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教材标题资源——以《历史与社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教材论文,标题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一线教师对如何用教材、教教材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认识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重要性。“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教材对教师的束缚,教师们纷纷运用各种手段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使得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趣盎然,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教师过于习惯对教材的“灵活”调整,过于追求课堂的气氛,以至于忽视了对教材本身的有效研究,也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效而系统的理解。如何用教材教,尤其是有效地教,关键是依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有效利用教材标题资源可以更好地让教材为学生服务。
一、有效开发教材标题资源的主要依据
本文所说的教材标题资源主要是指教材中的单元标题、每单元的课标题和每课的子标题。
(一)教材自身的价值
《历史与社会》有多个版本,我们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进行说明。新课程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是由众多专家学者组成的学科编委会,依据课程标准,经过不断地讨论、研究编撰而成的教材。教材作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普适性。教材标题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单元标题、每课标题,还是每课的子标题都是对标题所属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它们对教材的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有效利用教材标题资源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更好地服务学生。
(二)标题的语言文字设计颇具匠心,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教材标题的语言文字风格,在规范、简练、平实的前提下,力求生动形象,尤其是教材标题的设计颇具匠心。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生活化的标题使这个单元颇具浓厚的人文色彩。例如,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三课《傍水而居》、第四课《草原人家》、第五课《干旱的宝地》和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
七年级的教材标题生动形象,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材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与山为邻——垂直的牧场》一课中,学生依据现有经验早已认为放牧是在起伏和缓的草地上,如内蒙古大草原,怎么这会儿突然冒出了个垂直的牧场?《垂直的牧场》这一标题使学生课还没上就已经感兴趣了。
如果七年级的教材标题是直接形象的话,那么八年级的教材标题更多的是间接形象。例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课对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的人来说,会感觉到这个标题很美妙,尤其是“微笑”一词形象生动。微笑原本是学生最熟悉的一个词语,但学生初次接触这段历史时确实认识不到文中“微笑”的内涵。只有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一标题进行有效的解读,学生才能领会编者这样命名的妙处,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而这种理解需要学生有更多的理性思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智特点。
(三)教材内容教学化的需要
教材内容作为课程标准内容的载体,是预设的静态的,把教材内容教学化也就是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是进行有效教学、落实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发展的前提和重要途径。教材标题是教材内容的主干,有效利用教材标题资源既有利于教师把握一节课中教学的内在逻辑,也有助于把握教材和学科的逻辑体系,选取合宜的内容,进行有效教学。
二、有效开发教材标题资源的策略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相关内容为例,就如何有效开发教材标题资源,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通过分析教材标题的关键词,领会课程重点
教材标题作为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教材内容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我们要在课前有效分析教材时,通过抓住教材标题的关键词,快速领会并把握本课的重点,再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教学重点。例如,《帝国新政》这课中,笔者采取的有效途径是对“帝国新政”这一课标题进行了分析,并抓住新政的“新”这一关键词,落实新政“新”在什么地方。
笔者在落实“新政”这一教学目标时,通过选取恰当内容进行新旧比较,突出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民族关系和政治体制这些政策中的“新”变化,轻而易举地突出了重点。同时,通过比较,学生更容易深刻感受到新政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新政”才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繁荣局面,为唐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巧妙设疑教材标题,自然导入新课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那些过于直接的教材标题反而会显得教材比较生硬,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人教版新教材在编写时突破了这一瓶颈。笔者通过对教材标题的有效解读,巧妙设疑,自然导入新课。《冲破思想的牢笼》一课的子标题《“教皇的奶牛”的解放》,重点讲述的是宗教改革。如果直接解读重点(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改革?改革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从《“教皇的奶牛”的解放》这一标题入手,尝试围绕标题不断巧妙设疑,自然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教学的片段:
师:教皇作为当时天主教的最高领袖,真的养奶牛了吗?“教皇的奶牛”是不是真的奶牛?
生:不是。
师:“教皇的奶牛”指的是什么?
