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评价与创新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评价与创新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评价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评价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并特别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这一决议,使我们进一步明确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同时使人们认清今天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在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讲加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党已经通过了两个决议,在此之前的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曾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两个决议,总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新的决议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分析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回答了面临的新问题。为此,我们在研究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的时候,就不能离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社会背景。笔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道德建设所遇到的新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突显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

在我国进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通过利益的杠杆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道德在市场经济中已经软弱无力,因而利益的强化和道德的弱化是正常的,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要以道德的弱化和退步为代价的。这里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和道德激励是否只能是此长彼消的关系?

环顾现实,利益驱动在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强化了。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有两大特征,一是等价交换,一是自由竞争。这两者的前提是承认商品生产者各自的物质利益。通过物质利益激发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商品中物化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以求获得利益。恩格斯在批判蒲鲁东的公平观时曾经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利益驱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没有利益驱动, 也就没有市场经济;排除利益驱动,等于扼杀市场经济。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通过反对平均主义,贯彻多劳多得,把企业经营的好坏同劳动者的实际利益挂钩。

然而,利益驱动的强化并不意味着道德激励可以削弱。恰恰相反,利益驱动越是强化,道德力量的制衡作用就越加必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利益驱动如果离开思想道德的制衡,利欲熏心,物欲膨胀,那就会走向一切向钱看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甚至利令智昏,进而做出天理国法所不容的恶行。现在,人们在为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和进步而欢欣的同时,不是又在为已经出现的一些社会病态而忧虑嘛!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屡打屡有?为什么精神文化产品品位下降扫黄打非屡扫不绝?为什么贩毒、卖淫、拐卖人口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屡禁不止?为什么权力进入市场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屡反屡出?有人将其归因于市场经济,认为都是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其实,真正的病因不在市场经济本身,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没有得到道德和法制强有力的制衡,以及市场经济没有走上有序发展轨道而产生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文明的商品经济,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货真价实,信守契约,讲究信誉,都是其健康有序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道德经济、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呼唤着道德的弘扬和法制的健全,要求全体人民和青年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风貌。邓小平同志说得很透彻:“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又有什么区别。”〔2 〕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历来是我们党培养四有新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中,这项内容是显得更为突出和迫切了。因为,它不仅关系一代青年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用发展的眼光全面评价当今青年的思想道德面貌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告诉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应只从原理、原则或主观意愿出发。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也是如此,首先要对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然后才有可能找出正确的对策。

对于当今青年的思想道德面貌,现在社会上谈论比较多的是他们的消极面,因此“思想道德素质全面下降”、“精神滑落”、“道德滑坡”的评说常有出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为何成长于这个时代的青年思想道德却出现全面下滑?这里恐怕有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如果以固定的眼光,仍然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或者继续因袭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的观念,看到的可能都是滑落而全无长进。如果以发展的眼光,那就不难发现新的历史条件造就了青年思想道德上许多新的进步。

近年来,我国许多青少年研究机构的多次调查表明,适逢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青年,革新意识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够站到改革开放的前列;崇尚实事求是,讲实际,重实效,厌恶形式主义的假大空;“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大有增强,重视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具有在市场经济海洋中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不甘于因循守旧,勇于争先创新;自立自主的精神日见增强,依附和依赖意识明显弱化,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的潜能。这五大特征,足以证明当代青年思想道德的可喜进步,不应该作出“全面下降”的悲观估计。

在充分肯定上述进步的同时,当然我们也不能隐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年思想道德的一些失落之处。这方面的表现主要有:(1 )价值取向迷乱,有些青年将人生价值定位于自我,出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对立和分离;(2)责任意识淡薄, 有些青年重权利的享有轻义务的承担,重向社会的索取轻对社会的奉献;(3)社会公德失范, 有些青年缺乏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范的意识和习惯,不讲礼仪、不守程序、损坏公物、见难不帮的现象比较普遍;(4)审美情趣错位, 有些青年误将庸俗、调侃当作美来欣赏和追求,甚至有美丑的颠倒。

