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臣峰[1]2000年在《船舶航行搁浅海事的预防》文中提出随着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作为运输工具的船舶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吨位上都有很大的增加,使船舶密集程度增大,使受限水域(如港口,航道,狭水道)成为事故的多发地,其中搁浅就是这些海事的主要事故之一。 搁浅不仅危害船舶和船员,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有巨大的危害。如超大型油轮的搁浅,将对污染区域造成巨大的损失。 本论文将试图对造成搁浅的各因素从人,船,环境的角度加以定量的分析和研究,作者在进行广泛的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船舶搁浅危险度综合评判,并对船舶的搁浅危险度作出预报,以期对船舶的航行安全作出贡献。
金辉[2]2009年在《基于FTA的大辽河水域船舶搁浅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营口市政府“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大辽河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辽河通航水域利用率逐年提高,但由此带来航行船舶与港口整体承受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新问题不断涌现,水上交通安全隐患大大增加。特别是,由于通航密度较大和受潮水的限制,进出港船舶经常发生对遇局面,操纵稍有不当就会导致船舶搁浅事故的发生。针对这一现状,如何预防或减少船舶搁浅事故的发生,对该水域船舶航行安全非常重要。鉴于此,本文根据前人研究工作的总结和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对船舶搁浅事故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并选取具有简明、形象化特点,体现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的事故树分析法为主要理论方法;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大辽河水域通航特点,在依据大辽河水域船舶交通事故隐患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影响该水域船舶搁浅事故的主要因素,利用事故树分析法全面系统地分析船舶搁浅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减小船舶搁浅事故发生可能性的措施,并提出船舶搁浅后的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船舶搁浅事故分析中应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有利于对事故的全面分析,便于找出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总结经验,提出事故预防措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王新建[3]2016年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船舶搁浅事故致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海上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沿海海域已经发展为全球海上交通最繁忙的水域之一,船舶流量和港口吞吐量的不断增加导致通航密度的增加和通航环境的复杂化,发生海上交通安全事故的风险也不断增大。海上交通安全事故统计显示,船舶搁浅事故是主要的水上交通安全事故之一,针对导致搁浅事故的因素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船舶搁浅事故的致因链成为研究船舶搁浅事故的重点,对有效的提高海上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学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结合收集到的我国东部海域部分海事局辖区的船舶搁浅事故样本,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船舶因素三方面分析导致船舶搁浅事故的原因,确定、定义网络节点,然后找出每起搁浅事故的事故链并建立船舶搁浅事故贝叶斯网络:其次,对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仿真,再选取21起船舶搁浅事故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确定模型的有效性;再次,结合HUGIN软件发现导致船舶搁浅事故的致因链,介绍船舶搁浅事故原因组合概率的计算方法,并针对导致搁浅事故的原因进行敏感度分析;最后,根据事故致因链和敏感度分析找出关键的管控点,为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提供相应的建议。通过船舶搁浅事故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本文得出在人为因素方面,瞭望不当和不熟悉航道情况占据的比例最高;在船舶因素方面,舵机设备故障占据的比例最高;在环境因素方面,风/浪/流占据的比例最高。同时得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最大致因链<瞭望不当→信息了解不充分→危险估计不充分→未及时采取行动→人为因素→搁浅>,及影响搁浅事故发生的敏感度最高的3个因素:主机设备故障、舵机设备故障和航线设计不当。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船员个人、船务公司进行船舶搁浅事故的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主管机关进行事故总结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俊[4]2008年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船舶交通事故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水上运输运量大、能耗低、运输适应性强以及可国际通航等特点,水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水运虽迅猛发展,但随着船舶数量增多,船舶交通流量增加,航行密度增大,船舶交通事故频发,致使人命安全、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对船舶交通事故预测研究势在必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船舶交通事故预测是一个具有影响因素繁多、不规则、随机性、非线性预测并且数据不全的预测难题。