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急诊急救;溶栓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严重者还会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等。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伴有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缺血性休克等,倘若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发生死亡。研究证实[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死亡率最高。因而,院前急救工作非常关键。当前,急诊急救护理逐渐被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选取病例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急诊急救护理应用情况。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研究对象: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随机化分组法,划分A、B两组,各36例。A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范围47-76岁,平均年龄(61.52±3.67)岁;B组男、女比例19:17,年龄最小者48岁,年龄最大者77岁,年龄均值(62.52±3.4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病历信息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1.2方法
A组进行常规急救护理,患者由家属送至急诊室,入院之前,未经任何护理,入院后,给予吸氧、溶栓处理,进行相关检查。B组实施急诊急救护理,安排救护车接诊。流程如下:①出诊前:预先把急救准备工作落实到位,检查仪器、设备、药品是否准备齐全。在电话中,向家属提供紧急处理指导,让患者保持卧位,对其进行情绪疏导,使其安静下来。②现场急救: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急救现场,对患者的意识、脉搏、血压进行检查,连接心电图,避免剧烈移动患者,以免发生血氧消耗,使病情加剧。及时为患者输氧,对输氧浓度加以监控,以每分钟4-6l为宜,给予镇痛、镇静处理及药物治疗。③建立静脉通路:实施静脉穿刺,留置穿刺针,以便第一时间输入急救药物。④转运和交接:转运期间,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等进行监测,以免发生并发症。主动与相关科室沟通,告知患者病情,以便院内医生预先将急救、治疗相关准备工作落实到位,有效控制病情。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急救反应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②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在SPSS23.0统计学软件中录入实验数据。急救反应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属于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计数资料则通过(n,%)表示,X2检验。如果P值小于0.05,提示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两组急诊急救护理效果比较
B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比A组短。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急救护理效果比较(x±s)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A组低。两组对比差别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死亡率均比较高。据统计[2],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200万人以上,发病4h内死亡率高达50%。临床上,倘若抢救不及时,会伴有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诱发死亡。现阶段,急诊急救护理逐渐被应用到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工作中,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发病情况,选择急诊急救护理方式,出诊前,通过电话为患者家属提供护理指导,并在现场急救中,快速检查患者的意识、脉搏、血压,在短时间内为患者输氧,使其保持平稳的生命体征,继而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转运和交接,保证院前急救中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良好的急救效果。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比A组短;B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78%,显著低于A组的19.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提示在院前急救中急诊急救护理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综上,在院前急救中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绪琼,刘叶青,李娜.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5):161-162.
[2]汪陵.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3):225-227.
论文作者:韩丽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急诊论文; 并发症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