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文化与人类生存信念*_炼丹论文

神仙文化与人类的生存信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神仙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神话是世界性文化,仙话则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神仙信仰实质上是以人类的生存信仰为基础;必须澄清神仙文化的良莠。

[关键词]神话 仙话 信仰 文化心态 良莠

神仙文化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与我国古代宗教、哲学、文学、养生学、药物学、化学、民俗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毋庸否认,数千年来,从方家道士到文人雅客,从平民百姓到帝王贵族,都在谈神说仙,风气颇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这种传统文化现象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却很不充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神仙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它的内涵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制度和物化等几个层次,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切入,更有利于我们对这种复杂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观照。

一、神仙说的源流

远古人类在劳动中思维有了发展,神灵观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开始形成,并极力把这些观念转变为幻想(简单的类比)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把握日月运行、寒来暑往、水旱灾害等现象的奥秘,以摆脱自然力对人的奴役,于是“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许多神”。[2]这些带有浓重主观臆想性的“神”,便是一种“集体表象”,在该群体中世代相传,左右着该群体的思想感情。如龙、凤、熊、犬……都曾被华夏民族及周边民族视为“神”而崇拜它。《左传》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神”字已被使用。后来,人们把造福于人民的人物如鲁班、关羽等都尊奉为“神”。“仙”字出现较晚,据说始于汉代。《说文》解:“长生仙去,从人从。”其本义是“长寿”,凡通过修炼而具有“不死”功能的超人便是“仙”。“仙”字出现虽晚,但仙话早在战国时代已有流传。如《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里所说的“神人”,实际上就是仙人。《山海经》里说,在轩辕国,寿命最短的也有八百岁(《大荒西经》一);在犬戎国,人若骑上白身黄眼的“吉良”马,可长寿千岁(《海内西经》);在白民国,谁乘上头长角的“乘黄”兽,可寿二千岁(《海外西经》);此外,还有以甘木为食的不死之国(《大荒南经》)等等。这些仙话表现了古人追求长生幸福的美好愿望,肯定了人生的乐观上进精神,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昭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意蕴;但它对客观事实过于随意夸张,对未知事物加以神秘化,容易形成迷惑的负面效应。当然神话与仙话并不能绝然分开,它们互承互补,很多神话后来演变成仙话,象神话说黄帝是“四面”的天神,而仙话则说他是食了玉膏、修炼成仙的仙人了。如果说,神话是远古人们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仙话则是大大加重了后人(特别的方士)有意识创作的成份。通常我们把“神仙”作为复合词,字面上是并列结构,但意义上则偏重于“仙”字,突出它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如长寿、幸福、快乐、快速本领、超凡的英雄和贤人,不论是人的生活、人的情绪抑或指人的本身,大家普遍使用一个“仙”字来表示,似乎这样更能完全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深刻意思。由此可见,当今的“神仙”二字,社会已赋予它多义性的解释。

我国历代不少文学家对神仙倾注美好的感情,创作了许多富有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屈原在《楚辞·远游》一诗里唱道:“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莫虚静以恬静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相传赤松子是神农时的雨师,“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列仙传》)屈原在诗中流露出他神游天上的快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对神仙生活的向往。李白素有“酒仙”“诗仙”“谪仙”之称。他崇道慕仙之举屡见于其诗文之中。他笔下的神仙并非只有几位作代表,而是有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并且,他一直把自己摆进神仙的行列之中。《怀仙歌》云:“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它不仅表白了诗人对沧海仙人的景仰,也表明自己就是历尽沧桑的仙人,且现在还对巨鳌发号施令,显示了他潇洒自如的仙家风度和神仙气派。

