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惩罚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危害_生活教育论文

心理惩罚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危害_生活教育论文

心罚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危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2;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03)05-0060-03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除了与家庭和社会因素有关以外,学校教育成了儿童求知、探索、成才的主要阵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竞争更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很难适应现在以及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教育者应始终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为儿童现实和未来生活的准备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实施,教育者越来越注重自己职业素养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与以往相比,体罚学生的行为明显减少,但是教育中的另外一种心罚行为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笔者试图从心罚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危害及其对策来谈一下拙见。

一、心罚的概念分析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中存在的如下种种行为:

教师总是把教室中最好的位置留给优秀生,而后进生则往往被安排在两旁或最后;

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倾向于偏爱提问优等生,无视后进生的反应,一旦他们答错问题,得到的总是训斥或蔑视;

高分学生在教师眼中一切都是优秀的,而对低分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不屑一顾甚至加以扭曲,认为那是阻碍学生学习的绊脚石;

课外活动、家长会甚至在校外活动中,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自己对学生的某种期望,“这孩子太笨,不是学习的料”,“整天想着踢球,球踢的再好,考不上大学,同样没有前途”。

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给儿童敏感的心灵产生了种种暗示。面对教师的冷漠和歧视,一些儿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前途失去信心,这种不健全的人格严重的还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

从以上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心罚,就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侮辱他们的人格,损伤他们的自信心,破坏他们的情感,歧视他们,轻谩他们,也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打击与摧残。”[1]这个定义应该说是可以引起我们共识的,而且这也是许多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有意无意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心罚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危害

鲁迅在谈到旧时代对人格的影响时强调:“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是人的萌芽时代,切不可掉以轻心。一旦形成人格,一个人为人的品质或格调也就稳固确定下来。当从事涉外活动时,他将表现出自身的国格,当从事社会活动时,他将展示出人格的水平,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也在表现出他的人格活动轨迹。”[2]可见,人格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思维,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心罚在人格的培养上恰恰成了绊脚石和阻力,对儿童的人格发展造成了巨大潜在的危害,具体表现为:

(一)严重损伤了儿童的自尊心

尽管儿童还处在未成年期,但他们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应该说这是他们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一旦这道防线倒塌,那么人就有可能会走向崩溃的边缘。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阐述了人的七种基本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1)生理需要;(2)安全或保护的需要;(3)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4)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5)对认知的需要;(6)对美的需要;(7)对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指出:“前四种需要表示有机体的一些缺失。或者说,出于健康的缘故必须弥补的缺失,这些需要必须由他人从外部给以满足。”[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这样一点,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如果自尊心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会产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困难,而教师恰恰在这一点上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对儿童冷言冷语,讽刺打击,则无法满足儿童被尊重的需要,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与热情,与他人产生隔膜,这种不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对儿童进入社会十分有害。

(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础,儿童自信心的建立是基于自尊、自爱、自强基础上的。处在未成年期的儿童总是希望教师对他们产生好感,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许,进而才能产生自尊和自信,并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得以巩固和稳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对成绩优秀者抱以高期望,甚至在排坐位、做值日等活动中特殊相待,而对后进生则不理不问,或讥笑嘲弄。教师的这种暗示行为在儿童脆弱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不是学习的料”,“我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好”,“我这种人没有前途”。

(三)使儿童产生心理障碍

儿童作为未成年人,对教师存在着崇拜、信赖的感情,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认可,同时他们又希望在人格上与教师保持着平等的地位。因此,教师不经意的语言、眼神或动作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对学生实施心罚会导致师生关系僵化,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甚至于还会出现认知障碍、人际交往困难、对未来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而且一般来讲人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就有可能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过失。

近几年来,教育者开始注重对儿童由关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到关注情感、价值观、能力以及人格的培养。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渴望得到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认可,他们希望教师给他们鼓励,而不是对他们不理不睬或讽刺打击。另外,有些成绩优秀者也因承受不了教师过高的期望而产生焦虑。笔者以为这在本质上应是心罚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它同样没有尊重儿童的需要,只是教师一味的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儿童身上,导致焦虑的产生。因此有学者用“心理虐待”一词来解释心罚。“所谓心理虐待,是指教师的某种行为可能有意无意,或隐或现地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心理虐待。”[4]反过来学生不健全的人格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敌对僵化的师生关系将会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种种不便。

三、消除心罚行为,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用最崇高最伟大的词语来赞美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家长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受过教师耐心教育和真诚关怀的学生,在多年之后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恩师。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5]可见,教师要想完成自己的育人任务,除了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外,还要在思想和生活中关爱儿童,对他们倾注自己的真实感情,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5]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生活中的帮助者,思想上的朋友,成才的引路人。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树立学生观的首要一点就是尊重儿童、了解儿童,把儿童放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作为一个可能发展的人去看待。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置于“科学世界”中去认识和考察,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是死读书的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特别是很难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难以经受生活的考验。有些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是绝对优秀者,而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人际交往时却存在严重缺陷,大学生、研究生轻生的例子亦不罕见。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需求,他们应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关系中的人,时代中的人,世界背景中的人,生活世界中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可教育性,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

(三)尊重儿童、关爱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我们不能因为儿童的不成熟而忽视对他们人格的尊重。教师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对儿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有很大帮助,这可以“为儿童提供情绪情感上的安全基地,使儿童能够充满信心,大胆地探索周围的陌生环境。”[6]应该说教师在尊重儿童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积极和谐的班风,它作为一种潜课程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进入孩子的心灵,就体会不到孩子的微笑。孩子们在乎教师给他们的一个微笑,在乎教师给他们的一个发言机会,在乎教师给他们的一个奖励,在乎教师给他们的一个改错机会”。[7]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儿童的期望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己学习的信心,我们应慎重反思这种教师期望效应。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调皮的学生在老师眼中是未雕琢的玉,他们虽不努力但很聪明,只要琢之,磨之,就能成为鲜亮的玉。优等生是老师眼中的明珠,是希望之星,他们倍受老师的亲睐与关怀,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泽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只有我们——中间生,好像一块粗劣的石头,被老师随手一放,从此不再过问。我们感到的除了冷落还是冷落,我们远离老师的心,自生自灭。这就是我们——中间生的悲哀!”[4]无需多言,从儿童发自肺腑的话语中我们可见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

(四)科学的运用惩罚方式

中国有句古语:“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意思是说对待儿童训斥和鞭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该以表扬为主,这样才会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在人性化的教育学中,方法不再是老师借以操纵学生的手段,因为它体现了学生自己的意识。”[8]粗暴的教育惩罚行为特别是心罚,不仅摧残了学生的心灵和人格,也破坏了教师威信的形成。当然这也决不意味着表扬是教育的唯一方式,适当的惩罚有时也是必需的,但这种惩罚方式的实施是以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为前提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教师还应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所使用的方法应有所区别。

此外,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是心罚产生的外在因素。升学压力,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教师待遇低下,教育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社会、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不理解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千秋大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贡献自己的爱心与力量。

标签:;  ;  ;  

心理惩罚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危害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