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_销售收入论文

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重构论文,业绩论文,评价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前,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侧重于工业企业,评价指标主要是生产产值、产品产量、企业规模等,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将实际数据与计划比较。改革开放以后,在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评价指标主要是利润完成和上交情况,评价方法主要是将实际数据与承包指标对比。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业绩评价日益受到重视。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了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包括6项指标。1993年颁布的“两则”、“两制”中,规定了8项财务评价指标。1995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0项指标。1997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又修改了原来的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由6项调整为7项。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选择和组合上都有所不同,但它们大都是按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这样一种思路来构架的。本文拟对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将其设计为一个包括广度维、深度维和远度维的立体结构,以期对企业的业绩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的评价。

一、广度维

所谓广度维就是指在抨价的视角上,从企业本身向投资者、债权人、员工、市场以及社会等多方位扩散。

1.企业本身。利用总资产增值率指标进行评价。

增值额

总资产增值率=───────×100%

 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增值额”,顾名思义,就是增加的价值额。根据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公式,增值额=W-C=V+M,即等于商品价值减去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也就是商品价值中新创造的部分。具体到会计上。增值额的概念采自欧洲很多国家以及新加坡等国的增值会计中的增值净额。按照增值会计中增值表的列示,增值额=销售收入-外购货品及劳务-折旧。

立足于企业本身,重点应考察的是其运用所有资产创造价值的水平,而不论这些价值将如何在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债权人、政府和投资者等)之间进行分配。因此,企业业绩用总资产增值率衡量最为恰当。但是,由于增值会计对我国的企业来说还很陌生,所以也可以用大家较为熟悉的总资产报酬率来近似地替代。

 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总资产报酬率=─────────×100%

 平均资产总额

2.投资者。利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进行评价。

 税后净利

净资产收益率=─────×100%

 平均净资产

投资者主要关注的是其投入的资本为其带来收益的水平。投资者的收益通常由分派的利润或税后净利来衡量。分派的利润是投资者当期实际从企业分得的收益,但是并不代表其投入的资本为其带来的全部收益。事实上,所有的税后净利最终都归投资者所有,没有分派的部分可以看做是投资者将其收益作为追加资本又投入了企业。因此,评价指标的分子用税后净利更为合理。至于投入资本,通常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投资者实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即实收资本;另一种认为是企业所有的净资产。虽然表面上看投资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只是企业的实收资本,但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也主要是投资者超面值缴入的资本或投资者将其以前年度的收益作为再投资留存于企业的积累部分,因此,企业的大部分净资产实际上都是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都应作为其投入企业的资本。另外,企业中可能有部分净资产与投资者的投入无关,例如捐赠形成的资本公积,但这部分净资产数量有限,而且由于它们没有明确的归属,按照惯例也将其归入投资者的权益。所以,评价指标的分母用平均净资产比较恰当。

3.债权人。用利息保障倍数和资产负债率指标进行评价。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利息保障倍数=─────────────

 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负债总额

资产负债率=────×100%

资产总额

债权人主要关注的是其债权本息的安全程度。利息的安全程度用利息保障倍数来衡量。传统的“利息保障倍数”指的是息税前利润对利息费用的保障倍数。但企业的利息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充足的现金,而不是看企业的利润多少,又由于企业的稳定现金来源是其经营活动,因此分子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同样的道理,分母也应该用实际偿付利息所动用的现金,而不是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息费用。分子、分母的数据都可以从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中得到。本金的安全程度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由于企业最终对其债务本金进行担保的是其资产总额,因此,如果其资产负债率不是很高,即使债务到期时不能及时偿付,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债权人本金的最终安全。另外,除以上两个主要指标外,还可以用流动比率等作为辅助指标进行评价。

4.员工。用员工所得率指标进行评价。

员工所得税

员工所得率=─────×100%

 增值额

其中,“员工所得”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各种所得,“增值额”与总资产增值率中的“增值额”含义相同。

员工也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尤其应当重视员工的利益。员工主要关注的是其劳动报酬,因此,员工的工资、奖金等劳动所得占企业新创造价值的比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衡量员工的待遇、地位等状况。另外,还可以通过员工的人均所得与同行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以评价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

5.市场。用销售利润率、市场占有率指标进行评价。

 销售利润

销售利润率=──────×100%

销售收入净额

 主要产品销售收入

市场占有率=─────────×100%

同类产品市场销售额

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主要是对其产品及服务的评价。销售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销售收入的创利能力,从而也间接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认可度。企业产品及服务的质量越好、信誉越高越受顾客青睐,其价格优势越明显,因而创利的空间也就越大。市场占有率则直接反映了市场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接纳程度。企业在产品质量、功能、价格、发货时间、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方面越符合顾客的偏好、利益,则其在市场中的份额就会越大。

6.社会。用总资产税费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上缴税费额

总资产税费率=──────×100%

 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上缴税费额”包括流转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所有上缴给政府部门及社会机构的税金和费用。

这里的“社会”指的是除以上利益相关者之外的其他方面。企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主要是上缴的各种税费。而不同规模的企业上缴税费的责任和能力显然不可能等同,因此还必须考虑企业的规模问题。资产总额的数据既容易取得,又能比较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规模。所以,用上缴税费除以平均资产总额得到的比率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企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二、深度维

所谓深度维就是指在评价的层次上,由表面业绩向内部经营挖掘。在从多视角评价了企业的总体表现以后,我们还应当深入到企业的内部经营,去考察影响这些总体表现的内部运作因素。

1.资产运转能力。

通过总资产周转率,可以从企业内部资产的总体运转情况来评价企业的业绩,因为企业的资产周转得越快,就表明企业对资产利用得越充分,从而等额的资产对企业收益的贡献也就越大。进一步,还可以通过一些重要资产(例如流动资产及其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等)的周转率来考察企业对这些资产的利用情况。

2.资产结构比例。

各种资产的构成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企业运营的安全、效率等总体合理性。因此,通过对总资产结构及流动资产内部结构等韵分析,可以概略地评价企业内部经营的基础层面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3.经营耗费水平。

销售成本

销售成本比率=──────×100%

 销售收入净额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比率=──────×100%

 销售收入净额

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比率=──────×100%

 销售收入净额

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比率=──────×100%

 销售收入净额

企业的经营耗费都是为了获得收入,而且也都必须由收入来抵补。因此,通过分析各种经营耗费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就可大致了解企业发生各种耗费的水平及其合理性。

三、远度维。

所谓远度维就是指在评价的时域上,由短期向长期渗透,也即由现实成绩向发展潜力渗透。企业是希望能持续经营并不断发展的,因此,只考察一定时点或一个很短的期间内的业绩,不足以反映企业的发展态势及潜力。要使评价的基点由短期向长期拓展、由近期向远期渗透,就必须考虑过去一定期间内的发展动态,据以预测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指标包括:

 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

总资产增长率=───────────×100%

期初总资产

 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净资产增长率=───────────×100%

期初净资产

本期销售收入净额-上期销售收入总额

销售增长率=─────────────────×100%

上期销售收入净额

 本期营业利润或利润总额或税后净利-上期相应的利润数额

利润增长率=──────────────────────────×100%

上期相应的利润数额

以上指标可以进行多期环比,以考察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态势。另外,还可以计算以上项目在三年或五年等期限内的平均增长率,其公式为:

综上所述所构建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前立体结构图如下:

在这个立体构架中,指标的选择和计算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不同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革新。

标签:;  ;  ;  ;  ;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_销售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