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理解和认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对外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和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因此,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和协调好外贸发展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们制定各项外经贸政策和措施都要以此为出发点。

环境原本就是贸易中一个不可缺的因素。贸易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而商品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自然环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贸易能促进自然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也会保证贸易得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如果贸易破坏生态平衡、无视环境损害为代价,那么必将受到来自环境的惩罚,其结果是制约了贸易的发展,造成了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经济增长的停滞。

贸易对环境具有双重性,即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为:①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在本国经济不断扩张基础上发展和扩大的,经济扩张不可避免的会增加物资投入量和废物排放量,并且改变某些资源的使用状态(如绿地变为工厂、房屋、道路),从而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②由于大多数参与国际贸易的货物价格通常未包括环境成本,环境退化没有反映在产品交易的成本中,这引起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大量的废物的产生。③在国际贸易中,政府和企业处于国际竞争压力下,他们优先考虑的是最大限度的占有市场份额,对环境的关注通常是对外在压力的一种被动反映,因而导致各国向低环境标准看齐,忽视对环境高标准的要求。

外贸的发展对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在当今世界中,多边贸易体制对促进国家间环境政策及环境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区域贸易协定越来越多涉及环境的条款。②多边贸易体制鼓励使用国际标准,从而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水平。③对外贸易扩展了对环保有益的产品的市场规模,增加了为保持生态环境的环境技术在全球市场扩散的机会,因而推动和促使环保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成长。

环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环境保护对贸易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环保时代的到来,全球出现了一个由环保产品、环保技术、环保服务和绿色食品等构成的巨大绿色产品市场,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环保产品的贸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措施逐步成为贸易保护的手段,这些环境壁垒已被大多数发达国家所用。于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得到广泛的运用。

从短期来看,严格的环境措施加大了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但从长期来看,国际市场的压力也带来了通过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改善生产工艺、减少排污,从而提高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有了提高竞争力的机遇。

我国应根据自身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状况,进一步强化环境政策及法规,防止和消除由于不恰当的贸易政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高度关注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相互促进和协调,深刻认识贸易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从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含意的理解和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它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能够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促进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这一基础的途径为:①合理使用和开发资源,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出口;②通过国际间资源调节,做好国际贸易的资源转换,以利于改善自然资源利用率,从而有助于改善一些国家的资源和能源的结构;③通过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转让,改善不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从而有助于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

(二)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应注意发展对外贸易的综合效益,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应当系统地考虑和关注对外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促使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协调发展,共同为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应改变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的观念,努力寻求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的发展外贸规模与速度。依靠科技兴贸和技术进步,积极开拓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使自然资源能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使用,它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时可以大力控制和改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对环境与生态的消极和不利影响。

(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应在出口商品质量管理中,密切注意一系列环境要求,如环境标志、清洁生产、质量认证、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当今,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商品质量的重要内涵。商品质量的内涵已经扩大,商品质量已延伸到生产过程、消费和废弃之后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五)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国际间商品、劳务、技术、信息、资本的交换,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国际贸易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实现国际环境保护的前提。贫困是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者,建立在两极分化基础上的国际社会,是不能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也不可能有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国际社会共同富裕,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不懈努力,同时也需要发达国家承担起道义和援助的责任。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国际国内实施环境政策的双重挑战

我国在参与全球的国际贸易和自身的外贸发展中,面临着双重环境挑战。一方面,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实施日趋严格的环境政策和标准,以及各种环境措施给我国的外贸发展,特别是扩大出口,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也促进我们必须在自身外贸发展中,强化环境政策以使我国产品能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在自身的外贸发展中,已给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如忽视强化环境政策,由于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盲目扩大出口,加剧了国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我们现在应高度重视贸易和环境政策的协调发展,避免贸易增长给国内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避免国际环境因素,造成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和在国际贸易中受到的阻碍。

国际社会实施环境与贸易措施的动向

进入9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为保护人类的生活,国际社会制定了诸多的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或协定。

绝大多数国家,出于本国环境保护的目的,或作为多边环境的缔约方为实施协定规定的义务,通过本国立法制定了为数众多、形式多样的有关贸易与环保的法规。在众多的法规中,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

这类法规旨在为实施国际多边环保公约(或协定)的义务,通过立法,制定本国的相应贸易政策和法规,以便与国际多边协定相适应。如“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资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危险废物转移及处置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种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等。法规中的措施一般是采取进出口限制、进出口许可证、配额等方式,这些条约规定了禁止受控物资的国际贸易,因而影响面非常大。目前国际上已签订的多边环境协议有200多个,其中有20多个含有贸易条款。随着这些国际多边环境协议执行力度增强,对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