在哲学方面,庄子把神仙与天地自然相提并论,并把两者放在“道”的基点上,认为“道”是一切的归宿,“道”看不见,摸不着,但经“修炼”可以获得。方士们据此兴风作浪,怂恿帝王们去寻求神山仙药,秦始皇曾派出数千人入东海求仙采药;汉皇重用神仙方术大搞祀神求仙活动;随后,谶纬之学兴起,假托神意制造预言和阐释儒家“六经”,具有很大的虚幻性和神秘性。至唐代,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等十几代皇帝都很推崇道教,信奉神仙方药。此后,宋元明清各朝代,神仙说延绵不断,对民间也产生很大影响。但是,中国人向来是以“体用为一”的思维范式来审视客体的,“长生不死”不能应验,“羽化成仙”不能实现,炼丹者往往以失败告终,故仙道常常失信于民。道家为了维护自身的诱惑力,不得不向儒家吸收“三纲五常”的道德观来与长生成仙的思想融合,以“神”的权威强迫人们信奉。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把遵守封建伦理道德当作修仙求道的先决条件。此外,道家顺应我国民间重实用的思想意识,从重视外丹转向侧重内丹的修炼,加强修身健体的可应验性;另则吸收佛教修来世、因果报应的虚幻性内容,以实补虚,以虚补实,把此岸性与彼岸性有机地结合,促使自身的“完善”。故神仙说能潜入民间,融于民俗性的活动,成为一种驳杂的传统文化。

二、神仙信仰的文化心态

神仙说是古人普遍存在的观念,这种观念与其称为原始宗教,倒不如称之为生存信仰。因其大抵来自赤裸裸的生命的本能冲动。人们依靠这种自由的信仰和自由的崇拜,来抵制和破坏对死亡的恐惧。“人用以与死亡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信仰”。[3]神仙说蕴涵的人们原始的生存信仰,可以说是神仙信仰。即使神仙说后来变成了道教的思想核心,也不应把这种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完全等同起来。

综观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神仙信仰的种种心态,大抵是出自以下几种原因:

1.追求人性自由欢舒的安乐心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住在农村。数千年来,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自由自在。他们希望在物质生活上丰富宽裕,精神上能摆脱自然力的威胁和社会力的压迫,人性得到舒展。神话仙话所叙说的仙山仙岛,虽与世俗世界迥异,但与人们祈盼的至善至美的环境是一致的。在这样的环境里,“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十洲记》),形象描绘出一个梦昧以求的安居乐业的典型境界,表现出农民自我满足的心理。人类生老病死,如同花开花谢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人既是自然万物之灵长,总想活得很好,活得个够;生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眷恋?因而恋生求生,现世行乐,成为人们的强烈欲望。相比之下,外国宗教宣传人生在世应受苦受难,禁欲苦行,赎罪救身的主张难为中国人所接受。神仙说让人相信,神仙可以超越人的生理极限,长生不死;甚至,“此岸”与“彼岸”,现实世界与仙界也没有绝然分开,而是互通往来,仙界不在天上,而是略高于“人间”的山上,谁都可以到那里乐一乐。这种观念与中国人的现世享乐的意绪是合拍的。

2.出自人类生命短暂的忧患意识。中国民间忌讳“死”字,喜用“寿”字。长寿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庄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不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人类生存与大自然生态关系密切,庄子向人们昭示不可无节制地掠夺大自然,只有保护生态平衡,才能保证人们的温饱和身心健康,延长寿命。但是,“人生世间,日失一日,去生转远,去死转近。而但贪富贵,不知养性命,命尽气绝则气,位为王侯,金玉如山,何益于灰土乎?”(《太平广记》卷五“玉子”)悲叹人生的短暂又常为中国人的一种心态。方士炼丹调药,制造太乙神精丹以治疟疾,制造红升丹以治恶疮,……目的是驱除威胁人们生命安康的病魔,此外,方士们还想制造出一种长生不老的仙药来。虽然,长生不老的仙药荒诞不经,但生命忧患意识促使他们首先奔走在人体生命科学的领域并取得一定功效的探索精神,一直启迪着后人。

