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探究小儿肠套叠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肠套叠患儿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围术期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经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15例,有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其中26例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6.7%;对照组中显效10例,有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其中19例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3.3%。可见,观察组手术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围术期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手术治疗效果,缓解疼痛,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围术期护理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是婴儿期肠阻塞最常发生的原因之一,为某段肠管嵌陷入邻近的另一段肠子内,而使该段肠管产生阻塞,血液受阻而造成发炎、水肿及出血等现象,严重时该肠段会缺氧坏死[1]。一般最容易发生肠套叠的位置在回盲瓣处,即在该处的回肠套入大肠之中。现抽选我院收治的60例肠套叠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小儿肠套叠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60例肠套叠患儿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9例,年(月)龄3个月~1岁半,平均年(月)龄6个月;对照组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7例,年(月)龄4个月~2岁,平均年(月)龄7个月。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术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围术期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1.2.1.1观察了解患儿身心状况
(1)因腹胀而影响呼吸:呼吸有嗥叫声;患儿如有似休克的情况出现时,则此时其呼吸变浅而快。
(2)腹胀和肛门外观异常:肠套叠看起来可能像直肠脱出。
(3)行为:患儿较易发怒,对触抚非常敏感;昏睡或无反应;从患儿行为观察出有无疼痛或其疼痛状态。
(4)手术前,护理人员须持续监测患儿所有大便的情形;若解出正常的褐色大便通常表示肠套叠的病情减轻,护理人员要立即报告医师,以便选择是否变更诊断或治疗计划。
(5)手术前应对患儿生命征象及意识状态随时评估,患儿出现电解质不平衡、出血或腹膜炎等征象,须加以特别处理,例如输注代替性液体、全血或血浆及鼻胃管抽吸,手术前灌肠时,更要注意监测患儿的生命征象及是否有电解质不平衡等现象[2]。
1.2.1.2预防呕吐和避免呕吐物吸入至肺
(1)插入鼻胃管以减轻胀气。
(2)如仍存留鼻胃管则要维持鼻胃管的通畅:时常灌洗;注意引流物和灌洗的回流物[3]。
(3)禁食时:湿润嘴唇和给予口腔护理;给予患儿奶嘴吸吮。
1.2.1.3患儿休克或发热,要立即准备手术
(1)输血或血浆,以恢复血液循环量,并观察输液反应。
(2)观察脉搏,每分钟应低于140次。
(3)降低体温:麻醉时发热会增加新陈代谢和氧化作用,而引起更多并发症[4]。
1.2.1.4心理护理
(1)鼓励病儿家属说出他们的焦虑。护理人员在护理肠套叠患儿时,必须了解家属对患儿疾病的感受,以提供适当的护理。
(2)鼓励家属尽可能与患儿在一起,以降低患儿的分离焦虑。
(3)协助他们了解患儿的病情及解释手术的意义。
1.2.2术后护理
1.2.2.1协助维持胃减压功能
(1)注意插入鼻胃管有无正常功能:使用间歇抽吸;注意引流量和灌洗的回流量。
(2)患儿通常禁食,此时须给予口腔护理。
(3)注意有无排气或大便,并向医师报告;若患儿已能排气或大便,则显示其肠蠕动已恢复正常活动,并可以开始由口进食。
1.2.2.2给予适当的热量和摄食量
(1)饮食的改变是由医生视手术是否切除肠道或肠道变短而做调节。
(2)在术后第1次排出的大便呈褐色时,表示其肠蠕动的功能已恢复正常,则可开始由口给予液体。手术后4~5d,若只施行整复手术,则可在听到肠蠕动音后,即可恢复由口进食,按照患儿的年龄及体重来给予其饮食需求量[5]。
(3)少量多餐:开始时给予糖水或水;注意有无腹胀或呕吐。
1.2.2.3协助父母与患儿维持良好关系
(1)鼓励父母参与患儿照顾,并在出院前准备及指导家属对患儿的居家照护。
(2)帮助父母了解虽然复发的机会不高,但在出院后,有一段时间必须要限制患儿剧烈活动。
2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2.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
2.2护理满意度
按照满分100分进行评定,60分以下视为不满意,60~80分视为满意,80分以上视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3结果
3.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肠套叠发生率为2/1000,好发于3~12个月、健康及营养良好的小孩,尤其以6个月大的婴儿最常见;男孩为女孩的3倍[6]。其真正病因不明,可能是其肠管活动力增加和过度的蠕动、或是梅克尔憩室(meckel diverticulum)、腺病毒感染所引起。
本研究中两组肠套叠患儿经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15例,有效13例,治疗显效率为50%,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其中26例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6.7%;对照组中显效10例,有效11例,治疗显效率为33.3%,治疗总有效率为70%,其中19例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3.3%。可见,观察组手术治疗显效率、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围术期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手术治疗效果,缓解疼痛,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费晓萍.小儿肠套叠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7,30(11).
[2]陈辉,宋艳萍.小儿急性肠套叠临床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5,(29):147-148.
[3]刘雪萍.52例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护理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
[4]朱敏艳,陈艳艳,黄小平,王秋月.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围手术期护理[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9):351.
[5]祁亚娟,丁艳琼.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9):54-56.
[6]杨瑞.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J].医药前沿,2016,6(32).
论文作者:李忠英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肠套叠论文; 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满意度论文; 手术论文; 家属论文; 措施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