支持向量机是由V.Vapnik等提出的一种学习技术,是借助于最优化方法解决机器学习问题的新工具。支持向量机是机器学习领域若干标准技术的集大成者,它集成了最大间隔超平面、Mercer核、凸二次规划、稀疏解和松弛变量等多项技术,在工业预测应用中,获得了目前为止最好的效果。支持向量机(SVM)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机器,具有拓扑结构简单、提供全局唯一最优解、推广性能好、能从未知分布的小样本中抽取大量的有用信息,解决了样本空间中的高度非线性分类和回归等问题,利用回归作预测能取得很好的预测效果的特点。因此本文选择支持向量机对船舶交通事故进行预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全面研究了统计学习理论和支持向量机理论,阐述了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重点论述了统计学习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VC维、推广能力的界、结构风险最小化,支持向量机的最优分类面、核函数及支持向量回归机,并研究支持向量回归机算法。(2)研究了船舶交通事故的特点、种类和等级,并根据船舶交通事故的特点,从人为因素、船舶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对船舶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全面地分析和研究。(3)研究了指数平滑模型(采取二次、三次平滑预测)、回归模型(采取从一元至五元回归预测)、灰色系统模型和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的算法,深入研究了这四种预测方法在船舶交通事故预测中的应用。(4)在对支持向量回归机方法进行船舶事故预测研究中,探讨了事故数据的预处理、支持向量回归机预测模型参数的选取及事故数据的特征选取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最优核函数选取研究。另外用高斯径向基为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以时间、事故种类和事故等级为特征对长江某流域的事故进行预测,比较得出以时间为特征的预测效果较好。(5)集成基于VC++平台的船舶交通事故预测系统,利用船舶交通事故预测系统对船舶事故数据进行试验并比较,证实支持向量回归机预测效果最佳,并总结了GM(1,1)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及SVM模型的特点。
蔡存强, 蔡法[5]1995年在《造成搁浅海事的原因剖析》文中认为通过对搁浅海事的调查,就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作了详尽的剖析,并列出了对事故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周婕[6]2012年在《城市水源地船舶流动风险源风险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今社会,城市对水的依赖性越发明显,水源的科学保护和风险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外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水源地水质污染问题,城市水源不断受到各种污染事件的威胁。在这些污染事件中,流动风险源污染,如船舶溢油泄漏、车辆货物倾翻成为今后威胁开放性水源地安全的最主要风险事件之一。船舶流动源具有以下特征:事发随机性、危害广泛性、应急滞后性、机理模糊性、研究和控制难度大。城市水源地如何应对和处理类似于船舶等流动风险源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敏感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水源地安全的角度出发,针对水源地的风险源,尤其是船舶流动风险源的风险评价理论及方法的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船舶流动风险源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国家、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陆续出台的饮用水源监测的法律与技术规范。针对城市水源船舶流动风险源风险管理的需要,提出“流动风险源风险测流”的概念及风险测量的理论和框架。论文按照环境管理实验的设计方法,将风险测流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测流设计、方案优化、测流准备、测流实施、数据分析。测流设计中主要进行记录表的制定和整个实验方案的预设,通过方案优化阶段中的预实验及专家咨询,从而进一步对记录表和实验方案进行整改和完善;测流准备阶段注意材料工具的配备、实验人员的培训、与相关海事环保部门的及时沟通;在测流实施过程中细心观察和记录,尽量减小因主观因素带来的误差;数据分析阶段对实验的数据记录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论文依托上海市环保局项目“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以黄浦江水源地为对象,对“基于风险测流的环境实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应用上述风险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就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开展实证研究;以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的船舶流动源为例,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历时4天/72小时连续监测。选择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淀峰海事站、米市渡海事站以及闵行海事站3处具有代表的江段,通过对流动风险源的实地观察和记录,采用人工观察和记录的办法,对水源保护区内过境船舶的船只属地类型、数量、流量、流向等进行记录,得到了翔实的数据,进行分类的统计与风险大小定性分析。通过实地观测,进一步梳理水源保护区内的流动源风险现状以及管理现状。通过风险测流获得充足的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对黄埔江船舶流动风险源的风险大小进行定性及定量的评估,为我国城市水源流动风险源的管理及应对提供科学依据。论文针对船舶流动风险源复杂性和综合性,尝试性地构建了船舶流动风险评价方法——“特征指数风险指数评价法”。