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预警系统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大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工作指明了方向。现阶段,主要大型国有企业风险管控能力水平尚显不足,管理手段相对简单,应对策略较多地采取“事后弥补”,应对方法一般是静态的、局部的、分散的,缺乏风险管理规划,只对计划、技术、管理等风险进行简单预测和规避,缺少对风险的持续监视测量。本文试图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识别、诊断、预警风险变化趋势和影响,有效提升防御与规避风险的能力,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真实、客观的数据支持,全面实现“经营风险全过程监控、任务计划全周期管控、信息资源全方位分享、管理工作全组织协同、领导决策全数字支撑”的目标。 一、大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措施 大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工作还比较初步,考虑到其建设风险预警系统的全面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认为该系统应包括制定预警计划、识别警源、风险评估、预报警度、警情处理、效果评价等六个关键环节,其系统框架见图1所示。 图1 大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系统框架 (一)制订计划 风险预警计划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的第一步,需要对企业风险管控的目标、各部门的工作职责、预警工作的流程和计划进度表等工作系统策划,制定预警管理制度,以便指导后续工作。 (二)识别警源 本部分工作决定了整个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质量的好坏。识别警源的核心工作就是建立起关键风险指标(KRI)体系。关键风险指标(KRI)是指代表某一风险领域变化情况并可定期监控的统计指标,可以用于预测、监测、反映风险变化的情况。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业务指标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最能反映风险变化趋势的KRI,并设置合理的阈值和预警区间,是风险预警系统能否顺利运行的核心所在。 1.关键风险指标(KRI)选取原则 (1)系统全面:关键风险指标的设置应当符合企业风险管控的目标,能够全面、深刻、客观、动态地反映企业各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现状。 (2)动态开放:关键风险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决策层风险偏好的转移,预警指标也应不断地做出调整和完善。 (3)可行有效:关键风险指标要适合实际操作,既要考虑到指标数据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又要考虑其比较、分析和综合评测的功能。 (4)定量定性相结合:关键风险指标既要有定量指标,也要有定性指标,并做到二者互相配合。 (5)事前事后相结合:关键风险指标既要有先于实际风险变化的预警指标,又要有同步于风险状况变化的同步指标,还要包含事后可计量风险损失的滞后指标,才能全面反映风险变动的总趋势、影响程度和重要性。 2.关键风险指标(KRI)选取思路 应根据决策层设定的管控目标或企业层面风险,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确定关键影响因素,提取关键风险指标。通过运用专家调查法、统计缝隙等方法,不断细化、补充和删减,最终构成适用于企业自身特点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选取过程见图2所示。 目前,多数大型国有企业尚处于关键风险指标的探索阶段,各单位可以本着“从易到难、从重要到一般”的原则,以单一业务的指标构建为试点,或者从已有的决策支持系统KPI中选取适当的指标作为KRI,实现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经验做法的不断积累、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各国有企业再逐步将KRI体系完善成为涵盖战略、财物、运营、市场、法律五大类风险和经营管理活动各个方面的企业关键风险指标体系。 图2 关键风险指标选取过程示意图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设定阈值以及预警区间、确定预警模型和预警方法进行预警分析等。 1.阈值设定 应根据各项指标的历史数据,参考行业标准数据划分KRI预警区间,以确定警戒线。在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初期,财务类数据可以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等权威机构下发的标准设定阈值;生产业务类数据可以基于历史情况的对比以划分等级、设定阈值。 2.预警区间设定 将指标阈值作为警戒线来确定不同等级的风险和预警区间。通常情况下,预警区间可分为三个、四个或五个,分别对应不同的风险等级。表1以五个风险预警区间为例。 表1 预警区间及风险等级对照表 3.预警模型与预警方法 风险评估的关键是要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工具和手段,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量化和重要性评价,并与阈值作比较,判断是否应当发出警报,并确定发出警报的级别。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见图3所示),可以针对不同指标选择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 现阶段,可以从相对简单的比对法入手,从数据绝对值、数据波动率、定性指标评估结果等几个角度,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从而得出风险评估结论。例如,可以将指标与上年同期数据做比较,或与上年同期的完成度做比较,或与当年要求做比较等。 图3 风险评估方法示意图 (四)预报警度 预报警度主要是要向决策层及时、直观、清晰地显示预警信息。一般采取类似交通管制信号灯显示法,分别将五个预警区间设计成“绿灯”、“蓝灯”、“黄灯”、“橙灯”和“红灯”五种标识,灯号与预警区间相对应,表示不同的警情(见表2)。 表2 预警信息发布对照表 (五)警情处理 根据发布的风险预警信息,决策层可以从风险应对策略库中选取恰当的对策。风险应对策略库中的对策是方向性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使之具体化。主责业务部门应根据应对策略提出完善的管控方案和流程并加以落实,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并严格进行过程监督。 (六)效果评价 警情处理后,要对处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效果理想,则解除警报,转入常态化监控;反之,则应启动危机应对计划。在评价阶段,还应进一步建立警情处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大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思路 多数大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建设较为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还有相当的距离,后续要进一步拓展风险预警系统的外延和内涵,从重大风险预警向业务风险预警拓展,从利用现有KPI指标向完善KRI指标拓展,从运用现有能力条件开展预警向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风险预警系统拓展,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一)进一步探索风险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实现 信息化作为一种工作手段,在当前管理提升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作用更加明显。风险预警系统处理的数据量大,时效性要求高,非常适合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处理。只有借助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和手段,才能在零散、单一、孤立的业务数据与战略经营目标之间建立传导关系,实现决策层为对象的预警信息统一展示,及时更新、准确分析,支撑领导决策及各级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可划分为5层设置,从基层至信息应用分别为业务层、存储层、处理层、应用层、接口层,其基本设想见图4。 (二)进一步完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 考虑到现阶段的可实现性,一般从已有的决策支持系统KPI中选取适当指标作为KRI,实现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但KPI指标与KRI指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超前性、敏感性、实用性、全面性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在完善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中肯定不能完全依赖决策支持系统。后续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经验的进一步积累,应逐步提炼出具有高风险敏感性、能深入洞察风险组合变化情况的指标,通过直观、简单的数字反映抽象、复杂的风险,进一步完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KRI。 (三)进一步研究风险预警能力建设 风险预警能力建设是确保预警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目前,可以先在现有体制下借助信息化建设推行风险预警系统。将来,在企业内部应由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配合,明确各部分工作的责任部门,确保必要的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对组织保证、工作制度、管理程序的探索研究;使风险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规范化。充分借助咨询公司、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力量,将先进的、精细化的评估和预警技术与日常业务管理相融合,建立起风险管控为导向的兼具前瞻性和动态性的及时有效的预警机制。 图4 风险预警系统信息化设想示意图大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_风险预警系统论文
大型国有企业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_风险预警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