这类法规是各国为达到保护本国大气、水、海洋、生物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目标而采取的贸易措施。由于这些法规内容适用于国内产品和进口的同类产品,属于单边行动。单边实施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会引起国家之间的摩擦,有的还甚为激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各种环境壁垒。这种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

这类法规主要包括:

1.环境标准与法规

环境标准与法规是有关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对环境中污染物水平及其排放源的限量和技术规范,是对环境保护采取的直接管理手段。从目前实践看,各国实施的环保法规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环保法规覆盖的领域不同,法规完善程度不一。这与各国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有关。

环保标准差异,如对杀虫剂检测方法和数据不同,对造成风险分析不同,出现残留量的标准的差异,有的国家出现对内外双重标准。

这些标准和法规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他们在国际交往中统一和提高各国的环境标准水平,通过本国立法手段,制定强制性技术标准和法规,通过行使境外管辖权,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据初步统计美国、日本、欧盟的环境措施涉及的进出口产品共有24大类。涉及的面比较广泛。

2.生态标志(或称环境标志)

生态标志制度是依据有关环境标准、指标和规定,由国家认定的认证机构确认通过并颁发标志和证书,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认证的标准包含资源配置、生产工艺、处理技术和产品循环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该制度的实质是对产品的全过程环境行为进行控制管理。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推出环境标志制度。随着区域性环保合作的加强,国外已从单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标志,发展到几个国家共同的生态标志制度。如德国推出“兰色天使”、加拿大叫“环境选择”、美国“再生标志”、欧盟的“欧洲环境标志”、日本的JAS、JIS、ST、SG等认证标准。

3.内在化要求和绿色补贴

发达国家对内在化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工和生产方法(PPM)标准。PPM问题是指由于同类产品加工和生产工艺方法不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应限制和禁止不利于环境PPM的产品的贸易。目前国际社会对此争议较大。从环保角度有合理性,从贸易角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如滥用此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极为不利。二是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目前发达国家要求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污染者应彻底治理污染,并将所有自理费用计入成本,否则是进行生态倾销。这将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补贴行为。通常引起一些进口国以造成价格扭曲、违反自由贸易原则为由,征收相应的反补贴税,从而引起贸易纠纷。

4.生态包装

生态包装(又称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建立绿色包装制度,主要内容包括:a、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b、建立存储返还制度;c、强制再循环或再利用法律。由于这些规定是按照发达国家国内资源禀赋,消费偏好等因素确定的,发展中国家显然难以适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吸取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与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现已得到各国的重视和响应。国际采购商要求出口商不仅提供ISO9000,还要提供ISO14000的保证书,有此证书有利于达成国际贸易订单,没有的企业,其产品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综上所述,环境措施更多是以环境标准方式限制贸易,达到保护环境目的,不同的环境标准反映了各国的不同环境状况和市场利益。各国的发展水平不同,消费结构和科学技术也存在较大差异,环境标准趋于合理,不能强求一致。环境标准低,可能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性开采、使用,以及增加工业对大气、水、土、自然资源的污染排放量。环境标准高,容易形成一种贸易壁垒,限制有关国家商品的市场准入。

环境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约束性是很大的,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我国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环境标准要求;由于进口国为环境保护实施某种新的强制性规定和标准;由于进口国为限制进口而实行双重环境标准;以及进口国实施强制性的检验检疫制度等都必将限制我商品的出口。同时由于我国产品没有获得国外的环境标志,或者我国的环境标志低于国际标准也必将极大地降低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对此,我们除在多边框架内进行贸易和环境的协调谈判外,更应正确对待当前的现实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国家环保技术标准。来消除壁垒造成的障碍。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给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带来的影响

从目前现实看,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环境壁垒已经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问题将会成为国际贸易争端中的一个热点。环境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样,也是一种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和隐蔽性。采取这种贸易措施的目的并非有意设置贸易障碍,而是为了消除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要明确判断其真实动机以及是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是困难的。为此,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和磋商,争取在WTO新一轮“绿色回合”谈判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规定和阐述。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保、贸易、投资问题上矛盾将日趋尖锐。由于发达国家推行环保政策,国内环境保护标准日益严格。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吸收外资,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环保法规不健全。这种矛盾如得不到协调和解决,必然会对国际贸易的增长,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带来严重的影响。