该方法能够在进行风险测流的时,对船舶流动风险源风险大小进行实时、迅速的评估,并对事件进行快速鉴定和分级,为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内的散货、危险品船舶等风险管理提参考。该方法具体筛选了3项评估指标船舶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具体对应5项公式计算因子(运载货物种类、船舶船型、船舶船龄、船舶过境时间、江面能见度);对各评估指标进行分级赋值,建立一套指标评估体系;将风险测流获取的船舶数据对照指标体系进行赋值,得出各指标中具体计算因子的分值,再代入评估公式计算,最终得出能够反映船舶流动源风险大小的综合影响度的指数——“特征风险指数”。对过境水源地的船舶风险大小进行评估及分类,基本达到了快速、准确、简洁、可操作性的风险评估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张恒[7]2012年在《航道水域通航环境系统安全模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路运输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在水上航行的船舶,特别是在一些通航条件复杂水域航行的船舶,除了因为复杂的自然环境、水文环境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外,航运生产还可能受到航行水域自身缺陷的威胁。随着水路运输的发展,船舶正逐渐朝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速化方向发展,大量船舶活动于港口和内陆水域,潜在的水上风险概率也呈现增大的趋势。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对于水路运输安全性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提取通航环境系统安全因子,在获取系统安全因子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模糊理论、灰色理论等方法对系统的安全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些研究方法对于了解系统的安全因子、分析系统在某一特定状态下的安全状态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手段。本文从系统动态特性出发,通过分析通航环境系统中各个安全要素的空间分布场,建立系统安全模态一般表达形式,研究系统的安全特征和演变规律,这对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影响系统安全性的驱动内因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选取深圳港西部港区部分航道水域通航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提炼影响系统安全的主要要素,并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模态特征。在将航道水域网格化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船舶AIS数据、水上交通事故资料和自然环境数据,研究航道水域通航环境要素空间分布场,分析各要素与系统安全性的关系,构建与系统安全模态的函数映射关系,建立系统安全模态的一般表达形式,分析研究航道水域通航环境系统安全模态的安全特性及其演变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思想,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一、以“二维”的场方式对航道水域通航环境要素场(特别是船舶流密度和速度)进行描述和分析。宏观上,直观的对航道水域通航环境要素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并准确的反映出各要素的发展趋势;微观上,较高精度的对单位面积水域内航道水域通航环境要素的信息进行获取。二、建立船舶流安全模态和自然环境-船舶系统安全模态的一般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绘制系统安全模态空间分布图,分析系统的模态特性和演变特征。三、探索性地将船舶流和自然环境-船舶系统安全模态的一般表达形式进行融合,得到航道水域通航环境系统安全模态的一般数学表达形式,得到不同系统状态下的安全状态变化特征。选取特定的安全因子,结合突变理论,分析航道水域通航环境系统安全模态的突变特征和演变机理,为决策系统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朱怀伟[8]2009年在《基于事变树原理的新的海事致因分析模型》文中指出随着航运经济的发展,海上交通安全系统的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海上交通安全形势也日益严峻。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预防和避免海上交通事故已成为航运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采取科学和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的前提,首先必须对海上交通事故的形成机理有所认识。引发海上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为失误。本文选取船舶驾驶员操作失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事变树模型,再现驾驶失误引发海上交通事故的动态过程。在各类海上交通事故中,船舶搁浅事故的发生率和所造成的损失都显著突出,尤其是大型油轮的搁浅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甚至难以估量。然而,与船舶碰撞事故相比,船舶搁浅事故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对于事故过程及引发原因的调查分析往往不甚严密。本文借鉴道路交通系统中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将事变树模型应用于船舶搁浅事故的致因分析中,试图通过建立船舶搁浅事故的事变树模型辨识搁浅事故的过程机理,并利用事变树分析法找出导致船舶搁浅事故的主要事故致因链,针对事故致因链上的主要失误事件提出安全管理意见。
