从总体上衡量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度,根据出口比率(Y[,1])、进口比率(Y[,2])和外商投资比率(Y[,3])在反映地区经济融入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分别决定其权数为0.3、0.3、0.4,它们的加权平均数则为对外开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K=0.3Y1+0.3Y2+0.4Y[,3]。该比率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其值越高,开放程度越高。)的比较看,中国区域开放模式的独特性,必然形成区域开放程度的差异性,因为片面注重国际层面开放的区域开放模式实行的是区域不平等的对外开放政策。东部沿海地区与广大内陆地区相比较,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明显的区位优势,因此中央政府出于成本与收益的现实考虑,将最优惠的开放政策给了东部沿海地区,从而使沿海与内地在对外开放度上形成较大的差异(见表1)。

表1 区域对外开放度与人均GDP水平(2000年)

注:国内生产总值因全国和地方系分别测算,故地区相加不等于全国总计;实际利用外资分地区数未包括外资部门数,故各地区之和不等于全国数。

分析上表可知,我国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基本特征是东高西低,差异十分明显。首先,从总体指标看,东部地区平均对外开放比率为19.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5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为3.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2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比率大于7%的10个省市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比率小于3%的9个省均属中西部地区。全国对外开放比率极差达47.10个百分点,最高的广东为48.98%,最低的河南为1.88%。其次,从进出口比率看,东部地区为58.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8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9.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4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0.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8个百分点。进出口比率极差为145.32个百分点,最高的是广东,为150.36%,最低的是河南,为5.04%。各地区进出口比率差异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已确定“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格局;沿边经济开放区的设立以及对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优惠政策,促进了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最后,从外商投资比率来看,东部地区为5.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0.7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比率极差为9.51个百分点,最高的广东为9.67%,最低的新疆是0.16%。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率差异显示,地区投资效率水平、提供配套资金的能力、软硬件环境、政策优惠程度和灵活性等是影响外商投资在我国区域配置的重要因素。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片面注重国际层面开放的区域开放模式下,国家对东部地区实施的优惠政策以及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上拥有绝对优势,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则有明显的劣势。

三、不同开放程度下的经济增长速度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但对后进国家和地区来说,技术与制度并不是“内生”的,而必须从外部输入。因为在当代技术和制度创新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后进国家和地区只有从外部输入先进的技术和制度,才能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否则,单依靠自己创新,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韩国学者金麟洙在美国学者威廉·艾伯纳西和詹姆斯m·厄特巴克的“发达国家技术发展轨迹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韩国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经验,提出了后进国家技术发展的模型。这一模型认为,后进国家技术发展的轨迹是“获得—消化吸收—改进”。韩国学者李轸周等人在金麟洙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后进国家的发展轨迹不仅仅发生在特定领域中成熟技术的传播过程中,而且也发生在技术成长与流动阶段。后进国家中那些已经成功地获得、消化吸收,有时甚至是改进了引进的成熟技术的企业可能会利用先发国家尚处于转化阶段的较高技术,从而可以赶超先发国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日本就是20世纪一个成功赶超发达国家的奋起直追国家,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有的工业部门也具备了同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4]。可见,在开放条件下,后进国家和地区就可以引进、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就可以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克服瓶颈制约;就可以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市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得到很好的验证。分析有关统计资料不难发现,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开放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首先,对外开放度越高的区域,人均GDP水平也比较高。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对外开放度为19.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59个百分点,其人均GDP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为175.5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56个百分点,对外开放度排名前9位的省市,人均GDP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也排名在前9位。其次,对外开放度越低的地区,人均GDP也比较低。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均为3.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2个百分点,他们的人均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6.32%和67.95%,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3.68和32.05个百分点。

以上对比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外向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个别指标并不能反映统计检验的目的。比如,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相同,但人均GDP水平中部比西部高出18.37个百分点;宁夏、山西、陕西、广西的对外开放度较高,但人均GDP水平较低;黑龙江、河北、湖北、河南的对外开放度比较低,但人均GDP水平较高。这一现象与我们的分析结论并不相矛盾。因为有些地区虽然在资源性产品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而提高了对外开放比率,但因其内生技术资源(如人力资源)有限而导致对现有新技术缺乏相应的承载能力,加之制度方面“后发劣势”的排斥、侵蚀和漏损,使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提升大为削弱。有些地区虽然对外开放度较低,但较好的内生技术资源条件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明显的提升力。另外,农业大省(如河南)的经济增长对开放缺乏敏感性,因为传统农业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远不及工业技术那样具有通用性。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综上所述,中国区域开放模式的独特性决定了各区域经济外向化程度的差异性,而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又是形成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缩小东西发展差距,逐步实现经济“趋同”,就要求中西部地区必须实施区域大开放的战略。

(1)中西部地区既要面向国际开放,又要面向区际开放。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完整涵义是向区外所有地区开放,要在重视向海外开放的同时,必须重视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开放,积极吸引来自这些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欢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西移。因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和经验,为中西部地区引进资本和技术,进行制度学习创造了条件。另外,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同全球经济往来的窗口和桥梁,是世界信息、物资、人才和技术在中国的集散地,中西部地区致力于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就可以“借船出海”,促进本地向海外开放。

(2)中西部地区既要向发达国家开放,又要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向发达国家开放,可以引进它们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可以出口我们的产品。中西部地区向周边发展中国家开放拥有许多有利的条件,比如,从地理位置上看,中西部边疆省区距离南亚、中亚、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最近;从经济生活习惯看,边境上有不少民族是跨境而居,他们在心理素质乃至文化传统等方面比较接近;从经济发展状态看,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比较接近。因此,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相对优势,增加发展机会的选择。

(3)中西部地区既要重视物资、技术领域的开放,更要重视思想、观念方面的开放。在中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许多人的潜意识中还存在自给自足、均贫富、肥水不流外人田等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有些地方管理部门及领导干部对外来投资者在自己管辖范围的土地上赚取利润、发财致富、汇出收入心理还感到不适;一些革命老区和其他贫困地区还存在让外部生产经营性企业来扶贫的想法。这些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支配的行为使外来投资者的经营环境恶化,使各种发展要素流入的渠道被堵塞。因此,中西部地区在进行物质、技术领域开放的同时,要打破这些狭隘的地方利益观念及地域偏见,尽快树立起对外开放的新观念。

收稿日期:2001-09-29

标签:;  ;  ;  ;  ;  

区域开放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率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