3.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革命”。“绿色革命”原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技术革命。现在绿色这一概念以及所包含的内容已有很大变化,其内涵不断扩大。它已扩展到食物天然化,环境绿色化,空气和水源纯净化的革命,即人类保护和优生环境的革命,从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经济社会向以最优生产、最优质量和最少废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因而环保产业将会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

4.绿色消费方兴未艾。绿色产品在未来市场上,具有极大吸收力和竞争力,是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当前国际市场上绿色产品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宽广,从绿色汽车、生态住宅、生态旅游、生态时装到有机食品,其开放前景十分广阔。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世界市场上主要的促销手段。因为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能挖掘人类的内在生态需要,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5.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环保产业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部,而是指商品生产和使用(或服务的提供)中,充分考虑到资源与环境问题,采用某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使其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最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少。这种环境与生态意识,贯穿在每一个行业的各个主要方面和商品生产的全过程中。目前全球已出现一个由环保技术和环保服务业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场。2000年全球环保市场的规模达6000亿美元。

6.环保合作与交流将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技术与产品上差距加大,双方合作的必要性更显重要。全球范围的管理要求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必然会不断加强这一趋势。

我国政府应当重视环境问题给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带来的影响,并抓住环境问题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变化以及给我国发展绿色产品创造的新的市场机遇。这对制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良性互通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的环境和贸易政策不协调的状况

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经济政策,这些政策都与环境政策有关。目前中国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政策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进出口商品质量标准。第二类是在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往中,因涉及产品的质量、环境和卫生标准问题而实施的法规和政策。第三类是根据我国参加国际公约和协定涉及环境问题而实施的法规和政策。第四类是针对三资企业的环境问题而实施的贸易法规和政策。为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国加快了与环境有关的贸易立法的步伐,一系列有关提高商品质量、加强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法规应运而生。最近,在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中,规定了对不宣出口的资源性产品,均不退税。总的看,我国已重视强化环境政策。在协调贸易与环境政策中已做了不少工作。

现行对外贸易政策使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就,对我国环保事业也有促进。但其某些方面对生态和环境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就是目前中国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不协调因素所致。

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粗放经营,一直是以出口创汇为中心。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靠低廉价格取胜,忽视环境效益,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它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导致了盲目开发出口产品,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的弊端。由此带来一些地区农田土壤质量下降,草原退化,矿产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面临污染问题严重的行业,贸易发展已经或将遇到更大的环境压力

(1)盲目出口野生动物,破坏生态平衡,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例如蛇和黄鼠狼是田鼠的天敌,对蛇和黄鼠狼的捕杀和出口,导致鼠害加重。再如青蛙是有益动物,大量捕杀青蛙导致农田害虫的猖獗。野生动物出口虽然能创造一些外汇收入,从微观上看有一定经济效益,但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来讲则是消极的。

(2)野生植物的盲目采挖和出口,从生态效益上看也是消极的,得不偿失的。发菜是生长在沙漠边缘的植物,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在海外华人中很有销路。但由于无节制地盲目采挖,导致产区土地的沙化或严重沙化。我国是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盲目地采挖具有固沙作用的发菜等野生植物,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与发菜相似的例子是甘草,它的产区主要在新疆、内蒙古、宁夏。据统计:1983年时甘草资源的蕴藏量为35-45万吨,由于人们掠夺式的采挖和草原的破坏,现在甘草的资源只剩下1983年时的40%,不仅资源本身遭到严重破坏,而且也导致草原的退化。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如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石斛、黄芪等都因采挖过度而濒临绝迹。

(3)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了盲目开采,不仅因开采不当而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而且也使生态环境恶化。这里所说的矿产资源有钨砂、锑、锡、钼、稀土矿和其他稀有金属矿物,这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不仅会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在采挖过程中破坏了矿区植被,造成表土的大量流失。

(4)进口大量危险废物,严重破坏我国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废物进口高潮的时期,据有关资料统计,1990年废物进口量为99万吨,进口额2.6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0.49%;1993年废物进口猛增至828.5万吨,进口额15.75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1997年废物进口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1078万吨,进口额增至29.5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2.1%。

废物进口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1997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进口的废物分别占进口总量的24.3%、9.9%和5.6%。沿海地区是危险废物的主要进口地和使用地,乡镇企业是危险废物的主要使用者。

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事危险废物的进口、加工和处置。海关查获了一些外商投资企业非法进口和使用危险废物,严重污染了土地,许多工人和农民受到病菌的感染。

当前,我们在警惕“洋垃圾”入境的问题上,一方面仍然要继续重视那些旧服装等生活垃圾的入境;另一方面,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电子“洋垃圾”经过走私渠道大量流入我国,也值得严重注意。