3.逃避现实、畏惧现实的遁世心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对人的压力(特别是对人性自由的压抑)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有不同的表现。普通百姓遇到的饥寒病痛和各种自然灾祸,知识份子遇到理想受阻、才能荒废、情感失落的苦恼,统治者政治抱负或私欲实现之艰难,都有可能促使他们在情感上理智上对现实的畏惧、否定,转向对神仙的信仰。这种心理趋向实质上是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但这种追求,神仙只是给予他们虚幻的满足,本质还是对于现实的屈服。如唐代李商隐曾为幕僚,在党争夹缝中受挤压,很不得志,开成元年(836)便到玉阳山学道。《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一诗回忆了他学道情景:“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千株尽若此,路入琼瑶宫。口咏元云歌,手把金芙蓉。浓蔼深霓袖,色映琅玕中。悲哉坠世网,去之若遗弓。形魄天坛上,海日高曈曈。终期紫鸾归,持寄扶桑翁。”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学道处所的风光,也抒发了诗人置身洞天之中那种离俗趋玄的情感。他想象自己手持芙蓉花,登上玉清仙境;可回道又感到陷入世俗罗网的悲哀。不过他还是决心象轩辕帝那样把弓箭遗留在人间,而让真形升上天坛。这种欲念,实际上是畏惧现实、否定现实的遁世心理的流露。

4.对现实世界感到茫然的神秘心理。神话认为,人除了形体外还有灵魂,人生活于现实世界,灵魂则到了“天堂”或“地狱”——“第二世界”。灵魂世界有天堂地狱之分,当是人为宗教所构筑的。原始人类只有朦胧、混沌的灵魂世界。南方神话认为宇宙有“三界”之说,上界中界下界都住着人。仙话所说的“三界”似乎都在神话所言的“中界”范围内,“天宫”就在高山之巅,“阴间”就是“黄泉”;死后成神的超人或修炼化仙的仙人住在“天宫”,一般人死了灵魂归于黄泉。神话所说的天堂与人间是隔绝的,但仙话所说的仙境却与人间相通,故有凡人误入仙境的故事。如王质上山打柴观仙人下棋,回家才知已过百年;刘晨与仙女欢聚半年,回家见到的已是第七代孙。仙界被渲染成为清幽雅静的美好世界。而人们所置身的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呢?为何会有干旱和洪涝?为何会有酷热和严寒?为何会有暴风和暴雨?人们都无法找到答案,只感到这超人的自然力量构成对人们的威胁、压迫,人们束手无策,一切都这样茫然。于是巫师的祝咒,方士的丹药,神汉的占卜,道士的斋醮,为人们的茫然提供了神秘的解释。“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经验思维便是这种神秘解释的依据。这种思维从“气”“五行”的客观现象出发,给其以经验的解释,这解释不求其客观的真实性,只求经验范围内的圆融自足。这种解释既迎合了人们的神秘心理,又促使这种心理的复加。

三、澄清神仙文化的良莠

神仙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是一种流动、演进并以延续的力量得到社会道德观念认可的文化,它是个有机复合体,它可超越历史,也可超越自身,根据时代的需要缔造新的价值体系。因此,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是一个选择、改造、推陈出新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奏进行曲的今天,对待良莠并存而又难舍难分的神仙文化,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我觉得,有些健康的文化因素是值得我们发掘的:

1.吸收神仙文化中养生学、医学、药物学等科学知识,为当今科技事业发展加速。科技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积累,但古代的科技知识并不纯粹,而是与宗教意识相依相生。如修炼成仙的神仙信仰,促使了炼丹术的产生。方士炼丹,是因为他们懂得丹砂具有“保命安神”作用,并在冶炼过程中丹砂颜色由红而白、黄复又还原为红、正与“道生万物”,万物又返回本体的道的神仙意识应验。因此炼丹术自战国始,经秦汉,历隋唐,炼出中国的火药、硫酸、盐酸、硝酸、酒精和各种丹方仙药来,成为中国科技的肇始。汉代魏伯阳好道术,不肯仕宦,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并写下了《周易参同契》一书,融易经五行八卦原理和道家学说于炼丹术之中,既为炼丹用火(选药、合药、搅拌、过滤、修炉、制鼎、衡量、封固、进火、退火)建立了科学准则,也由于生搬硬套经典,制造了炼丹的神秘性。晋代的葛洪在“八王之乱”当中,放弃了当官念头,到杭州西湖炼丹,后又到广西勾漏(今容县)炼丹,最后至广东罗浮山炼丹,以丰富的经验写下了采药炼丹、延年养生、修炼成仙的理论和方法的专著《抱朴子内篇》二十卷。这部专著,集炼丹术之大成,成为我国养生学的权威之作。唐宋时期以来,炼丹著作更多,有的散佚民间,有的储藏于书库,其炼丹精髓,不仅流传于国内,也流传到了国外。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从一开始就具有长生基本思想的中国炼丹术是经由阿拉伯世界传到西方的。”[4]