用发展的眼光全面评价当今青年的思想道德面貌,应该说是有升有降。升在同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相契合的进取性道德大有发扬,降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和谐性不足。前者反映了现代社会自强精神的弘扬,是当代青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正是这样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广大青年能够成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受到党和人民群体的赞誉。后者则显露了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不足。因此,我们对当今青年的自强进取精神,应当持充分肯定的态度,珍惜、保护并继续发扬,切忌任何有意或无意的挫伤和压抑。至于思想道德中的不足之处,即在大力倡导“严于律己”、“助人为乐”的修身自律和全局观念以引导青年认清和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努力方向,以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在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对接中形成青年思想道德的新风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在青年中形成什么样的思想道德风尚的问题,有人认为,传统道德的衰落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继续倡导传统的思想道德已不合乎时宜,应当用体现现代文明的西方的思想道德观念来取代。也有人认为,当今发生的种种道德失范都是由于传统的道德受到冷落,当务之急是要恢复以往的传统道德,呼唤“道德回归”。这两种主张,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深作分析,又可见各有偏颇。

前一种主张,虽然看到了传统道德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面和西方思想道德观念中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却忽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超越时空的优良道德传统以及西方思想道德观念中的腐朽成分。我们并不一概否定西方思想道德观念在西方社会发展中曾经有过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又不能忽视西方思想道德观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所造成的弊病。新加坡资深政治家李光耀对此曾入木三分地指出:“放任人性,为所欲为,是导致美国文明社会瓦解的主要原因。”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布朗卡特教授在《今日的青年,明天的公民》一文中惊叹:“90年代的美国青年已被看成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既冷漠又无同情心、既懒散又没有生活方向的人”,“今天的青年只意味着悲观、散漫和矛盾,他们一点也不像有前途有希望的国家公民。”〔3 〕既然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已经给他们的青年带来思想道德的失落,又怎能指望帮助我们走出道德困境呢!

后一种主张,肯定了传统思想道德的积极作用但又忽略了时代性,认为“经济要向前看,道德要向后看”,要“90年代的经济格局,50年代的道德风尚”。这种愿望是好的,心情亦可理解,但不现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历朝历代几乎总有一些“人心返古”的叹息,然而,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哪位英雄豪杰能够使“人心返古”。为什么?社会在发展,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必然要随之而发展。普列汉诺夫说的好:“人类道德的发展一步一步跟随着经济上的需要,它确切地适应着社会的实际需要。”〔4 〕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讲得更透彻:“新道德既是随着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要求发生的,又是随着物质的变动而变动的,那么物质总是开新,道德亦应跟着开新。”〔5 〕在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道德规范怎么可能完全回归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搞计划经济的50年代呢?

那么,道德的新风尚从何形成呢?我认为,“西化论”有悖国情,“回归论”不合时宜,出路即在于创新。我们讲的道德创新,就是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吸纳当今世界的现代文明,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既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新风尚。

这种新风尚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传统道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道德规范,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伦理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观念,显然它们已不适应当今的改革和建设。然而,传统道德还有一个超越时空具有普遍意义的层面,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利他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律己信条,“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助人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直气节,“人无信则不立”的信誉品格,“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养意识,等等。这些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昌盛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力量。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道德,应当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

诚然,我们所说的继承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倡导传统美德同现代精神对接。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应运而兴的许多新观念,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传统美德同这些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观念相融合,就能形成当今时代思想道德的新风尚。这种新的思想道德风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体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义与利的结合,竞争与协作的结合,自强与自律的结合。这种新的思想道德风尚,肯定青年人对实际利益的关心和追求,但谴责唯利是图的一切向钱看,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统一观;鼓励青年人参与竞争并力求获胜,但谴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不正当手段,倡导诚实、协作的公平竞争观,支持青年人充分发掘个人潜能的自强精神,但谴责无视道德和法制规范的放任和放纵,倡导自强同自律结合的修身观;尊重青年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的价值观。这种思想道德新风尚在青年中的形成和发扬,就能达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要求的: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利益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7页。

〔3〕《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1期。

〔4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第48页。

〔5 〕《李大钊选集》第273页。

标签:;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评价与创新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