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的优化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35-03
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地理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地理教材,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一、灵活处理地理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师应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引用古诗文、歌谣谚语和趣味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1.引用歌谣谚语教学。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可以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得多。引用“不违农时”、“抢季节”谚语,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巧借古诗文教学。
在教学中,把地理知识的内容结合古诗句教学能引人入胜。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地形地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穿插趣味故事。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讲授“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时,学生对“宇宙”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教师只要把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故事一讲,然后问“孙悟空是不是到了天边呢?”没有,他翻百个跟头也不能到达天边。这样给学生形成“无限大”的概念。“天”就是“宇宙”,那么“宇宙”就是无限大的空间,无限长的时间。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格外高涨。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技术,激发学生求知欲
1.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彩图。
在讲纬度影响气候时,我让学生对比地图册中冬季的东北与海南。并描述冬季的东北,人们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围着围巾,从头到脚除了脸都裹了起来。而冬季海南岛,人们都是穿着泳衣,在水中尽情畅游。形象生动的画面,再加上详尽活泼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2.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地理教学需要大量挂图。
学校里面也有大量挂图提供,但是这些挂图五彩斑斓,学生反映看不懂,因而兴趣不大,达不到挂图应有的教学效果。如“寒潮源地与路径图”,不仅有寒潮的发源地与路径,还有密集的等压线以及气压的标度值。因此整幅图反映的信息量很大,很难一目了然地找出寒潮的路径。因此我自己动手绘制了一些教学挂图。如“梅雨形成图”,“世界七月等温线图”,“世界一月等温线图”,“东南亚主要物产分布图”,“世界时区图”,“台风路径图”。这些挂图在绘制中,我删去了大量的多余信息。像“一月等温线图”我抛弃了那些鲜艳得喧宾夺主的颜色,把几条主要的等温线加粗加黑(如0℃,10℃,-10℃等)。加之这些挂图规模都比原图要大,最小的也有一开,有些甚至是由两张纸并在一起的。因此整幅中心鲜明,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自制的挂图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适当控制了学生情绪,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结合身边地理现象,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关于生活和社会所关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和中肯的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这样,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们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七色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而造成的。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不易被散射,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这也正是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的道理,它使人们在较远处就可看见,以减少交通事故。在讲“气旋、反气旋,气团和锋面活动”时,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观云看天的谚语和天气预报及当地的天气变化,让学生观察、分析,用所学知识解释,得出结论。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同时结合这些实际,学起来会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
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这对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如配合“日地关系”教学,组织学生观察星座,寻找重要亮星,开展日食、月食讲座,使学生懂得其形成原理及日食、月食的过程,并适时进行观察。在讲“大气环境”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站,让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节目。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地理知识,而且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引用歌谣谚语、巧借古诗文、穿插趣味故事,或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技术,或结合身边地理现象,或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学生喜爱地理课,爱好地理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