在上述外物炼丹术产生的同时,又出现了以人体之内炼丹的炼丹术。前者称外丹术,归属于化学,后者称内丹术,归属于气功,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丹术要求人们虔诚、勇毅的修炼,从而使体内精、气、神这三宝在体内结成“丹团”,这新气质便赐于人一种新的人体功能。它虽有神秘性,但现实证明,它对人们健体强身确有功效。这涉及到人体心理生理的科学有待人们去发掘和研究。

2.吸收神仙文化中仙境构架的合理成份,发展旅游业。在我们广西,山脉纵横,奇石林立,水系如网,花草多姿,是大自然赐予的旅游胜地。如南宁郊外的青秀山、大明山、罗秀山、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金沙湖、灵水等,均可建造成美如仙境的乐园;在市区,也可充分利用水边、湖边、山边和园林的优势,建设幽雅的娱乐场所,让人们利用休闲时间,到这些如诗如画的“仙境”里尽享“神仙”般的文化生活,以调节身心,让生命活力得到自由的舒展。

3.吸收神仙文化中的“气韵生动”的思维方式。促使艺术创作的发展,仙人修炼讲“气”,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增添人的生命力。艺术创作的浪漫主义,也可说是一种气。这气,既是创作客体本质的显现,也是创作主体(人)的思想的显现,客观之气和主体之气的融合,便可创造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来。从古代屈原、李白、苏东坡,到当今泰戈尔、郭沫若,他们神思张扬,“气”通八极,便创作出极富生命力的作品来。

神仙文化或许还有一些别的积极健康的因子可以发掘,但不能不指出,它自身带有浓重的阴影,附着不少消极的非科学的宗教迷信的光怪陆离的色彩。因此要清醒认识:一、渴望长寿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这渴望应建立在生命价值观的基点上;求生不是生命的目的,而是实现生命的价值观;二、“炼丹”必须以科学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盲从和失去理智只会导致悲剧的产生;三、神仙文化包涵很多迷信思想和宗教行为,神仙家往往利用神仙文化的神秘性来掩盖他们的骗术。如董仲舒作《春秋繁露》,从神学角度对灾异记载进行唯心的解释;焦延寿著《易林》,把仙话改造成为谶纬服务的一部占卜的书。当今巫师神汉仙婆在街头巷尾观相算命卜卦以预测人们的祸福,便带有很大的投机性和欺骗性。他们对五行八卦的知识知之甚微,而是利用看客的脆弱心理妄加猜测,然后给予神秘的解释,以满足看客虚幻的要求,我们应当批判。总之,对待传统文化的选择、批判、改造和重新解释,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义务。

* 本文是广西首届神仙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Mythical Culture and Belief of Human Existence

Nong Xuegua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Myth is a world-wide culture.whereas the celestial tale is the unique culture which belongs to Chinese only.The worship of gods is actually based on the belief of human existence.We must mak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good and bad in terms of mythical culture.

注释:

[1] 本文是广西首届神仙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人民出版社672页。

[3]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10页。

[4]《李约瑟文集》,辽宁科技出版社。

收稿日期:23/09/96

标签:;  ;  ;  ;  ;  ;  ;  

仙女文化与人类生存信念*_炼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