生:德国。
师:德国为什么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生: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凭借对人们信仰的控制,千方百计地掠夺钱财。德国受罗马教会剥削最严重,每年都有大量的钱财以各种名义流入罗马。
师:既然德国所受剥削最严重,他们是怎样寻求解放的?
通过对《“教皇的奶牛”的解放》这一标题巧妙而自然的设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并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问题。在互动中,学生们很好地了解了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的必然性以及德国首先拉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的原因。
(三)反思比较教材标题,深刻理解文本内涵
在讲解《蒙娜丽莎的微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文艺复兴中的人文精神,笔者对这课的教材标题进行了反思。
当时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肖像画,为什么本课的标题用《蒙娜丽莎的微笑》?如果直接用《蒙娜丽莎》行不行?如果让你选,你会选哪一标题?为什么?
当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后,笔者话锋一转:“这几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要了解《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标题的妙处,关键是要领会‘微笑’在文中的内涵,请大家比较图5-9‘中世纪的一幅镶嵌画’与图5-10《蒙娜丽莎》,觉得图上人物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后,发现图5-9镶嵌画中人物神情木然,而图5-10中人物神态自然,嘴角还有一丝微笑,富有生命活力。接着,笔者让学生继续比较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表情?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图5-9镶嵌画中的人物是中世纪的代表作。中世纪是黑暗的世纪,人们在神权的束缚下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听从上帝的安排,因此不能自由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相反,图5-10《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代表作,文艺复兴运动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一切从人出发,这幅作品中人物的“微笑”,体现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对上述两幅图中人物的手势和画的背景作一比较,发现图5-9镶嵌画中的人物手势和十字架背景深受中世纪宗教神权的影响;而图5-10中的人物手势自然,背景出现了风景画,脱离了宗教的影响,这是对神权的挑战,反映人的需求,是人性的回归。通过对“微笑”的反思,学生在解疑中讨论、对比研究,不但提高了分析、比较的能力,还领会了“微笑”的魅力所在,深刻理解了文本内涵,也真正明白了中世纪以神为中心、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微笑”也是“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一场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佳诠释。因而,《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本课教材的最佳标题。
(四)有机整合教材标题,理解把握相关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新课程教材没有重点强调学科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学科体系。尤其在八年级的历史学科学习中,笔者更关注历史学科的内在体系,以帮助学生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因为文明的发展演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笔者把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的单元标题整合起来:第一单元为史前时代,第二单元为文明的起源,第三、四单元为农耕文明时代(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五单元为工业文明的来临,第六单元为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七单元为走向现代世界。
通过以上整合,学生可以清晰地发现人类历史从史前时代到农耕文明时代再到工业文明时代的整个演进过程,从而把握历史演变的规律。笔者对每一单元标题作了进一步分析,使学生发现了每一阶段的历史演变。教材采用中外历史混编的编写形式,把中国放在世界历史大潮的背景中进行阐述,既有利于学生树立全球史观,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演变中的角色、地位及其相互影响,尤其是在工业社会来临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了整个世界的制约。
图1为工业文明背景图,笔者通过这一图示,运用教材单元标题对单元知识进行了构建。
笔者还对每课下面的子标题进行一定的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工业文明来临时各领域的内在联系。第一课主要讲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工商业的发展,新的阶级(资产阶级)的诞生和成长引起了思想文化的变化;第二课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启蒙运动,即资产阶级诞生后在思想领域发展的体现,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基础;第三课“新航路的开辟”为资产阶级的上台提供了大量的资本积累,极大地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种种因素的积累,最终促使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创建了资本主义新体制,这是第四课的内容。通过以上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这几课是相互联系的,还掌握了一种新的历史分析的方法,那就是在了解某一区域的历史发展时,可以通过了解经济、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同时,通过对教材标题的整合比较,学生明白了历史学习不仅可以纵向联系,也可以横向联系,甚至中外联系,从而全面整体地把握历史。
标签:历史与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