1992年生效的〈巴塞尔条约〉,严格限制有害废弃物的进出口,但美国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唯一没有批准该条约的国家。美国政府根据现行国内法,允许出口可以再利用的电子废品,于是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电子垃圾经过走私渠道大量流入我国,原因是我国的拆卸和处理费用低。美国环境保护联合会的一份报告承认,“美国产生的IT垃圾,80%出口到亚洲,其中90%流向了中国。”根据这份报告,2001年美国的废弃电脑高达4100万台,预计2007年将突破5亿台。这意味着美国可能将含有约7亿公斤铅和130万公斤镉的IT垃圾,倾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等国家的良田沃土上。

5.通过投资方式转移污染密集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有力拉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快速发展,但他们通过投资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对我国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根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对全部三资企业和生产单位分析,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从业人员295万人,占全部三资企业28.7%;投资于高度污染密集产业有7487家,从业人员118万人,占全部三资企业的12.6%。两项加起来共占41.3%,说明外商在有污染产业的投资是其投资的重要产业,主要包括:皮革、皮毛、羽绒的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纺织印染、食品酿造业、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纸浆与造纸、开采加工及炼焦等等。

6.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同时,大部分出口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产量均呈上升的趋势。废水排放量上升较大的出口行业有:化工原料及化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工业、纺织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幅度较大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工业、化工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工业。固体废物产量上升较大的主要是,采掘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从整体上看,我国各工业行业在外贸出口增加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也在上升和恶化。

7.环境立法与贸易立法缺乏协调统一。首先,我国的环保立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有不少环保立法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没有体现或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无法适应以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对外贸易方面,缺少相应环境管理的法规,而在环境立法中又很少考虑贸易行业。

其次我国对环境标准的制定存在不足。首先,我国的环保法规中缺少许多配套的技术性标准,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执行,有时甚至导致无法可依;其次,我国的环境标准偏低,比如一些对有毒有害污染物所规定的环境标准低于发达国家,就会为其向我国境内转移“夕阳”产业,重污染工业创造机会;再次,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标准的制定范围、标准的性质、强制内容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入世的需要。

8.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贸易与环境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产品价格未将环境成本计入在内,资源也可成为廉价出口的商品,这不仅导致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环境贸易壁垒的阻碍,而且也损害国家长远发展利益。我们应当在对外贸易运行中,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长、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逐步做到资源和环境的商品化、价格合理化和消耗资源与破坏环境的有偿化,实现资源有效使用和管理,这样才能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之路。

制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扩大,对其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是极为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明确贸易变化产生的环境后果,同时对环境政策的加强对贸易的影响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制定适当的政策和措施,使我国进入世界贸易体系后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尽量减少不利的影响,以促进中国稳步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议一、将上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作为制定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认识到,在贸易发展过程中,如不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贸易的发展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如不能恰当利用贸易措施,为此而实施的环保规定,则会成为不公平的贸易壁垒,限制贸易的发展。应努力寻求贸易和环保政策的相互支持,寻求二者协调发展,使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以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从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看,环境因素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环保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并取得重大发展。面对当前形势,我们也应认识到,采取科技、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即以“环境资源论”、“技术导向论”为依据,以提高资源转换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方向,把产品结构升级作为中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目的,把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资源转换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最终达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二、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法规。我国对外贸易的法律和法规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体现我国的环境利益,体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并举和世界共同发展,不能以牺牲我国的环境与生态为代价,换取所谓的经济利益。在制定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时,在适应市场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的前提下,积极考虑外经贸的发展问题。

建议三、把开发绿色产品(环境友好产品)作为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重点

当前,环境保护、绿色产品代表了贸易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我们应该在产品制造初期就严格把好环保关,从原产品到深加工再到最后的出口,都要严格按照国际环保标准,使我国的出口产品达到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对于电子、机电等产业也要逐步淘汰落后和不符合环境标准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机器设备。具体说就是:(1)积极开发有机食品,提高食品出口档次,逐步将生态农业示范县发展成为有机食品出口基地。(2)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培育环保产业作为提高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扶植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集团,建立一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出口基地。(3)重视环境标志产品的开发,积极促进国际相互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主要贸易对象国的生态标志。(4)积极开发保护臭氧层产品的出口,出口部门应该加快ODS(氟里昂)的淘汰,利用基金开发替代产品。(5)建立出口产品绿色包装体系,发展可回收、可降解、无污染的包装。