许民强[9]2015年在《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事安全不仅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全球公共安全治理的重点领域之一。近百年来,国际社会经过不懈努力和追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形成了以SOLAS公约、MARPOL公约、STCW公约等为“龙头”的并行的分公约体系和极地国际海事规则,各国也基于船旗国、沿岸国、港口国的管辖权制订和实施了保障本国海事安全的法律制度。但现实情况表明,减少或消除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仍是一项长期的迫切任务。频繁发生的海事安全事件或事故,固然有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但与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不严格遵守或执行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紧密相关。故此,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界定“海事”、“海事安全”、“国际海事安全”等概念基础上,梳理与海事安全相关的国际习惯(法)、国际条约和发达国家(联盟)国内法,探讨海事安全国际习惯(法)的现代意蕴、国际海事安全条约体系的构成内容以及发达国家(联盟)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关注重点。第二部分分析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将其归结为五个方面,即创制主体“三轨并存”、法律适用存在冲突、过于倚重“高标准一低事故”技术性逻辑、专门性国际海事规则仍存不足和监管者缺少被监管机制,并提出如下完善建议:规制对象应集中在对船舶及其航行的管控能力、规制内容应着眼于“人的因素”、注重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的彼此衔接和推进各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统一。第三部分将研究视角回归我国,总结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与不足,分析我国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及我国对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时代诉求,提出完善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议,即借鉴国际社会的相关做法、明确海事安全命规则的制定主体、合并与整合海事安全规章、完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快速修改机制和填补现行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迫切性缺口。
林建[10]2008年在《福建沿海水上交通综合安全评估》文中指出福建海岸线长,扼居台湾海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沿海水上交通流量不断增加,通航情况更趋繁忙和复杂,船舶事故和险情时常发生,所以福建海事主管部门有必要开展辖区内沿海水上交通安全风险防范体系与机制的研究。在分析和总结福建沿海管辖水域现有船舶交通安全工作的基础上,课题采用国际上在船舶安全管理领域中广泛运用的综合安全评估(FSA)方法,运用其中的危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方案和提供决策建议四个步骤,对福建沿海水上交通进行综合安全评估。通过系统收集本辖区水上交通事故案例和建立事故数据库,结合整理安全管理相关资料、发放调查问卷、采取不同形式的座谈和访谈等,全面系统地梳理福建沿海管辖水域现有船舶交通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危及安全的因素,并在采用事件树、故障模式与作用分析等科学分析方法深层次地定性和定量分析风险以及确定各种风险的主次与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全面规范化地识别和评估福建沿海水上交通危险和风险,依据风险分析的结论,得出了福建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的现状与趋势,标识和排序辖区的水上交通风险。参照事故分析得出的系统风险成因和船员因素,结合现有关水上交通安全日常监管措施、专项整治工作、事故险情应急预案和善后处置方案等,建立福建沿海水上交通风险防范体系与预控机制,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完善水上交通风险控制方案,规范各级人员在预警预控、事故控制和事后处置中所采取措施。同时,根据危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辖区水上安全现状和风险分析的结论,结合当前海事监管发展需要和新要求,提出相应合理的风险防范决策性建议和外部管理建议,最终达到改进福建沿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和确保水上交通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船舶航行搁浅海事的预防[D]. 许臣峰. 大连海事大学. 2000
[2]. 基于FTA的大辽河水域船舶搁浅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D]. 金辉. 大连海事大学. 2009
[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船舶搁浅事故致因分析[D]. 王新建. 大连海事大学. 2016
[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船舶交通事故预测研究[D]. 李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5]. 造成搁浅海事的原因剖析[J]. 蔡存强, 蔡法.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1995
[6]. 城市水源地船舶流动风险源风险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 周婕.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7]. 航道水域通航环境系统安全模态研究[D]. 张恒.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8]. 基于事变树原理的新的海事致因分析模型[D]. 朱怀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09
[9].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 许民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5
[10]. 福建沿海水上交通综合安全评估[D]. 林建. 大连海事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