建议四、加速同海外资源转换,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加快同海外资源转换的相应政策支持体系,保证资源性产品进口的稳定性。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已明显地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利用海外资源成为客观要求。对海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仅要在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坚持贸易与开发并举,而且在选择资源品种上要有针对性,坚持补缺、补紧、补劣的原则。当前,首先要保障国内短缺的石油、铁、铜、黄金、铝土、猛、铬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正常供应。

为保证我急需资源性产品的稳定供应,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第一,在同等条件下,原材料的进口首先要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第二,在支付方式上,可采取以货易货的办法,同意以资源性产品支付。第三,作为应急和权益措施,继续保留进口财政补贴,用于补贴进口资源性产品的企业。

建议五、建立贸易对环境影响的深入评估机制,以利制定适当的强化环境政策和措施,减少贸易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要把环境问题纳入有关的经贸政策,包括调整国家引资政策、商品和服务进出口政策,加强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和其它技术标准和法规。积极研究国外的绿色壁垒制裁措施,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提供思路和帮助。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和环境标志制度,二者应尽量与国际接轨。

防止发达国家把高污染产业及危险废物向我国转移,保护我国环境。明确投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着重制定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生态侵略”方面的法规。

建议六、完善环境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体系

9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国际标准采用速度,据统计,到2001年底,我国发布的国家标准19744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8621项,采标率为43.7%,有50%以上的国际标准我国没有,我国标准同国际标准等同等效仅达24%。从整体看,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状况仍很落后。因此,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最重要的是推动一大批出口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技术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政府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确保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坚决取缔不严肃的认证机构,鼓励国内认证机构发展壮大并积极与国外知名认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与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相互承认彼此的认证是消除贸易认证带来的技术壁垒的通行做法。增加技术设备配置,加强技术人员培养,形成建立绿色屏障的技术队伍和技术能力。

建议七、利用环境壁垒的双重性,构筑我国进口环境保护体系

环境壁垒本身具有双重性。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它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因此,我国在制定冲破环境壁垒对策的同时,还应制定合理地利用环境壁垒的对策,以保护生态环境、人和其他动植物的健康,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和主导产业。

充分利用GATT/WTO的相关条款,研究和制定我国自己的环境壁垒。

充分利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要求发达国家在确立本国的环境标准和其他环境要求时,对我国的特殊困难予以实际考虑,以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建议八、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

(1)积极参加联合国有关机构组织的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讨论,积极参与诸如国家标准化组织、国际商会等非政府组织间的有关活动,并力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国参与此类活动与谈判,有利于扩大我国在国际环境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防止一切滥用环保法规、贸易条款推进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同时,还可以表明我国保护环境的立场,为我国争取公正合理的地位。通过与其他国家充分交流信息和意见,学习先进经验,更好地完善我国的环境——贸易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

(2)积极利用双边、多边或民间的无偿援助或优惠贷款,要求以公开优惠的条件,引进最新的先进环保技术,以提高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3)开展贸易与环境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人员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资金和技术,以壮大我国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研究的实力。

建议九、企业要改变陈旧的营销观念

树立企业的良好环保形象,这对加强竞争优势极为重要。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一种旨在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观念应运而生。人们重视环保,追求健康的绿色消费,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正在成为全球热点市场。消费者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和食品,而抵制对环境有害的商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企业要树立一种与时俱进的环保营销(或称绿色营销)观念。面对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企业的营销观念和活动,不能只限在处理“如何实现公司利润”和“如何满足消费者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公司的经营应承担起社会和环保的责任,营销活动必须恰当地解决好公司利润、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公共利益三者关系,要把绿色营销观念作为制定公司营销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样才能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在营销观念和活动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调整。现在,他们普遍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不再认为环境标准的高成本是影响收益的因素,努力实施环境政策,树立环境营销观念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增加收益,是名利双收的好办法。

环境和贸易问题为企业的市场营销理论开壁了新的思维。我国的外经贸企业应当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对待,否则今后难以在国际市场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外经贸企业以往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最好的生活质量”,企业一直把通过不断增加商品数量来满足消费者需要当做市场销售的目的。环境营销理念,即不仅要不断探索不损害环境,有助于人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绿色商品,而且还要不断地开发出有助于改造不良环境、增进人类健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要提供在国际市场同时满足环境要求和顾客需求的产品。只有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的企业,才能够得到消费者高度的信赖,其发展潜力会是很大的。

实施绿色营销,企业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对公众的消费行为也起到了强化作用,有利于开拓绿色产品市场,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标签:;  ;  ;  ;  ;  ;  ;  ;  ;  ;  ;  ;  ;  ;  ;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